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5709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7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

东部地区位于沿海,极易得到来自外界的信息,成为开风气之先的首善之区。

特别是在民族意识逐渐觉悟的时期,通过经商来与西方“商战”的观念也自然较为盛行。

民间早已形成了经商的风气。

在洋务运动时期官方创办的企业的引领下,民间一些企业也逐渐开办。

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支持民间办厂,更是推动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创办,使东部地区民族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大大增加。

涉及知识点:

民初政局

2.论述美国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

(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国际关系史)真题)

(一)道威斯计划。

1924年4月9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建议书,即“道威斯计划”。

8月,协约国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个计划。

计划的主要内容是:

(1)对德国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只规定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度德国应支付lO亿金马克赔款,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度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赔款。

(2)德国赔款的支付来源是工业企业和铁路的利润,以及关税和日用品间接税。

(3)向德国提供一笔8亿金马克的国际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和稳定通货;

货款大部分由美国提供。

德国的财政经济要受到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协约国代表的监督。

1924年9月1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

道威斯计划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解决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宰地位被美英所取代,这就打击了法国的欧洲霸权计划;

其次,道威斯计划给美英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流人德国扫清了道路,从而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条件。

再次,道威斯计划使德国的赔款和美国的贷款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元大量涌人德国,美国不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而且在整个欧洲事务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杨格计划。

1928年,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

在美国支持下,1929年2月11日,由美、英、法、德、比、意、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审议道威斯计划”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

6月,该委员会制订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

此计划于1930年1月在海牙国际会议上得到有关政府批准。

计划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5亿金马克,限59年内付清。

前37年,每年付款19.88亿金马克;

后22年,每年付款数不等,平均15亿多金马克。

计划取消对德国财政经济上的国际监督,由美、英、法、意、比五国合设一个国际结算银行,负责处理赔款方面的事宜。

杨格计划进一步放松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有利于德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

两战之间的世界

3.论述晚清时期我国学者对西北史地的研究。

(内蒙古大学2014年中国史真题)

(一)背景与研究特点。

19世纪以后,西北边疆危机的浮现使西北地区日益为世人所关注,一些进步学者试图通过西北史地的研究,来辨明形势,求得安边对策。

其研究特点是:

(1)他们的史地研究都寓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

他们对西北舆地、水道变迁、城垣兴废、民情风俗、兵额财赋的实地考察或考证,无不是为了解决当时各种急迫的边政问题,如国防、边疆行政体制、农田水利、民族关系等。

(2)他们不仅都精于朴学,善于运用乾嘉以来考据学的有关成果以及考证、校勘、训诂等方法,从文献上考索史地,还十分注重实地勘察。

由此形成了一套朴实严谨的治学方法。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

(1)祁韵士据其亲履西北考察所得,参以史乘,别为《西域释地》和《西陲要略》,考古证今,述新疆山川地理、城池沿革及天山南北两路山水、屯田、训练、牧养和少数民族源流风俗。

(2)徐松曾遍历新疆各城,记其道路曲折,复证之占史方略及案牍有关记载,撰有《新疆赋》《西域水道记》等有关西北史地著作多种。

(3)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针对西北边政的不安现状,首先提出了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建议,并对新疆的经济、边防等都作了具体论述。

(4)沈垚的《新疆私议》,列举汉以来历朝经营西域的史实,说明新疆的安定对我国国防和领土统一的意义十分重大。

并针对新疆的局势,提出了加强边政建设、开发水利、实行屯田等巩固边防的主张。

(5)张穆的《蒙古游牧记》,分述漠北、漠南、漠西蒙古各扎萨克的历史沿革、封爵世系、地理方位、山川河流、城池庙宇、卡伦驿站等。

以资料翔实、考订精审而备受推崇。

(6)何秋涛的《朔方备乘》,记叙了汉晋至清道光间有关中国蒙古、新疆至中亚、东欧等地区的史事,并对元代北边诸王及北方疆域详加考证。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给明清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许多农产品商品化。

例如棉花、生丝、烟草和粮食等大量投入市场,成为交换的商品。

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线出现了出现了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丝绸业发达的苏州、杭州,工商业繁荣的南京、无锡,棉织业中心松江,制瓷中心景德镇,茶叶的著名城市成都,著名的木材市场武昌和重庆,食盐集散地扬州,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广州、宁波、泉州、漳州和福州。

北方除北京之外,还有天津、德州、临清、济宁和怀安等。

大量商业性城市的出现,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重要表现。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量贸易的需要,到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③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出现了手工工场。

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稀疏出现。

江南苏州、湖州和杭州一带是明代的纺织业中心,有官办的织染局,同时各地又有大量从事纺织业的民间机户存在。

在经营过程中,民间机户不断受到两极分化,经营不善的破产,失去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依靠纺织丝绸的技术为经营有方的“机户”所雇佣。

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是早期的资本家;

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明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不仅是脆弱的,带有明显的封建烙印;

而且是稀疏的,只发生在个别地区的少数手工行业。

纺织业雇佣工人也没有完全和土地分离,摆脱农业生产,更不能摆脱行会的控制。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与明代比较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①手工业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也扩大,分工比较精细,并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清代苏州纺织业、云南的铜矿等比明代规模有所扩大;

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更加精细。

②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③出现了许多大包买商人。

大包买商主要出现在松江地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资本、原料和织机。

他们他织机和原料交给许多小机户,小机户在自己家里为大商人纺织丝绸,计匹领取工资。

大包买商把资本投入到纺织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过程,他们同机户一样,是早期的资本家。

④在农业中,农产品商品化的情况日益发展。

江苏种棉,广东种植甘蔗、浙江、福建、安徽生产茶叶,较明代都有了明显的区域性分工。

这些经济作物区出现了雇工经营的现象。

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十分幼弱,在整个明清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在封建剥削之下,农民极其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封建地租繁重,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购买土地,影响着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政府禁止海外贸易,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

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幼弱,发展也非常缓慢,但它的社会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它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制度开始衰落。

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重商思想普遍出现,市民和手工业者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

明、清(鸦片战争前)

5.论述“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著作,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实际,论证了中国革命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性,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理论。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种不平衡性加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各派军阀间的连续不断的战争。

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使反动统治出现了缝隙,从而给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坚持以可乘之机。

②国民革命留下的深刻影响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决定了红色政权的向前发展。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政策的不错误,是保证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主观条件。

第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依托,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长期斗争。

第三,中国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缺乏进行和平的合法的革命斗争的条件,只有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②只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真正的创建红军,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是后来中国革命所走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条道路的最初表述。

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了起来,找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航向,成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对马列主义的杰出贡献,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6.简要概括中王国时期古埃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中王国时期,古埃及又重新统一起来,为社会经济、特别是灌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王国时期古埃及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

(1)铜制器得到普遍使用。

由于青铜器的熔点低,便于铸造,质地又坚硬,铸成的工具和武器更锐利耐磨,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普遍使用桔槔汲水灌溉,既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又缩短了灌溉时间,使可灌溉的面积进一步扩大。

(3)在农业方面,出现了装有横手木把的新犁,提高了耕地效率;

第十二王朝的六代国王都致力于法雍地区的开发,修堤开渠,修建水库、水闸,水利灌溉系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法雍地区大片沼泽变成了旱时能引水浇田,涝时能排水的良田。

(4)在手工业方面,纺织业上出现了平式织布机,能织出质量上好的亚麻布;

造船业有了相应的发展;

出现了新兴的手工业部门——玻璃制造业,这是埃及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随着中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埃及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强有力的涅杰斯”,实际上是一个中小奴隶主阶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贵族的私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国际贸易也更加发达。

世界古代史

7.评述建国初期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三大批判运动。

从1951年到1955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发起了三次较大的斗争。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

1950年底1951年初,全国上演了歌颂武训“行乞兴学”的电影《武训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反响。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批评歌颂武训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

lt;

武训传&

gt;

的讨论》。

此后,全国掀起了一个对《武训传》的“武训精神”的批判运动。

(2)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是一场思想领域内马克思主义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斗争。

1954年,学术界发表了批评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胡适和否认《红楼梦》表现出的现实主义和反封建精神的文章。

毛泽东看到批评文章后,对批判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对俞平伯、同时对胡适唯心论的批判,将学术领域内的争论上升到了政治批判问题上来。

1955年3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开展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批判的指示,号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胡适思想进行全面批判。

这样,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全国全面地展开了。

这场批判虽然有利于肃清唯心主义观点,但也存在着混淆学术和政治的界限问题,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是一位对左翼文艺运动和进步文化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文艺理论家。

但是,1954年错误地以胡适向中共中央提交的陈述自己对文艺的观点和意见的报告为契机,发动了一场对胡风文艺思想批判的运动。

1955年5月以后,批判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从文艺理论批判转为一场在全国范围内揭露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完全混淆了敌我界限,使胡风等人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酿成了建国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大冤案。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对胡风事件予以彻底平反。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92)

8.试述孔雀帝国的各项制度。

(1)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

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帝国,军队是专制帝国统治的支柱。

①最高统治者国王集军事、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国王是最高军事统帅,是国家最高的行政代表,也是一些重大司法案件的审判者。

②在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

③在地方划分为许多行省,设总督统治。

④地方的基层组织是村社,由村长管理。

(2)孔雀帝国的土地制度。

孔雀帝国的国王被视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但土地的占有情况可分为三类:

①国家和国王占有的土地。

国家占有的土地指的是全国未开垦的荒地、森林、水源等。

国王占有的土地是指王室经营的土地(王室农庄)。

②僧俗贵族占有的土地(贵族农庄)。

③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

这种土地占全国土地的绝大部分,由公社分给各个家庭使用;

公社农民要交纳赋税。

(3)孔雀帝国的城市经济。

孔雀帝国最著名的城市是华氏城。

该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统治中心,而且工商业也很发达。

城里设立了6个局:

手工业管理局、商业管理局、商务条例监管局、商品售价什一税征收局、外侨接待局和生死登记局。

这几个局大都与工商业有关。

城市的手工业者按行业分别住在城内各个街坊,组成同业公会。

(4)孔雀帝国的奴隶制度。

孔雀帝国时代是印度奴隶制的全盛时期。

家庭奴隶占很大比重,他们从事酿酒、做饭、推磨、捣米、脱稻米壳、看守仓库和向田间送饭;

奴隶所受的待遇比希腊、罗马奴隶所受的待遇要好一些,主人对奴隶比较温和;

奴隶制的发展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古代印度文明

9.对比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是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

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大、小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的妥协。

(2)两者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都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

两者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与进步性。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不同点:

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证。

但反封建不够彻底,存在一定程度的保守性。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

它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明显体现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特点。

但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10.简述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及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苏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侵占了六个邻近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沿岸到黑海间的弧形“东方战线”。

1939年9月17日,苏联政府照会有关国家,宣布在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同时开始调整西部疆界:

(1)9月17日,即波兰政府逃亡国外的当天,苏联以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越过边界占领了波兰东部,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归并于于苏联。

(2)1939年9月28日~10月10日,苏联先后同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订立《互助条约》,规定苏联可在三国建立海、空军基地并驻扎军队,后接受三国加入苏联为三个加盟共和国。

(3)1939年10月~11月,苏联建议芬兰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要求以每年800万芬兰马克租借芬兰的汉科半岛30年。

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苏芬战争爆发,最终芬兰战败求和,芬兰将苏芬边界中部的一块领土割让给苏联,苏联共获得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外,芬兰以30年为期将汉科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4)1940年6月,苏联政府以罗马尼亚统治集团的政策严重威胁苏联边界的安全为由,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同时作为罗马尼亚统治比萨拉比亚22年的“补偿”,将布科维纳北部“移交苏联”,罗马尼亚政府被迫同意,苏军进驻两地。

后两地分别并人苏联的摩尔达维亚和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这样,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通过上述一系列行动,把西部边界向西推移了150~400公里,扩大了约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领土和2000多万的人口。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之为“东方战线”的建立。

“东方战线”的建立,其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1)从当时的国际环境看,苏联的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西部防线。

(2)苏联用军事行动和武力威胁扩大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损害了其他民族的主权,引起了恶感,所谓的“东方战线”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3)苏联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两国之间的国界,不能单凭实力任意改变。

特别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处境较为困难时,在对外政策上更应实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便团结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共同反对法西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