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73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docx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

生化检验

1.谷丙转氨酶(ALT)

2.谷草转氨酶(AST)

3.转肽酶(GGT或r-GT) 

4.碱性磷酸酶(ALP)

5.乳酸脱氢酶(LDH)

6.总胆红素(TBIL)

7.直接胆红素(DBIL)

8. 间接胆红素(BIL或T-DBIL)

9.总蛋白(TP)

10.白蛋白(ALB)

11.球蛋白(GLO)

12.白/球比值(A/G)

13.血糖(GLU)

14.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15.肌酸激酶(CK)

1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7.尿素氮(BUN)

18.肌酐(CR)

19.胆碱酯酶(CHE)

20.尿酸(UA)

21.血清胆汁酸(TBA)

22.甘油三酯(TG)

23.总胆固醇(TC)

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6.载脂蛋白A(APOA1)

27.载脂蛋白B(APOB)

28.钾(K+)

29.钠(Na+)

30.氯(Cl-)

31.钙(Ca2+)

32.镁(Mg)

33.无机磷(磷)(Pi)

34.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35.淀粉酶(AMY)

36.糖化血红蛋白(HbA1C)

37.血清腺苷脱氢酶(ADA)

38.血清单胺氧化酶(MAO)

39.血清5′-核苷酸酶(5′-NT)

第二节:

免疫检验

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2.类风湿因子(RF)

3.乙肝两对半

4.乙肝前S1抗原检测(Pre-s1Ag)

5.甲肝检测(抗HAV-IgM)

6.丙肝检测(抗HCV-IgG)

7.梅毒检测(TRUST试验)

8.HIV抗体筛检(ELISA法)

9.结核杆菌抗体试验(胶体金法)

10.肺炎支原体、衣原体血清学检测

11.肥达氏反应

1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

1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T3)

14.甲状腺素测定(T4)

15.促甲状腺激素测定(TSH)

16.甲胎蛋白检测(AFP)

17.癌胚抗原检测(CEA)

18.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PSA)

19.EB病毒检测

20.解脲支原体检测

21.衣原体检测

22.抗弓形虫抗体测定

23.抗风疹病毒抗体测定

24.巨细胞病毒(HCMV)测定

25.抗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测定

第三节:

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计数(RBC) 

2.血红蛋白测定(Hb) 

3.白细胞(WBC)检验

4.白细胞分类(DC)

5.血小板(PLT)检验

6.红细胞比积(HCT)检验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12.红细胞沉降率(ESR)

13.凝血四项(PT、APTT、TT、Fbg)

14、地中海贫血筛查试验

15、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16、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检测:

17、骨髓细胞检查:

18、疟原虫检查(涂片法)

第四节:

尿液常规检验

1.尿颜色

2.尿透明度

3.相对密度(尿比重)

4.尿酸碱度

5.尿蛋白(PRO)

6.尿酮体(KET)

7.尿葡萄糖(GLU)

8.尿胆红素(BIL)

9.尿胆原(UBG)

10.尿亚硝酸盐(NIT)

11.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BIO)

12.尿白细胞(LEU)

1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HCG)

14.尿淀粉酶(U-AMY)

15、尿蛋白定量

 

第五节:

大便常规检验

第六节:

脑脊液检验

第七节:

浆膜腔积液检验

第八节:

关节腔积液检验

第九节:

前列腺液检验

第十节:

精液检验

第十一节:

阴道分泌物检验

第十二节:

ToRCH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第一节生化检验

1、谷丙转氨酶(又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正常参考值0-42U/L

临床意义增高:

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2、谷草转氨酶(又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常参考值0-40U/L

临床意义增高:

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转肽酶(又名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正常参考值5-40U/L

临床意义增高:

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4、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参考值成人:

30-141U/L儿童约为成人的2倍。

临床意义增高:

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

5、乳酸脱氢酶(LDH)

正常参考值140-270U/L

临床意义增高:

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2-48小时开始升高,2-4天可达高峰,8-9天恢复正常。

另外,肝脏疾病、肺梗死、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可引起LDH增高。

6、总胆红素(TBIL)

正常参考值0-25.2umol/L

临床意义增高: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7、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参考值0.00-6.80μmol/L

临床意义增高: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8、间接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T-D)

正常参考值3.43-20.8umol/L

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9、总蛋白(TP)

正常参考值60.00-84.00g/Lμ

临床意义

增高:

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

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

10、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4.00-54.00g/L

临床意义

增高:

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

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白蛋白低于30g/L,则预后较差。

11、球蛋白(GLO)

正常参考值20-35g/L

临床意义

增高:

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降低:

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

3周岁内的婴幼儿出现生理性低蛋白血症。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有抑制免疫机能的作用,会导致球蛋白的合成减少。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丙种球蛋白极度下降或缺如,先天性疾病,仅见于男性婴儿。

而后天获得性的,可发生于男、女两性。

此类患者缺乏体液免疫机能,很易发生难与控制的感染。

12、白/球比值(白蛋白/球蛋白)(A/G)

正常参考值1.10-2.50

临床意义

减低:

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

如治疗后白蛋白提高至正常或接近正常,A/G比值接近正常,表示肝功能有改善。

故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可估计肝脏疾病的病情核预后。

增高:

常见于3周岁以内的婴幼儿,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有抑制免疫机能的作用,会导致球蛋白的合成减少使A/G增高;

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丙种球蛋白极度下降或缺如,先天性疾病,仅见于男性婴儿。

而后天获得性的,可发生于男、女两性。

此类患者A/G增高,缺乏体液免疫机能,很易发生难与控制的感染。

 

13、血糖(GLU)

正常参考值3.89-6.3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某些生理因素(情绪紧张,饭后1-2小时)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梗,甲亢,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瘤,颅内出血,颅外伤等。

降低:

胰岛细胞瘤、高血糖素缺乏、严重肝病患者。

14、羟丁酸脱氢酶(又名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正常参考值80-220U/L

临床意义α-HBDH与LDH、AST、CK、CK-MB一起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

健康人血清LDH/α-HBDH比值为1.2~1.6。

心肌梗死患者,血清α-HBDH活性增高,LDH/α-HBDH比值下降,为0.8~1.2。

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可升高到1.6~2.5。

但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有关。

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

此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H1活性增高,故α-HBDH活性亦增高。

15、肌酸激酶(CK)

正常参考值26-208U/L

临床意义增高:

心梗4-6小时开始升高,18-36小时可达正常值的20-30倍,为最高峰,2-4天恢复正常,另外,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及心脏手术等都可以使CK增高。

1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正常参考值0-24U/L

临床意义常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和监视

17、尿素氮(BUN)

正常参考值1.7-8.3mmol/L

临床意义增高:

常见于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无尿,尿毒症前期,肝硬化,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下降:

BUN下降较为少见,常常表示严重的肝病,如肝炎合并广泛性肝坏死。

18、肌酐(CRE)

正常参考值成人:

58.00-127μmol/L;

儿童:

27-88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严重肾功能不全,各种肾障碍,肢端肥大症等。

降低:

见于肌肉量减少(如营养不良,高龄者),多尿。

19.胆碱酯酶(CHE)

正常参考值4000-13000U/L

临床意义CHE活性降低时有临床意义。

在病情严重的肝炎患者中,约有4/5病人血清CHE活性降低至正常60%,危重病人可降至正常的10%以内甚至完全缺如。

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均可致CHE活性降低。

饥饿,营养不良CHE也降低。

可作为有机磷中毒诊断及估计预后的重要手段

20、尿酸(UA)

正常参考值

男:

150.00-416.00μmol/L;

女:

89.4-357.60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降低:

见于恶性贫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21、血清胆汁酸(TBA)

正常参考值<10μmol/L

临床意义增高: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药物引起肝损害时。

22、甘油三酯(TG)

正常参考值0.50-1.88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可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

降低:

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β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23、总胆固醇(TC)

正常参考值3.10-6.72mmol/L

临床意义

(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

(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

(3)TC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

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正常参考值1.16-1.55mmol/L

临床意义降低:

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TG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缺少运动等。

2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正常参考值2.27-3.30mmol/L

临床意义同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当LDL-C值在3.36-4.14mmol/L时,为危险边缘;>4.14mmol/L为危险水平。

26、载脂蛋白A(APOA1)

正常参考值

男性:

1.05-1.75g/L女性:

1.05-2.05g/L

临床意义

(1)冠心病患者、脑血管患者APOA1偏低。

(2)家族性高TG血症患者HDL-C值往往偏低,但APOA1不一定低,不增加冠心病危险;但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APOA1与HDL-C却会轻度下降,冠心病危险性高。

(3)APOA1缺乏症、家族性低α脂蛋白血症、鱼眼病等APOA1与HDL-C极低。

(4)未控制的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都可以引起APOA1降低。

27、载脂蛋白B(APOB)

正常参考值

男性:

0.6-1.40g/L女性:

0.55-1.30g/L

临床意义

(1)当有血清LDL-C升高时,APOB也升高,甚至在还未出现高胆固醇血症时APOB已升高。

(2)APOB和LDL-C同样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APOB是各项血脂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

降低APOB可以减少冠心病发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3)对一些遗传性脂蛋白异常血症,如无β-脂蛋白血症等,APOB具有诊断意义。

(4)此外,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梗阻性黄疸,APOB都可能升高,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都可能降低。

28、钾(K+)

正常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1)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

(2)钾流入细胞外液;如严重溶血,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缺乏。

(3)组织缺氧;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

(4)尿排泄障碍;肾功能衰竭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5)毛地黄素大量服用。

降低

1.经口摄入减少。

2.钾移入细胞内液;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

3.消化道钾丢失;频繁呕吐腹泻。

4.尿钾丢失;肾小管性酸中毒。

29、钠(Na+)

正常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1)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病。

降低

(1)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

(2)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

3.抗利尿激素过多。

30、氯(Cl-)

正常参考值96-108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高钠血症,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

降低:

见于低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胆汁液大量丢失,肾功能减退及阿狄森氏病等。

31、钙(Ca)

正常参考值

成人:

2.1-2.6mmol/L;儿童:

2.3-2.8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骨肿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维生素D摄入过量等。

降低:

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软骨病,小儿手足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

32、镁(Mg)

正常参考值0.6-1.2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可见于肾功能不全,特别是在少尿、无尿时期,由于肾清除功能降低,血浆及红细胞Mg含量均增高,可出现高镁血症。

此外还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Addisan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及用镁剂治疗过量等情况。

血镁增高可出现镁中毒症状,如深部腱反射消失,肌肉瘫软、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血镁高时可发生心脏骤停。

Mg降低:

和高血镁比较,低血镁较为多见。

且伴有电解质紊乱。

血镁减低可见于镁摄入量不足,如禁食、呕吐、慢性腹泻、消化道吸收不良,还可见于尿排镁量过多,如肾功能不全多尿期,服用利尿剂等情况。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症、糖尿病酸中毒时也可出现Mg降低,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促进镁丢失,高血钙时增加尿镁排出,术后输液期血清镁可暂时下降。

33、无机磷(磷)(Pi)

正常参考值0.8-1.66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

见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降低:

见于甲亢,代谢性酸中毒佝偻病,软骨病,肾功能衰竭,长期腹泻及吸收不良。

34、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正常参考值20-32mmol/L

临床意义CO2CP是静脉血标本血浆后,与正常人肺泡气(PCO2=5.33kPa,PO2=13.3kPa)平衡后测得血浆中HCO3ˉ所含CO2量,它主要是指血浆中呈结合状态的CO2,反映体内的碱储备量,其意义与SB基本相当,在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时,它能较及时地反映体内碱储备量的增减变化。

35、淀粉酶(AMY)

正常参考值血清:

70-220IU/L尿液:

0-650IU/L

临床意义增高:

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胆道疾病,胃穿孔,肠梗阻,腮腺炎,唾液腺炎等。

降低:

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癌,肝硬化。

36、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正常参考值3.8%-5.8%

临床意义

1、此试验用于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

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高至正常2倍以上。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高于10%,胰岛素的剂量就需要调整。

2、此试验不能用于诊断糖尿病或判断天﹏天间的葡萄糖控制,也不能用于取代每天家庭检查尿或血液葡萄糖。

3、HbA1C低于确定的参考范围。

可能表明最近有低血糖发作、血红蛋白变异体存在或红细胞寿命短。

4、任何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将减少红细胞暴露到葡萄糖中的时间,随之HbA1C就会降低,即使这一时间平均血液葡萄糖水平可能是升高的。

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能是溶血性贫血或其他溶血性疾病、镰刀细胞特征、妊娠、最近显著的血液丧失或慢性血液丧失等等,当解释这些患者的HbA1C结果时应当小心。

37、血清腺苷脱氢酶(ADA)

正常参考值0-25U/L

临床意义ADA活性升高,常见于肝炎、肝硬化、血色素沉着症、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前列腺和膀胱癌、溶血性贫血、风湿热、伤寒、痛风、重症地中海贫血、骨髓性白血病、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心力衰竭等。

ADA在良恶性难辨的渗出液鉴别上有重要价值。

国内外研究表明,ADA对诊断结核性渗出液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明显优于活检和细菌学检查。

结核性胸腹水ADA活性显著增高,癌性胸腹水不增高,而血清ADA活性二者无显著差别。

此外,脑脊液ADA检测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的重要指标。

结核性脑膜炎显著增高,病毒性脑膜炎不增高,颅内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稍增高。

38、血清单胺氧化酶(MAO)

正常参考值0-60U/L

临床意义血清MAO活性测定是检查肝纤维化病变的重要指标。

纤维化发生在汇管区之间或汇管中心区之间时,MAO活性明显升高,阳性率80%以上;在假小叶周围有广泛纤维化形成时,则几乎全部增高,且升高幅度最大。

纤维化病变侵入肝实质内时,升高率仅为30%。

临床上测定MAO主要用于诊断肝硬化。

39、血清5′-核苷酸酶(5′-NT)

正常参考值0-11U/L

临床意义5′-NT广泛存在于肝脏和各种组织中。

5′-NT增高主要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如阻塞性黄疸、原发及继发性肝癌等,通常酶活力变化与ALP活力变化相平行。

但在骨骼系统的疾病中,如肿瘤骨转移、畸形性骨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佝偻病等,通常ALP活力增高,而5′-NT正常。

所以,对ALP活力增高的患者,测定5′-NT活力有助于临床判断ALP活力增高原因是肝胆系统疾病,还是骨骼系统疾病。

第二节免疫检验

 

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正常参考值成人<200IU/ml

临床意义链球菌感染后1-4周ASO明显上升,6周可下降,但对活动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扁桃体炎、皮肤炎有重要意义。

2、类风湿因子(RF)

正常参考值<20IU/ml

临床意义用于类风湿因子相关疾病的诊断。

70%-90%的RA患者RF阳性。

但RF阴性不能排除RA诊断。

除RA外,还有其他很多疾病RF也可阳性,如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型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全身性红斑狼疮,多种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病毒感染。

健康人群中约有5%的人RF阳性,70岁以上的人阳性率甚至高达10%-25%,但临床意义不太明确,有人认为,RF阳性常早于临床症状许多年出现,这些人患RA的风险较RF阴性的人要高5-40倍。

3、乙肝两对半

检查由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组成,以下将按如上顺序直接给出结果,阴性(-),阳性(+)。

(1)+-+-+

1)“大三阳”,HBV(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

2)既可见于肝功能异常的急慢性乙肝患者,又可见于肝功正常的无症状HBV携带者。

3)慢性乙肝患者,出现该结果并伴有ALT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10倍,HBVDNA水平较低者,是抗INF-α、拉米夫定治疗的较好对象。

(2)+--++

1)“小三阳”,HBV复制活跃程度较低或相对静止,传染性较弱。

2)见于急性HBV感染的恢复期,慢性乙肝携带无症状者,若HBVDNA阳性,则提示HBV仍有复制,并具有传染性。

3)在病变自然过程中或经治疗后的慢性乙肝“大三阳”患者HBeAg/抗-HBe发生血清转换后可出现,此时HBVDNA低或消失。

4)若出现该结果并伴有ALT持续异常,HBVDNA阳性者,应考虑前C区变异的可能,此时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此类患者,宜注意观察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演变情况。

(3)-+-++

主要见于机体感染HBV后已恢复健康或正处于恢复期,恢复后抵抗力的强弱,主要观察抗-HBe测定值大小,大部分都处于较高水平,可防止野生株HBV感染,但不能阻止变异株HBV感染。

(4)-+---

1)表示机体曾感染过HBV,现已恢复,并对HBV产生抵抗力,一般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进行预防。

2).经注射乙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后,机体产生抵抗力,可防HBV感染,免疫应答正常者,一般在注射第二支疫苗后不久即可出现抗-HBs阳性,其有效保护浓度应>=10mIU/ml(RIA法)。

3).经注射乙肝疫苗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被动免疫后,可检出抗-HBs,但维持时间不长。

(5)----+

1)表示机体既往感染过HBV,既不能确定有无HBV复制,又不能说明有无传染性,应注意排除假阳性可能。

2)可见于HBsAg阴性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其HBVDNA大多为阳性,临床较少见。

3)若同时出现抗-HBcIgM阳性,则提示HBV急性(或近期)感染,或慢性乙肝正处于炎症活动期。

(6)---++

1)多见于HBV感染后的恢复期,由于此时仍可检出低水平的HBVDNA,故有弱传染性,当出现抗-HBs阳性后,则表示感染恢复。

2)部分HBV感染者恢复后,可不出现抗-HBs阳性应答反应,当注射乙肝疫苗后,才可产生回忆抗-HBs应答而出现抗-HBs阳性,故出现此类结果患者,可试注射乙肝疫苗。

(7)+---+

1)注意试验误差,部分重复可检出“大三阳”或“小三阳”。

2)排除试验误差后,出现该结果,见于HBV慢性感染,若要判断HBV的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则需进一步检测HBVDNA。

3)“大三阳”治疗过程中出现该结果,提示HBeAg/抗-HBe有发生血清学转换的可能。

此时肝功能一般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宜注意监测。

(8)-----

1)未受过HBV感染,为HBV易感者。

2)此类患者应按现行0、1、6标准方案注射乙肝疫苗以防HBV感染,注射完后,定量监测抗-HBs浓度,确定有无保护力产生,一般而言机体产生抗-HBs后,其保护疗效可维持3-5年,此时可加强注射一次。

3)若注射疫苗后不产生抗-HBs,为无应答者,应重新按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