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542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docx

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节嫁于春风巧用媒

 

第4节 嫁于春风巧用媒

——鉴赏表达特色

(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

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

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

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

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

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

他能弹三弦,不常弹。

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

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

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

他写稿大概不起草。

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

考虑成熟,一气呵成。

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

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

“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

——‘妳’也不读‘你’!

”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

“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

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地都是废稿。

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

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

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

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

“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

”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小饭摊,坐下来就吃。

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

“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

”他才有点选择。

他爱喝酒。

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

他和老舍感情很好。

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

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

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

赵树理必到。

喝酒,划拳。

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

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有幽默感。

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

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

他爱给他的小说里的人起外号:

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于是农民听起来很奇怪:

他干嘛老说“水”呀?

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

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

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

他因此受到批评。

 ①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

②揸:

把手指伸张开。

1.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点要求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而设的题型。

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要题型。

2.考点剖析

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这五种语言运用形式,其中,前三者对应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这五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各自再分为几种具体的形式。

作品中语言的考查内容包括语言的风格、语体色彩、语言的情感内容、对话等。

文章的表现手法即文章中所采用的各种语言和艺术的方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只指文章所采用的语言艺术方法,如衬托、渲染等。

广义的表现手法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狭义的语言艺术方法;二是各种修辞手法;三是各种写作方法;四是对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的艺术性运用,如细节描写、叙议结合等;五是对人称方式的运用。

3.命题规律

(1)命题角度有两种:

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文章的艺术表达特色。

(2)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一、修辞手法

演练体悟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

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挺拔而明快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

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

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岳桦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

(节选自《岳桦》)

1.该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修辞手法的考查,高考每年都有所涉及。

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种。

对这九种手法的特点、使用语境和表达效果,考生不仅应了然于胸,更要会结合具体文字加以赏析。

二、表现手法

演练体悟

 (2010·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

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节选自《天目山》)

2.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

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

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惟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节选自《总想为你唱支歌》)

3.该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1.“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2.考查表现手法立足于常见常用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下:

(1)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2)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6)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8)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9)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0)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1)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2)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3)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三、表达方式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雪的出身洁白无瑕,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

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

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

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

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节选自《北方的雪》)

4.这三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试说明其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放下听筒,可是我仍在听着,听着,听远方的松涛:

初时,舒缓如空濛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

接着如哔哔剥剥的火声。

沸沸扬扬的水声又继之。

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

最后,响起石破天惊的雷声。

自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云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

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

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

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

我没有见过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

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狂吼。

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聋发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

放下听筒,我仍在听松。

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

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

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

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

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展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

从此,他不仅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

(节选自《灯花带梦红》)

5.最后两段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节选自《岳桦》)

6.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

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1.记叙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

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

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方法:

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

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的好处是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三种叙述方法很可能成为高考新考点。

2.描写

描写方法主要有:

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c.动静结合;d.正侧描写;e.虚实结合;f.细节描写。

写人散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这些方法是写人散文的考查重点。

3.议论

散文里的议论很讲究艺术性。

它是在记叙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故形成了夹叙夹议、叙议交融的特色。

4.抒情

因为散文是抒情的艺术,抒情的表达方式自然成了考查重点。

尤其是两种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往往是借景、物抒情,显得很含蓄,这是常考点。

议论、抒情在散文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5.说明

在散文考查中很少涉及,不再赘述。

四、语言特点(特色)

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得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

真的怎么得了?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7.在节选的两段文字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

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

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的草棚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它们

黄茸茸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

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也就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节选自《回家的花朵》)

8.该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任举两例加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合点拨

 1.语言风格

(1)含蓄或直露的语言风格

语言表达,有时需要含蓄,有时需要直露。

也就是说,含蓄与直露没有高下之分。

能够服务于文章主旨的表达即可。

(2)书面语或口语的语体色彩

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

社论、评论员文章、通告、布告、法律条文等庄重、严肃,使用书面语;戏剧、电影中的台词及相声,生动、明快,则使用口语;小说中的叙述语言是书面语,其中的对话则是口语;散文描写风景要用书面语,但叙写社会风情就需要使用口语。

书面语和口语各有其不同的使用区域,是由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决定的。

(3)幽默的语言风格

语言幽默风趣,读者自然就会喜欢。

正因为这样,即使严肃的政论文,比如毛泽东的文章,也会时不时来那么几句幽默话。

(4)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

豪放,是指气魄大而无所拘束;婉约,是指委婉含蓄: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豪放和婉约的解释。

作为两种相对的语言风格,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如此,也就为考试命题考查提供了可能。

(5)朴实或典雅的语言风格

朴实和典雅,作为两种语言风格,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同时,又很容易被人曲解。

正因为这样,才易被命题人注意,在考试时予以考查。

2.分析作品语言的方法

(1)仔细品味语言,在熟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风格和色彩。

(2)语言及对话所蕴涵的情感内容必须放在语言环境中考查、分析,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段落的大意来得出准确的答案。

3.分析作品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语言风格与语体色彩的不同:

语言风格是语言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包括含蓄、幽默、庄重、飘逸、奔放、婉约、豪迈、遒劲等;语体色彩是指语言的地方特点,包括口头语体、书面语体(又含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叙述语体、事务或说公文语体),还包括语言的形象色彩等。

(2)分析语言的情感内容时,要注意人物语言中所含的色彩和所用的手法。

景物描写的技巧及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寒冷的味道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

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我只感觉到,曾经是那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

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

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

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碎玉般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我在冰上驻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冷的高度。

⑤冷!

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被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

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

糟了,好像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令人刻骨铭心啊!

(有删改)

第④段说: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碎玉般的声响。

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现场答案

矫正指导

现场答案1

现场答案2

矫正指导1

该答案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没联系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旨作答,仅体会出了语句的外形特征。

矫正指导2

该答案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寒冷”这一主题的体悟,答题时没联系主题作答。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要求分析文学作品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这一语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描写(讲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分析这一段话,考生可以很容易看出它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结冰的树枝,而从这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考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规范答案 

描写是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考得最多的一种。

描写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所运用的技巧也往往与“表现手法”相交错。

因此,在复习表达技巧时一定要注意掌握“描写”这一重点。

1.知识梳理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3)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2.题型特点

(1)试题示例

①文章某段描写了××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③这句话描写了××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④写出了××什么特征?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试题特点

①所赏析的是一段景物。

②题干一般出现“描写”字样。

3.答题要点

(1)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中的形容词。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考虑。

③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考虑。

(2)答题模式

手法(技巧)+角度+作用

(3)注意

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与描写特点这两种方法不可混为一谈。

②景物描写技巧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

1.文中画线句子描写了作者眼中秋日黄昏的景象,请加以赏析。

这的确是个好地方,阳台的脚下,一条小河蛇一样地蜿蜒爬过。

两岸的蒿草已显衰败,顶着一蓬枯黄的乱发,在略有凉意的秋风中沙沙作响。

河里紫褐色的浮萍随风漂游,翻来覆去的是无根的愁绪。

岁月蹉跎,荣辱枯荣,繁华尽处的落寞,在这秋风秋色里浓浓淡淡、牵牵绕绕。

临窗看秋,秋意盈胸,何况在这日落西山时,更易多愁善感,竟忍不住轻叹,衰黄了太多的岁月,还有多少生命的绿可以支撑那些未曾实现的梦呢?

(节选自《秋日黄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6·安徽)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

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

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了一番。

我仿佛看到了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贲张,作狮子吼:

“有一句话说出来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节选自《行吟阁遐想》)

(1)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