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37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高中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信阳高中2014届高三定位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孝”

许天笑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

“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

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

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

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

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

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

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

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端”,是起点的意思。

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

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

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

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

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

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

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

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

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

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

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

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

老在上,子在下。

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

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B.“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重要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在这三种说法中对于孝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

“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道周,福建人。

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

天启间入翰林。

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

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

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已而,文龙卒无成。

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

崇祯元年,起原官。

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

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

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

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

“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

”上疏救之。

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

道周不挫,复疏言:

“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

”上益怒,竟削籍。

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

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

而上以为能,益信之。

道周上言:

“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体仁衔之。

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

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

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

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

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

十七年,北都陷。

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

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龁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

【注】①关:

指山海关。

②魏忠贤:

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

③夺情:

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金兵大入,薄京师薄:

迫近。

B.体仁衔之衔:

怀恨。

C.道周不与焉与:

参与。

D.道周引祖制抑之抑:

约束。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

黄道周最终死于郑芝龙的衔恨报复。

B.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

C.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

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养兵多年,物力已殚。

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

(5分)

(2)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杜牧《阿房宫赋》)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定乎内外之分,,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3)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白居易《观刈麦》)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奸臣

安勇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

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

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

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

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

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

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

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

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

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

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

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

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

好自为之!

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

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

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

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

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

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

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

如坐针毡,如履薄冰。

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

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

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

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

但他越是不断的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

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

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

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

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

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

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

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

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

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

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

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

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

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

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

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

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

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

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能保持一生清廉做铺垫。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幸灾乐祸”“像枯木头似的”等词语,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

----监督的力量!

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D.文章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

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E.文章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

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

(6分)

(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

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

”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

(6分)

(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

说说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饶宗颐:

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

“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

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

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

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扰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

“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90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

2006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

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

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出:

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

饶先生通过旷远、窍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

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

饶先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⑦2011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向以来,不论在学术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连就是‘求真’‘求是’及‘求正’。

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

”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B.饶宗颐认为,研究夏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为主要依据,还要深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

C.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D.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已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E.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2)阅读第③-⑤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6分)

(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两方面有关,请结合第⑥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国内外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史”等课题,坐而论道,对世界文化的全新思考广受好评。

B.张军广泛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称得上不易之论的人事改革方案的初稿。

C.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光风霁月,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纯然表达心之所感,将得失置之度外。

D.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是抓住一些明星的一点轶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市政府以“传承文明、拥抱春天”为主题,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群众参与、注重实效,积极组织广场文化活动。

B.在汽车社会的滚滚车流中,校车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因此,无论是管理者、教育者,还是司机、行人都有责任合力构筑校车安然行驶的坦途。

C.我们呼吁文明人高度修养的形成,即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否则就会对他人的身心产生不利危害。

D.她对公益活动充满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给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出了贡献。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山在大地的挤压中站起来了,,,,,_,。

它执拗地实现自己的念头:

向上!

向上!

①它知道自己是这个星球上裸露在地壳外的代表

②它兴奋地抖擞向上,不考虑终点在哪里

③又骄傲地垄断一片蓝天,

④挤压愈胜屹立愈坚

⑤它逐渐扩张出自己伟岸的身躯

⑥它没有碎裂、没有瘫软、没有倒栽葱

A.①②⑥⑤③④B.③⑤⑥④②①C.④③⑤①⑥②D.⑥④①⑤③②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不得抄袭材料,每句不超过10个字。

(6分)

材料:

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

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

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

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

(1)的画竹技法的表达。

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

(2)。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3)。

17.下面这封信由四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并修改。

XX学兄:

寄呈的大作收悉,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你的诗构思巧妙,语言隽永,弟自愧不如。

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不合韵律,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

夏安!

弟XX

2013年6月6日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索尔·佩尔马特,

在得知获奖时淡定地说:

“我终于也有自己的停车位了。

在该校中,有一排写着“NL”(诺贝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