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08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docx

马原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等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版)

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3)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现实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4-5)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4-5)

1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10-13)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20-2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21)

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

2、什么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21-24)

物质是:

标致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

是物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

时间和空间。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到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

(24-25)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什么是意识?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25-2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27-28)

意识是: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能动的表现: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是: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5、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29)

首先意识统一于物质,其次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联系的特点是什么?

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0-32)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32-33)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特征)是: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普遍联系原理: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和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

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

新事物已经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7、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34-35)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是:

现象是失误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失误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

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道,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

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

(37-38)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矛盾的同一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方法论及意义:

①用对立的观点看问题。

②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③全面的看问题。

④两分法,防止片面化。

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8-40)

辩证原理是: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0-41)

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相互转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

一、要坚持适度原则;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三、要注重量的积累;四、要学会“优化结构”;

1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41-42)

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

是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方法论意义:

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在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和增强思维能力?

(49-54)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1、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类型是什么?

(56-61)实践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

(59)

概念: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特点:

①物质性②自觉的能动性③具有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

(60)

主体:

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者的根本关系是: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

(61-63)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63-66)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在线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时间所要求的主体是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思维的再现。

认识的两条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

4、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辩证联系是什么?

(67-70)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72-74)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思想到存在)

感性认识的概念是: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的概念是: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二者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惹着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辩证发展过程。

5、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74-76)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76-80)

真理的客观性是:

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一元性是:

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条件性、有限性)

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互包含。

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

(80-82)

真理与谬误是互相对立的。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3-84)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84-86)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第三章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106-107)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根本缺陷:

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看做精神发展史,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什么是社会存在?

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3-104)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

(107-111)

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构成: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11-116)

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存决定社意,社意是社存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存。

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变革性的基础。

其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关系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118-1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与生产力(规律)。

意义:

首先,否定了把“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121-125)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反作用。

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

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现实意义:

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6、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26-127)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义社会。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7、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130)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3-137)

社会基本矛盾:

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

作用:

 

8、什么是阶级(137)?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8)

阶级:

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9、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143-144)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才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0、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45-146)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46-147)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如何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11、人的现实本质及其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

(149)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什么是人民群众?

(15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1)如何理解人民中心性是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思想的运用?

(152)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3、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53-154)什么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56-158)

群众观点:

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历史人物的历史分析方法:

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分析方法:

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

第四章

1、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61)

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什么是商品和商品二因素?

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

(16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

(16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其关系是什么?

(163)

商品:

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交换、有用、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商品的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什么是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6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64)货币及其职能是什么?

(165)

价值量:

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劳动生产力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货币: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是: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什么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是什么?

(166)价值规律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67)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自发调节的消极后果是什么?

(167-168)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从而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对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成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是:

其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其二,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其三,阻碍技术的进步。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68)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

及其途径?

(177-178)

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途径: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什么是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

(180-181)

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组成部分(养家糊口和发展)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指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具有的一种成为价值源泉的属性。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

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什么?

(18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和主要方面是什么?

(184)

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

两重性:

①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的价值过程,既价值增殖过程。

主要方面: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9、资本及其本质是什么?

(185)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这种划分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剩余价值率?

如何计算剩余价值率(公式)?

(185-187)

资本:

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

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

雇员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

m’=m/v(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实践/必要劳动时间。

10、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187-188)

最基本方法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1、什么是资本积累和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

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什么?

(190-191)什么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

(191)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193)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的关键因素?

(193-194)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产。

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后果:

加剧社会两极化、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