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414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污染的起因.docx

环境污染的起因

环境污染的起因

  人类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海。

大家都认为世界这么大,这一点废物算什么?

我们错了,其实地球虽大(半径6371千米),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11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大气污染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千米的范围内,人们竟肆意地从三方面来污染这有限的生活环境。

  陆地污染:

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

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气污染:

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我们若仍然漠视专家的警告,将来一定会落到无半寸净土可住的地步。

土地沙漠化:

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1]

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1]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1]

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

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1]

中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公里。

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

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强沙尘暴俗称“黑风”。

因为进入沙尘暴之中常伸手不见五指)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

  土地沙漠化数据图

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

1998年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

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

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城市绿化

在城市中植树造林、种草种花,把一定的地面(空间)覆盖或者是装点起来,这就是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

主要工程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显著。

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17.69万公顷,工程区9533万公顷森林得到了有效管护。

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面积净增800多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4.6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增长量的43%以上;66.5万富余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妥善的分流安置;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

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年共完成营造林任务54.44万公顷,特别是着力加强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十五”期间,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累计完成近600万公顷的建设任务。

据监测,工程区2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6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

退耕还林工程

(含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退耕部分)全年完成退耕地造林84.59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32.85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10.68万公顷,同时,后续产业发展得到加强。

工程实施以来,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087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868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84万公顷,新封山育林135万公顷,3000多万农户1.2亿农民直接受益。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全年共完成各项治理任务98.04万公顷,其中林业建设任务68.39万公顷,完成草地治理任务19.96万公顷,完成小流域治理9.69万公顷,实施生态移民7889户。

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各项治理任务1073万公顷(含禁牧566万公顷),其中完成林业建设任务367.12万公顷。

与2000年相比,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三成,风沙天气与2000年相比平均减少了17天,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达标天数增加了35%。

 

空气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就干

  大气污染

燥空气而言,按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占0.03%,而其他气体及杂质体积都大约是0.02%。

各种自然变化往往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

例如,火山喷发时有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喷射到大气中,造成火山喷发地区烟雾弥漫,毒气熏人;雷电等自然原因引起的森林大面积火灾也[1]会增加二氧化碳和烟粒的含量等等。

一般来说,这种自然变化是局部的,短时间的。

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向大气中持续排放的物质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的变化。

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的时候,就说大气受了污染。

来源

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

(1)工业:

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

  工业大气污染

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

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

(2)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

城市中大量民用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要释放大量的灰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污染大气。

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时,往往使污染地区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这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

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是当代的主要运输工具,它们烧煤或石油产生的废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

特别是城市中的汽车,量大而集中,尾气所排放的污染物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成为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前三种物质危害性很大。

(4)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

危害人体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

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2]分严重的。

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淡水-实际现状

水量缺乏

全世界约有1/3的人生活在中度和高度缺水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淡水消费量超过可更新水资源总量的10%。

大约有80个国家,40%的世界人口在1990年代中期严重缺水(CSD1997b)。

根据1997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关于淡水综合估计的报告,人类现在直接或间接利用着世界水供应量的一半以上,全球人均淡水可用量从1950年的17000立方米下降到1995年的7000立方米。

到2020年,水的使用量将会提高40%,其中17%以上的水将要用于满足人口增长说引起的食品生长。

(世界水联合会2000a)。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灌溉农业的扩张是引起水需求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

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不视为水资源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20年中,农业消耗了经济发展中的大部分淡水。

规划者一直认为通过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来控制水文循环,这样就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水量。

从传统上,修筑河坝是保障灌溉用水、水力发电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最大的227条河流中,已经有大约60%被堤坝、引流、运河等强烈地或者中等程度地切割,同时对淡水生态系统也造成了影响(WCD2000)。

从增加粮食产量和水力发电等方面来看,这些基础设施的确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同时,这些基础设施的造价也非常之大。

在过去的50年里,堤坝改变了世界河流的形状,使得不同地区约4000万-8000万人口迁移(WCD2000),导致临近的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水质下降

穷国与富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同样存在水污染问题。

水污染有其自然来源,如含有有毒物质的泉、渗漏的油和由侵蚀产生的沉积物,但大部分关于水污染的讨论集中于影响到水质或其可用性的由人为引起的变化。

城市和工业排出的有毒化学制品、污水、致病物、油、重金属、热污染、和放射性废物污染着河流和地下水。

农业开发在解决世界食物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它也造成了水污染,由于大量使用肥料和农药水源受到污染。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相对比较严重。

马来西亚的50条主要河流中,有42条正面临着“生态灾难”。

在菲律宾,家用污水量占马尼拉的帕西格河总量的60%—70%,成千上万人不仅用这些水洗澡、洗衣服,还作为饮用水的来源。

在中国,水污染问题也相当严峻。

中国的44个主要城市中,有41个城市使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水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