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399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docx

精选自然灾害普查的相关措施

  1.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措施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

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

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

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

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具体说明如下:

(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

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

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

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

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

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

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

(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

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

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

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

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

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2.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措施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

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风险或转移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其中一部分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称之为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不需要降低和转移;一部分风险是不可以接受的,称之为不可接受风险(Unacceptablerisk),这部分风险需要降低和转移,属于需要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虽然可将风险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但两者的区分并没有严格的界线。

根据已有的泥石流风险等级的划分,我们认为可将极低风险理解为可忽略风险,:

而可忽略风险即可视为可接受风险。

  因此,至少极低风险这一等级的风险我们认为是属于不需要管理的可接受风险的范围。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

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具体说明如下:

(1)降低危险度。

  有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台风(太平洋西部)、飓风(大西洋西部和西印度群岛)和龙卷风,可以通过预测预报来避免。

目前世界上能够比较成功预报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飓风。

  由于有全方位、全天候气象卫星的监测,通过卫星云图的分析,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台风的规模、路径、到达时间和登陆点。

但从本质上讲,预测预报并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危险度,因为它既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也没有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

  但是预测预报可为降低自然灾害易损度提供良好基础,从而为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度创造有利条件。

降低自然灾害危险性就是通过人类的强力干预,以此改变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过程。

  对于泥石流灾害来说,降低危险度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通过土木工程措施,采取拦、挡、排的方式控制松散固体物质的供给和输移,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规模的效果。

上游形成区的梯级谷坊坝、中游流通区的拦沙坝群和下游堆积区的排导槽,可以稳定谷坡,拦截部分松散固体物质,还可以减缓沟床坡度,延缓松散固体物质聚积时间,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的效果。

  此外,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变地表径流状况,削减洪峰和清水流量,也可以部分地达到降低泥石流灾害危险度的目的。

当然,在实施工程措施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同时,也隐藏着增加技术事故的危险性。

  

(2)降低易损度。

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总是力图把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不是完全彻底地消除风险。

  因此,降低易损度,不失为风险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灾害识别,判别泥石流沟,弄清泥石流分布情况,划定危险范围,进行危险度分区。

  然后是控制危险区内财产增长规模和人口发展速度,在危险区内要严格控制新建大型项目的审批,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限制永久性高层建筑的兴建。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入,最后的办法才是撤离疏散。

  撤离危险区内的人口和转移危险区内的财产是降低滑坡泥石流风险度的最稳妥的办法。

(3)风险转移和灾害保险。

  通过灾害保险将风险部分转移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常用方式。

然而,灾害保险只是对灾害损失的转移,让灾害损失与更多的人分摊,并没有从实质上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

  尽管如此,灾害保险的确提高了灾害易发区人们的承灾能力,大大降低和减缓了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带来的冲击和痛苦。

因此,灾害保险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流行。

  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降低风险和转移风险的综合措施。

小结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通过降低自然灾害的危险度,即控制灾害的强度和频度,实施防灾减灾措施来降低风险;二是通过降低区域易损度,即合理布局和统筹规划区域内的人口和资产来降低风险。

  比较而言,通过后者降低区域易损度是目前较易实施的风险管理的主要途径。

此外,购买人身和财产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也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针对风险度是由危险度和易损度共同构成的这一基本事实,可将地质灾害的减灾措施分为三类:

一是灾害改善,通常使用工程方法,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让灾害远离人民;二是行为改善,采取避让和预警系统等降低灾害影响,或通过制订规划、教育法规和经济刺激手段降低易损性。

三是损失共享,包括保险系统、灾害救助、开发援助和补偿。

  3.预防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

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

制订预案,常备不懈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

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

以人为本,避灾减灾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

监测预警,依靠科技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

防灾意识,全民普及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

  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

  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

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

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气象部门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向政府相关部门呈送供决策的气象信。

  4.如何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

  (12)周桦人类社会存在至今,自然灾害风险始终是影响巨大的重要风险之一。

  自然灾害风险的成因的复杂性、结果的冲击性、影响的持续性给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尽管传统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各种类型的风险提供了多种风险处置手段,如自留、损失控制、损失融资等,但如何从经济层面区分自然灾害风险的类型,如何根据风险的独特性质选择对应的风险管理工具,仍是一项复杂的课题。

  推荐阅读保险周刊:

新华保险H股上市重挫9.82%破发保监会点名批评14险企人保寿险资本金将超200亿元人保太保平安暂停商业车险1个月国家鼓励机构研发鲜活农产品保险北京非京籍职工纳入生育保险保险发展策--建言保监会新主席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较为复杂的自然灾害风险环境,而更为特殊的国情是,我国尚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在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可能结果上存在更为显著的脆弱性。

近20年来,与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风险演变趋势相一致,我国自然灾害强度也在日益增强,特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有所增高,与风险载体的增多共同促成了自然灾害损失指标的居高不下。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期性表明,我国在个别年份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冲击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对于总体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存在相当大的威胁。

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如何在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双重约束下,通过制度安排合理运用现有经济资源进行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并构建优化的风险管理方式组合也因而显示出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一书正是对建立系统性、整合性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的一次尝试性探索,该书从研究背景出发,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了识别、衡量,并通过模型构建详细论证了以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为中心的多样化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策略的最佳分工与实施路径。

对于正在完善中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而言,该书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现实出发,运用期望效用分析框架研究了自然灾害保险的最优需求问题作为损失融资的重要方式,保险是风险管理中介化和专业化的产物,且多涉及供需双方的博弈。

  作者首先分析了我国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当前的供需背景,列示了该制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理的竞争格局未形成,保险经营主体倾向于提供同质化、占据传统优势的保险产品,对于不同自然灾害风险暴露下的风险标的缺乏承保动力,无法满足市场差异化需要。

2.保险产品价格未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影响了保险主体通过价格杠杆防范风险的能力,制约了自然灾害风险保障的扩展。

  3.对于自然灾害风险影响最大的农业保险,缺乏系统、连续的政策支持,对于地震、洪水等影响范围广泛的巨灾风险,则缺乏明确的应对和保险体系构建思路。

面对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制度不充分的现状,作者运用期望效用分析框架构建了自然灾害风险环境下的保险需求模型。

  模型分析表明,当大部分不可保自然灾害风险与可保自然灾害风险存在密切的现实联系、或在较长时期内体现为正相关时,无论是风险的相关性效应或偏好效应,还是由此引起的价格杠杆敏感性的提高,其直接后果都是风险主体对自然灾害保险的过剩需求不能被有限的保险供给所满足。

在单位保单赔付限额不能超过资产实际价值的情况下,这会形成市场的非常态,即需求过剩导致保险费率上涨,费率上涨进一步抑制保险需求,更多地侵蚀常规的自然灾害保险机制。

  建立补贴存在的保险定价模型,研究了通过补贴扩展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供给问题在需求分析基础上,该书进一步建立了补贴存在的保险定价模型,进而探讨通过政府补贴提供扩展性保险供给的可能性。

供给模型分析则表明,当与可保风险正相关的补贴存在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容易维持在法定标准上,无论市场环境如何,补贴都可以对保险价格产生反向作用,即对保险供给产生正向作用。

  不同的是,在保险价格市场化的条件下,更适合对赔付结果进行直接补贴和对冲风险;在保险价格外部决定时,更适合对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进行补贴和对冲风险。

我国处于保险价格从外部决定到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中,在保持补贴稳定性、持续性的同时,也要保持补贴形式的灵活性,即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以此为基础,作者建议通过补贴等多种方式扩大保险供给、将尽可能多的自然灾害风险扩展为可保风险,化解自然灾害保险不充分对常规保险市场运行的负面影响。

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扩展商业保险制度对自然灾害的覆盖范围,也要强化制度支持、发展政府主导型巨灾保险体系。

  运用整体化风险管理分析框架,研究了自然灾害保险制度与防灾减灾机制、金融市场的互动关系在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过程中,还要注意保险机制与防灾减灾机制以及结构化巨灾金融产品的有机结合。

研究表明,当自然灾害风险影响范围很大时,微观主体的损失控制措施相互之间存在替代作用。

  因此,通过强制性保险等形式激励微观主体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十分重要。

此外,要完善自然灾害风险信息支持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为保险业以及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保险。

  5.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1.工作目标:

通过积极的对台风、暴雨、酷热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及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力求把管理区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最低程度。

  2.工作职责2.1管理处经理:

组织员工进行自然灾害应急预防的培训,开展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负责各种突发事件处理指挥及善后工作。

  2.2保安主管:

对公共安全管理进行检查,认真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并作好各项记录,及时处理并上报。

全体员工均应牢固树立防灾抗灾意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应听从指挥、积极参与抗灾抢险工作。

  3.工作指引3.1.台风预防及应急处理程序3.1.1根据该地区气候的特点,积极向管理处各员工及住户开展防台风、抗台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在岗培训,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摸拟演练。

3.1.2保安主管及时获取有关台风信息,将台风到来时间及注意事项等张贴管理区域的公告栏。

  提醒住户应注意台风来临之前的各项防范工作,如:

关好门窗,将阳台外的花盆及杂物搬至安全区域。

避免事故发生。

  3.1.3台风来临前,督促保安员检查所有未收楼房门的窗是否关好。

天台、阳台地漏是否畅通,如有隐患应及时处理或向上级报告。

  3.1.4加固所有树木,将盆栽的绿化物移至地库或隐蔽处。

人员避免在阳台下及易倒塌的地方逗留。

  对执行任务的员工,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3.1.5台风持续时期,值班及抢险人员必须坚守岗位,直至台风过去。

  3.1.6台风过后,保安主管应对台风相关内容进行记录。

3.2雷暴雨的预防及应急处理3.2.1根据季节。

  管理处定期对住户及员工开展防雷暴侵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3.2.2经常性向业户开展防雷暴的宣传教育,增强其预防、抵御雷暴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3.2.3在雷暴雨来临前应通知阳台有凉衣物业户将衣物收回避免淋潮。

3.2.4及时认真做好防洪器材的检查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检查所有天台沟渠、地漏是否畅通。

  通知维修班检查潜水泵是否运行正常。

3.2.5及时检查各电梯的运行情况,是否有进水现象。

  如有异常应及时将电梯升至最高层,并向管理处、维修班、电梯队报告,做好抢险工作。

3.2.6立即查找水的来源,查看现场附近的电力设施、设备。

  若有浸要立即切断电源,以防损坏设备及漏电伤人。

3.2.7建立快速有效的抗洪抢险分队,保证业户人身、财产安全。

  3.2.8在雷暴雨来临前地库保安员应铺好防滑地毯,摆好防滑标识。

3.2.9做好相关方面质量记录。

  3.3持续酷热天气的预防及应急程序3.3.1根据该地区季节气候的特征,适时向员工开展防高温、酷热灾害的知识培训。

3.3.2高温期及时向业户开展多种形式的防暑降温宣传教育。

  3.3.3及时掌握酷热天气的信息预报。

并通报所有业户及员工出门注意,尽量避免太阳的直接照射,以免中暑。

  3.3.4天气持续酷热时,注意用电安全。

加大对业户消防知识的宣传同时、增加所有员工的消防意识。

  3.3.5定期不定时让维修班做好线路的检查和维修,尽量减轻线路的负荷确保安全。

3.3.6检查各处的通风情况。

  作好自我保护掌握自救方法,对中暑人员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或拨打最近红会医院电话:

********(总机)、急症电话:

*******,进行急救。

3.4突发事件处理程序3.4.1当班保安员在管辖区域内发现业户打架斗殴事件时.如发现有一方手上有凶器,应立即劝阻放下。

  值班保安员应积极主动劝阻斗殴双方离开现场,缓解矛盾。

并及时向班长和管理处报告。

  确能认定属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犯罪行为,应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将行为人扭送公安机关处理。

3.4.2当业户家中发生刑事治安和盗窃案时值班保安员应迅速向保安班长、保安主管、管理处、公司保安部和公安机关报案.3.4.3提高警惕,防止坏人利用混乱之机,进行破坏活动或偷窃财物,说服、劝阻围观群众离开,确保保安目标区域内的正常治安秩序。

  业主受侵害的财物已买保险的还应通知保险公司。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