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780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docx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

概论人机工程学及其应用

1,远在20世纪初,英国泰罗设计了一套研究工人操作的方法。

研究怎样操作才能省力、高效、并订出相应的操作制度,人称泰罗制,是人类工效学的始祖。

2,1950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类工效学学会。

1989年,中国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下设安全与环境等专业学会,1991年1月成为《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的正式成员。

3,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早起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

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纵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涉及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

由于各学科的研究领域不同,故差异较大,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生理学,研究人的感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基本知识。

(2)心理学,研究感觉、知觉、注意、警觉、拥挤、领域、私密性、向光性等概念。

(3)环境心理学,研究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刺激与效应,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环境行为特征和规律等知识。

(4)人体测量学,研究人体特征,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等知识。

第一章人体工程学基础

第一节人体生理学知识

一、人体感觉系统,是由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组成。

(一)神经系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

对于外界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应激性。

它是通过反射,在一系列的基本神经单位,即神经元所形成的反射弧中完成。

当刺激为感受器所接受,传入神经元和中枢神经元,把刺激信号变为指令信号,通过传出神经元到达效应器官而发生作用。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前者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脑又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4个部分。

后者是由脑干发出的12对脑神经和脊髓发出的31对脊神经组成。

分布于全身各处,能感受体内外的各种变化。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又把管理内脏活动的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

根据它的功能,又分为交感、副交感神经两种,它们能调整内脏平滑肌收缩,使体内外保持相对平衡,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界的能力。

一般来说,大脑对人体控制的关系是左右脑半球与左右侧人体的交叉倒置关系。

小脑主管人体的运动平衡,脑干和间脑也参与调节。

人的大脑,左半球偏重与语言功能,右半球偏重于有关空间概念的功能。

(二)视觉的生理基础。

眼球的构造:

每只眼睛直径约25mm,重约7g。

前面是透明的角膜,其余部分包以粗糙而多纤维的巩膜,藉以保护眼睛不受损伤并维持其形状不变。

中间层是黑色物质的脉络膜,富有血管。

视网膜是薄而纤细的内膜,它含由光感受器和一种精致而相互连接的神经组织网络。

作为一个光学器管的眼睛,类似一架照相机。

来自视野的光线由眼睛聚焦,从而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相当准确的视野的倒像。

这种光学效应,绝大部分来源于角膜的曲度,但是,对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焦点还能做细微的调整,这是借助改变水晶体形状来实现的。

在水晶体两侧的前房和后房里充满着透明物质。

虹膜是色素沉着的结构,它的中心开孔就是瞳孔,能以类似照相机改变光圈的方式缩小或扩大。

视觉形成原理:

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眼睛的角膜、瞳孔进入眼球,穿过如放大镜的晶状体,使光线聚集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图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倒大脑的视觉中枢,在那里进行分析和整理,产生具有形态、大小、明暗、色彩和运动的视觉。

(三)听觉的生理基础。

耳朵的构造:

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

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使声音传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鼓膜在外耳道的末端,是一片椭圆的薄膜,厚约0.1mm。

鼓室是一个能使声音变得柔和而动听的小腔,腔内有三块听小骨,即锤骨、镫骨和坫骨。

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波传给内耳,在传导过程中,能将声音信号放大十多倍,使人听到轻微的声音。

鼓室下部有一咽鼓管,通到鼻咽部,当吞咽或打哈欠时管口被打开,使鼓膜两侧气压保持平衡。

内耳由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组成,结构复杂而精细,耳蜗主管听觉,前庭和半规管则掌握位置和平衡。

耳蜗内部有产生听觉的“基底膜”。

基底膜上有2.4万根听神经纤维,其上附着许多听觉细胞。

听觉形成的原理:

当声音振动波由听小骨传导至耳蜗以后,基底膜便把这种机械振动传给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再由听觉细胞把这种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使人能听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

(四)嗅觉生理基础。

鼻子的构造:

由外鼻、鼻腔与副鼻窦组成。

鼻子由骨和软骨做支架。

鼻腔被鼻中分成左右两半,内衬黏膜。

由鼻翼围成的鼻腔部分为鼻前庭,生有鼻毛,有阻挡灰尘吸入过滤空气的作用。

鼻腔的外侧壁上有上、中、下三个鼻甲,鼻甲使鼻腔黏膜与气体接触面增加。

在上鼻甲以上和鼻中隔上部的嗅黏膜内有嗅细胞。

嗅细胞的一段有一条纤毛状的突起,另一端则是一条神经纤维。

嗅觉形成的原理:

当有气味的化学微粒从吸入的空气中达到嗅粘膜,嗅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即传入大脑嗅觉中枢,从而辨别出物体的气味。

(五)肤觉的生理基础。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结构之一,具有各式各样的机能和较高的再生能力。

人的皮肤有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三个主要的层和皮肤衍生物(汗腺、毛发、皮脂腺、指甲)所组成。

皮肤的作用:

1,皮肤对人体有防卫功能。

它使人体表面有了一层具有弹性的脂肪组织,缓冲人体受到的碰撞,可防止内脏和骨骼受到外界的直接侵害。

2,皮肤有散热和保温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

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皮肤的血管就扩张,充血,血液所带的体热就通过皮肤向空气放散;同时汗腺也大量分泌汗液,通过排汗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当外界寒冷时,皮肤的血管就收缩,血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散热减慢,从而使体温保持恒定。

3,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它对人的情绪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皮肤中特殊的神经终端:

1,克劳斯末梢球,真皮乳头层内,一些神经纤维绕成圈,相互重叠,形成线团状的终端结构。

被视为冷感受器。

2,罗佛尼小体,神经末梢为成柱状结构,带有长的末梢,被视为热感受器,也被视为机械感受器。

3,毛感受器,存在与有毛的皮肤内,感觉神经纤维在皮脂腺下方缠绕于毛发的颈部,这种结构对于毛发的运动极其敏感,故毛发感受器为压力感受器。

4,触盘,位于表皮的深部,使神经纤维终端形成的薄的扁圆形的结构,其功能与触觉有关。

5,迈斯纳触觉小球,仅存于无毛的皮肤真皮乳头层内,其神经末梢成螺旋状,被认为是机械感受器,对皮肤的变形起放应。

6,巴西尼环层小体,是最发达的皮肤感受器,是皮肤中最大的神经终端,位于真皮下层,以及关节、神经干和许多血管的附近。

它对皮肤变形很敏感,是振动信号的重要感受器。

人体的皮肤,除面部和额部受三叉神经的支配外,其余都受31对脊神经的支配。

二、血液循环系统。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左心室里含有大量的氧气的血液,经过主动脉、中动脉、小动脉,不断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中,将氧气和养料供给各个组织,收回废物和二氧化碳,后又经过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返回右心房和右心室。

这种循环要经过全身故称“体循环”又叫“大循环”。

返回右心室的充满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这里出发,经过肺动脉在肺部的毛细血管里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然后又通过肺静脉返回左心房和左心室。

这种循环称做“肺循环”又叫“小循环”。

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循环称做“微循环”。

血液循环还将各种激素运送到全身各处。

激素是各种信号分子。

各种细胞从血液中接到不同的信号,是全身活动配合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体血液循环是抗重力循环,头和脚是“散热器”如果室内地面材料的蓄热系数太小,如水泥或石材地面,生活久了,对人的下肢血液循环是不利的。

如果设置采暖或空调系统,其设备布置和空调方式,也要考虑人体血液循环的特点,以保障人体健康。

三、人体运动系统和人体力学。

(一)运动系统。

1,骨骼。

人体的支架。

骨骼的连接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韧带和软骨的直接连接,其活动性很小,或不能活动,如颅顶骨连接使之形成了完整的头盖骨;另一种是通过关节的简洁连接,连接处运动灵活,如上肢骨与肩胛骨的连接等。

人体骨骼分为中轴骨和四肢骨两大部分。

中轴骨包括颅骨、脊柱、胸骨和肋骨,是人体的支架大梁,保护着重要的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四肢骨骼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肌肉,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

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类。

骨骼肌有两种作用,一是静力作用,维持站立姿势,肌肉通过杠杆作用与地球重力抗衡,保持一种静态平衡;另一种是动力作用,肌肉收缩产生哭、笑、走、跑等动作,反应了人的心理活动和空间状态。

2,关节和韧带。

关节是人体杠杆的重要联结方式和联结结构。

关节主要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

在关节的被外还有一些韧带帮助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防止关节异常活动。

(二)人体力学。

测量疲劳的方法有三种:

一是通过心电图测量心率恢复期,研究疲劳的程度;而是通过肌电图,测量肌力的消耗,确定疲劳程度;三是通过能耗的测量,确定疲劳程度。

疲劳的概念:

连续活动到一定限度之后,则会引起人体的疲劳,这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疲劳的特征:

疲劳通过机体的活动产生,通过休息可以减轻或消失;人体的耐疲劳能力可以通过疲劳和恢复的重复交替而得到提高:

人体能量消耗越多,疲劳的产生和发展越快;疲劳程度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就会损伤人的机体。

四、人体经络系统与全息论。

经脉系统,是体内气血运行、联络脏腑的器官、沟通表里上下、调节人体各部分功能的通路。

在经脉系统中,有许多特殊位点,就是穴位。

它是经脉中气血所集中和输注的部位,也是经脉接受外界刺激的反应点。

经脉畅通,则气血调和,能够营养全身,有利于生长发育,也就维持了正常的生理功能,保障身体健康。

如果经脉不畅通,气血活动失调,就可能发生疾病。

全息论。

根据现代科学信息论的观点,生物体上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化学组成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成比例缩小。

在生物体上,功能或结构与它周围部分有明显边界的一个相对独立部分,称为全息元。

生物体的全息律不仅在生物界,而且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普遍存在这一规律。

全息论指出,一切物质系统都是全息系统。

全息系统是以物质系统为形式,以信息为内容的概念,它与物质系统有联系又有区别。

不同的全息系统所记录的各种不同的宇宙信息的多少是不同的,这就是说,它有不同的信息结构。

全息系统,不只是一个接受、记录或储存信息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全息的发送系统。

第二节心理学知识

一、心理和行为。

人的心理活动的三大类型:

一是人的认识活动,如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联想、思维等心理活动;二是人的情绪活动,如喜、怒、哀、乐、美感、道德感等心理活动;三是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在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基础上进行的行为、动作、反应的活动。

心理与行为在范围上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和行为都是用来描述人的内外活动,但习惯上把“心理”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人的内部活动(但心理活动要涉及外部活动),而将“行为”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人的外部活动(但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发自内部的心理活动),所以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活动空间的状态推移。

心理学中描述心理活动特征常用的三种维度:

一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如正在进行的感觉、知觉,正在体验的喜悦、正在做出的动作;二是心理活动状态,如在进行的心理活动中,感觉到什么内容、什么程度,比如是高兴呢还是很高兴;三是个性心理特点,如不同的性格、气质、价值观、态度等特点。

二、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类型和作用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的大脑两半球对于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它引导我们去认识世界,也听醒我们保护自己。

失去某种感觉是危险的,失去视觉则看不见东西,失去痛觉就无法预防一些伤害。

感觉的类型:

第一类是反映外界各种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称为外部感觉。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第二类是反映我们自身各个部分内在现象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如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二)感受性和感受阀。

感受性的概念及分类:

感受性就是能够反映有关事物的个别特性的能力。

感受性分两种:

1,绝对感受性,就是我们的分析器能够感受有关事物的极微弱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能力。

2,差别感受性,就是我们的分析器能够分析有关事刺激之间的极其微小的差别的能力。

感受阀的概念及分类:

感受阀即凡是足以被我们的分析器所感受从而能够引起我们的感觉的动因的刺激所必须达到的那种限度。

感受阀分两种:

1,是绝对感受阀,即引起我们感觉动因的刺激的最低限度。

2,差别感受阀,即能分析出刺激之间的差别的最小限度,如引起重量感差别的最小重量约为3g。

韦伯定理:

差别阀和标准刺激成正比,其比例是一个常数。

韦伯-费希纳定律:

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是对数关系。

由此可见,刺激强度须增加10倍,才能使感觉强度增加1倍。

室内设计中,不能只依靠增加环境的刺激强度来增加人的感觉强度。

此外从韦伯定律还可以看出,视觉和声觉的k值竟相差10倍,可见视觉微小的变化就能被分辨出来,而听觉则比较迟钝,故室内设计要重视视觉环境的光和色彩的设计。

(三)感觉的四大特性:

1,感觉适应,由于感觉器官不断地接受同一种刺激物地刺激而产生的,在室内设计时,就要考虑室外和室内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感觉适应,如出入口的光觉适应,空调房的温觉适应等。

2,感觉疲劳,当同一刺激物的刺激时间过长时,由于生理原因,感觉适应就要变成感觉疲劳,如“久闻不知其香”嗅觉疲劳;“熟视无睹“视觉疲劳。

故室内装修设计时,就要考虑室内环境变动的灵活性,不断的变化,以唤起人们的新的感觉。

另外,感觉疲劳具有周期性。

一种刺激被抑制时,另一种刺激则亢进,交替作用造成对环境的适应。

认识其周期性变化,把握其规律,则可以“超前”设计。

3,感觉对比,这是因为同一感受器官能接受不同的刺激物的刺激,这就产生了比较。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室内净空较低时,我们久用低矮的小家具,以显示室内净空的高大。

再如粗糙烘托光洁,用灰暗衬托明亮等等。

4,感觉的补偿,当某种感觉丧失后,其他的感觉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和触摸觉就比他失明前发达,耳聋人的视觉很敏锐等这就为残疾人的室内外环境的无障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知觉特性。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我们大脑两个半球对于一个具有某些统一特征的对象或现象所发生的反映。

如苹果的形、色、质和味的统一性。

知觉是对外部世界较为深入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在知觉周围的事物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对其余事物的反映较为模糊。

2,知觉的整体性,我们任何知觉所反映的都是客观对象或现象,而不是对象或现象的个别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觉经验来理解事物的。

4,知觉的恒常性,人们知觉事物的过程中,知觉的效果往往不会因知觉的条件改变而改变。

(五)知觉的种类。

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和运动特性。

空间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物体的空间特性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等,因而产生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时间的知觉,是依靠人体感官(主要是视觉)与客观物体的参照物比较而产生的,如太阳和月亮的移动,感知时间的推移。

其次是生理的变化引起感知时间的变化。

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运动的反映。

影响的因素有:

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的参照物,观察者的静止或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是依靠视觉和运动觉来实现的。

三、注意和记忆

(一)注意的特点和作用。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均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心理学上称之为“注意”。

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注意时,他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分就会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同时这种最优越的兴奋中心,会对周围的其他部分发生负诱导作用,从而对于这种事物就会具有高度的意识性。

注意的两种类型: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的注意,它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需要,也受客观事物刺激效应的影响。

影响注意的两个因素:

1,人的自身努力和生理因素。

2,客观环境。

注意力是有限的,被注意的事物也有一定的范围,这就是注意的广度。

它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在建筑环境设计时,为引起人们的注意,应加强环境的刺激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1,加强环境刺激的强度,如采用强光、巨响、奇香、异臭、艳色等刺激。

这里的刺激作用,不在于绝对强度,而在于相对强度。

2,加强环境刺激的变化性,如采用闪动的灯光、节奏变化大的音乐、阵阵的清香、跳跃的色彩等刺激。

3,采用新异突出的形象刺激,如少见的或奇异的舞厅形状、名牌或名人效应、强烈的广告等。

(二)记忆的特点和作用。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

记忆的不同分类:

1,按照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可以把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按照记忆的内容分,可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

识记的类型:

1,最初级的记忆形式就是无意识记,也就是没有预先确定目的的无意形成的记忆。

人们对偶然感知过的事物,当时并没有意图去记住它,但后来却有不少被记住并能回忆起来或再认出来,这就是无意识记。

2,有意识记是有目的或有动机的,采取一定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经过意志努力去进行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有思维参加的活动,是有意的反复感知或印迹的保持过程,是比较巩固、持久的记忆,因此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的效果要好得多。

记忆过程中的5种规律:

1,记忆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2,对记忆的材料进行理解。

3,注意记忆材料的特征。

4,多种感官的并用。

5,采用多种形式复习记忆材料。

四、思维和想象。

(一)思维过程。

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获得知识和经验,才能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思维是心灵的中枢。

思维的五个基本过程:

1,分析,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进行思考的过程。

2。

综合,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思考过程。

3,比较,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

4,抽象,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的过程。

5,概括,就是把事物和现象中共同的和一般的东西分出来,并以次为基础,在头脑中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过程。

(二)思维的三种形式:

1,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2,判断,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

3,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

(三)思维的品质。

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敏锐程度。

敏捷性是可以培养的,多思考、多观察则会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有的人掌握一种创造方法,会举一反三,看到周围环境对创作有用的东西,会很快在设计中加以运用。

3,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有的人能抓住建筑创作的本质,根据基本原理进行创作活动,它的思维活动则具有深刻性。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亦即精神创造性思维,有的人对室内设计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方法,则他的思维具有创造性,5,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深度,有的人善于发现作品中的不足而加以改进,有的人则满足于一时的成果,这就是思维的批判性。

(四)想象。

想象就是利用原有的形象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分类:

1,无意想象。

是指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作努力的想象。

2,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室内设计及科学研究活动中分阶段运用想象:

1,准备阶段,其中包括问题的提出、假设和研究方法的制定;2,研究、创作活动的进行阶段,其中包括实验、假设条件的检查和修正;3,对创作研究成果的分析、综合、概括以及问题的解决,并用各种形式来验证、比较其创作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结论。

五、知觉暂留和错觉。

(一)视觉暂留

知觉暂留的概念:

当刺激物已停止作用于人的感官以后,人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知觉暂留。

视觉暂留的概念:

是指当视觉的刺激物以停止发生作用的时候,人的视觉并不随之立即消失,还会延宕若干时间,在刺激停止后若干时间内所延宕的视觉,又叫做视觉后像,或称视觉余像、视觉残像、视残留。

积极后像与消极后像的区别:

1,积极后像,就是在性质方面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的视觉基本相同的一种后像,如我们在灯前,闭目注视灯光20s以上,然后关灯,此前的视觉并不会立即消失,还会延宕一段时间。

2,消极后像,就是在性质方面和刺激作用未停止前的视觉正好相反的一种后像。

在阳光下,我们注视红旗约20s以上,然后转视别处,也会见到青绿色现象。

消极后像的色彩是原刺激物色彩的补色,如视黄色,可见到蓝色。

在明度方面正好相反,注视黑色,可见到白色。

视觉环境设计中视觉暂留现象的应用:

如交通安全设计时,为防止路口红灯造成驾驶员的误视,须加避光罩,防止阳光直射。

在高速公路旁,每隔200m标注一个安全提示信号。

在影片制作中,使画面间隔时间在0.1s以内,使画面被视为连续的图形;在橱窗、商店出入口、室内装修、工业造型等视觉环境设计中,也经常利用现象,延宕积极后像时间,增强环境识别性,或根据消极后像原理,使娱乐场的灯光设计,增加迷幻的气氛。

(二)错觉

错觉的概念:

错觉是指和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错误的知觉。

推理的概念:

即观察者是根据自己的视知觉经验去认识它。

联想的概念:

观察者总是将几何图形的原始结构和附加结构作比较去认识它。

完成化的倾向的概念:

由于图形结构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的不同,图底关系以及内隐梯度的不同,观察者会以整体形象去认识它。

如果是彩图,它还包括色彩面积大小和明度等因素,从而诱导观察者得出某种特定得视觉效应,而形成错视觉。

视知觉中产生错觉现象的视觉因素有:

色彩、光线、质感、空间的旷奥度等

几何图形错觉:

当我们把注意只集中于线条图形的某一因次,如它的长度、弯曲度、面积或方向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时感知到的结果与实际的刺激模式是不相对应的。

错觉图形的分类:

1,数量上的错觉,包括大小方面引起的错觉。

2,关于方向的错觉。

六、向光性和私密性

(一)向光性。

人的向光性特点:

人在室内环境中,首先注意的是相对光亮度强的物体,因为光亮的物体的刺激强度大,特别是光亮度不断变化或内朔的物体,最容易使大脑两个半球的有关部位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同时这种兴奋中心会对其他部分,发生负诱导的作用,这就产生了高度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这就是人的向光性。

人的向光性特点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在商场、展厅、娱乐场等光环境设计中,利用向光性的特点,可以不做顶棚和局部设置吊顶。

当人们进入室内时,首先注意光亮度大的物品,极少注意很暗的顶棚,这样吊顶里的管线和送风口,即使显露出来,也很少被人察觉。

这不仅节约了造价,同时也便于检修。

2,在室内环境安全设计中,由于光亮处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故设置灯光,可起“防范”的作用。

在安全出入口作光导向设计,这比安全标志更起作用。

3,在商业橱窗和室内景观设计中,利用向光性特点,美化商品,点缀景点。

(二)私密性。

是指个人或群体控制自身与他人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在什么程度上与他人交换信息需要。

私密性的四种基本状态:

独居和亲密,分别指一个人独处或几个人亲密相处时,不愿意受到他人干扰的实际行为状态。

匿名指个人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性埋名的倾向。

保留指对某些事物加以隐瞒和不表露态度的倾向。

人类学家赫尔的人际空间距离关系:

1,亲密距离,当事人一般相距0~50cm,在此范围内所实现的活动,如爱、抚摸,这是家庭活动常见的现象。

2,个人距离,当事人一般相距50~130cm,在此范围内所表现的活动,指亲密朋友间接触,或日常同事间交往,这对起居室和一般接待空间设计有一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