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题库参考答案.docx
《《普通心理学》题库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题库参考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单项选择题
《心理学》练习题库答案
12
1.D 2.C 3.C 4.A 5.D
6.C 7.B 8.A 9.D 10.B
11.C 12.B 13.A 14.D 15.D
16.B 17.B 18.B 19.A 20.B
21.D 22.C 23.B 24.C 25.B
26.A 27.D 28.A 29.B 30.B
31.C 32.C 33.A 34.D 35.D
36.C 37.A 38.B 39.A 40.C
41.A 42.C 43.B 44.D 45.A
46.D 47.D 48.B 49.C 50.A
51.D 52.B 53.C 54.A 55.D
56.D 57.A 58.A 59.B 60.A
61.A 62.C 63.A 64.B 65.B
66.C 67.A 68.D 69.B 70.B
71.B 72.C 73.B 74.C 75.C
76.A 77.B 78.C 79.B 80.B
81.B 82.A 83.A 84.B 85.D
86.D 87.B 88.C 89.C 90.D
91.C 92.D 93.B 94.C 95.D
96.C 97.A 98.B 99.C 100.A
101.A 102.B 103.C 104.B 105.B
106.A 107.D 10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 3.A;C;D;
4.A;B;C; 5.B;C;
6.A;C; 7.A;B;C; 8.A;B;C;D;
9.A;B;C; 10.A;C;D; 11.A;B;D;
12.B;C; 13.C;D; 14.C;D; 15.B;C;D;
16.B;D;D; 17.A;B;C;D; 18.B;C;D;
19.A;B;C; 20.B;C;
21.A;B;C;D; 22.A;C;D; 23.A;B;C;
24.A;B;C; 25.A;B;C;D; 26.A;B;D;
27.B;C;D;
28.A;B;C;D; 29.A;B;D; 30.B;C;D;
31.A;B;D; 32.A;B;C;D;
33.A;C;D;
34.A;B;C;35.A;B;
36.A;B
37.A;C
38.A;B;D
39.A;C;D
40.A;C;D
41.A;B;C
42.A;B;C
三、填空题
1.能力和人格
2.意识
3.行为
4.实验生理学
5.最一般
6.中间
7.接受和传递信息
8.协调动作
9.听觉
10.布洛卡区
11.马赫带
12.负后像
13.痛觉
14.声音的掩蔽
15.数据驱动加工
16.运动知觉
17.恒常性
18.运动透视
19.错觉
20.自主运动
21.对信息进行选择
22.双耳分听实验
23.双作业操作
24.最初级
25.意识控制加工
26.编码
27.反响回路
28.7±2
29.过度学习
30.首因效应
31.问题解决
32.分析与综合
33.幻想
34.功能固着
35.新颖性
36.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37.左半球
38.交互作用式
39.语言的表征
40.比较容易(或简单)
41.社会性动机
42.诱因
43.成绩目标
44.语调表情
45.两极性
46.激情
47.手势
48.抽象概括力
49.140
50.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51.常态
52.神经系统活动过程
53.个人特质
54.双生子研究
55.行为和行为潜能
56.强化
57.高原现象
58.发展任务
59.遗传与环境
60.道德自律时期
61.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62.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63.心理过程
64.意志行为
65.心理倾向心理特点
66.气质能力性格
67.心理状态
68.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点
69.动态—过渡态—稳态
70.脑人脑
71.高级神经中枢
72.客观现实
四、名词解释
1.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4.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5.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6.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7.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8.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9.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10.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3.选择性注意——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14.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15.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16.记忆恢复——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7.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8.再造想像——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9.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20.独白语言——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21.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2.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23.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4.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5.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6.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27.个体差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28.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9.认知风格——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30.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31.韦伯定律——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的比值。
这种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
32.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式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33.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地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34.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机体活动的源泉。
35.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
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36.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要说明)
1.
(1)心理过程
(2)心理结构
(3)心理的脑机制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5)心理与环境
2.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的研究
(3)心理分析的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3.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把脑分成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1)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2)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3)行为调节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4.
(1)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
(2)后像
(3)闪光融合
(4)视觉掩蔽
5.内部感觉是指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
包括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平衡觉也叫静觉,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感觉。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6.
(1)邻近性
(2)相似性
(3)对称性
(4)良好连续
(5)共同命运
(6)封闭
(7)线条朝向
(8)简单性
7.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兴趣和情绪
8.
(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9.
(1)无意识行为
(2)对刺激的无意识
(3)盲视
10.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5)对人格的依从性
11.
(1)觉醒状态
(2)组块
(3)加工深度
12.
(1)组织有效的复习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13.
(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影响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学习的程度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识记者的态度
14.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15.
(1)想像具有预见作用,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像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像有代替作用。
(4)想像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
16.
(1)算法策略
(2)启发法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17.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18.
(1)独立性。
指一个人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
(2)果断性。
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
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3)坚定性。
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4)自制力。
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19.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20.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2)人的智力在18岁—25岁间达到顶峰。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步上升的。
(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
21.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结构的差异
(4)能力的性别差异
22.
(1)含义不同。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2)影响因素不同。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同时他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3)评价意义不同。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性格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23.
(1)独特性。
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与环境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24.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趋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25.正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
举例。
负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
举例。
26.
(1)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2)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联系的。
(3)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4)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27.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
是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早在古希腊时期,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
(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已经脱离哲学母体而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28.
(1)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2)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差异越显著,越易引起无意注意。
(3)刺激的变化。
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5)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产生。
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最主要的。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6)此外,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29.
(1)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
(2)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就越大。
(3)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性或不相似,则干扰较小。
30.
(1)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2)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3)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4)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决。
(5)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六、论述题
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可分为两种类型: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2分)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4分)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二者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4分)
2.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2分)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
(2分)
知觉对象与背景互相依赖。
(2分)
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空间的刺激组合中,而且存在于时间系列中。
对一个物体的知觉,往往受到前后相继出现的物体的影响。
(2分)列举生活现象。
(2分)
3.
(1)利用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
(3分)
(2)了解人本身的状态,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3分)
(3)使人产生期待,以便吸引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2分)结合日常生活现象(2分)
4.
(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即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分)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中,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量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2分)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中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同。
(2分)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2分)
(5)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但内隐记忆则不会。
(2分)
5.
(1)知识表征的方式(1分)
(2)定势(1分)
(3)功能固着(1分)
(4)动机(1分)
(5)情绪(1分)
(6)人际关系(1分)
结合实际(4分)
6.
(1)单词的部位信息(1分)
(2)正字法规则(1分)
(3)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1分)
(4)字形结构(1分)
(5)字词的使用频率(1分)
(6)语音的作用(1分)
(7)语境的作用(1分)
(8)语义的作用(1分)
具体实例(2分)
7.
(1)正确对待挫折(2分)
(2)改善挫折情境(2分)
(3)总结经验教训(2分)
(4)调节抱负水平(2分)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分)
8.情绪调节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2分)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2分)
(3)情绪调节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2分)
情绪调节的类型: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1分)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1分)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1分)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1分)
9.
(1)遗传的作用(2分)
(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4分)
产前环境的影响;
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
(3)实践活动的影响(2分)
(4)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2分)
10.
(1)生物遗传因素(1分)
(2)社会文化因素(1分)
(3)家庭环境因素(1分)
(4)早期童年经验(1分)
(5)学校教育因素(1分)
(6)自然物理因素(1分)
(7)自我调控因素(1分)论述(3分)
11.
(1)练习进程的特点:
(5分)
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2)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5分)确定练习的目标;
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如态度、自信心、情绪状态、意志品质等。
12.技能迁移的主要类型是正迁移和负迁移。
(2分)
正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
技能出现正迁移的条件有:
(1)不同技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
(2)不同技能之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
举例。
(4分)
负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
技能出现负迁移的情况是:
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
举例。
(4分)
13.
(1)心理的物质载体
①心理现象的产生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
②现代科学表明:
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2)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
①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离开了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3)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①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②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③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心理的主体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的意识性。
14.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①性格与气质虽然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并在人的活动中得到体现,但它们所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
②性格与气质的形成条件有很大区别。
③性格与气质的发生发展也是不同步的。
(3)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①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
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③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5.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
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1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2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
1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2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3)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1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这种准备状态是先前心理活动的结果。
2如果新的问题与先前解决的问题相类似,则定势会促进新问题的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
(4)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
1原型就是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
2原型启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