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645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修订版期末复习要点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

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试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建立新式海陆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5分)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与此同时,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5分)

(3)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5分)

4、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5、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6、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分)

第一、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分)

第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3分)

第三、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3分)

第四、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3分)

第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列宁指出:

“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2分)

7、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8、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16字纲领解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动员广大群众起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武器,是激起人民奋起革命的动力。

但是,三民主义也存在严重的弱点:

第一,它主张民族主义,但不敢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甚至还幻想帝国主义会支持中国革命,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第二,它主张民权主义,但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忽略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使人民的民主权利难以得到真正的保证。

第三,它主张民生主义,但不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为农民所有,这就不能满足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分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因而不能真正领导农民这个革命的主力军投入到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致命弱点。

9、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在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中国社会取得了哪些进步和发展。

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历时14载,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资政新篇》,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在反封建的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4分)

洋务运动通过创办近代机器工业,建立新是还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

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4分)

戊戌维新运动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救亡图存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6分)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俗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6分)

材料题

材料题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

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

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

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

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

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

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材料二:

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

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时人悲愤地感叹道: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2005年l0月19日)

请回答:

(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

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

结局如何?

(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

参考答案

(1)康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向日本学习,采用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主要是主张学习英美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走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

(2)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采取了下列行动:

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最终在皇帝的支持下发动了百日维新,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3)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

材料题2

材料l: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2:

“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

《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3: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

《中国之观状反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4: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

《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据材料1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3分)

(2)材料2与材料l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据材料3说明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4)为了材料4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3分)

(5)综合下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

(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希望通过李鸿章,促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

方法:

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办法),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

以前没有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

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本质区别:

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

依靠军阀屡遭失败(或国民党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共的支持和影响。

(5)对孙中山的评价:

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1861年1月,恭亲王奕诉在《筹划清朝大计》中奏称:

英、法在《北京条约》订立后南撤,“所请尚以条约为据。

是该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似与前代之事稍异”。

“就今日之势论之:

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肘腋之忧也,英国……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就目前计之。

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尚不致遽为大害”。

此奏得到咸丰帝批准。

材料2:

1862年,江西官员派人密访民众反洋教根由,受访百姓回答:

“他要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

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

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拌命?

”“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

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

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

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只做我们的事。

材料3:

1872年,李鸿章通过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起轮船招商局,规定该局平时运输官粮客货,战时装载援兵军火,在经营方面,除官款取息7厘、向朝廷“报效”之外,盈亏全归商认。

该局很快受到英、美轮船公司巨大压力,最后于1893年和英国在华两大轮船公司订立“齐价合同”,规定彼此停止竞争,共同垄断沿海和长江航运。

中法战争中,该局船只悬挂美国旗帜以避险。

(1)根据材料1分析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

(2)材料2所揭示的反洋教斗争根源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立场是什么?

(3)材料3反映出洋务派所办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3.参考答案:

(1)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是:

对内要消灭和剿杀。

“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故灭发、捻为先”。

对外妥协,维持现状。

“俄国……肘腋之忧也,英国……肢体之患也”,“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

(2)反洋教斗争根源主要在于洋教侵害老百姓的利益。

普通群众主张坚决反洋教,而上层官府绅士以自身利益为重,对之妥协,“总是依他”。

(3)洋务派所办企业具有封建性、垄断性和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1.以下是一组洋务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曾国藩说: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勤远略。

材料2奕说:

“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患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3冯桂芬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富之术。

请回答:

(1)曾国藩所谓的“剿发捻”和“勤远略”分别指什么?

(2)参考材料2.3,说明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结合材料1.2.3,说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何在?

参考答案

(1)镇压人民革命,即太平军和捻军;为统治阶级解除外患。

(2)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3)为了购买好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2.以下是一组维新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张之洞说: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无益者一:

将立议院欤?

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环球之大势不知,国家之经制不晓,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即聚胶胶扰扰之人于一室,明者一,暗者百,游谈呓语,将焉用之?

且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故必家有中资者乃得举议员。

今华商素鲜巨资,华民又无远志,议及大举筹饷,必皆推委默息,议与不议等耳。

材料2谭嗣同说: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材料3严复说: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朴隶也。

请回答:

(1)张之洞为何认为民权无益?

(2)参考材料2.3,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场何在?

(3)结合材料1.2.3,说明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1)守旧派和洋务派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