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36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docx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摘要:

 社会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才开始关注和建构社会哲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研究生长点,社会哲学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理论的发展,对中国的社会转型及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社会哲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论,对于社会哲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见解更是不一而足。

文章对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社会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进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既面临着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的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任务,又面对着先发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舞台上的优势地位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中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转变,中国呈现出社会结构多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方式多维化的社会图景,中国社会正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国家以几百年完成的社会变迁,如此的社会激变将使很多社会问题在某一时期、某一局部领域放大化。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样的时代境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期待: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哲学观为指导,以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一个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的部门哲学。

就这样,社会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运而生并获得迅速发展。

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内在的社会性意蕴,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间的关系纠缠不清;对于如何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及其本质这一问题也存在较大争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中国社会转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释仍有待进一步明确,这些可以说是社会哲学研究对象、方法乃至学科体系至今悬而未决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种尚无定论的状态也可能反过来促进人们对社会哲学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对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展开一点初步探讨。

  一、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

  在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学术界目前大致有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社会哲学是以社会为对象进行的哲学反思。

它所关注的是社会内在结构和过程的本体问题,社会制度的合理评价问题,与人有关的各种社会价值,例如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人权的分析和评价问题。

[1]这一观点主要源自于西方社会哲学家贝克的《社会哲学手册》对于社会哲学的定义:

对于社会结构及社会功能有关的社会过程所做的一种哲学批判。

贝克主张人们对于社会哲学无非是从两个层面去认识:

一种是根据规范和价值对社会作出评价;另一种是对于人们提出的支持某些特定制度和实践的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可见,这种社会哲学的研究是运用一定的哲学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本体问题入手,展开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评价。

所以,这一观点下社会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社会本体论、社会价值论、社会方法论。

  第二,社会哲学是以社会结构及其变化为基本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社会哲学是以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为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研究那些必须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剖析才能真正得以解决的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

[2]这种观点的论者把马克思哲学区分为两个维度:

历史哲学的维度和社会哲学的维度。

历史哲学的维度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社会哲学的维度则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着眼于19世纪西欧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的传统社会转变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完全的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社会转型,提出的关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变迁规律的理论。

社会哲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第三,社会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在现实社会的应用和深化。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下,社会哲学可以同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起来,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只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最普遍规律的哲学概括,而社会哲学的研究触角则更为宽泛,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既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又包括比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更为广泛的内容。

由此他们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以及这些基本思想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总体性应用。

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包括两个部分:

其一,是社会哲学的基础理论(即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其二,是这些基础理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总体性应用,即运用基本理论去分析、阐释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历史问题。

[3]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都有其合理性:

第一种观点基本合理地阐述了社会哲学是从总体层面对社会的哲学反思,并借鉴现代西方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社会哲学对于社会的分析功能和评价功能;第二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当代社会哲学的兴起与现实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第三种观点基本上看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哲学的联系,为我们分析社会哲学的对象问题提出了一个突破口。

然而,上述观点又都有其不足之处,这一点将结合下述问题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对于社会哲学对象问题的研究应当着力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第一,社会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对于社会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当前学界大致有四种看法:

一是“二层次说”。

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是最一般的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属于“元哲学”的层次,而社会哲学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元哲学”层次下的部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为社会哲学的研究提供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是“实质等同而范围扩展说”。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社会的最一般的科学,在一定意义上讲,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

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在现实发展境遇下,要对更多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总体把握。

因此研究的具体内容要比历史唯物主义更宽泛。

三是“相互包容说”。

“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理论,它涵盖了社会哲学……另一方面,从内容上说,社会哲学作为应用哲学,它也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的,它研究的对象要比历史唯物主义宽泛得多,要更为具体,在内容上它又把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在自身之内。

”[4]四是“层次相异而内容交叉说”。

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属于“元哲学”,社会哲学属于比元哲学低一层次的部门哲学,但二者在很多部分存在研究交集,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可以经过进一步的提炼融入到元哲学层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一层次上形成一个真正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体系;另一部分内容则应下沉到社会哲学层次,并按照这一层次的定位进一步具体展开。

”[5]笔者认为,这些观点中,第四种观点的认知更为到位。

“二层次说”虽然看到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一般的基础哲学与部门哲学层次性的区别,但它过分地夸大了这种区别,而忽视了二者在研究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交集部分;“实质等同而范围扩展说”虽然看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社会性意蕴,但它把这种社会性意蕴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哲学,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层次而抬高了社会哲学的层次,不能反映二者的本质区别,同时也取消了社会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必要性;“相互包容说”虽看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哲学的内在联系,但仅用研究内容上“量”的区别来界定二者的关系是不妥当的。

正确处理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哲学的关系应注意把握两点:

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内在的社会性意蕴同社会哲学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元哲学层面渗透的社会性意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往唯心主义单纯从精神层面思辨地解释世界和以往旧唯物主义单纯从自然层面抽象地理解社会及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义。

它肯定能为社会哲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单纯地把社会性意蕴与社会哲学等同起来,把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哲学划等号就太过牵强了。

即使在西方17、18世纪兴起的以社会契约论为代表的社会哲学也是有其内在的哲学根据的,它是在西方哲学家们的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我们不能说社会契约论这种社会哲学就是那些哲学家们的全部哲学理论。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哲学无论从哪一个层面讲都不是等同关系,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其次,要对二者所处的层次性进行严格区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这一“实践”概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从哲学本体论的视野下正确地处理了人、自然、社会和历史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元哲学”特质是非常明显的,或者说是一种“实践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是以这种“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对社会进行的哲学反思,这种哲学反思更切近于社会现实,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元哲学”特质上的第二个层次的哲学反思。

在明确二者层次的本质区别的同时,还应该以一种更宽广的视野认识到:

历史唯物主义从最一般地层次上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基本社会构成要素进行了现实反思,这一点既为社会哲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提供了现实材料。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部分内容就下降一个层次成为社会哲学层面的问题,因此不能把二者非此及彼地区分开来,忽视其互补性的一面。

  第二,社会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部分学者基于近代社会哲学产生于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逻辑,认为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确定为对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及其规律的哲学把握。

并认为“今天中国社会正面临的社会结构性变迁正是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理论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2]这种观点提出社会哲学面向现实社会问题的价值导向,但同时有明显局限:

其一,这种观点所揭示的社会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变迁的联系缺乏完全确定性。

这种“完全确定性”是指社会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变迁互为充要关系,即:

社会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又能推动社会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的确,近代社会的社会变迁(特别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迁,由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变迁)的确对近代社会哲学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促动和引领的作用,反映了哲学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

现代中国社会的社会转型也正在并继续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哲学体系产生重大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社会变迁或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才能推动社会哲学的产生,在任何一个社会,哪怕社会发展仅局限于“量”的递增甚至“量”的迟滞,对于社会总体的哲学反思从来也没有停止。

可以说,社会变迁或转型是社会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因此,不能把社会变迁和转型与社会哲学的产生发展完全对等。

其二,社会哲学是对社会总体的哲学反思,其研究对象是社会诸要素及其内在变化发展规律,它包含社会本体论、社会价值论、社会运行论和社会发展论等各方面;社会转型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及规律只是社会总体发展中的某个重要因素或重大现实问题,把社会哲学研究对象完全确定于对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及其变化规律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现实问题确实为今天在学科定位、研究对象上尚不十分明确的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

社会哲学就是在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中逐步明晰自己的发展方位和理论架构。

这也彰显了社会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内在价值特质。

  第三,社会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对这二者的关系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参照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首先,社会哲学和社会科学有着本质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的学科层次是不同的。

如果说社会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科层次上的差异是存在于哲学学科内部的,那么社会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层次是存在于哲学与具体科学之中的。

一方面,社会科学是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某些方面的现象和问题展开研究的学问,具有“形而下”的性质;另一方面,相比于社会科学,社会哲学是从整体上对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价值、社会发展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哲学反思,对社会科学相关领域具有综合作用,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其次,社会哲学又与社会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科学为社会哲学研究提供广泛的事实材料和价值材料,就某一学科视角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展开分析、综合、反馈和评价,为社会哲学对社会整体的反思性分析和评价提供独特的视角和现实的依据。

例如,在研究社会结构及其规律时,社会学侧重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结构的存在样态和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内部联系;社会哲学则立足于揭示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间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的视角来界说社会结构。

而这种解读方式又是与社会学本身提供的关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角色方面的材料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社会哲学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撑。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科学的实践观,它不仅是社会哲学本身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科学在研究时必须纳入其理论体系的内在环节,因为不论对于哪一门科学来讲,只有真正把握了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进而为具体的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以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社会科学为材料支撑,对于社会本体、社会构成、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评价及其内在规律的总体把握和哲学反思。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在准确区分与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社会科学层次性的前提下,借鉴二者的研究成果,准确把握中国社会转型期重大问题的时代脉搏,形成的关于社会本体论、社会构成论、社会运行论、社会发展论、社会价值论及其内在规律的研究。

  二、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话阶段与神学研究方法。

这一阶段人们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自然怀有盲目的敬畏感,认为神创造和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社会是神创产物,一个个人格化的“神”就成为万物之主宰。

这种“神话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我向思维”,因为作为人格化的产物本质上体现了人的意志。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处于一种朦胧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经验时期和历史哲学阶段。

特别是在西方社会,人们通常以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整个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以思辨为中心的分析法。

他们大都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和整体性,推崇历史相对主义。

第三个阶段是现代化阶段的科学方法。

这种方法以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为基础,主张以实证主义的方式看待和分析社会。

在当代,社会哲学的研究方法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实践批判法”。

这里“批判”的意义不是否定,而是分析,这种方法即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生成机制在人、自然、社会的联系和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中总体上把握社会的方法。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现实、未来相统一的方法。

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从纵向来看,社会的统一主要是指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

为了把社会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分开来,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两个维度,将从总体上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划归到历史哲学的范畴,硬性地让社会哲学面向现实的特定时空。

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想来是不够科学的。

社会和历史从本质上是不可分的,历史是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社会。

截然把二者分开对待,难免如近代西方哲学历史方法那样有否认社会历史整体性之嫌。

即使是从总体上把握现实社会,探讨现实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发展、社会价值和社会矛盾,也必然要回溯到社会各要素历史发展轨迹,否则对社会总体的把握就是没有根基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既具有直接现实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二者共同构成了实践的内在生成机制,凝聚起社会生活的本质。

因此,进行社会哲学研究时,必须把社会发展及其内部要素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整体把握,从历史中透视现实、展望未来,保证社会哲学研究彻底的实践性。

  第二,人、自然、社会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在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

因此,人、自然、社会本质上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在研究社会哲学时,应当首先秉持“人—自然—社会”的系统性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逐步渗透到社会内部机制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以这种系统性思维为指导,把社会看成是一个鲜活的、有序的、开放的体系,探讨社会内部诸要素间的结构优化、功能整合以及发展机制稳步推进的基本途径,进而更加充分发挥人的社会主体效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整合的方法。

社会哲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特别是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历史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的阐发。

不仅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下降到社会哲学的层次,纳入社会哲学的研究体系中,促进社会哲学根基的深刻化和内容的完善化。

另一方面,社会哲学在汲取基础理论精华的同时,应当肩负起自身的学科使命,更加切近地面向现实社会本身,集中力量以科学的哲学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探索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

在探索将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相整合的实践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反思平衡法”。

这种方法借鉴了着名哲学家罗尔斯关于正义问题的分析方法。

反思平衡法在社会哲学研究中应用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是对于人类生活总体的现象性描述,二是基于一定理论原则把这一生活总体构建起来,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探讨和解决,三是反复对照现象性描述以平衡之。

[6]这实际上是一个把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的方法,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哲学研究具有深刻启发。

社会哲学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及其带来的社会整体及其构成要素的深刻变革为切入点,进一步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境遇和历史机遇,关怀在这一境遇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态势,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终极关怀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和平衡,进而反本开新,在社会哲学的研究中促进理论与现实的整合,推进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增强社会哲学研究的现实生命力。

  第四,价值思维与事实思维相联系的方法。

在社会哲学的语境下,所谓价值思维,就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总体把握社会的过程中主体依照自身的需要和尺度,选择和评价社会客体,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交流中充分实现价值的运思活动。

所谓事实思维,就是在对社会总体进行哲学反思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社会及其诸要素的变化发展状态及其规律的运思活动。

在社会哲学的研究中,将价值思维与事实思维联系起来,要着重处理好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要在充分反思和把握社会整体及诸要素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到社会发展需要与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契合点,推动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以社会哲学的研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价值与事实相互渗透的关系。

对社会进行总体把握的过程,既是对社会规律追问的理性运思过程,又是促进社会价值的生成过程,二者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

价值和事实总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一切事实本身,一旦被科学探索活动确认,就已经打上了人的印记,渗透了理论,预设了价值。

”[7]这就产生了一个内在矛盾:

事实中的价值渗透,是否反映事实本身?

如果事实和价值截然分立开来,自然、社会和人也就截然分离开来,社会哲学乃至所有科学的研究还有没有价值?

当然不能因为事实的价值渗透可能影响事实的纯洁性而拒绝和无视价值的存在;相反,在社会哲学的研究中,我们要力图找到一种价值和事实的内在平衡,把二者放到宏观的社会历史实践体系中考察,使社会事实和社会价值都能够得到彰显。

  第五,哲学反思与科学实证相依托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哲学是否需要实证?

对于这个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对于单纯的哲学运思本身来讲,哲学是不需要实证的,这决定于哲学具有形而上的本体论性质;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哲学运思离不开具体科学的经验积累和材料总结,而这些元素本身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并作为哲学运思的基础性素材存在着的。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同样离不开它们,因此哲学又必须努力和实证科学相依托。

孔德、斯宾塞等人之所以开启哲学史上实证主义的滥觞,也正是看到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哲学要想继续推进自身的研究进程,就不得不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

在社会哲学的视野下,社会科学为社会哲学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尤其是深入地反思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因此,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社会哲学也要有针对性地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力图掌握更多的事实素材,推动对于社会整体认识的深化;当然社会哲学又不能因此而流于社会科学的实证层次,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哲学特有的反思功能,推进对于社会整体认知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王守昌.社会哲学导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5

(1):

1-8.

  [2]陈晏清,阎孟伟.社会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J].南开学报,1996(6):

14-20.

  [3]艾福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社会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1):

41-46.

  [4]罗大文.近年来社会哲学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6,4:

18-20.

  [5]贾高建.关于社会哲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哲学动态,2011(10):

5-9.

  [6]王南.社会哲学:

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4.

  [7]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