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569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docx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复习题

传统农业的特点P3

(1)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

(2)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亦长期变化甚微;

(3)人力资本稀缺。

现代农业的概念P5

现代农业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既包涵有高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特征;更重要的特征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

现代农业的特点P6

(1)现代农业是高效益多功能的产业。

(2)现代农业是高度科技依存型的产业。

(3)现代农业是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

(4)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保护的产业。

科学P8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它包括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两层含义。

根据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可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体系。

技术P8

科学是知识,而技术则是与人们的实际活动相联系并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技能。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P9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①目的、任务不同。

②形态不同。

③成果和奖励方式不同。

科学和技术也有本质的联系,是密切相连、相互促进的。

它们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研究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促进技术不断进步;技术成果的不断创造,为科学发展供新动力。

科学与技术逐渐交融,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线将更加模糊,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P12

(一)劳动节约型技术

劳动节约型技术是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生产中活劳动消耗的农业技术。

(二)资源节约型技术

资源节约型技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的农业技术。

(三)中性技术

中性技术是将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农业技术。

中性技术综合上述两种技术的优点,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提高。

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P16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简言之,农业科技进步就是人们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去实现一定目标所取得的进展。

科技进步是一个经济过程,我们可以利用经济学所提供的工具和方法对它进行经济分析。

科技进步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

作为经济系统,它至少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体系等四个亚系统。

农业科技进步的类型P18

(一)按照农业生产部门可划分为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等科技进步;

(二)按照科技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科技进步;

(三)按照科技贡献的不同方式可划分为机械型和生物型科技进步;

(四)按照科技对农业投入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不同影响可划分为劳动集约型、资源集约型和中间型科技进步等。

农业自身发展的需求P21

(一)追求产量目标

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需要。

(二)追求质量目标

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农业生产企业只有保证了农产品质量,才能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保持良好的销路。

(三)追求利润目标

农户和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润目标的追求至关重要。

而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追求,不过是扩大利润的途径而已。

(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目标

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要占领市场份额、取得好的销售成绩,农户和企业必须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农产品。

农业外部发展的拉动P22

(一)农村产业结构变革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优质化。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策略的实施必将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需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及综合素质等。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P23

(一)拓展经济赢利边界,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进步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科技进步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可以使固定数量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二是改变资源的组合比例,也就是说.资源投入量不变,由于资源组合比例的改变,使总产量曲线向外推移,单位成本降低。

(二)替代稀缺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范围很广泛,而且许多投入物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如果说农产品产量的持续提高需要技术不断变革的话,那么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则更需要技术的保障。

(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变革

一定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形成的。

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将引致农业产业结构的变革。

(五)提高农业的效益

农业生产者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反映在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之中,就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因。

技术创新P37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是指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新组合应包括:

①引进新产品;②引进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

④控制原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产业的新组织。

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

技术创新的分类P37

一是宏观与微观分类法;二是创新客体与主体分类法。

此外,还可以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根据创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3、技术创新的特征P38

①创造性。

这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特性,从新概念的提出到新产品的问世,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创造性。

②风险性。

这是技术创新的基本特性之一,为技术创新具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等因素,致使技术创新的投入呈高风险性。

③连续性。

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经过若干阶段的过程,且各阶段、各环节有着内在联系,所以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

农业技术创新中的制度安排P46

(一)激励制度

激励制度是组织者为了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其目标相容,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能而执行的一种制度框架,它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行为规范和设计的奖惩制度来运转。

(二)组织制度

实现农业科研组织结构的模式转换,将原来松散型,板块式结构转变为社会网络结构,明确管理职责和分工,建立起有明确分工的科研开发组织体系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投入制度

农业科技产品及服务拥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属性特点,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

由于农业企业数量偏少,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弱,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农业科研与开发的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

(四)科技管理制度

按照有利于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的原则,首先应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其次,努力形成国家层次农业科技重大问题的协商机制,建立相配套的创新项目评估与监督体制,

(五)其他制度环境

除以上制度安排外,农业技术创新还受到法律制度、土地制度、风险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P48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

以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有选择地发展劳动节约型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面向2l世纪,确保我国食物安全的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优先领域

①高产、优质、高抗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②节水、节肥、节约能源和节省饲料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③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

④农业生物灾害防治。

⑤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P53

1.以大型企业为依托,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科研转化模式

(1)农业科技成果产权独占型关系;

(2)农业科技成果产权共占型关系。

2.以农业科技成果科研单位为依托的科研开发一体化模式

3.农业科技示范区模式

4.技术推广网络模式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P55

所谓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就是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依据,谋求改变后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消除先进产业部门与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力差距、收入差距和工资差距。

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工具一通过制定政策.营造出一个便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度环境。

1、产业政策(产业指导、企业扶持)

2、中小企业政策(政府融资、风险资金、项目支持、信贷担保)

3、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政策措施、法律法规)

4、财政激励政策(研究与发展补贴、税收优惠)

5、鼓励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

能够进行产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

种苗类(种子、种苗、种畜禽、菌种等)、饲料类、植物营养剂类(化肥、微量元素、复合肥和微生物肥等)、药物类、化学调节剂(保色剂、保鲜剂、生长发育调节剂和激素等)以及以加工工艺为内容的农产品加工类等。

技术扩散P56

技术扩散是指创新的技术和科技产品,被其他企业和经营主体通过合法手段所采用的过程。

技术扩散是将技术的潜在收益扩展至整个行业部门,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优的途径。

技术特性对技术扩散的影响P57

农业新技术的特性是影响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

易于扩散的新技术具有以下特性:

1、获利性。

一项新技术相对于原有技术的获利性越高,其扩散的速度会越快;由于受农业生产特点的影响,农业新技术采用的风险较大,因此,农业新技术相对于原有技术的获利性必须高出许多。

2、简明性和易操作性。

一项新技术的操作方法越简单明了,被采用的速度就越快。

3、可分性。

如果一项新技术对相关农业投入品和采用规模没有严格规定,其扩散的速度就会较快。

4、传播性。

当一项新技术向社会广泛传播,对广大用户产生吸引力,它就扩散得较快。

农业技术推广P58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利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手段,将所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对农业技术扩散的具体实施。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选定推广项目;进行推广试验;选择示范单元进行示范;大面积推广;反馈和改进研究。

在此基础上,农业技术推广又成为下一个农业科研周期的起点。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P68

1、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农村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务行业

2、研究领域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领域

3、研究目标着眼于增产、增值、增收

4、研究原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5、研究途径趋向单项与综合、微观与宏观研究并重

6、组织的规模化和社会化

7、研究性质发展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汇

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P69

1、研究对象扩展到整个农村的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务行业

农村一、二、三产业都应纳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

此外,从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

单细胞蛋白、海洋农牧场、生物能源、农副产品综合和多层次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多肽药物等都将成为农业新的蕴含极大潜力的生长点。

2、研究领域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领域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大力加强研究产前、产中、产后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

当然,产前、前中、产后三个领域仍不能把农业的研究领域包括殆尽,还应包括农业管理等软科学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

3、研究目标着眼于增产、增值、增收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目标是发展商品生产,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必然与市场的需求联系起来,受价值规律的制约。

科学研究要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要把主要科研工作调整到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上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4、研究原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持人的需求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一致性。

这就要求提高对光温水肥能的高效利用,寻求最佳的物质/能源投入产出模式以及减少和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污染、破坏。

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永续性地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科学技术解决与此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再生等持续发展问题和生态“绿色技术”问题;各种实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也要求兼顾或协调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

5、研究途径趋向单项与综合、微观与宏观研究并重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统一,一方面是学科越分越细,并且出现了两个以上学科相交叉的新领域;另一方面是加强了综合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6、组织的规模化和社会化

与农业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集约化的特点相适应,农业科技研究也呈现出高度专门化和社会化的趋势,研究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日益扩大,许多科研项目必须由国家统一计划,组织多部门甚至多国协作研究。

7、研究性质发展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汇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经济科学的多方面渗透,决定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仅包含学科门类繁多,并且大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形成,还具有从微观到宏观的多层次,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结合,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综合性科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进步的重大成就P80

以现代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一次农业技术革命,对人类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与世界农业科技革命成果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成绩更为突出。

(一)品种改良

(二)改土、改水,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育环境

(三)改革耕作栽培制度,推广覆盖栽培技术

(四)加强植物保护工作,防治病虫杂草危害

(五)其它增产增收技术

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P84

(一)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1、以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利用率为主攻目标,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西方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方向的技术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

2、劳动密集型技术与节约土地型技术将在今后长时期内构成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

3、注重节约,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强调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发展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农业。

(二)科技与生产更加紧密结合

随着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及创新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及其与生产经济结合的紧密程度也随之加强,这是当今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新世纪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再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

(三)高新技术将起主导作用

高新技术对科技发展的牵引力越来越大。

生命科学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

(四)学科向交叉、综合、渗透、整体化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农业科技日益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五)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21世纪,信息技术将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也将渗透到农业科技的各个领域,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P86

基本目标和科技思路

1、基本目标

围绕中国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需求,为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科技思路

一是由过去注重农业中间生产技术研究,向更加注重农产品产后加工流通等高端技术转变;二是由注重科技研发投入,向注重研发与转化并重转变;三是由注重农业第一性生产力技术为主,向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相关重大技术统筹部署变;四是由注重科研院校所人力资源利用为主,向产学研企综合人力资源利用转变。

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增加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高投入,建立并完善国家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3、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农业科技应用保障体系

4、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扩大农业科技引进

5、加强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农业测控能力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P91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二)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1.经济作用

(1)产品贡献(食品、工业原料)

(2)市场贡献(农产品供给、工业品消费)

(3)要素贡献(资金、劳动力)

(4)外汇贡献(直接贡献、间接贡献)

2.社会作用

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国家自立的重要保证

3.生态功能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特征P94

1.血缘关系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富余劳动力就业任务繁重

3.农业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4.我国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

发展中国家农民的特点:

p100

1、农民与市场关系的不完全性,即农民的主要生产要素不是从市场上购买的,所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也不是向市场出售。

而且,由于农村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农民所面临的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完全的市场信息导致市场分割、扭曲甚至缺失,价格传导机制不灵。

2、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做经济决策。

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常常是密不可分的。

农户的生产可以分为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的生产和满足市场需要的生产,农户在进行生产决策时总是优先安排前者。

3、农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具有降低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偏好。

只是由于部分地参与市场以及市场的不完全性,其行为只能是有条件的利润最大化行为。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场主和农业企业家。

同时这些思想对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政策的本质p115

(一)政策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

政策体现的阶级意志,是指集中反映本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整个阶级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而不是指该阶级中少数人的愿望和要求,更不是指个别人(包括阶级领袖)的意志。

(二)政策又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协调社会生活的基本杠杆

政策除了其特殊社会性,即阶级性之外,还有其一般社会性,即整个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的一面。

在社会生活方面,政党、政府首要的任务是调整阶级关系,以维持本阶级的利益,但也担负起管理社会的一般职责,“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

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成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杠杆,诸如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等。

它们一般社会性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二、政策的基本特征p117

1、政策的二重性

政策具有党性(阶级性)与社会性双重性质。

政策的党性也即是政策的阶级性。

政策是以政党的意志表现出来的阶级意志。

政策的社会性即政策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一面。

2、政策的“原则性”

政策的“原则性”是指政策规定的行为规则不是很具体的,而是有着较大的伸缩性。

政策的原则性或称伸缩性是一般的说法,因为政策有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分。

总政策的原则性更强一些,而具体政策的原则性就不那么强。

3、政策的实践性

政策实践性的含义之一是说,任何政党的政策都是根据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提出来的,制定政策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含义之二是说,任何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都是在一定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

4、政策的阶段性

政策的阶段性是指,一定阶级的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三、政策的作用p121

(一)维护阶级利益

政策是一定阶级为了实现自己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维护阶级利益是政策的基本作用。

(二)指导社会生活

政策是阶级和政党的一切行动的指南。

特别是在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其政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政策对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

(三)政策的协调作用、号召作用和评价作用

协调作用是指通过制定和贯彻各种政策,可以妥善地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以及阶级内部各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社会生活向着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方向发展。

号召作用,是指政策在指导本阶级行动的过程中,对阶级成员所起的动员、鼓动、感召作用。

评价作用,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政策会成为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

统治阶级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p128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联系:

是指法律是统治阶级政策的规范化和具体化,任何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政策的体现。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区别:

是指政策与法律各有自己的特点,其地位、作用是有明显差别的。

政策对法律具有指导意义,是法律的灵魂;而法律是实现政策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工具。

统治阶级的政策哪些要法律化、何时法律化,都由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客观形势的变化决定。

政策一旦法律化,它对政策本身也具有制约作用。

政策与道德的关系p132

1.政策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

政策与道德都是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但反映的程度和反作用的方式是有区别的。

在阶级社会,政策与道德都是反映阶级关系的,但反映的角度不同,或者说反映的具体关系不同。

政策与道德的历史性是有差别的。

道德是人类同生存、共命运的,而政策只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道德与政策同时并存,但两者作为上层建筑的两个因素,其地位是有差别的。

其中,政策居于首要地位、起支配作用;道德处于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

2.政策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道德对政策也有重要作用。

一定阶段的道德服务于本阶级的政治(政策),并对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在阶级社会,任何道德都是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的,超阶级的道德是不存在的,而政策是阶级利益最集中的体现,因此,道德必须服务于本阶级的政策。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道德的特殊功能来调节社会关系,作为其政策、法律等政治手段的附属和补充。

同时,道德力量能够成为政策实施的推动力或阻碍力量。

新道德对政策起促进作用;旧道德对政策起阻碍作用。

农业政策p135

是指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制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农业政策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2)具有科学性,其制定具有客观的依据;

(3)具有指挥和调控的管理功能。

农业政策的作用p136

1、指导作用

即通过确定农业发展的宏观方向,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微观主体提供宏观指导。

2、协调作用

即协调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

3、激励作用

即通过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4、调控作用

即通过各种政策,实现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5、约束作用

即政策对经营主体的行为所形成的某种限制。

农业政策实施的意义p140

1.农业政策的实施是解决农业政策问题的根本性环节;

2.农业政策的实施决定了农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3.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检验其是否正确、是否修正和完善或者废止原政策、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农业政策实施的基本环节p141

1.制定政策实施细则

政策是行动的指导原则,但其内容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

政策的实施,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些行动原则具体化,制定出政策实施的详实的细则,作为政策实施行动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