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5664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docx

第二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自我意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四个方面。

一、学习心理指导

(一)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效最重要的内部心理因素。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或作用主要表现在:

(1)激活作用,促使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指向作用,使学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课题上而远离其他事物;(3)维持作用,让学生把饱满的热情倾注在学习活动上,使其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紧张度,且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有不少学生谈到在学习时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有的学生说在听课中常常走神儿,有的学生说一看到书就想打瞌睡,有的学生干脆就说很讨厌学习。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

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相反倒是一件能不断体验到愉悦的活动,当然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自己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

教育实践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美国读书时因语言问题而遭到美国人的人格侮辱,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学习动机,开始从事原本不感兴趣的英语学习研究,在实践中不仅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

那么,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

(1)培养好奇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兴趣就是在不断的探究之中变得越来越深刻。

因此,平时要留心观察一切事物,多给自己提一些“为什么”,并且经常与同学、教师一起讨论研究学习中的问题,感受知识的魅力。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上问号,然后经过不断的钻研而达到的。

可见,好奇心像一台动力十足的小马达,推动着个体不断地探索知识。

实际上,我们学业上的长进也往往是循着“好奇—有疑—思考—释疑—有得—产生兴趣”的轨迹发展的。

(2)不要在学习之前就强化自己没兴趣。

想让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首先自己必须具有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坚信学习是件有趣的事。

如果一开始学习就断定自己没有兴趣,就真的很难培养起兴趣。

要让自己没有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告诉自己“没有兴趣”。

所以,千万不要做亲手扼杀自己兴趣的人。

(3)真正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有的学生学习很浮躁,对学科知识知之皮毛,认为学习这些知识很没意思。

其实任何学科都有它自己的逻辑结构,如果我们认真去思考了,就会感受到它的乐趣。

(二)应对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大已经成为中小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

俞国良、陈诗芳《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及其适应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1年第4期,第344~348页学习压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烦恼,这种压力大都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无法摆脱而表现出情绪低落、不善言谈、不爱交往、信心不足,有时还伴有失眠、烦躁、焦虑、健忘、恐惧、厌学等失衡现象,有的甚至离校出走。

这种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如何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如何在强大的压力下继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呢?

(1)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压力。

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中小学生必须直面压力,承认压力,分析压力。

压力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弊端,也有益处。

有些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自暴自弃,终日沉浸在苦恼的深渊,结果成绩也越来越差。

而有些学生则在压力的推动下,更加积极向上,勤奋刻苦,最终硕果累累。

所以说,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中小学生减压。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样才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上学不完全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掌握学习的方法,为离校后参加工作时能够独立工作和自学作准备。

(3)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

有的学生给自己订的目标过高,如考试前暗暗要求自己必须考多少分或第几名,虽然想法不错,却只能增加心理压力。

如果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而我们要正确判断自己的实力,不要把考试分数当做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确立只要尽心尽力,不论结果如何,都问心无愧的态度。

(4)积极想象法。

当我们要做某件事情前,或要达到某一个目标时,先问自己能否成功,并让自己作出简短的肯定回答:

“能。

”在晚上睡觉前自己重复一遍,第二天早上我们一定会感到舒服得多,做起事情来也就很有信心,压力无形中变小了。

(5)避免杂乱无章。

我们不要在杂乱无章或太拥挤的地方学习,努力为自己创设一个令人愉快的、宽敞的、不容易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学习空间。

比如,把座位周围、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书籍用品摆放得井然有序,和周围同学相处融洽等,这都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我们减少对压力的关注。

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听听舒缓的音乐、去散步等都是减轻压力、放松自己的好方法。

总之,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压力,压力本身没有不妥之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所以,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压力,挑战压力。

(三)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激增向人们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变革学习方式以适应信息激增的需要。

如果只有学历没有能力,只有知识没有方法,最终会成为“现代文盲”。

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W=X+Y+Z,并解释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

那么,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哪些内容呢?

(1)合理安排时间。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在时间分配上有所倾斜。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学习计划不能安排得太满,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可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当调整。

计划一旦确定,则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去执行,可以制订计划落实情况的自我检查表,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千万不要让计划成为墙上一道寂寞的风景。

(2)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注重基本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

二是学习必须勤于思考。

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是学习必须一丝不苟。

学习切忌似懂非懂,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

四是学习必须善于总结。

学完一章、一本书要做个总结,常做总结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五是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俗话说“滴水穿石”。

不能只凭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3)掌握复习的方法。

一是抓住重点。

有针对性地抓住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课后和单元及阶段结束后对照笔记进行复习,并坚持做适量练习。

二是掌握多种方法。

复习要因人、因学科、因阶段而异,不能机械地照搬一种模式,应多做些变式训练,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

三是及时复习。

最好在睡前把书上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四是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

(4)加强自我监控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以保证达到预定的目标。

保证能够抗拒外界的干扰,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正如医生用药,不能千人一方。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二、自我意识指导

(一)正确认识自己

所谓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

征、自身能力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心理学家把自我区分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主观自我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如认为自己相貌好,能力强,人际关系好,或认为自己没人喜欢,不聪明等。

而客观自我是指“我”实际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般而言,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有两种情况:

一是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相符相合,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表现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一是主观自我相对于客观自我太高或太低。

太高则会变得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容不得他人任何的批评,一旦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主观自我坍塌,自轻自贱;太低则会产生各种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精神,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怜自卑,自恨自怨。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呢?

(1)与他人比较。

与周围人比较,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是和同龄人比较。

同龄人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交流和沟通,同时互相了解得也比较透彻。

但是比较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

其次是通过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其实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积极的要肯定;消极的要积极寻找原因,如果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善的,那就真诚地谢谢他人帮助我们完善自己,如果是某些生理方面或不可改变的不足或缺陷,那就作为自己独特的一部分积极接纳。

一个人要让他人欣赏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欣赏自己。

当然,他人的评价也有不正确的地方,我们要用自己的慧眼,识别出那些对自己成长有益的评价。

(2)与自己比较。

小学生是在成人和同伴的或笑或怒中认识自己是个好孩子或坏孩子,而处于正在走向成人的中学生,就要更多地通过与自己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不管我们在一个群体中的位置如何,如果我们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是进步了,那就值得庆贺。

如果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是退步了,即使仍然还处在群体中较高的位置,相对而言,我们更应该为前者鼓掌。

(3)自我反省。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而反省自己则正是许多学生所缺少的。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理想是什么,打算怎样实现?

我打算怎样度过学校生活?

我的优势和不足在哪里?

”通过自我反省,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不断形成自己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从而更好地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

(二)培养良好的性格

印度有一句谚语: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性格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意义从中可见一斑。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

行为方式指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

并且这种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

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最基本的要做好以下两点。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许多学生性格方面的不健全主要是无知造成的。

如有的

学生自卑、抑郁、嫉妒大多是由于对自身缺乏信心,而支撑信心最有力的基础则是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至少是健全人格、优化人格的一个重要渠道。

(2)把握好人格表现的“度”很重要。

列宁曾说过:

“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优点的继续,如果优点的继续过了应有的程度,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缺点。

”如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不分对象、场合,在公共场合对教师的方式和对待同学一样,显得粗鲁而不礼貌。

(三)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情,如工作、学习、家庭、人际交往等,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应付和解决,都会导致挫折感。

面对挫折,如果不能较好处理并调节自己,其消极后果会远远大于挫折本身对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进行斗争的过程。

困难和挫折既可以是生活的助燃剂,推动个体更坚定不移地向目标冲去,也可以是灭火剂,希望在它面前慢慢地幻灭。

而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就在于是怎样看待和面对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

困难和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

对此,我们要有一种达观的态度,不要幻想困难和挫折永远不要光顾自己,也不要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才能坦然,既然人人都会遭受困难和挫折,那么挫折本身也没什么可怕的。

事实上,困难和挫折给予我们的往往多于我们从顺境中得到的。

想一想,伴随我们每一次成长的,难道不是一些我们克服的困难吗?

(2)正确分析困难和挫折。

认识到挫折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面对挫折时,怎样分析和理智地面对。

有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会首先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找出原因,然后想办法去补救或解决;有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么后悔、自责,要么怨天尤人,错误地认为整个世界都跟自己过不去,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3)行动,行动,再行动。

行动是最终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关键一环,没有行动,困难和挫折仍会继续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自己来改变困难和挫折。

根据行动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愈挫愈勇,坚持认准的方向不放弃,直至取得成功。

古今中外,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过早放弃,困难和挫折无疑已经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如果勇往直前,则把困难和挫折变成了成功的基石。

一是修订目标。

可以选取另一种可能成功的,同样也有价值的目标来代替,正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旱路不通水路通”。

两种情况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通过实际行动来面对困难和挫折。

记住:

当困难和挫折到来时,你可以没有心理准备,但你绝不可以没有行动。

三、人际交往指导

(一)同伴交往指导

健康人际关系的首要特点是,交往的双方都能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那么,我们该怎样与同学或朋友相处呢?

(1)必须坦诚相见。

朋友相待要心胸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搞阳奉阴违,不搞两面派。

朋友之间应该直言。

对于听话者来说,能够听到逆耳忠言是幸运;对于讲话者来说,能够直言不讳是美德。

朋友之间不是没有争论,尤其在学习和事业上,有益的争论不但有利于彼此的发展,还能增进友谊。

或许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人很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想法时,我们也会自然地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更信任对方。

(2)理解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不理解别人的人也很难被别人理解,理解是信任的前提,信任是理解的延伸。

越理解才越信任,友谊也才能长存。

善于理解对方,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秘诀。

试想一下,当你受了委屈时,如果同学或朋友说一句“我知道你心里很委屈,难过的话就说出来吧,说出来会舒服些”等温暖理解的话语,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你又会给对方什么样的回应呢?

相互理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小事中。

(3)容许差异存在。

万事统一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求百分之百的一致,是永远不可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你喜欢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也就不可能苛求他人和你的想法一样。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尊重这种差异。

其实,有许多人际或观点之间的矛盾,如果站在每个人的角度思考一下,你会发现,谁都有自己的道理和想法。

所以,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如果因为一点儿分歧和成见便要相离,就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4)用宽容化解矛盾。

个体所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有许多都是因为不善于宽容所造成的。

例如,当同学或朋友有意无意地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你会怎样做呢?

是仇恨还是谅解?

是从此分道扬镳还是宽大为怀?

也许,以牙还牙,乃至伺机报复,可能更合乎那时的心情。

然而除了暂时的痛快,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事实上,如果采取宽容的态度,表现出豁达的胸襟,你得到的不仅是他人的友谊或肯定,更重要的是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使自己保持一种愉悦平和的心态。

(5)宽容应讲原则。

宽容不是纵容,不是毫无原则地姑息迁就,有时双方矛盾的确会涉及一些原则性问题,在忍让以后的平静中,双方应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切不可因容忍、宽容而失去做事交友的原则。

如果原则和朋友之间真的无法调和,即使冒着失去朋友的代价,也不能失去原则。

(二)异性交往指导

青春期男女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难免产生爱慕之情,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但是,这种感情的产生往往与学习和事业发生矛盾。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正确引导自己,当然,这并非否认异性交往,事实上,正常的异性交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怎样看待异性交往呢?

(1)正常的异性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

男女学生在个性结构上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交往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2)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青少年对异性的向往,主要是求得心理的接近和情绪的接近,而并非全是对爱的渴望。

在青春期异性交往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个体可以获得愉快的情绪,并能激发出积极性和创造力。

(3)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自身的性别角色,也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认识自我。

通过异性交往还可以培养交往当中所需的教养和理智,促使个体进一步完善自我。

(4)有利于学习和工作。

异性同学交往所获得的和谐气氛与愉快的心境,可以开发两性的智力,激发创造力,促进彼此在学业上的进步和工作水平上的提高,发挥出潜在的能力。

尽管如此,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仍然是一个颇为敏感的话题,因为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和妨碍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

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

(1)异性同学过于频繁地单独交往,容易超越普通朋友交往的界线而过早地萌发出对异性的情爱,影响学业;

(2)虽无过多接触,只在内心朝思暮想,但表面上做出排斥异性、拒不接纳的姿态,这样个体内心会因此产生强烈的冲突和哀怨;(3)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回避或拒绝与异性的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这不但会影响个性的发展,还会影响到个体将来的婚恋和幸福。

可见,异性交往有利也有弊,而增加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关键要把握好交往的度或原则。

在异性交往中,应本着“自然”和“适度”的原则进行。

自然,是指异性交往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大方,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适度,是指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到好处。

异性之间帮助有方,热情有度,只要做到自然适度,心中坦荡,就不必过多地考虑其他因素了。

具体处理异性交往问题时,还要运用正确的交友方法,才能保证纯洁的友谊健康发展。

首先,克服羞怯,与异性交往要自然,不失常态。

如果羞怯,往往使对方产生误解,使正常的友谊误入歧途。

其次,真实坦诚,交往中以诚相待,相互信任。

再次,交往中把握分寸,即使是知心朋友也要留有余地,不要无所顾忌,过于轻浮,也不要过于拘谨。

(三)师生交往指导

师生之间可能会因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但只要解决得当,师生关系可能会更进一步。

一般而言,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学生的行为不合乎教师的期望,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等,教师就可能会对学生的这些行为进行批评甚至指责。

如果学生对此不接受,冲突就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教师容易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平时表现来推断学生的行为,这种偏见导致对学生的不公正评判,易产生交往误会。

另外还有一些看法或观念的不一致,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应如何与教师交往呢?

(1)主动沟通。

当教师有错误或过失的时候,要委婉地提出意见。

让教师了解自己,与教师距离的缩短、关系的亲密,会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2)冷静。

发生冲突和矛盾时,一定要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当面顶撞,以免使问题复杂化、扩大化、严重化。

(3)坦诚。

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歪曲事实,不推脱责任,不巧言矫饰,否则问题无法解决。

(4)尊重。

提意见时,不能用指责或批评的口气,对方毕竟是自己的长辈。

事情过后要不记前嫌,一如既往地尊重对方,以增进感情,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四)亲子交往指导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消除的,这需要父母和子女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消除代沟的最好方法是加强亲子沟通,对于做子女的来说,必须认识到两个关键问题。

(1)要理解和尊重父母。

这是与父母相处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父母是给予子女生命的人,他们为子女的成长耗费了许多心血,无私地为子女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仅此一点,子女就应该无条件地尊重他们。

另外,父母在人生的历程上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作为过来人,对许多事情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当今中学生的父母,由于社会或历史的原因,他们中许多人有着一些特殊的经历,这种经历的磨炼给了他们许多可贵的品质。

父母们以昂贵代价换来的生活经验来影响、教育子女,促使子女健康成长,子女也没有理由不尊重他们。

(2)通过有效沟通与父母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这是搭建子女与父母之间相互理解桥梁的前提。

儿时的子女对父母没有任何秘密,遇到什么事都愿意给他们讲,父母在子女心中就是绝对的真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子女渴望被人尊重,希望父母把他们当做大人看待。

同时,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子女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并且不轻易向外人吐露,尤其对父母更是不愿多讲,因为害怕不被理解。

因此,子女和父母之间渐渐疏远了,父母对子女的所想所为知道得越来越少。

但是,父母对子女无法释怀的关心,又使他们感到不安,担心子女是不是学坏了,会不会误入歧途等。

事实上,这时候许多父母还是会主动询问子女一些事情的,多数情况下,是子女阻碍了沟通的正常进行。

由于子女对父母的不信任,可能使子女在本来需要父母及时帮助的关键时刻,失去父母的正确指点,以至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由于不信任造成缺乏交流,这势必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出现更多的问题。

所以,要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必须做到相互信任。

如果存在分歧,也应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父母谈一谈,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有助于相互理解,同时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四、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

(一)学会感恩

(1)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

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赋予的一切成果了。

生活中当,我们每天享受清洁的环境时,我们要感谢那些保洁工作者;当我们喜迁新居,我们要感谢那些建筑工人;当我们出行,要感谢司机;当我们读一本好书,要感谢作者的创造。

正如一首《感谢》小诗中所讲的:

“朝霞捧出了黎明,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生活赠予友谊爱情……”

(2)感恩是一种品德。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大多时候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

所以,要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感恩使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

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要这样做,这就给我们自己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我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的是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3)感恩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看看一些美国儿童每日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中的内容:

“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内容非常简单,记录的是幼小心灵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大恩大德,只知道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