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15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docx

口腔组织病理学复习要点1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

  一般可将人出生前的发育分为三阶段:

  1.增殖期:

此期为自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2.胚胎期:

指受孕后第3~8周,此期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系统,胚胎初具人形。

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在此期完成。

  3.胎儿期:

受孕后第9周至出生.腭的发育在此期的开始阶段完成。

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

  二、鳃弓及咽囊的发育

  鳃弓和咽囊的发育与面部及颈部发育关系密切。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鳃弓。

它们由头至尾端依次发生。

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

  一、面部发育过程

  起源:

额鼻突、第一鳃弓

  ㈠面突的分化

  胚胎第3周,发育的前脑生长迅速,其下端出现一个突起,称额鼻突,其下方为下颌突,第4周其外上方长出两个突起为上颌突

  口凹:

胚胎第4周,额鼻突、上颌突、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即原始口腔

  嗅板或鼻板:

第4周,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鼻凹或嗅窝。

将额鼻突分成三个突起1个中鼻突和2个侧鼻突。

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

  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㈡面突的联合和融合:

  第6周面突一面生长,一面与相邻或对侧的突起联合

  第7~8周联合完毕,颜面各部初具人形。

面突及其衍生组织

起源

突起

软组织形成物

硬组织形成物

额鼻突

中鼻突

(球状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软组织、上颌切牙牙龈

筛骨、犁骨、前颌骨、上颌切牙、鼻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骨额突、泪骨

第一鳃弓

上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分面颊

上颌骨、颧骨、腭骨、上颌磨牙及尖牙

下颌突

下唇、下颌牙龈、面

下颌骨及下颌牙齿

二、面部发育异常

  畸形主要发生在胚胎第6至第7周面突联合期。

  唇裂(cleftlip):

两侧球状突人中裂,一侧球状突和上颌突是单侧唇裂。

下颌突未熔合是下唇裂

 面裂(facialcleft):

横面裂:

上下颌突裂,联合不足是大口畸形,联合过多是小口畸形

斜面裂:

上颌突和侧鼻突未联合

侧鼻裂:

侧鼻突和中鼻突发育不全

第三节 腭的发育

  一、腭的发育过程

  腭指介于口腔和鼻腔之间的组织。

胚胎早期原始口腔和鼻腔是相通的,腭的发育使口腔和鼻腔分开。

由两个突起发育完成:

前腭突(原腭)、侧腭突(继发腭)

  嗅囊:

第6周时,由于侧鼻突、上颌突向中线生长,将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中线推移,并使其相互联合,使鼻凹外口不断抬高,变成一个盲囊,称嗅囊。

最后与口腔相通。

  前腭突(原腭)的发育:

  第6周时,在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前腭突。

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侧腭突(继发腭)的发育:

  第6周末,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向原始口腔内各长出一个突起,称侧腭突。

  最初向中线生长,由于舌窄而高,几乎充满了原始口鼻腔,并且与发育中的鼻中隔接触,所以侧腭突很快即向下或垂直生长,位于舌的两侧。

  第8周,由于下颌骨长度和宽度增加,头颅抬高,舌的形态变为扁平,位置下降,侧腭突转向水平方向并向中线生长。

  第9周时,左右侧腭突与前腭突自外向内、向后逐渐联合,中心留下切牙管或鼻腭管,为鼻腭神经的通道。

同时两侧腭突在中线处自前向后逐渐融合

  二、腭的发育异常

  腭裂:

俩侧腭突未联合是完全腭裂,一侧腭突和鼻中隔未联合是单侧上腭裂

  颌裂:

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联合

第四节 舌的发育

  一、舌的发育过程

  起源:

第一、二、三、四鳃弓

  突起:

侧舌隆突、奇结节和联合突

  二、舌的发育异常:

  分叉舌——罕见。

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

  正中菱形舌——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椭圆形或菱形红色区域。

舌乳头呈不同程度萎缩。

以前认为是奇结节未消失形成的残余。

近来证实与局部慢性真菌感染特别是白色链球菌感染有关。

 

第二章牙的发育

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牙板的发生:

在胚胎第5周,原口腔上皮局部增生形成原发性上皮带。

上皮带继续增生分裂,在唇(颊)侧形成前庭板,在舌侧形成牙板。

  一、成釉器的发育

  

(一)蕾状期:

  

(二)帽状期:

此时的成釉器分化成三层细胞:

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

  (三)钟状期:

  此期的成釉器分化为四层:

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1.外釉上皮层:

是一层立方上皮,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

外釉上皮与内釉上皮相连处称为颈环。

  2.内釉上皮层:

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排列在成釉器的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

  3.星网状层:

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

细胞呈星形,有较长的突起。

细胞间充满富含蛋白的粘液样液体,有营养保护作用。

  4.中间层:

在内釉上皮与星网状层之间的2~3层扁平细胞。

与釉质形成有关。

  二、牙乳头

  牙乳头是决定牙形态的重要因素。

并形成牙髓和牙本质,也形成成牙本质细胞

  三、牙囊

  牙囊发育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

一、牙本质的形成

  在成釉细胞的诱导下,牙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

  二、釉质的形成

  釉质矿化分四期:

  I:

基质含达矿化总量30%的矿物盐。

  II:

矿化从釉质表面开始,向深层扩散。

  III:

由最内层向表层矿化。

  IV:

外层釉质很快矿化,且矿化度最高。

  釉质的矿化方式是:

矿物盐沉积在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从釉质中被吸收。

最后使釉质达到96%的矿化程度。

  三、牙髓的形成

  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牙髓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牙髓细胞。

四、牙根的形成

   五、牙周组织的形成

  

(一)牙骨质的形成:

  原发性牙骨质是无细胞的,覆盖在牙根冠方2/3处。

  继发性牙骨质是细胞牙骨质,覆盖在根尖侧的2/3区域。

  

(二)牙周膜的发育

  (三)牙槽骨的形成

  随牙周膜的形成,在骨隐窝壁上的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

第三章牙体组织

第一节 釉质

  覆盖于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颜色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在切牙的切缘处厚约2mm,磨牙牙尖处厚约2.5mm。

  一、理化特性

   无机盐占釉质总重量的96~97%,主要由钙、磷离子组成的羟磷灰石晶体[Ca10(P04)6(OH)2]的形式存在。

F-的存在可使晶体稳定性加强,形成[Ca10(P04)6F2],具有抗龋性。

  有机物不足1%。

釉质细胞外基质蛋白主要有釉原蛋白、非釉原蛋白和蛋白酶。

  釉质中的水有两种形式:

结合水和游离水。

  大部分水是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分布在晶体周围。

  二、组织学结构

  

(一)釉柱:

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

在窝沟底部呈放射状,向窝沟底部集中;在牙颈部呈水平状排列。

  釉柱在光镜下纵剖面为柱状,横剖面呈鱼鳞状。

  

(二)施雷格线:

  落射光观察牙纵磨片时,在釉质内4/5处出现的明暗带。

  是由于釉柱排列方向不同所致。

  (三)无釉柱釉质:

  在近釉牙本质界和牙表面约30mm厚的釉质内没有釉柱的结构,仅为晶体平行排列而成。

  这是由于成釉细胞在分泌早期托姆氏突尚未形成,而在分泌活动停止时托姆氏突腿缩而致。

  (四)釉质生长线:

  是釉质周期性生长速度改变形成的间隙线。

  (五)釉板:

  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

可深达釉牙本质界。

  釉板处有机物含量较高,钙化不全。

  釉板的存在为龋病的发生提供了通道。

  (六)釉丛:

  起自釉牙本质界,呈草丛状,高度为釉质厚度的1/5~1/4。

  (七)釉梭:

  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为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末端膨大,穿过釉牙本质界并埋在釉质中。

  (八)釉质牙本质界:

  是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

  圆弧形的凹面朝向牙釉质,与成釉细胞的托姆氏突的形态相吻合。

  三、釉质表面结构

  

(一)釉小皮:

  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可能是成釉细胞在形成釉质后分泌的基板物质。

  

(二)釉面横纹:

  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的浅凹线纹,间隔为30~100mm,呈叠瓦状。

  四、临床意义

  釉质的代谢:

釉质中没有细胞成分,也没有血液循环,但釉质表面有釉液析出,釉质具有代谢活动,代谢很缓慢。

  绞釉可增强釉质的抗剪切强度,咀嚼时不易被劈裂。

第二节 牙本质(dentin)

  一、理化特性:

硬度比釉质低,比骨组织稍高;有一定弹性,给硬而易碎的釉质提供一个良好的缓冲环境;多孔性,具有良好的渗透能力。

含 量

无机物

有机物

重量比

70%

20%

10%

体积比

45%

33%

22%

成 分

磷灰石晶体[Ca10(PO4)6(OH)2]

胶原蛋白约占18%(主要是Ⅰ型胶原蛋白)

 

二、组织学结构

  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细胞间质

  

(一)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为贯穿于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呈放射状排列,在牙尖和根尖部小管较直,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

  牙本质小管近髓端较粗,直径约3-4um,越向表面越细,近表面处约为1um,且排列稀疏。

近髓端和近表面每单位面积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4:

1。

根部侧支比冠部多。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含有组织液和少量有机物,为牙本质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三)细胞间质:

大部分为矿化间质,其中有细小的胶原纤维,主要为Ⅰ型胶原。

纤维的排列大部分与牙本质小管垂直而与牙面平行,彼此交织成网状。

间质中的磷灰石晶体比釉质中的小。

  据矿化程度不同分为以下6种不同结构

  1.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dentin)

2.管间牙本质(intertubulardentin)

  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

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为Ⅰ型胶原蛋白,围绕小管呈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

 3.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dentin)

4.生长线(incrementalline)又称冯?

埃布纳线, 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 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欧文线(Owenline)

 5.托姆斯颗粒层(Tomesgranularlayer)  牙纵剖磨片中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

有人认为是成牙本质细胞突起末端膨大,或为末端扭曲所至;也有认为是矿化不全所至。

  6.前期牙本质(predentin)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称前期牙本质,一般厚约10~12um。

发育完成的牙比正在发育的牙的前期牙本质薄。

  按牙本质形成的时期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

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dentin)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

   三、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

(一)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dentin) 

(二)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dentin)又称硬化性牙本质(scleroticdentin),牙本质受到较缓慢的刺激后,引起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有矿物盐沉着而封闭小管,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

(三)死区(deadtract)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

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黑色。

多见于狭窄的髓角,其近髓端可见修复性牙本质。

第三节 牙髓(pulp)

  一、组织结构 

  

(一)细胞

  1.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2.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又称牙髓细胞。

是牙髓中的主要细胞,随年龄增高数目减少。

  3.组织细胞:

形态不规则,短而钝的突起,核小而园,染色深。

炎症时核增大,有明显核仁。

  4.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比成纤维细胞小,形态相似。

受刺激时可分化成其他细胞。

  第四节 牙骨质(cementum)

  一、理化特性

  与骨组织组成类似,比骨和牙本质硬度低。

含无机物约为重量的45%~50%,以钙、磷离子为主,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氟的含量较其他为高。

有机物和水占50%~55%,主要为胶原和蛋白多糖。

  三、临床意义

  比固有牙槽骨具有更强的抗吸收能力,是正畸治疗时牙移位的基础。

  继发性牙骨质(牙合面磨损)。

修复作用

  牙髓和根尖治疗后牙骨质新生覆盖根尖孔,重建牙与牙周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牙周组织

第一节 牙龈

牙龈(gingiva):

一、表面解剖:

  

(一)游离龈:

(freegingiva)

  

(1)游离龈:

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

  

(2)龈沟(gingivalsulcus)-游离龈和牙面之间的一个环状狭小的空隙,正常深度为0.5-3mm,平均为1.8mm,用探针探>3mm,认为它有炎症。

  2.龈沟界限:

底部是结合上皮的冠方,内壁是牙龈上皮,外壁是龈沟上皮。

  

(二)、附着龈

  2.附着龈的特点——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橘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

其作用主要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

但在炎症水肿时点彩消失,牙龈变为光亮。

  (三)牙间乳头(interdentalpapilla)

  1.定义

  

(1)牙间乳头(龈乳头)——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临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

  

(2)龈谷(gingivalcol)——在后牙,颊舌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临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象山谷故称龈谷。

  2.龈谷特点——牙龈炎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菌斑和牙石。

  二、组织结构

  

(一)上皮层

  1.区别

  

(1)牙龈上皮:

表面为不全角化

(2)龈沟上皮:

上皮无角化  

(3)结合上皮:

表面无角化

  

(二)固有层

  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这些胶原纤维可分为以下五组:

  1.龈牙组(dentogingivalgroup):

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止于牙龈固有层。

它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

  2.牙槽龈组:

起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

  3.环行组:

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

  4.牙骨膜组:

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

  5.越隔组:

仅存于牙齿的临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

第二节 牙周膜

  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

是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称牙周韧带。

  一、组织结构

  

(一)纤维

  1.定义

  主纤维—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

  2.分组:

  

(1)牙槽嵴组(alveolarcrestgroup):

  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

邻面无此纤维。

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

  

(2)水平组(horizontalgroup):

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

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

  (3)斜行组(obliquegroup):

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

向根方倾斜45度,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

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

  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apicalgroup):

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

  (5)根间组(interradiculargroup):

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二、基质:

主要由搪蛋白和粘蛋白组成。

其功能是维持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分化,承受咬牙合力时,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功能强。

  功能:

合成胶原,吸收胶原,保持牙周膜的动态平衡。

  2.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

也叫Malassez上皮剩余。

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跟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

  3.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功能是合成牙骨质。

  4.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1)成骨细胞:

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

  

(2)破骨细胞:

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二、功能:

1.支持功能2.感觉功3.营养功能4.形成功能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膜厚度变薄

第三节 牙槽骨

  1.固有牙槽骨(alveolarbone)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

由于在X线片上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

  2.密质骨:

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有哈佛氏系统

  3.松质骨:

由骨小梁和骨髓构成。

幼年时有造血功能,称为红骨髓;老年后由于脂肪细胞增多,称为黄骨髓。

  二、生物学特性:

  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增生。

第五章口腔粘膜

一、口腔粘膜基本组织结构

  

(一)上皮层

  口腔粘膜上皮的种类为复层鳞状上皮。

  Ⅰ.有角化的上皮由表层到深层依次为:

  

(1)角化层:

是最浅表的一层,由角化和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构成。

  正角化(orthoperatininzation):

细胞中的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胞浆内充满角质蛋白,HE染色下为均质嗜酸性物质。

  不全角化(parakeratinization):

细胞仍然有残存的细胞核。

  

(2)颗粒层:

位于角化层的深面,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①胞浆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②染色深③胞核浓缩。

  (3)棘层:

位于粒层的深部。

细胞体积大,多边形,细胞间桥明显,是上皮中层次最多的细胞,且此层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

  细胞间桥——胞浆伸出许多小的棘刺状突起,与相邻的细胞相接,此突起为细胞间桥。

电镜下细胞间桥的突起相接处为桥粒。

  (4)基底层:

位于上皮的最深面,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

光镜下胞核圆形,染色深。

  生发层——基底细胞和邻近的几层棘细胞有增殖能力,成为生发层。

  Ⅱ.非角化上皮有表层到深层依次为:

表层、中间层、棘层、基底层。

  2.非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不参与上皮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不含桥粒和张力细丝。

在普通切片下,胞浆不着色,所以也叫透明细胞。

  

(1)黑色素细胞:

  位于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层,光镜下胞浆透明,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浆内含黑色素克里,且可经细胞突起排出,再进入邻近的角质形成细胞内。

无张力细丝和桥粒,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

在牙龈、硬腭、颊粘膜、舌可见到。

  

(2)朗格汉斯细胞:

  位于口腔粘膜的深部,主要位于棘层,也可见于基底层。

电镜下可看到棒状或球拍状的朗哥汉斯颗粒。

功能:

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

  (3)梅克尔细胞:

  分布于基底细胞层内。

功能:

起触觉受体的作用。

  

(二)固有层:

  固有层是致密结缔组织,对上皮细胞的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固有层内有纤维、细胞和基质。

  (三)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腺体、血管、神经、脂肪组织。

主要分布在被覆粘膜,而在牙龈,硬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粘膜下层。

粘膜下层可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及支持。

  (四)基底膜(basementmembrane)

  基底膜:

上皮和固有层之间的一膜状结构。

厚约1~4微米,PAS染色阳性(说明含有中性粘多糖),嗜银染色阳性。

电镜下由透明板、密板和网板构成。

  在类天疱疮,上皮和结缔组织在透明板处分离形成上皮下疱;癌前病变时,基底膜中的Ⅳ型胶原蛋白发生改变,有利于癌变细胞向结缔组织中浸润。

  二、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一)分类

  口腔粘膜根据所在的部位和功能可分为三类:

咀嚼粘膜、被覆黏膜和特殊粘膜。

  咀嚼粘膜包括牙龈和硬腭粘膜。

上皮有角化,固有层厚,乳头多而长,与上皮呈指状相嵌,形成良好的机械附着;胶原纤维束粗大并排列紧密。

被覆粘膜包括除咀嚼粘膜和舌背粘膜以外的所有粘膜均为被覆粘膜。

胶原纤维束不如咀嚼粘膜者粗大,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平坦,结缔组织乳头短粗。

有较疏松的的粘膜下层。

特殊粘膜及舌背粘膜。

  

(二)口腔各部位粘膜的特征

  1.腭粘膜

  硬腭粘膜为咀嚼粘膜。

表面角化层较厚,多为正角化。

根据有无粘膜下层可将其分为四区:

牙龈区,中间区,脂肪区和腺区四部分。

软腭粘膜为被覆粘膜,固有层乳头粗、短、少,粘膜下层疏松,含粘液腺。

  2.唇

  

(1)唇的皮肤部—有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

有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汗腺,毛囊等。

  

(2)唇红—不全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有狭长的结缔组织乳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所以,血色可透过表面上皮使唇部呈红色。

  (3)唇粘膜——无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下层较厚,可看到唇腺。

  3.舌背粘膜

  舌前2/3为舌体,舌后1/3为舌根。

舌背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

根据其形态、大小、及位置可分为:

  

(1)丝状乳头:

数量最多,分布于舌倍,舌尖最多

  

(2)菌状乳头:

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位于舌尖和舌侧缘,有的上皮内可见到味蕾。

  (3)轮廓乳头——体积最大,数目最少,分布于人字形界沟的前方,乳头呈矮柱状;在轮廓沟的侧壁上皮内可见到味蕾,在环沟底附近的舌肌纤维束间有味腺或埃伯纳腺。

  (4)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现已退化为5-8条平行排列的皱襞。

  味蕾是主要分布于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皮内的染色浅的卵圆形小体。

光镜下由暗细胞和亮细胞构成。

第六章涎腺

(一)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1.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分泌物的不同可分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和混合性腺泡三种类型。

(1)浆液性腺泡

形态:

球形结构:

由浆液细胞构成

分泌物:

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

(2)粘液性腺泡

形态:

管状结构:

由粘液细胞构成

分泌物:

粘稠,有大量粘液。

(3)混合性腺泡

结构:

由浆液细胞和粘液细胞两种构成。

其中粘液细胞构成腺泡的大部分,紧接闰管,浆液细胞呈新月状覆盖在腺泡的盲端表面

2.导管

闰管分泌管排泄管

管径从细到粗,细胞由扁平到高柱状,层次由单层到复层

(1)闰管

连接腺泡和分泌管,粘液细胞多闰管短;粘液细胞少

(2)分泌管

其作用是吸钠排钾,转运水,改变唾液的流量和渗透量。

(3)排泄管

和分泌管相延续,含有小的储备细胞,发挥干细胞的作用。

(二)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

1.腮腺:

是涎腺中体积最大的纯浆液性腺体,闰管长,分泌管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