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219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docx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

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143野战(57)医院

“八一”快到了,我准备写一些文章纪念八一建军节。

写什么呢,我准备首先写一写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143野战医院(57医院)。

首先看一看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第143野战医院建制史。

1970年9月28日,由陆军第69医院组建第143野战医院,归云南省军区建制。

1971年10月,归昆明军区后勤部22分部建制。

1974年5月,划归昆明军区军医学校领导。

1980年7月20日,撤销143野战医院建制,整编为解放军第57中心医院。

1997年6月20日,并入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至今。

在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143野战医院(57医院)一直有医疗队坚守在前方战场,执行医疗救护任务。

在今年上半年,我一直在参加老兵的活动。

在4.28麻栗坡烈士陵园参加缅怀历史,祭奠先烈的活动中,英雄团队的王曙光上校对我说,143野战医院(57医院),知道,我还住过你们医院,在你们医院治过伤!

当我转发了英雄旗帜上的一篇文章《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王成式的战斗英雄韦昌进》,我医院的买丽蓉护士一眼就认出,英雄韦昌进也在我们医院住过院。

买丽蓉护士激动地回忆到:

“当时韦昌进身负重伤住进我们野战医疗所,伤势严重的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接收治疗,他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医生护士。

我在写博客时,当我写我们医院在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的故事并配有战友发的照片时,网上经常会有战友认出了某医生护士就是他们当年救命恩人,让我帮助他们寻找,他们想当面答谢。

每当我听到以上这些消息,我很激动和兴奋!

为我们143野战(57)医院自豪!

为我们曾经是这个医院的白衣战士而感到欣慰!

在我四年的博客写作中,先后写了四篇医院在十年中越边境战争的文章,还自己制作了一部医院在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执行救护任务的纪录片。

但是,我感觉由于搜集资料的时间过长,文章间隔时间过长,阅读效果不好,战友们也不便保存。

所以,我准备用这篇文章来全面描写143野战医院(57医院)在十年中越边境战争中执行医疗救护的情况。

1978年12月8日上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作战命令。

命令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

一场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即将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3野战医院准备出征!

医院领导做了战前动员,战友们写了请战书、决心书,积极要求参战!

有的战友是夫妻双双上战场!

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被分成三部分。

一部分人驻扎在前方阵地附近,随时准备救治伤员。

一部分人用汽车、卫生列车、直升飞机把伤员从前方送到昆明。

一部分人用卫生列车把伤员从昆明运到成都各军队医院。

下面是我根据买丽蓉护士的口述整理的我医院驻云南马关县大坝村医疗队的情况。

1978年12月,143野战医院派出了一个医疗队秘密驻扎在云南马关县(离中越边境20~30公里)大坝村,同村驻扎的还有14军41师医院。

村里腾了一间房子做办公室,人员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人员住下以后,每天只干一件事,就是苦练战地救护技术。

训练的方法是先上课,然后分组训练,一组做为伤员,一组作为医护人员,练习如何搬运伤员,如何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按摩,如何止血包扎等等,还建立了一个小手术室,可以做一些应急的小手术。

医疗队还组织体能训练,让大家能适应战时的艰苦生活。

村子前面的公路上天天有军车通过,大批的部队在悄悄地向边境集结,最后,村子里也驻了不少部队。

大坝村笼罩在战争前的紧张气氛中。

村里的老百姓都积极地行动起来。

年轻的参加民兵和担架队,成天在搞军事训练,中老年人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为部队提供蔬菜等农副产品。

昔日平静的小山村热闹起来。

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打破了平静!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了。

尽管医疗队的驻地离炮阵地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可炮声却听的清清楚楚。

因为,这是万炮齐发,惊心动魄的声音!

医疗队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可是,事情却有些出人意料,在战斗开始的前一二天,却没有收到多少伤病员。

当时感到很纳闷。

事后仔细一想,也符合情理。

战斗的前两天,以炮击为主,伤员较少一些。

伤员主要是在最前线的战地医院里,还没有后送。

到了战斗的第三天,大量的伤员送到了医疗队,医疗队一时间人满为患。

医务人员紧张地忙碌着。

首先,给送来的伤员进行分类。

伤情危重的要对其迅速施行抢救。

待伤情稳定后转送到条件较好的部队师医院。

伤情较轻的,处理好伤口后,准备后送。

大家忙着为伤员打针换药,输液,做手术,喂饭喂水,处理大小便等等。

这一来,全体人员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

有的体质较弱的医务人员晕倒在现场。

大多数同志因为长期站立,疲劳过度,引起脚部水肿,连鞋子也穿不进去,只好穿拖鞋工作。

看着混身血迹斑斑的伤员,当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拼命工作,一定要让我们的战士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痛苦和死亡!

鲜血告急!

有的医务人员和村里的群众献出了自己的鲜血。

这一情况,直到空运来大量的血桨后得到缓解。

村里的老百姓加入到护理伤员的工作中来,他们给伤员洗衣服,喂水喂饭,倒屎倒尿……。

战地救护场地呈现了一幅幅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

村头的大榕树下,80多岁的张奶奶柱着柺棍朝远处张望,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她在等待前不久在她家住过的战士小李。

奶奶说,小李说过,他打完仗会来看她的。

“怎么还没回来?

”张奶奶焦急地念叨着。

下面是林忠玉护士的讲述和她的战地文章。

下面这张照片是一位战地记者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刚刚打响以后,在我们医院的战地救护医疗队拍摄的。

这是战地救护医疗队在当时收到的第一名伤员。

照片由林忠玉护士(照片中拿纸者)提供。

林忠玉护士自豪地告诉我,这张珍贵的照片当时上了军报和云南的报纸。

林忠玉护士还写了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的情况。

我全文转载她的文章。

战地医疗所里的不眠之夜

原143野战医院一所内科护士林忠玉

1978年12月22日,鉴于越南与柬埔寨形势紧张,危机我领土,143野战医院奉命派医疗队到了云南省文山州木厂做战地救护的演练。

1979年2月7日,金边陷落。

军委主席邓小平将“牵越援柬”改为“自卫还击保卫边疆”,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1979年2月战争前夕,143野战医院派了一支医疗建制所,从文山州出发,到了河口县的第一个点——大坝,执行师医院任务。

即41师师医院在境外救护,143野战医疗所在境内救护。

2月14日,我院医疗所就达到了0公里(桥头),医疗所建在盘山公路旁,为能多救治伤员,简易大病房和急救室连在一起,放在进门处,里面放着唯一单床。

再往下走是50床位的连排铺。

16日晚,马路传来了轰轰声,我披着衣服跑外面一看,是一辆辆的坦克经过。

看来,一场大战在即!

果真,第二天早上8点,桥头镇开炮。

我当时正在吃早点,“呼哧”听见有东西在天上飞。

回头一看,1000公尺的一座山头立即被青烟笼罩。

随后,我们接收到了第一个伤员。

我把他左边上兜口袋打开,看看有伤票没有?

领章后面是何血型?

全身有没有受伤的地方?

但是这位昏迷的伤员什么都没有,那他为什么昏迷呢?

我拿着电筒扒开他的双眼一看,他的瞳孔一大一小,是明显的脑外伤。

就把帽子揭开,果真是盲管伤(子弹有进无出),他头部没流血,但有一个洞眼。

我把这个检查情况及时告诉了医生,说他是名颅脑外伤的伤员。

由于判断和及时验证,使伤员赢得手术抢救的时间,挽救了他的生命。

在17、18、19号连续三天的战斗时间里,伤员一下来就是一二十人,床位很快就住满了。

医疗所对伤员采取前接后送的方法。

分检组的同志先在伤员口袋里寻找前线卫生员留下的伤票,看看是红角、黄角还是黑角。

若红角撕了,是外伤。

黄角撕了是中毒。

黑角撕了,是气性坏疽,分类便于对症治疗。

伤员来时,都处于脱水状态,事先我们都在通道两边都拉上了长长的铁丝,挂上挂钩,做输液架对伤员进行输液。

谁会想到,当时做皮试都是用10毫升的青霉素注射器,做一个皮试换一个针头来赢得救治时间。

说实话,那时输液很不容易,几天不合眼,眼睛是花的,战士的血管是硬的,脱水后找不到血管。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以娴熟的技术一一将伤员的液体输上。

由于通道窄,护士张秀芳就跪在床上一个个地给伤员打针、输液,时间长了,她的膝盖都跪青了。

为此,她还获得全军战地模范护士称号。

当第一个伤员做完手术后,由我和护士岳西平护送。

担架放在预防晃动的半车沙的车上,岳西平在护送中,一直用手抬着这位颅脑伤的伤员,送到几十公里路的马关驻军80医院。

这次执行任务,我们医疗所没有死一个伤员,荣立集体二等功。

我也在这次任务中,也因表现出色,火线立了三等功。

143野战医院在执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医疗保障任务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用卫生列车运送伤员。

医院分成十几个卫生列车组,分散在云南和越南边境上,负责把伤员从前线运到昆明。

昆明的卫生列车组负责把伤员送到成都各部队医院。

此时,我军的战时医疗救护网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

运输工具有:

军用救护车、军用卫生列车、军用直升飞机等等。

在那时的部队医院,在营建时,都要考虑建盖直升飞机停靠的地方,所以,许多医院的大楼都盖成飞机大楼,楼顶上可停靠直升飞机,下面四通八达,非常实用方便。

直升飞机运送伤员非常快捷。

通常是用来运送危重伤员,这些伤员在前线因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救治。

直升飞机的救送,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成功的挽回了许多伤员的宝贵生命。

军用卫生列车的特点是运量大,一次可运大量伤员。

运行平缓,伤员坐在里面少颠簸,少痛苦。

刘庭魁军医,1965年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以后就一直在部队医院辛勤工作到退休。

医术高超,是医院的业务骨干。

当得知我们编辑纪念册需要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文章,已经73岁正在住院的刘医生在病榻上口述了下面这篇回忆文章,我们纪念册的主编张晓华战友编辑整理了这篇文章。

军功章是大家的心血换来

对越自卫还击战第一列车组救护运送伤员纪实

作者:

原143野战医院第一医疗所内科军医刘廷魁口述,张晓华编辑整理

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拉开了第一阶段的序幕。

我作为医院10个列车组的第一列车组成员,参加了这次运护伤员的救治任务。

战争未爆发前两天,我们乘着米轨火车先到达离目的地还有一半路途的开远县城,将驻地医院的伤员,运送昆明。

一是为了把医院腾空,为前线伤员腾床位,二是进行着一场战前的演练。

2月16日,接上级通知,战前赶赴腊哈地车站待命。

列车组一行10人,医生4人,除我外,还有罗时敏、井家蓉、以及一位四川籍的医生(记不得叫什么了。

)护士4人(包括军医学校学员),一名司务长胡汉才、一名政治处的高干事。

我们乘坐的米轨火车只有8节。

当时进行分工,每两节车厢由一位医生一位护士负责。

列车组于当晚就赶到了河口前沿阵地。

17号凌晨2点,对越战争爆发,我们听见炮声就像开锅一样,响成一片。

紧接着伤员就下来了。

我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对伤员进行检疫,看是否合乎运送条件。

若发现有气性坏疽等传染性疾病,就地治疗。

第二步,是将合乎运送的伤员用担架抬上火车。

战争是残酷的,我军战士在炮火中接二连三地倒下,列车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就装满了伤员。

火车呼啸地奔跑着,流血的伤员在呻吟着……

对于断肢受伤重、疼痛难忍的伤员,给予杜冷丁注射、进行对症的止疼处理。

对于包扎不好的伤员,重新进行包扎;该输液的都挂起了吊瓶。

列车上,我们全体医护人员都紧张地投入到抢救和医治伤员的工作中。

一路的颠簸和小火车煤炭烧出的牛磺味儿,灌进车厢,直呛鼻子。

有的护士和伤员呕吐不止。

由于呕吐厉害,一位护士,甚至把黄色的胆汁都给吐了出来。

七八个小时候,我们的列车顺利到达后方目的地——昆明王家营。

将伤员抬下,交由兄弟医院到后方治疗。

我们紧接着就把脏床单、被罩等撤下,马上换上新的床单、被罩,补充了药品,火车仅停留了40分钟,就又开动了。

由于来时不得睡觉,回去就是睡觉的时间,大家的生物钟都给搞乱了。

司务长胡汉才让大家吃饭,都不想吃,人人都瘦了不少。

日夜的奔波和操劳,还致使那位四川籍的医生流产了。

2月26日,当中国云南、广西边防部队歼灭了以越南境内的高平、老街两地区为据点的越南侵略军预备队后,我们143医院第一列车组圆满地完成了运送伤员的任务,一共运送10趟,约1300人次。

我们列车组的特点是:

完成任务多,处理伤员恰当。

罗时敏医生和军医学校的一名学员火线入党,我和高干事(列车支部书记)作为他俩儿的入党介绍人,感到很光荣。

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第一列车组全体医护人员,还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这是一段不同寻常而令人忘怀的往事……

张晓华战友注

6月1日,我探望正在病榻上的刘廷魁医生,当他得知要出书的消息,就如数家珍地将这段历史告诉了我。

由于他行走坐卧都很困难,由他口述我执笔记录了下来。

愿刘医生早日康复!

度过幸福的晚年。

笔者我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做为一名护士,是在昆明到成都各部队医院的卫生列车上救治护理伤员,下面是我对这一段经历的回忆。

卫生列车上的难忘经历

143野战医院护士杜江

前线医疗队把伤员用汽车送到昆明后,我们医院的后方医疗队又开始出马了。

后方医疗队的任务是把伤员送到位于四川的成都军区各医院。

我们全副武装,紧急集合前往昆明火车站。

一列由绿色客车改装后的卫生列车停靠在站台上。

我们上去一看,还挺宽敞。

车内所有间隔全部拆除。

中号的木床两个一并地整齐放在一侧,另一侧留出过道。

列车员室现在变成了治疗室。

我们做好了接受伤员的准备工作。

傍晚时分,伤员到了,我们用担架抬的抬,扶的扶,把伤员送到列车上,让他们睡好或坐好。

这批伤员全是断胳膊断腿的,或者身体其它部位有外伤的,或者是眼睛瞎的。

他们血肉模糊但是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已经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伤员们完全放松,不需要任何的掩饰。

伤员们有的在痛苦的呻吟,向我们索要止痛片或者要求打止痛针的。

有的伤员看着自己残缺不全的肢体在默默地流泪。

个别的小战士被伤口疼得大声哭泣。

最让人揪心的是一位被地雷炸瞎了双眼的战士。

小伙子从上车以后,就不吃不喝,一句话也没有,表情凝重,一个人静静地躺着。

小伙子20岁左右,在如花的年龄就永远告别了光明,今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都要在黑暗中度过!

我们真的很替他难过。

现在看来,这位小战士当时在肉体上遭受失明的痛苦,在精神上也正在遭受战争后遗症的残酷折磨,很需要心理医生的心理疏导。

但是,当时部队并没有配备心理医生。

作为护士的我们,只能尽量多和他说说话。

我们在卫生列车上为伤员擦洗伤口,换药包扎,打针输液,喂水喂饭,处理大小便等等,忙的大汗淋漓。

直到把他们安全地送到目的地,目送着他们被送到了病房,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然后,回到卫生列车上,一觉睡到昆明,准备接收下一批伤员。

1979年4月以后,我医院陆陆续续撤回了一部分医务人员回医院,另一部分医务人员继续在前方坚守岗位。

后来,我医院的医务人员采取轮战的方式一直到1989年才全部撤回。

我们医院的申顺求副所长当年一直领导着一个医疗所在老山前线担任医疗保障任务。

这是XX百科上记载的143野战医院申顺求同志的资料。

申顺求,1967年由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分配到云南解放军六九医院当医师。

1970年到一四三野战医院工作,1971年7月任命为该院一所副所长;同年9月随医院赴老挝参加“援老抗美”,1974年5月回国。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及1984年的“两山”战斗中,带队救治伤员,集体记三等功一次,多次受表彰,并于1982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此后,曾多次长途跋涉,甚至乘直升飞机参加80次列车颠覆及抢险救灾,率医疗人员参加野战外科比赛,获云南片区第一名。

1980年一四三野战医院改为57医院,改任外科副主任、代主任;1983年任副院长期间,主持重大外科手术“带第二跖骨皮瓣的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第一掌骨及虎口成功”,取得了满意功能,并拍成录相在昆明市学术会上放映,为该院获得第一个军队科研成果奖。

申顺求同志也是全军战伤研究的专家。

下面是我医院原申顺求副所长讲述的发生在1984年老山、者阴山战斗中我医院医疗所的故事。

下面是申顺求同志的战地日志,语言朴素无华,真实地记录了当年老山、者阴山战斗第一天的战地救护的情况。

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地日记

1984年4月28日

晴气温32度,地点:

西畴县干海子

作者:

原143野战医院副所长申顺求

前两天,上级告诉: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作为前线总指挥旁边的医院,当然要考虑敌人突然袭击和其它事故。

但是没有想到夺回老山、者阴山的战斗今天早上已打响,上午8点左右伤员已送到我院,从伤员的情况看,这次战斗的激烈程度,不亚于79年全面自卫还击作战。

上午12点左右我院准备的大板房里的100多张床位和临时搭建好的大帐篷的床板都已经住满。

伤员还在继续送来。

我立即请求指挥部派车和直升飞机运已经初步处理过的伤员。

很快汽车22团张明德团长带领车队来了,每辆车上都装了半车砂子,为防汽车颠簸太大。

每辆车只能放4~6副担架。

场地内两边只能各停运进运出的伤员车四辆,准备上下车的伤员在中间。

此时云南省陈立英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带领慰问团,在前指首长陪同下来医院慰问。

此时,我只能在入院和后送的车辆中间讲了几句欢迎话,陈副省长讲了慰问话。

在此期间,医护人员并未停止对伤员的抢救和处理。

话毕即开车走了,并将6个重伤员运到临时直升飞机场。

在前线指挥部我和慰问团共进晚餐,我也只到场礼节性地敬了几杯酒即回医院,真是对不起慰问团。

晚上8点两位护士因太疲劳而晕倒,恢复后又立即投入工作。

全天共处理伤员360多人,这是参战以来伤员最多的一天。

我真佩服我们医务人员的救死扶伤精神,宁愿自己倒下也不让一个进入我院的伤员牺牲。

尤其是外科的曹川仓所长一直在手术室,看来他今天晚上睡不成了。

可敬!

这就是申顺求同志的战地日志,语言朴素无华,真实地记录了当年老山、者阴山战斗第一天的战地救护的情况。

申顺求同志提供的我医疗所的部分照片。

战友提供的在前线轮战的部分照片。

在近10年轮战中,我医院的战友们不顾自己的家庭困难和年幼的孩子,积极投身到战斗中去,有的是夫妻双双上战场。

许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这段光荣历史时,发现医院的许多孩子当年都是家里老人带大,缺乏父母的关爱。

战友们年迈的父母在病重时也得不到他们身为医务人员的子女的照顾。

但是,战友们无怨无悔。

因为,军人就要舍小家顾大家,军人就要上战场!

这就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143野战医院(57医院)的医护人员亲身经历的战斗历程。

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从我的有关143野战医院的系列文章和战史的视频,大家可以看出,143野战医院是一支英勇善战,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我们为能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而自豪!

143野战医院(57医院)在十年中越边境战争,战地救死扶伤,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在八一建军到来之际,我将此文敬送给我的战友们,战火中的白衣天使!

我用此文纪念这难忘的战斗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