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782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5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苏科版.docx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苏科版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泾河中学2014-201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2分)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

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

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

解:

A、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B、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C、因为声音可以通过水进行传播,所以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符合题意;

D、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2分)如图,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水,小月对着瓶口吹气,居然发出了1、2、3、4四种不同的音调(音调越来越高)以下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所对应的音调排列正确的是(  )

 

A.

1234

B.

4321

C.

4132

D.

1324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

解:

当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会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故音调由高到低依次为丁﹣丙﹣乙﹣甲,因此对应的顺序为1234.

故选A.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音调与频率关系去分析解答.

 

3.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  )

 

A.

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

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

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

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知道减弱噪声的方法,然后分析四个选择项中的措施,两者对应得到答案.

解答:

解: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要求.

B、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要求.

C、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故C正确.

D、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要求.

故选C

点评:

明确减弱噪声与监测噪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此题容易迷惑人的地方.

 

4.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

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

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考点:

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

应用题;实验题;压轴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

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应该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答:

解:

解:

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C.

点评:

此实验主要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基础性实验,比较容易,要学会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5.(2分)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

“声呐”探测敌方潜艇

B.

蝙蝠在黑夜中飞行

 

C.

挂在胸前的哨子

D.

手臂振动

考点:

声音的产生..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能够发声的物体不是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才是声源,分析题干中涉及的物体,是正在发声的就是声源.

解答:

解: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A、“声呐”探测敌方潜艇,发出声波,故是声源;不选A;

B、蝙蝠在黑夜中飞行,发出超声波,是声源;不选B;

C、挂在胸前的哨子,没有发出哨声,不是声源;故选C;

D、手臂振动发声,是声源;不选D.

故选C.

点评:

要抓住声源的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而不是能够发声的物体.

 

6.(2分)用竹笛和小提琴同时演奏同一支乐曲,但人们一听声音就能区别出来是由哪一种乐器所奏,这是因为它们发出的(  )

 

A.

音色不同

B.

音调不同

 

C.

响度不同

D.

离听众的距离不同

考点:

音色..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解决此题要掌握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解答:

解:

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听到的乐曲是由小提琴还是竹笛演奏的.与声音的音调、响度及离听众的距离没有关系.

故选A.

点评:

此题要求同学们牢固掌握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并能将他们正确区分开来.

 

7.(2分)以下温度最接近25℃的是(  )

 

A.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

人的正常体温

 

C.

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D.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考点:

温度..

分析:

对于温度单位我们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估测生活中一些常见或常用环境的温度.

解答:

解: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不符合题意;

B、人的正常体温为37℃,不符合题意;

C、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为23℃~27℃,符合题意;

D、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两个知识点:

一是对于温度单位(℃)的感性认识;二是对生活中常见或常用环境的温度的估测能力.

 

8.(2分)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考点:

声音的产生..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解答:

解:

敲击大钟后,大钟振动发出声音,但敲击停止后,大钟的振动却没有停止,所以会有“余音未绝”;

故选B.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属于基础知识.

 

9.(2分)人埋头在水缸里说话,听起来瓮声瓮气的,这是由于(  )

 

A.

缸振动发声

B.

听到了回声

C.

耳朵振动发音

D.

人说话不清

考点:

声音的产生..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声音在向前传播时,若遇到大的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当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超过0.1s时,原声和回声就会混在一起,使得我们感觉声音特别的响亮.

解答:

解:

人埋头在水缸里说话,说话的声音传到缸壁上又反射回来,时间差太短,我们不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因此我们听起来瓮声瓮气的.

故选B.

点评:

人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十分之一秒,即0.1s;如果时间间隔大于0.1s,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如果时间间隔小于0.1s,原声就会与回声叠加在一起.

 

10.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该是(  )

 

A.

B.

C.

D.

考点: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热量的计算..

专题:

实验题;压轴题;实验探究题;图析法.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水的沸点.知道不管谁的质量多少其沸点是不变的.同时要知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的质量越大,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

解答:

解:

由题意知,水的沸点是T1,此时加热使其沸腾所需时间为t1.

若其它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根据公式Q=cm△t,则水吸收的热量增加,所以所用时间应大于t1.

由于大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是不变的,仍为T1.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水的沸腾图象的识别,首先要从图中确定水的沸点和水加热所需的时间,同时要注意题中的已知条件.水的质量的多少只能影响水沸腾所吸收的热量,不会影响水的沸点.

 

11.炎热无风的夏天,小宇走在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看见前面的路面已被一辆洒水车洒水淋湿了.他认为走在淋湿了的路面上一定比走在干燥的路面上感到凉爽,于是赶快走过去,结果在洒过水的路面上,他却感到更加闷热了.你认为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

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后,内能增大,温度很高

 

B.

地面上的水使被反射的阳光增多,身体获得更多热量

 

C.

洒水后使附近的空气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蒸发变慢

 

D.

地面上的水蒸发时把热量带到了人的身上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答:

解:

炎热无风的夏天,被晒得发烫的柏油路温度很高,洒上水后,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的水蒸气再液化,变成水,自然就要放热,热量都被散发到周围的空气里,使周围空气湿度增加,防止了一部分汗液蒸发.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了解和掌握.

 

12.(2分)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因而污水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是江涛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该净水器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只有液化

B.

只有汽化

C.

先液化后汽化

D.

先汽化后液化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据此分析.

解答:

解:

污水杯中的水首先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然后水蒸气遇到塑料瓶做的温室罩,液化成液态的小水珠,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落下来,被收集到洁净水收集杯中.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汽化和液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7分)

13.(10分)音乐会上,演员正;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 空气柱 在振动,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介质 进行传播的,但声音不能在 真空 传播;某物体在2min内振动了24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 20Hz ;小明在街头噪声监测仪上看到下列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

65 dB ;医生用超声波去除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 音调 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 慢 的缘故;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考点:

防治噪声的途径;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减弱噪声的方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解:

(1)吹奏笛子,笛子发声是因为空气柱在振动,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笛子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2)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介质进行传播的,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

(3)某物体在2min内振动了24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

=20Hz;

(4)小明在街头噪声监测仪上看到下列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

65dB;

(4)医生用超声波去除病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5)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音调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慢的缘故;

(6)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空气柱;音调;介质;真空;20Hz;dB;能量;音调;慢;传播过程中.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特点、响度的单位以及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14.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 伸出桌面的长度 ,用同样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 钢尺振动的快慢 ,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

解: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

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

点评:

此题考查了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的条件,是一道基础题.

 

15.)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 蚊子 叫声音调高, 水牛 叫声响度大.

考点:

音调;响度..

分析:

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解答:

解:

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蚊子的翅膀煽动频率较快,所以叫声音调高;

水牛的声带振动幅度较大,所以水牛叫声响度大;

故答案为:

蚊子,水牛.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16.(5分)小军同学学了“物态变化”一章的知识后,做了如下实验:

他把酒精反复涂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去扇,他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 小 (选填“大”或“小”),这是因为酒精在 蒸发时吸热 造成的;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 低 (填高或低)的结果.而我国古代铁匠师傅锻造兵器时,长将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了 汽化 和 液化 物态变化.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以及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

解答:

解:

酒精擦在温度计上,酒精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而使温度计的示数降低;滚烫的油锅不小心滴入了水珠,你会发现油花四溅,这是因为水沸腾的结果,说明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烧得发红的铁器放入冷水中“淬火”时,会听到“嗤嗤”声,此时水吸热汽化;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汽”,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

故本题答案为:

小;蒸发时吸热;低;汽化;液化.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

 

17.如图妈妈在煮稀饭时,锅的上方有很多“白气”,请你猜想,是大火煮饭时锅的上方“白气”多还是刚关火后锅的上方“白气”多.你的猜想是:

 大火煮饭时锅的上方“白气”少一些 ;猜想的理由是 大火煮饭时锅的上方温度高于刚关火后锅的上方温度,水蒸气不易液化,“白气”要少一些 .

考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解答:

解:

煮稀饭时,水开了,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是大火煮饭时锅的上方“白气”由于上方温度高于刚关火后锅的上方温度,水蒸气不易液化,“白气”要少一些;

故答案为:

猜想是:

大火煮饭时锅的上方“白气”少一些;

猜想的理由是:

大火煮饭时锅的上方温度高于刚关火后锅的上方温度,水蒸气不易液化,“白气”要少一些.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18.(2分)(2014•江西)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 固体 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

物态的微观模型及特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

(1)①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②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此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但有一定的体积;

③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易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2)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解答:

解:

(1)分析这三个图可见:

甲图分子排列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是气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乙图分子排列没有固定的位置,比较松散,是液体分子的排列模型;丙图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是固体分子的排列模型.

(2)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也就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

固体;凝华.

点评: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结构模型的识别以及物态变化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9.(2分)很多宾馆里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请你说出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两个理由:

① 提高了水分的温度 ;② 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加快 .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热风干手器快速把手烘干,说明手上的水分很快被蒸发掉了.因此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入手去分析此题.

解答:

解:

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它能很快把手烘干.

故答案为:

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加快.

点评: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

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20.(2分)(2014•广州)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汽化 ,此过程 吸热 (选填“吸热”、“放热”、“不吸放热”).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

解:

冰箱内的液态制冷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

汽化;吸热.

点评:

本题考查了冰箱的工作过程,电冰箱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冷剂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把冰箱内的热量搬到冰箱外面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了生活.

 

21.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 汽化吸热(或蒸发吸热) ,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 液化放热 ,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成为液化现象,液化过程放热.

解答:

解:

(1)对着开水吹气,加快了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吸热会使热水温度降低的快;

(2)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使手表面温度升高的缘故.

故答案为:

加快蒸发吸热,液化放热.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2.(2分)如图所示,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再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 汽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推动活塞,可观察到又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 压缩体积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考点:

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吸热.

物质的状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解答:

解:

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推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又变成了液态,这是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

汽化;压缩体积.

点评:

能进行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并能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只要勤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

 

23.今年4月20日,江城出现了罕见的“返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专家解释:

这是因为前几天我市遭遇“倒春寒”天气,地面、墙壁等处的温度 较低 ,但近日起,西南暖湿气流来到我市上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较高 ,极易发生 液化 现象,使近地面的物体冒“冷汗”.

考点:

温度;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我们对“倒春寒”天气和暖湿气流的了解做出前两个空;

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

解答:

解:

“倒春寒”天气空气的温度比较低,会使地面、墙壁受冷温度降低;

暖湿气流会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大,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地面、墙壁就会液化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

较低;较高;液化.

点评:

此题给出了一个生活场景,考查我们的分析能力,是一道好题.

 

24.(1分)小红是一个小魔术迷.她把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医用酒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