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222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也叫认识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反映过程。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的规律

(一)感觉规律

1、感觉后效

当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感觉后效。

在各种感觉中,痛觉的后效最明显,其次是视觉后效。

视觉后效有正、负两种。

2、感觉适应

当感官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感觉对比

(二)知觉规律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心理学通常把注意表述为: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或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良好的注意力包括四个方面品质:

较大的注意广度、较稳定的注意、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注意转移能力。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特性。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分散,或叫分心,是指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实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其余都达到了熟练程度。

(2)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记忆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

“记”的过程包括识记和保持的环节,而“忆”可分为回忆和再认两种忆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

7±2(5-9个)】

遗忘是记忆的内容不能够回忆或提取有困难。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消退理论

(2)干扰理论(干扰是遗忘的主要原因。

干扰有两种: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旧经验对新学经验的回忆造成的干扰就是前摄抑制;新学经验对旧经验的回忆造成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有效学习

1、运用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方法

2、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2)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3)学习程度的安排

(4)采用多种复习形式

(5)注意克服材料之间的干扰

(6)采用其他精加工和组织策略进行复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点。

思维分为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直觉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创造性思维有六个特征:

①敏感性;②流畅性;③灵活性;④独创性;⑤再定义;⑥洞察性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六个方面:

①智力;②知识;③认知风格;④人格特征;⑤动机;⑥环境

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情境下,个体经由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由四个环节,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认知结构的特点

(3)功能固着

(4)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完成活动的动力)

(5)情绪

第二节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促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学习从动机开始,动机从需要开始】

学习动机是促使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学习动机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发动、指引和调节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课题难易适中时,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则可以导致良好的学习效果。

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

动机的产生可以用“强化”、“惩罚”等概念加以解释。

Ts=Ms*Ps*Is

Ts是成就目标;Ms代表成就动机水平;Ps代表成功的可能性;Is代表成功的诱因值(Is=1-Ps)。

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后,韦纳对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往往归结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

韦纳将这六个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

控制点(内因—外因)、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和可控性(可控—不可控)。

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胜任某项任务的信念。

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有四个来源:

(1)个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2)替代性经验

(3)书本知识或他人意见

(4)生理和情绪状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激发与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二)运用强化动机理论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

(三)根据目标设置理论为学生设置合理有效的目标

(四)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

(五)根据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六)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应先满足学生的缺失性需要

第三节学习迁移

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比如举一反三】。

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5、根据迁移的相似性程度,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6、根据迁移的意识程度,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水中击靶实验是概括性理论】

关系转换说由苛勒提出。

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发现或顿悟到的关系,可以应用于另外的情境。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等人提出的。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

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结构变量:

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为促进学习迁移而教

1、合理编排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

2、合理处理教学程序

3、教授必要的学习方法

第四节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用来调控学习过程、保障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方式方法被称为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与策略,主要有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

复述策略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

元认知是指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

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组成。

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第五节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或称“刺激—反映说”为代表。

华生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

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或操作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程序教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和方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奠定了基础)

2、课堂管理

3、行为塑造与矫正

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一)社会学习理论也叫观察学习理论

学习者由于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而提高自己该行为发生的概率。

(二)观察学习与示范教学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认知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同化)

3、加涅的认知加工学习理论(对信息的加工整理)

与接受学习相对应,奥苏贝尔倡导讲授教学,即教师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

关于教学,加涅强调教学应根据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学习过程的阶段性系统的进行设计。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以学生为中心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简答)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所有的建构主义都信奉同样的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只是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改变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1、建构主义教学目标

2、建构主义教学活动

3、建构主义教学过程

4、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四种:

①抛锚式教学模式;②认识学徒制教学模式;③随机通达教学模式;④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第十四章中小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促进

12—15岁的初中学生处于少年发育期,也叫少年期或青春早期。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的成熟。

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1、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2、注意健康饮食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发展

3、注意睡眠质量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发展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中学生身体发展

5、针对青春期发育提前问题的解决途径

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的心理发展过程。

青春期的学生时刻体验着自我性别角色。

中学生的心理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3、勇敢和怯懦的矛盾

4、求知欲强与鉴别能力低的矛盾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重视中学生心理的整体协调发展

2、培养中学生的个性独立性

3、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4、开展心理辅导,增进心理健康

5、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6、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第二节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考点)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皮亚杰提出人的知识是主体和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的适应。

认识的构建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

2、自然经验

3、社会经验

4、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的。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原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

初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

(一)促进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1、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2、发展儿童有意识记的能力

3、发展儿童有效记忆的策略

第一,及时复习

第二,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过程

第三,掌握合适的记忆方法

(三)促进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根据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安排学习内容

2、提高儿童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能力

3、通过提高语言水平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能和紧张度,可以讲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将其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的主要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因为我们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2、坎龙—巴德的理论坎龙和巴德的情绪理论是丘脑情绪理论。

3、沙赫特的理论(是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4、阿诺德—拉扎鲁斯的理论(强调认知评价)

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简答)

(一)中学生情绪表现具有两级性

1、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2、情绪的波动性和固执性共存

3、外显性和内隐形共存

4、内心表现的两级性

5、人际关系的两级性

6、容易移情

(二)中学生表现出消极的心境

1、烦恼突然增多

2、孤独

3、压抑

(三)中学生高级情感在日渐形成发展,不过尚未占据主导地位

促进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正确认识情绪

(二)合理表达情绪

(三)调节不良情绪

1、注意转移法

2、情绪宣泄发

3、理智克制法①宽容谦让;②自我暗示;③自我激励;④逆向思维;⑤升华。

(四)培养良好的情绪习惯

(五)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第四节中学生人格发展

人格也称为个性,是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

人格有两个子系统组成:

①个性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理想、信念、世界观等;②个性心理特征。

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中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上都获得了逐步发展,并趋于成熟。

到初中阶段,价值观开始萌芽;到高中阶段才初步形成。

到大学逐步形成并且趋于稳定。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无意识的本能。

自我是意识结构。

超我是内化的良心和自我理想。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

第五阶段为青春期。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则把遗传给人格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针对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

(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格不同而教,因认知风格不同而教)

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类型特点科学施教

2、根据中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第一,要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第二,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作恰当的评价;第三,要有意识地矫正学生的性格缺陷。

第十五章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考试目标

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完整

5、自我意识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神经质):

1、抑郁症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

2、恐怖症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神经症。

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

因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交恐怖

(2)单纯性恐怖

(3)广场恐怖症

(4)旷野恐怖症

(5)闭室恐怖症

3、焦虑症

以反复并持续地伴有焦虑、恐惧、担忧、不安等症状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精神症障碍。

中学生的焦虑症状更主要的与学习有关,常表现为持久的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

考试焦虑,它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

4、强迫症

特点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

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是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

5、网络成瘾

第二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以了解学生为主的方法

1、观察法

2、面谈法

3、测验法

行为疗法常用的技术有强化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和模仿学习等。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理性—情绪辅导法,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的的一种认知心理辅导法。

由艾理斯创立的,ABC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念,A+B=C(A代表发生的与已有关的事件,是一种事实;B代表信念,指个人对事件的看法;C代表事件的情绪反应后果。

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由罗杰斯创立的,是借心理辅导的过程,协助当事人澄清自己的观念,修正前进方向,重定生活目标。

教师应设身处地去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愿望,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事人的自我观念和对世界的观念上,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

(一)教师要给予学生爱与尊重

(二)把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

(三)心理辅导要注重点面结合,预防为主

(四)把心理辅导寓于德育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