推拿学基础.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011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推拿学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拿学基础.docx

《推拿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学基础.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拿学基础.docx

推拿学基础

推拿学基础

一、概述

一、定义:

1、推拿学:

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推拿的理论、手法及其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学的内容包括:

推拿学基础、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和推拿功法学。

以上五门课程是推拿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目。

2、推拿:

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和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

它属于物理性质疗法、外治法的范围。

它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易学、经济、且无副作用、无痛苦、无损伤,但疗效又好的特点。

它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药物尤其是化学药物等的副作用的了解,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推拿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关于药物的副作用,古人云:

“是药皆有毒”。

即使是补药,长期、过量的服用,亦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谚语说: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多运动。

运动分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对某一个人来说,给他推拿就相当于机体在做被动运动。

所以说推拿亦是祛病延年,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之一。

有报道:

长期、大量服用人参,后来产生中毒症状。

日本曾报道过:

长期、大剂量服用甘草,产生中毒的病例。

二、名称:

推拿古代称按摩、按跷、按蟜、案皖(音完)等。

目前我国南方一般称“推拿”,北方一般称“按摩”,有的地方混称,“推拿”、“按摩”同时存在。

推拿这一名称首见于明代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

按摩这一名称被推拿这个更为明确的概念所取代,可以说:

由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飞跃,也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对于“推拿”这一职业,目前我国市场上很混乱。

从事推拿工作的人很多,但真正系统学习过、了解推拿的人很少,精通推拿的人就更少。

像美容院的按摩、发廊的按摩、盲人按摩、洗浴中心的按摩及足浴城、推拿城、按摩中心等场所,这些地方的推拿从业人员就没有系统学习过推拿,有的只是参加过短期培训,有的根本就没学过,他们不懂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生理等方面的医学知识,以致经常出现推拿造成的伤害,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这大大损害了推拿的社会声誉,影响了推拿的健康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规范“推拿市场”,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明确各自服务的对象,限定其经营范围。

如:

美国、日本的按摩分:

按摩医师——从事医疗

按摩师——一般职业:

美容、保健等。

三、推拿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年青的一种科学

1、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医疗方法:

可以说有人类就有推拿。

是因为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碰伤和产生一些损伤,由于疼痛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手去“按摩”,以减轻疼痛。

这样在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

按摩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在这基础上人们逐渐认识了按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的:

“推拿”,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不息、富强昌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推拿又是一门年青的医疗科学:

尽管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中,早已有按摩可以治病的记载,但由于以后各个朝代的政府不重视“推拿”这门医学,加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体制,致使“推拿”的发展停滞不前。

推拿只是在民间小范围之内流传,且是世代单脉相传,没有大范围的普及。

明清时期,虽然“小儿推拿”发展迅速,且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但总体来说,推拿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都是“散兵游勇、各管一方、各持己见”。

推拿真正的发展,要算解放后,尤其是粉碎“四人帮”(76年)后,全国推拿学术界才有了统一的认识,各省市中医学院相继成立了推拿系、推拿专业,推拿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所以说,推拿又是一门年青的医疗科学。

四、推拿学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中医理论的形成: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依赖)①大量医疗实践和②当时(古代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

推拿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早积累了大量医疗经验,为建立中医理论体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中医基础理论又指导推拿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着推拿的临床实践,对推拿的进一步发展又起了推动作用。

五、推拿的发展前景

纵观整个医学的发展过程:

先是①物理性质的疗法,如推拿、针灸、热敷等,后是②自然药物疗法,随着生产和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③化学药物疗法和④生物药物疗法。

从自然药物到化学药物、生物药物的运用,标志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但这些药物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是药皆有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药物副作用的危害性。

目前,国际医学界对人类古老的物理性质的疗法(治疗方法)又逐渐重视起来,因为这些疗法一般都无危及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因此有人断言:

二十一世纪将是物理疗法的世纪。

推拿等疗法在二十一世纪必将有一个更大、更辉煌的发展。

人们重视认识物理疗法,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形上升的规律。

现在,不论药品,还是食品,人们都讲究天然,人们重视推崇自然、回归自然,正是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象征。

有人认为:

二十一世纪的热门专业是:

教育和医学。

六、学习推拿的要求:

1、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及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掌握手法的操作方法、手法的基本作用及推拿对每个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法。

3、了解、研究推拿的治疗原理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思考题:

什么是推拿学?

它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推拿?

它有哪些特点?

 

第一章推拿发展史

推拿是一种古老的医治疾病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从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到现在,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公元220年):

1、在当时的医疗方法中,推拿占有相当的地位:

如远在两千余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按摩疗法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按摩、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2、按摩与针灸的关系相当密切,常常结合使用:

如“九针”中的“提针”和“圆针”是按摩工具。

3、当时已有针灸、按摩的分工。

4、第一部按摩著作《黄帝歧伯按摩十卷》在这一时期成书,到东汉失传。

5、秦汉时的《内经》有不少按摩的记载:

如按摩可以治疗痹证、痿证、口眼歪斜和胃痛等。

6、治疗范围涉及:

痿证、厥证、寒证、热证等。

二、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

1、当时主要医学著作:

晋代:

《肘后备急方》

隋代:

《诸病源候论》唐代: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以上著作都有不少有关推拿的记载。

2、医政设施:

这一时期,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

如:

隋代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

唐代:

设有按摩博士1人,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

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开始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

3、治疗范围:

涉及伤科、内科、五官科、小儿科及急救等方面的疾病。

4、发展了膏摩、自我按摩:

在按摩时常配以药膏,以加强治疗的效果,也便于手法的充分运用。

自我按摩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之一。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等均有较大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我国医学在这一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

三、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06年)

1、治疗范围更加扩大:

涉及妇产科的疾病。

如:

宋代医生庞安时——用按摩法进行催产。

2、重视手法的分析:

如《圣济总录》P3

3、推拿的治疗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以前,很多医家都认为按摩有温通郁闭的作用。

这时,《儒门事亲》提出:

按摩还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四、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明代:

1、按摩又称推拿之称正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的。

2、小儿推拿获得发展,并形成小儿推拿体系:

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线状(如三关、六腑等)和面状(如脾经、心经、肾经等),与针灸点状穴位不同,并且产生了很多与成人按摩手法不同的特有手法——复式手法。

3、有较多的小儿推拿专著问世:

如:

《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

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

清代:

1、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小儿推拿专著,如:

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钱怀屯《小儿推拿直录》。

2、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医宗金鉴》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

3、发展了一指禅推法:

一指禅推法为推拿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它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

注:

按摩与推拿有何区别?

有人简单认为:

①“按摩”就是由按法和摩法组成的,“推拿”就是由推法和拿法组成的。

②盲人做手法叫“按摩”,正常人做手法叫“推拿”。

③按摩与推拿不同:

按摩手法重,推拿手法轻。

以上认识均是错误的。

从推拿的发展史上看,按摩不等于推拿。

①“按摩”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少,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少,范围较窄;而“推拿”包括的手法相对较多,临床治疗的病种亦多,范围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

②按摩改称推拿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之前均称按摩,明代开始称推拿。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按摩就是推拿,推拿就是按摩。

和“针炙”一样,“按摩”、“推拿”都是指临床上一种治疗的方法。

像人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符号或代号,叫这个也行,称那个也可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按摩”等于“推拿”。

五、解放前(1949年之前)

由于国民党政府不重视中医,提出“国医在科学上无根

据”,一律不许执业,祖国医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推拿更是濒于湮没。

当时从事医疗推拿者寥寥无几,但由于推拿确是一门行之有效的医疗科学,具有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在这艰难的环境下,推拿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滚法推拿流派;在练功和武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称少林内功推拿流派。

六、解放后(1949年~~至今)

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祖国医学中的推拿疗法,得到了重视。

在上海1956年开设推拿训练班,1958年成立推拿专科门诊部,同年又开设了推拿专科学校,邀请当时全国著名推拿专家任教,培养推拿专业人才。

1976年后,随着国家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推拿事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材辈出。

全国大部分省、市、县中医院都成立了推拿科。

各省、市中医学院都相继成立、开办了推拿专业,培养了大量推拿人才。

推拿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目前已引起国际医务界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已开展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古老的推拿疗法,正在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思考题:

1、推拿的发展史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有哪些特点?

2、按摩改称推拿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3、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是什么?

4、“按摩”与“推拿”有何区别?

 

第二章推拿的作用原理

第一节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

推拿通过“力”的作用,可达到如下治疗作用:

①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②改变有关系统的内能;

③调整信息。

一、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常用于伤科,多指外伤性疾病。

凡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均可通过手法直接作用加以纠

正。

如:

1.肩关节错位;2.骶髂关节错位;3.肌健滑脱;4.椎骨错缝。

二、改变有关系统的内能:

多指(用于)功能性疾病,通过手法的作用,可以“补其

不足,泻其有余”。

如:

1.肌肉痉挛:

为内能亢盛。

通过推拿的“泻法”可使其内能降低,这样使有关肌肉系统的内能得到调整,则肌肉痉挛就得到解除。

2.气滞血瘀:

为内能不足。

通过推拿的“补法”可使其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行,从而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疼痛。

中医认为:

气滞血瘀,则经脉受阻,不通则痛。

通过行气活血,气血畅通,就可通则不痛。

三、信息调整:

多指(用于)器质性疾病。

人体各有关内脏的病变,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反应点或投影

区。

通过手法刺激这些反应点,可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然后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调整相应内脏的功能。

如:

1、缺血性心绞痛:

按揉心俞、厥阴俞、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的供血量,从而缓解症状(胸痛、胸闷)。

2、高血压:

推桥弓穴,可使血压下降。

3、牙痛:

按揉合谷后,疼痛减轻。

4、腰痛:

按揉委中穴后,疼痛减轻。

四、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统内能的结合。

凡因各种原因导致解剖位置异常者,有关的系统内能必然

发生改变,由于系统内能的改变,又会造成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治疗时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

如:

肩周炎——其病理变化是:

肩周软组织广泛粘连,致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剧烈疼痛,肌肉紧张痉挛。

推拿治疗:

首先用手法放松肩部的肌肉,解除其痉挛,缓解疼痛,即改变有关系统的内能;待肩周肌肉放松后,再用摇法、扳法等活动肩关节,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即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通过转变系统内能和纠正解剖位置,最后治愈肩周炎。

五、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统内能、调整信息的结合。

临床中经常见到因某一部位解剖位置的异常而使其相应的

脏腑发生病变,这是因为某一解剖位置的失常,必然会使有关组织的系统内能和生物信息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有关组织、器官的病变。

对这类病症的治疗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用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和调整信息相结合以及改变系统内能的方法。

如:

胆囊炎、胆绞痛——其基本病理是oddi氏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困难,而oddi氏括约肌受胸8、9交感神经支配,第八、第九胸椎后关节错位是本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纠正第八、第九胸椎后关节错位是治疗的关键。

推拿治疗:

首先用点揉法作用于胆俞、胆囊穴,使疼痛缓解,即调整信息;然后用按揉、摩法作用于腹部、背部,解除因疼痛而引起的肌肉痉挛,即改变系统的内能;最后施以后关节整复手法,纠正第八、九胸椎后关节的错位,即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

T8、T9后关节错位一旦纠正,则T8、T9交感神经的压迫就会解除;T8、T9交感神经的压迫一解除,则Oddi氏扩约肌就松弛;Oddi氏扩约肌一松弛,则胆汁排出;胆汁排出,则胆囊炎、胆绞痛就治愈。

神经受压——→疼痛↘

某一部位病变↗↖加重←——肌肉痉挛

以上为神经受压、疼痛、肌肉痉挛三者的恶性循环图。

综上所述,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不外乎是“力”、“能”和“信息”三方面的作用。

思考题:

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分别举例说明?

第二节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一、伤筋的定义:

伤筋又称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肌肉、韧带、肌腱、关节囊等在外力的影响下发生损伤。

中医的“筋”相当于西医的软组织:

包括肌肉、韧带、肌腱、关节囊等结构。

二、伤筋的病理变化:

伤筋的病理:

中医认为机体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治疗关键:

在于:

“通”,通则不痛。

三、治疗原理:

1、舒筋通络:

人体损伤后,局部即疼痛,疼痛又会引起肌肉紧张、痉挛。

反过来,肌肉紧张、痉挛又会加重疼痛。

治疗的目标应针对疼痛和肌紧张这两个主要环节,打破恶性循环,以利于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损伤—→疼痛—→肌肉紧张、痉挛

推拿是解除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

因为推拿不但可直接放松肌肉,并能解除引起肌紧张的原因。

即:

既可治标,也可治本,做到标本兼治。

①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

——治标

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二是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痛阈:

疼痛范围,即机体对疼痛的忍受程度。

②推拿可以消除导致肌紧张的病因:

——治本

其机理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损伤组织的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二是在加强循环的基础上,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

三是对软组织有粘连者,则可帮助松解粘连。

在治疗中抓住原发性压痛点是关键。

大多数压痛点是损伤的部位,也是推拿治疗的关键部位。

即“以痛为俞”——阿是穴。

缘上所述,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气血得以畅通,因此,可以说是“松则通”,通则不痛。

2、理筋整复:

在软组织损伤部位,通过手指细心触摸,从摸得的形态、位置变化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损伤的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

《医宗金鉴》手法总论中说:

“以手摸之,自悉其情”,并记载了筋歪、筋断、筋翻、筋转、筋走等各种病理变化。

①筋歪——韧带剥离——理顺——固定

②筋断——肌腱断裂不完全——固定包扎

肌腱断裂完全——手术

③筋翻↘

④筋转—→肌腱、韧带扭转、滑脱——通过手法整复、固定

⑤筋走↗

对于在体检中发现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错位逆乱,要及时回纳纠正,使筋络顺接,才能气血运行流畅,通则不痛。

如:

①肌腱滑脱者,在疼痛部位能触摸到条索样隆起,关节活动严重障碍,若治疗不当,可转化为肌腱炎,产生粘连。

因此,须及早施用弹拨法或推扳手法使其回纳。

②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可见腰痛与下肢痛、麻木,活动受限。

应用适当的手法,可促使突出的髓核回纳或移位,解除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或改善髓核与神经根的压迫关系,而使疼痛消除或减轻。

③脊柱后关节错位者,其棘突向一边偏歪,关节囊及邻近的韧带因受牵拉而损伤,也能用斜扳法或旋转复位法纠正。

④骶髂关节半脱位者,因关节滑膜的嵌顿挤压及局部软组织的牵拉而疼痛难忍,通过斜扳法及伸屈髋膝等被动活动,将错位整复,疼痛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总之,理筋整复可使经络关节通顺,即顺则通。

3、活血祛瘀

“动”是推拿疗法的特点。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来说“动”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肢体组织的活动;二是促进气血的流动;三是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

被动运动是推拿手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关节粘连僵硬者,适当的被动活动则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对局部软组织变性者,则可改善局部营养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增大肌肉的伸展性,从而使变性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善或恢复。

活血化瘀可使损伤部位气血流动,即动则通。

综上所述,中医“通则不痛”的理论,在伤筋的推拿治疗中可具体化为“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三个方面。

实际上这三者是不能绝对分割的。

“松”、“顺”、“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密切关联,“松”中有“顺”,“顺”中有“松”,而“动”也是为了软组织的“松”和“顺”,这三者总合起来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思考题:

1、何谓“伤筋”?

伤筋的病理变化是什么?

2、伤筋的治疗原理是什么?

3、推拿直接放松肌肉的机理是什么?

4、推拿为什么可以消除导致肌紧张的病因?

5、对病人来说,“动”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三节推拿的补泻作用

一、定义: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

虚证实证

补正气之不足泻邪气之有余

何谓推拿的补法、泻法?

1、补法:

凡能够补充人体中不足的物质或起到增强人体组织内某些部分功能作用的治疗方法,称为补法。

如:

①擦法对血流量的影响:

a擦腰胝部:

可使下肢部血流量增加;b擦肩部:

可使上肢部血流量增加。

C擦胸上部、颈部:

可改善脑部血流量。

②摩腹:

可增强胃肠的蠕动。

2、泻法:

凡能祛除人体组织内某些部分病邪或抑制其亢进机能作用的治疗方法,称为泻法。

如:

①高血压——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

治疗:

推桥弓穴(耳后高骨至缺盆穴成一直线,为线状穴位)

原理:

给颈A窦的刺激引起血压下降。

②胃肠痉挛——点按脾俞、胃俞。

有缓解胃肠痉挛的作用。

推拿治疗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和抑制其亢进的作用,就这些作用的本质来看,仍属于“补”、“泻”范畴。

二、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

1、手法刺激性质和量与“补泻”的关系:

对某一脏腑来说,弱刺激能活跃兴奋生理功能,强刺激能抑制生理功能。

一般地说,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手法为补法。

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手法为泻法。

如:

①脾胃虚弱:

在相应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轻柔的手法进行较长时间的节律性刺激,可增强脾胃功能,为补法。

胃肠道痉挛:

在相应穴位上,用较强手法进行较短时间的刺激,可缓解痉挛,为泻法。

②高血压病:

痰湿阻滞型(由脾胃虚弱引起):

在腹部作轻柔而时间较长的刺激,可健脾化湿,使血压下降,为补法

肝阳上亢型:

在桥弓穴作较重的短时间刺激,可平肝潜阳,亦使血压下降,为泻法。

临床上,到底多重为强刺激,多轻为弱刺激;什么力量为重手法,什么力量为轻手法?

这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不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是因为刺激的强与弱和重与轻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刺激强、弱与重、轻的界限:

①随刺激部位不同而不同:

如同一个人,腹部和腰部,同样用5kg的力,对腹部来说可能是重刺激,对腰部来说可能是轻刺激。

②随体质不同而不同:

如运动员和小孩或老年人。

同样用5kg重的力,对运动员来说是轻刺激,对小孩和老年人来说是重刺激。

③随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不同而不同:

如不同的部位,感觉神经末梢的分布亦不一样,对刺激的反应也就不相同。

如面部和足底部,同样用5kg的力作用于面部和足底,对面部来说是重刺激,对足底部来说是轻刺激。

因此,刺激的强、弱和重、轻,临床上是以病人有较强烈的酸胀感和较轻微的酸胀感来作为分界线的。

2、手法频率和方向与“补泻”的关系:

①手法频率:

“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频率慢频率快

对实症,手法频率宜快(为泻);对虚症,手法频率宜慢(为补)。

如:

对外科的痈、肿、疮、疖,用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即缠法)时,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

②手法的方向:

在小儿推拿中,一般是:

向上、向心、顺为补。

向下、离心、逆为泻。

“顺为补、逆为泻”,仅适宜小儿推拿在手部的穴位,腹部是个例外。

如:

摩腹——反而是:

“顺摩为泻、逆摩为补”。

这主要是跟肠胃蠕动的方向有关,要用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

顺时针方向摩腹时,有明显的通便泻下作用——泻法。

这时手法方向与胃肠蠕动的方向相同。

所以,加快了肠蠕动。

逆时针方向摩腹时,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增强,起健脾和胃的作用——补法。

这时手法方向与胃肠蠕动的方向相反,减轻了肠蠕动,有助于营养成份的吸收。

注:

胃肠蠕动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思考题:

1、何谓推拿的补法与泻法?

分别举例说明。

2、推拿的补泻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3、手法刺激强、弱与重、轻与哪些方面有关?

 

第三章推拿治疗原则及治法

第一节推拿的治疗原则

推拿的治疗原则和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是一样的。

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指导下,对临床病证制订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

一、治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求本,是指治病要了解疾病的本质,了解疾病的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

“本”是相对“标”而言的。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

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

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

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是本,体表是标。

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

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等等。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都反映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有在充分地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

腰腿痛(疼痛是标,引起腰腿痛的原因是本),可由椎骨错位、椎间盘突出、腰腿风湿、腰肌劳损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法,而应通过全面地综合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分别用整复椎骨错位、纠正椎间盘突出、活血祛风、舒筋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1、正治与反治:

正治:

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征象一致的病证。

(本与标一致)

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也较容易理解。

如:

A、胃寒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