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097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docx

基坑支护设计学习笔记

土钉墙设计要点

适用条件:

•1)岩土条件较好;

•2)基坑周边土体允许有较大位移;

•3)已经降水处理或止水处理的岩土;

•4)开挖深度不宜大于12m。

•5)地下水位以上为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和砂土;

•不宜使用条件:

•1)土层为富含地下水的岩土层、含水砂土层、且未降水处理

•2)膨胀土等特殊土层;

•3)基坑周边有严格控制位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

设计参数选择:

坡度:

0.2~0.5不宜大于0.2

水平竖向间距:

1~2m(设计常用1.5m或2m)梅花形布置

成孔直径:

70mm~120mm(设计常用110mm)

入射角度:

5~20°(设计常用10°)

土钉长度:

宜为支护高度0.5~1.2倍

对中支架:

间距1.2~2.5m保护厚度20mm(设计E8@1500)

混凝土面层:

厚度80mm~100mm大于C20(C20喷射砼厚δ=80)

钢筋网:

宜用HPB300直径6mm~10mm间距150~250mm(设计E8@200或150)加强筋直径14~22mm(设计16mm)

土钉注浆:

(1)土钉注浆采用水灰比0.50~0.55的水泥浆全孔注浆,水泥选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锚固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不低于30MPa。

(2)土钉采用一次压力注浆,注浆管采用与杆体等长的Φ25塑料管,与钢筋杆体绑接后一起放入孔内,并在孔口附近设置止浆塞及排气管,注浆压力0.6MPa~1.0MPa之间,注满后保持压力1min~2min。

锚钉:

E22锚钉L=2000@1500

泄水管:

长度40~60mm,直径≥40mm,间距1.5~2m的导水孔

土钉整体稳定性验算:

二级1.3三级1.25

土钉抗隆起安全系数:

二级1.6三级1.4

土钉抗拔安全系数:

二级1.6三级1.4

 

锚杆设计要点

间距:

水平≥1.5m(桩锚时与排桩间距一致)竖向≥2m第一排位于冠梁下1m左右

入射角度:

15~25°

成孔直径:

100mm~150mm

长度:

自由段≥5m锚固段≥6m

对中支架:

自由段1.5~2m锚固段1~1.5m

锚杆(索)体:

锚杆HRB400HRB500螺纹钢

锚索:

极限强度为1860MPa直径为15.24mm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筋用钢绞线

注浆:

(1)锚索注浆采用水灰比0.50~0.55的水泥浆全孔注浆(锚索自由段钢绞线应采用防腐油脂涂塑并外包塑料波纹软管),水泥选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注浆锚固体抗压强度标准值不低于30MPa。

(2)锚索采用二次压力注浆施工工艺,一次注浆管采用Φ20塑料管(耐压设计强度不小于1MPa),注浆管的出浆口距孔底0.30~0.50m,浆液自下而上连续灌注;二次注浆管采用Φ20高压胶管(耐压设计强度不小于5MPa),二次注浆管的注浆孔沿锚固段末端la/3设置,出浆孔和端头应密封,保证一次注浆时浆液不进入二次注浆管内;

第一次注浆压力0.5MPa~1.0MPa之间,第二次注浆应在一次注浆水泥初凝后、终凝前(一般为一次注浆完成后2h)进行,第二次注浆压力宜控制在1.5~5.0MPa之间。

锚杆抗拔安全系数:

一级1.8二级1.6三级1.4

腰梁一般400*400或500*500锚索钢垫板300*300

 

排桩设计要点

桩径:

≥600mm咬合桩800mm~1500mm相邻咬合长度>200mm

悬臂桩经验

•一桩径、桩距:

按照经验取值。

•桩径D≥0.6m;•有地下水时,桩中心距(1.2~1.5)D,砂土和软土取小值。

粘性土取大

值;•无地下水、降水或者土质较好时,桩中心距(2~2.5)D;

内支撑桩径:

1.2~1.5m差的土取1.5m,好的土1.2m,桩间距相应1.5~1.8m,比桩径多0.3m。

桩锚桩径:

常用1~1.2m桩间距1.5~1.8米,间距必须大于1.5米,一般比桩径大于0.4m到0.6米

桩间距:

≤2倍桩径(与锚杆间距一致)

配筋:

纵向受力钢筋HRB400HRB500单桩不少于8根净间距>60mm保护层(灌注桩)≥50mm

箍筋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小于1/4纵筋,且大于6mm间距100~200mm,且不大于400mm

加强箍筋HRB400间距1000~2000mm(1500)

冠梁:

宽度>桩径高度>桩径0.6倍(设计宽度比桩径多200mm高度一般0.8或1m)

五桩身配筋:

按照桩身最大弯矩配筋。

•六圈梁配筋:

腰梁一般400*400或500*500锚索钢垫板300*300

•圈梁高度一般为桩直径的0.5~0.8倍,且≥0.4m;宽度>桩的直径。

桩的

主筋锚固于圈梁,锚固长度不小于30倍主筋直径。

焊接接头分散布置,同一

截面接头数不得超过钢筋数的一半。

•圈梁配筋一般采用构造配筋,一般符合最小配筋率要求,经验值为

(0.5~0.8)As。

As为桩身主筋配筋总面积。

•当圈梁兼作腰梁时,按照腰梁受力,以最大弯矩按照钢筋混凝土梁计算配

筋。

桩间土混凝土面层:

厚度大于50mm≥C20

钢筋网:

宜用HPB300直径6mm~10mm间距≤200mm拉筋直径≥12mm

锚钉(钢筋钉):

直径≥12mm入土长度≥1.5倍桩净间距且不小于500mm

 

水泥土墙设计要点

适用条件

•1)基坑开挖深度不宜大于7m,基坑周边土体允许有较大位移

•2)填土、可塑~流塑粘性土、粉土、粉细砂、松散的中粗砂;

•3)坡顶超载不大于20kpa。

•不宜使用条件:

•1)周边无足够施工场地;

•2)基坑周边有严格控制位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

•3)墙深度范围内存在富含有机质的淤泥;

设计要点

1格珊布置时,置换率≥0.8(淤泥)、≥0.7(淤泥质土)、0.6(一般粘性土

和砂土);格珊长宽比≤2。

•2水泥土桩搭接宽度按照挡土和截水要求确定,考虑截水要求时,搭接宽度

≥150mm;不考虑截水要求时,搭接宽度≥100mm;

•3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采用基坑内侧土体加固、或水泥土墙插筋加混凝土面

板几家大墙体深度和宽度等措施;

•4采取切割搭接法施工,在前桩未固化时进行搭接桩的施工;施工开始和结束

的头尾搭接,应采取加强措施,消除搭接勾缝。

•5施工前进行成桩工艺、水泥掺入量或水泥浆配合比试验,确定工艺和配比;

浆喷深层搅拌桩水泥掺入量为被加固土体重量的15~18%,粉喷深层搅拌桩水

泥掺入量为被加固土体重量的13~16%;

•6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进行试喷,确定不同土层旋喷固结体的最小直径、高压

喷射注浆施工技术参数等;水灰比宜为1~1.5。

旋喷固结体的搭接宽度

≥150mm、摆喷固结体的搭接宽度≥150mm、定喷固结体的搭接宽度

≥200mm。

•7桩位偏差≤50mm,垂直度偏差≤0.5%;插筋应在桩体施工后及时进行,插

筋材料、长度、出露长度根据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

•8水泥土桩施工后一周内开挖和取芯检查成桩质量,不符合要求调整工艺;在

设计开挖龄期钻心方法检查墙体完整性,数量不少于桩总数的2%,且不少于

5根,并根据设计要求取样进行单轴抗压强度等试验。

•一经验数据:

•宽度b=(0.6~0.8)h;插入深度hd=(0.8~1.3)h

水泥土墙位移控制措施

一墙体加墩或墙体起拱:

•基坑边长较大时,采用墙体加墩或墙体起拱

•1间隔布置:

•每隔10~20m设置一个长度3~5m,宽度1~2m的加强格珊墩。

•2集中布置:

•基坑长边集中布置一个加强墩;

•设计时,不计其有利作用,水泥土墙宽度仍按照未加墩考虑

二墙顶插筋压顶:

•墙顶插入毛竹、钢管。

插入形式通常有:

•1插筋:

•插入长度2m左右的φ12的钢筋,每隔桩一根,将其在桩顶与压顶面板钢筋绑

扎连接;

•2水泥土墙后或者墙前,插入毛竹或钢管,毛竹插入坑底深度不小于1m;毛

竹直径不小于40mm;毛竹插入困难,常用钢管代替,效果更好。

三坑底加固:

•注浆、搅拌桩(+桩间压密注浆)加固坑底。

•较小基坑可满堂布置;

•较大基坑可墙前坑底加固。

加固深度(0.5~1.0)hd;加固宽度(0.4~0.8)

hd。

加固区段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部基坑。

具体视坑底土质条件、周边

环境、经济性决定。

 

3预应力+土钉支护设计

预应力锚杆(索):

•1)应不少于2排,间距为土钉间距的2~3倍。

•2)总的抗拔力应满足H/2以上全部荷载的70%~80%,即全部预应力锚杆(索)总的抗

拔力应大于基坑侧壁总水土压力的(0.35~0.4)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