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10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研专题研讨.docx

教科研专题研讨

教科研专题研讨

时间:

2013.5.25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因此,如何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一下几点进行教学尝试: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把握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教师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

如:

要给教室窗户做窗帘,问要买多少米的布?

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

可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开始,得出窗户的长与宽。

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

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

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

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无须顾忌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在动手动脑设身处地解决这一问题后,我们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学生在熟悉的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规律。

过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

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

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

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

例如: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

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

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重视提问方法指导。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

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

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

“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

”“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

”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

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质疑,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

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

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

”“说错了,也没关系。

”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

与此同时,在体温方式上可给予指导。

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

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这样讲?

自己有没有掌握?

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

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四、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

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

“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

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

在教学《分数除法》时,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小结算法,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最终的算法,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

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

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

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

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学生的学习应是实际应用数学的过程。

学生应有实践体验,应经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这么一个过程。

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有利的。

因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贴近生活,开放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

把握住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

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样一种实践学习的方式上,学生实现了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使学生使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良好发展。

 

 

 

实验课题指导   

时间:

2013.3.19  

实验内容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夸美纽斯说:

“……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二、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它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再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关键条件。

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教学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开窍”有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散发吸引力?

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呢?

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与学的关系入手。

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的特点,去面对具有差异性的各类学生的特点。

以下是笔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想法

策略一:

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

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

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

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

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策略二:

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1.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

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在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

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

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

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

在课堂上,他们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换算》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

我出示了一枝事先买好的价值10元的钢笔,要学生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钱的。

活动过程中,变换一定的条件(我有1张5元或我只有硬币等等)。

学生参与相当踊跃,利用学具,找出了各种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付钱方法。

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的简单换算,而且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又与生活融为一体,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动态的开放课堂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教师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

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

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

”“有没有平平的面?

”……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

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策略三:

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有意思的情境:

古时候,有个父亲为了奖励认真学习的孩子,买了他们最喜欢的大饼。

先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2份,给了老大一块。

馋嘴的老二说:

“父亲,我想吃两块饼。

”于是父亲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老二2块。

贪心的老三迫不及待地说:

“父亲,给我3块饼。

”父亲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6份,给了他3块。

这时老大说:

“父亲,四弟最小,应该给他6块。

”父亲又将第四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老四6块。

老四甭提有多开心了,他觉得父亲给他的最多。

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按耐不住脱口而出:

“他们都分得一样多!

”教师马上问道:

“谁能说说一样多的道理?

”“能用等式表示出来吗?

”于是,整个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氛围。

策略四:

擅于把握挖掘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1.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看电影”一课,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看图说一说、算一算;例2是画一画、填一填。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景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

我们可以以例1为重点,师生共同探讨得数是“8”的算式。

对例2(教学得数是“9”的算式),老师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涂一涂,说一说,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做,学生不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会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抓好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单元的教学重点。

比如教材第七单元“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

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所以教学这节课,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来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

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

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

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

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2.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

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

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例如新世纪教材第一册《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

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

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

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

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去“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全新的知识去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就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当然,以上几点思考只是笔者个人的肤浅观点。

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的确,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也不能例外。

任何一堂课,哪怕是千锤百炼的示范课,当我们课后静静反思时,总会觉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

然而,正是在不断找寻策略、解决不足、弥补遗憾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