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582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6课《三国鼎立》讲课稿Word格式.docx

重点: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

难点:

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教学准备:

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资料;

三国故事;

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片段;

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

曹操生平资料;

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

我们今天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四个时期,大体回顾一下,第一个时期:

原始社会;

第二个时期:

夏商周时期;

第三个时期:

春秋战国;

第四个时期:

秦汉时期;

今天要学习的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说到三国,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很多同学都看过有关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包括影视剧《三国演义》、戏剧、京剧等。

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放一段歌曲,从中再次感受那战火纷飞的历史。

这首《历史的天空》是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词,苍凉而荡气回肠,正如歌词所说,历史已过去,但那些鲜活的事件和人物经过史书记载成为我们熟知的“历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真实的三国时期。

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

一、感知理解

一、官渡之战

1.引导:

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3课学习的东汉历史。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在后期爆发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使其一蹶不振。

然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官吏和豪强地主组织私人武装力量,独揽军政大权,占据地盘,形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历史也再一次进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军阀混战局面。

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74页正文第一段、第二段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其实除了这两股主要势力外,还有河内的张杨、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等,在这许多势力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势力逐渐强大,威势大增。

先来说袁绍,他本出身东汉名门,袁氏家族中有四代人的都位居三公,袁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公孙瓒,占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之地,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

这时,曹操势力也在迅速发展。

曹操,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汉运将终之际,袁曹都想称帝天下,他们在官渡交火了,这是一场关乎中原大地归属权的决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3、4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

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正文第一段,小组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何

能胜利?

答案:

大家找的答案非常准确,在东汉天子已无任何权力可言的时候,他首先发现了天子的价值。

曹操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在军事上战术得当;

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正如他在《龟虽寿》中写到的雄心壮志,那么他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然而,刘备、孙权的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最大障碍,在南下途中,遭到孙刘联军的阻击,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背景。

大家来看地图,北有袁绍、曹操,长江中下游一带同样有两个军阀势力。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

关于刘备,他是汉景帝的后代,三百余年传到刘备的时候,已经是个普通老百姓,曾依附于公孙瓒、刘表及曹操,他利用汉室宗亲的身份以“仁”号召天下,与诸葛亮之间成就千秋佳话,有谁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吗?

刘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那年刘备47岁,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定出山辅刘,并且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孙曹拥有百万之众,不可与之抗衡,唯有与江东孙权联合,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

由此。

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同样,江东军师鲁肃同样英雄所见略同,建议孙权:

汉室不可能复兴、曹操暂时不可能铲除,为将军计,唯有与刘联合,鼎足江东,伺机而动。

双方的都把目光聚集在处于南北两势力的中间位置荆州,既可以对中原发动攻势,又可以对江东发起攻势,决战落在赤壁。

此时孙刘联军有五万人,曹操有二十万大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2.赤壁之战。

(1)请大家阅读75页“赤壁之战”这一子目,最后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草船借箭,一个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这两个故事?

(2)提问: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火攻的战术打败曹操,《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又借来东风火烧赤壁,其实这就太玄妙了,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冬天我国常刮西北风,而大战的晚上恰好刮东风,这可能是偶然因素,而且在这场战役过程中,黄盖确实诈降,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被打的经历,火烧赤壁也不是孔明所借,而是周瑜的计谋。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比如温酒斩华雄的也不是关羽,而是被孙坚部队所杀。

所以,真实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并不是一回事,希望大家能认真鉴别。

(3)曹操为什么战败?

他低估了江东这种自然条件对他的限制及孙刘政权抗敌的决心,这场战役除了勇气更需要智谋。

曹操乘胜而来,又因胜而骄,最终失败。

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绝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

这场战役,曹操打的太心急了,曹军虽众不习水战;

军心不稳;

远离后方,补给困难;

长途行军,士卒疲弊;

胜兵压境,骄傲轻敌;

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

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

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

而这次赤壁之战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大家看图,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这样的话,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

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请大家动手设计一下三国鼎立图,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把这时的局面表示出来。

注意标出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过渡:

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2.三国经济的发展。

如果我们现在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我来担任记者:

“请问您三位是怎样发展经济的呢?

"

那么谁愿意扮演充当曹魏、孙吴、蜀汉三国的三位发言人呢?

请问你是曹操还是曹丕?

所以说曹操不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人物。

大家把课本上的知识点画起来。

本课小结: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智慧决定了战争的胜利。

对曹操而言,赤壁之战是句号,从此曹操退回北方,终止了南征的步伐;

对孙刘而言是逗号,他们还要继续划分曹操退出后的半壁江山;

对社会进程而言是问号,三国时期比起东汉末年来是混乱中的暂时稳定,三国打成的最后平衡如鼎的三足一样,鼎有三足,三足而立,但三足毕竟不是整个鼎身,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是最后走向统一的一个步骤,那历史还要经过怎样的道路,我们下节课再看,下课,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