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县经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29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阳县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济阳县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济阳县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济阳县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济阳县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济阳县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济阳县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济阳县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阳县经济.docx

《济阳县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阳县经济.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济阳县经济.docx

济阳县经济

2010年济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1-08-22

访问次数:

128

字号:

[大中小]

  2010年,面对国际国内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结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发展持续平稳向好。

初步核算,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8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5.43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09.06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2.69亿元,增长23.8%。

全县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2.51亿元和6.24亿元,分别增长19.7%、24.5%。

全部税收10.8亿元,增长17.7%。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一定成效。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末的20.93:

56.40:

22.67变化为18.93:

58.26:

22.81,一产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86、0.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全年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自主创新产品3项,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

截止年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77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68.44亿元,同比增长32.0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6.72%,比年初比重提高了2.11个百分点。

       “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08%,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93%、19.86%和17.9%。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7.19:

52.53:

20.28调整为2010年的18.93:

58.26:

22.8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2.69%和17.14%。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7%、14.33%。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强,社会事业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还不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5.66万亩,增长1.61%;粮食总产52.08万吨,增长0.8%,实现连续8年丰收。

蔬菜产量117.95万吨,增长4.8%;畜牧业稳定增长,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0.5%、0.2%、2.2%;猪、牛、羊存栏分别增长2.2%、2.6%、2.2%;出栏量分别增长-0.44%、1.46%、2.04%。

水产品产量0.89万吨,增长4.71%。

造林绿化取得积极成果,完成造林面积1.59万亩,其中:

防护林1.33万亩。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52.08

0.81

棉花

万吨

0.56

-12.5

油料

万吨

1.74

-0.17

水果

万吨

5.37

2.09

蔬菜

万吨

117.95

4.80

肉类

万吨

5.42

0.52

禽蛋

万吨

4.52

0.18

奶类

万吨

3.78

2.16

水产品产量

万吨

0.89

4.71

大牲畜存栏

万头

20.35

2.21

猪存栏

万头

29.73

2.59

羊存栏

万只

21.82

2.20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县新认证无公害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5个、著名商标1个。

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07.9万千瓦,增长10.1%。

全县各类畜牧业规模化小区达到35处。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回升步伐加快。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87家,净增38家。

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97.04亿元,增长13.4%。

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5亿元,增长19.0%。

  工业效益向好趋势增强。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55.5亿元,增长22.9%;实现利税42.6亿元,增长23.8%;实现利润27.1亿元,增长25.2%。

亏损企业亏损额2692万元,增长42.8%。

  产品结构趋向优化。

在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增长较快,传统产品增势趋缓。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10年

比上年±%

 纱

9411

-14.91

 砖

万块

40028

1.09

 汽油

17711

-39.34

 饲料

33322

17.82

 轻革

万平方米

120.4

66.08

 塑料制品

28626

-2.60

 布

万米

827

24.17

 小麦粉

21933

-12.08

 饮料酒

千升

13381

-5.41

 针织服装

万件

608

61.27

 软饮料

31993

23.36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15293

0.35

 染料

11176

60.74

 印染布

万米

1838

23.19

 化学试剂

9804

4.23

 鲜、冷藏肉

6668

-22.32

  

 

 

 

 

 

 

 

 

 

   支柱行业稳定增长。

全县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2.18亿元,增长20.1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5.8%,提高3.2个百分点。

其中:

食品饮料增长26.95%,机械装备增长15.47%,电子信息增长15.64%,纺织服装增长20.93%。

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15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2家,分别增加24家和1家。

  园区承载能力增强。

济北园区内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3家,比去年净增17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5.9%,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增加值28.69亿元,增长19.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0%;实现利税总额12.02亿元,增长20.4%,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4%。

 

  建筑业稳步发展。

全年全县建筑业总产值19.62亿元,同比增长8.82%,实现增加值12.0亿,增长26.3%。

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9家,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27家,年末从业人员11883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6.8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37%,房屋竣工面积93.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53%。

四、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国内贸易增势良好。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8亿元,增长18.0%。

其中:

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5亿元,增长21.5%。

从行业看,批发业15.7亿元,增长20.5%;零售业33.8亿元,增长16.5%;住宿业765万元,增长63.6%;餐饮业8.2亿元,增长19.4%。

全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2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3.8%,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亿元以上商品市场2个,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增长49.2%。

  对外经济明显回升。

全年出口总值7173万美元,增长59.3%。

新批外资企业6个,累计49家,实现合同外资额9690万美元,增长17.6%;实际到账外资6497万美元,增长78.2%。

五、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业持续增长。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10.28公里。

年末机动汽车拥有近10万辆,增长2.7%,其中汽车拥有量3.29万辆,增长48.08%。

城区公交线路2条,车辆16量;城乡公交线路9条,车辆44辆。

全年各种运输工具旅客运输量364.3万人次,增长54.0%,旅客运输周转量47665万人公里,增长72.3%;货物运输量115.7万吨,增长15.01%,货物运输周转量11194万吨公里,增长27.8。

  邮政通信业平稳发展。

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营业收入14098万元,增长8.05%。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8万元,增长11.4%;邮政业务总量1267.5万元,下降17.0%。

固定电话年末用户数12.8万户,下降2.2%;移动电话用户数13.3万户,增长8.6%;宽带网用户数1.2万户,增长19.6%。

六、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7亿元,增长29.3%。

其中:

第一产业投资15.94亿元,增长38.1%;第二产业投资85.3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投资34.56亿元,增长29.9%。

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1.7:

62.9:

25.4。

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32.77亿元,同比增长50.1%,占全部投资比重24.1%。

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增速较大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6.47亿元,同比增长61.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9.41亿元,同比增长97.5%。

服务业投资成为新亮点。

盖世物流、英才学院济阳新校区、济南市第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和城区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和永康街、华阳街、新元大街等道路改造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设,成为三产投资的新亮点。

剔除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县现代服务业投资22.88亿元,同比增长29.8%,高于全社会投资0.5个百分点,占同口径全部三产投资比重为75.5%。

                                                                        七、金融保险

  金融业发展形势稳定。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36.0%。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52亿元,较年初增加15.11亿元,增幅为30.58%。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4.6亿元,新增7.72亿元,增幅为20.93%;企业存款余额8.86亿元,新增3.05亿元,增幅为52.5%。

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31亿元,较年初增加4.68亿元,增幅为19.81%。

其中,个人贷款余额为21.07亿元,新增3.25亿元,增幅为18.24%;单位贷款及票据融资7.24亿元,新增1.27亿元,增幅为21.27%。

在各项存款中,外币存款余额为424万美元,新增279万美元,增长了近2倍;外币贷款余额为268万美元,实现了外币贷款零的突破。

农信社农户贷款证贷款、农行惠农卡贷款、邮储银行小额农户贷款合计达到6万余户,贷款余额14.2亿元,农户贷款覆盖面超过了50%。

  保险业快速增长。

年末在统的各类保险承保额75.26亿元,增长93.83%;保险业务收入1.88亿元,增长2.39%;保险业务支出0.59亿元,增长79.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43处,其中,高中2处、初中13处、小学26处、职业中专1处、特殊教育学校1处。

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64061人,增长1.61%。

其中:

高中在校生8495人,下降5.34%;初中在校生18054人,增长14.31%;小学在校生34515人,下降3.44%;职业中专学生2895人,增长17.11%;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02人,增长64.52%。

年末专任教师3564人,增长2.71%。

学前幼儿园108所,增加3所,幼儿园在园人数12584人,增长11.61%。

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全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0项,申请专利237项,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1.27%。

科技项目培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列入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得到专项资金支持的有21项,其中获得国家有资支持的有2项、省级1项、市级18项,共获得扶持资金500多万元,带动企业科技研发投入8000多万元。

山东铂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济南安达刹车片公司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正在通过自主创新和掌握新技术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各类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成功举办“全民才艺大赛”、“我要上春晚”等全民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1个,年末图书总藏量99千册。

年末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9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9.16万户,同比增长14.5%。

  卫生事业发展良好。

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9个。

卫生机构床位926张,其中医院床位680张。

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78人,增长5.43%,其中:

医生616人,增长3.18%。

每千人拥有病床1.6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1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全年召开运动会28次,参加运动会人员1.86万人,同比增长16.39%,在运动会中,破记录6次。

运动员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3枚,银牌10枚,铜牌10枚。

十、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规划体系趋于完善,编制完成中轴线、澄波湖等控制性规划及人防、绿地等专项规划,城市详规覆盖率达到60.3%。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五年累计投资8.5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市政道路32条,完成澄波湖水库、热电厂扩建、污水处理厂扩建等一批重大工程,配套完善供排水、供热、污水、绿化、亮化、环卫等公共设施,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功能和形象大幅提升。

领秀城、舜鑫苑、御景园等住宅小区建设加快,新增住宅面积176.8万平方米。

中心城区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74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集中供热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道路保洁率分别达到36.5%、75%、82%、80%和100%。

老城片区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式启动。

济阳黄河大桥、济南黄河三桥、北绕城高速、国道220线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成通车,制约济阳发展的交通瓶颈被彻底打破,融入济南步伐进一步加快。

城区城际公交顺利开通,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92%。

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新增建筑面积85.5万平方米,道路、绿化、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形象全面提升。

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四城联创”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居民的城市意识逐步增强。

 十一、社会保险、保障事业

  社会保险和保障进一步完善。

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数4.34  万人,同比增长15.3%。

其中:

企业2.8万人,机关1.54万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9%、30.8%。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达到2.8万人,增长12.04%。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46.38万人,增长3.01%。

享受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分别为3230人、11580人,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9%、10.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保持低速均衡增长。

年末户籍总人口55.24人,增长7.89‰。

全年人口出生率13.57‰,上升2.8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10.41‰,上升3.14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3.16‰,下降0.27个千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7.03万人。

其中: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34.9%和36.8%。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3371人,援助城乡困难群众就业406人。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全县非私营法人单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47004人,较去年增加881人。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9613元,增长6.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8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7948元,增长17.2%。

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8103元,增长20.03%。

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23.1元,增长13.3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92元,增长24.99%。

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城市居民家庭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09年

彩电

104

110

电冰箱

88

86

洗衣机

92

92

助力车

70

70

空调器

108

94

家用电脑

94

80

移动电话

204

198

家用汽车

22

13

农村居民家庭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09年

电冰箱

88

76

洗衣机

76

69

彩电

121

115

影碟机

44

71

摩托车

71

68

移动电话

153

142

住宅电话

71

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