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573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能摄受无恼害福.docx

能摄受无恼害福

二、能摄受无恼害福

由于发起坚固菩提心的力量,使得内外各种的境况上都能摄受无恼害福,也就是有不被非人、烦恼等所恼害的大福德。

第二者。

这里要从守护无害等八个方面来生起认识,由此就会对发菩提心生起大的欲乐,会对发心勇悍欢喜而不退失。

一、守护无害

如说得倍轮王护所守护,若寝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

人间福德殊胜者就属转轮王了,以他福德力的感召,平常有一千名护法神环绕守卫。

但是菩提心坚固的菩萨福德更加殊胜,因而得到两倍于转轮王的守护,也就是日常有两千名护法神守卫着他。

这位尊贵者,无论睡眠或者迷闷或者放逸等的时候,那些恶性的夜叉、宅神、非人等都没办法娆害他。

假使没有菩提心的福德力,其他有情在放逸、迷闷等状况里,这些恶性的众生可以乘虚而入,来作娆害。

但是发心坚固者所得到的守护力非常大,以他的福德力巨大的缘故。

二、易成咒等

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

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

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

其他众生为了息灭疾病、灾横等所用的没有效验的咒语,到了菩萨手里尚且能让它灵验,何况本来就灵验的咒语。

从这个现象就显示了做息灾等的事业,包括息增怀诛的各种事业,假使菩提心坚固那就很容易成办。

那些共同的成就也是由这个菩提心而能快速成办。

这是由于在成办事业上自身方面的缘起最重要的是在于心。

一旦发起了坚固的菩提心,成为善心之王,那就非常地有力量,缘起上是极其顺利的。

也就是无论是怎样的一种事业,如果具有菩提心的内涵,它就能速疾成办。

三、现住安乐

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

这位发心坚固的菩萨,无论他住在哪里,那里的所有恐怖、斗诤、饥馑的过失、非人的损恼,没有起的不会起来,假使起来的也很快息灭。

从这里看出,如果菩提心坚固,那么不但能使自身远离恼害,而且以这个善心之王的加被,使得所在住处各种恶性的力量、各种不善的现象等都会因为这个心的感召力,使得没有起来的不得起来,已经起来也很快息灭。

这是以善能降恶,以这种保护力能给当地带来安宁。

在缘起上是以这个坚固的菩提心的力量自然遮掉了这些恼害。

四、不感病苦

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

发起了坚固的菩提心,不但在此生远离恼害,而且它一直延续到来生。

这位菩萨在转生以后,很少有病,乃至没有疾病。

不会被长时的重病所触恼。

菩提心是无比的善心,它对一切有情都是只作利益,不作损害,而且要给予的是现时究竟的所有利益。

那种发心的量是非常大的,普缘法界一切有情使得他们离一切苦,得一切乐,全部安置在佛果为止。

这种善心的力量一旦坚固,到了来世,它仍然在摄受无恼害福,这是缘起法尔就会成就的,因此这位发心菩萨将来不会受很重的病苦的触恼。

五、无不堪任

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以菩提心坚固的力量,常常给众生讲说正法时,身体不会疲倦,常常住在正念中不会忘失,心上不会有劳损等的状况。

这是发心的力量所使,法尔的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心力,有很大的堪能,使得菩萨在讲说正法的时候不会有疲倦的相。

再者,正念分明,不会忘失,心也不会感觉疲劳、受损等等。

这都是由于善心的力量在做自身的护卫。

假使没有善心,那常常不堪能、无心力、忘念、劳损等等。

由于发了大心的缘故,缘起上就已经到了无不堪忍的地步,这是能摄受无恼害福,会远离身心不堪的触恼。

六、烦恼轻薄

菩萨安住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

菩萨安住种性的时候,以这个种性力法尔的自性,在缘起上本自的这种体性使得他的粗重或烦恼变得微薄。

发心以后身心的粗重状况转而薄弱,变得很柔和很轻利。

七、伏遣随惑

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强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

在已经起了坚固的菩提心后,就能成就堪忍柔和。

心相当有忍力,而且处在柔和不粗犷的状况,因而能够忍受他者的恼害而不恼害他;见他者彼此相恼,会生起很大的悲心而不喜欢;忿恚、嫉妒、谄曲、覆藏等的随烦恼多不现行,即使暂时现起也没有大的力量,不能久住而很快就能远离。

八、难生恶趣,生亦速脱

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

发了坚固菩提心后,很难再生于恶趣,假使有生的话,也很快就得到解脱。

即使很快生在恶趣,在自身上也不受恼害。

也就是在恶趣受一点小苦,以这个因缘,当时就会深深地厌舍生死,对于有情起大悲心。

这都是菩萨的种性力坚固了,因此就会在那个时候自然发生这种反应,这都是以他的善心而使得等流上极其良善。

纵然暂时落到恶趣也不会加深他的恶的力量,以菩提心的救度很快能得解脱。

唐译《瑜伽师地论》里,最后总结说到:

“如是一切,皆因摄受无恼害福。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由能摄受无恼害福,便得领受如是等类众多胜利。

”这个意思是说,以上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摄受了无恼害福的缘故,才有了这种得利益的相。

最初发心坚固的菩萨,由于他们已经在缘起上能够非常有力地摄受无恼害福,因而得到领受诸如此类的诸多的胜利。

三、《勇授问经》所说

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

菩提心的福德如果有色法的形状或体积,纵然太虚空的量也没法容纳,以各种金银等财宝供养诸佛发生的大福德,还不如这个发菩提心福德的一分。

以理证成:

菩提心的所缘是尽虚空界的范畴里,从地狱一直到声闻缘觉等的无量无边的有情,发菩提心的所求是具足无量功德的无上菩提。

对这一切众生是誓愿拔除以三苦所摄的无量众苦,所给与的是法界中的一切众生所有的增上生和决定胜所摄的无量无数的安乐。

因为这个心的缘起达到了极大的程度,所以菩提心的福德没有边际。

这也是世尊在圣教中所说:

《勇授问经》云:

“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遍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

佛在《勇授请问经》里说:

菩提心的福德假如有色的形状或者体积,遍满虚空界的量还没法容受,也就是说它的福德超过了虚空之量。

“若人以诸宝,遍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世间依。

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

如果有人以遍满恒河沙数的诸佛刹土里的金银等珍宝,供养世间依怙的诸佛。

又有人恭敬地合掌,以心敬礼菩提,这个供养是最殊胜的,这个福德是无边际的。

可见真正敬礼菩提的福德非常殊胜。

以此类推,如果真实具足了菩提心当然具有无边的福德,时时住在菩提心中的缘故。

二、以圣言赞叹之理

传说觉沃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

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

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

欲速成佛,当修何法?

答曰:

当学菩提心。

传说阿底峡尊者转绕金刚座的时候,心里起了这样的念头:

要修什么事才能速证正等菩提呢?

当时诸多小像起立请问那些大像说:

想快速成佛要修什么法?

回答说:

当学菩提心。

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

又见到寺院上方的虚空当中有一个少女问一个老妇:

要速成佛当修何法?

老妇也这样回答,即当学菩提心。

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

这样听闻到圣言的指示后,尊者对于菩提心,心里极其决定:

欲速证菩提以修菩提心为要。

这一段讲的是圣言直接赞叹学菩提心有速疾成佛的利益。

三、教诫诸佛菩萨关键之故,依于发心增长勇悍欢喜

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

以这个缘故,能统摄大乘教授的一切扼要,成为一切成就的大宝库藏,是超出声闻缘觉二乘的大乘特法,能发起菩萨行广大行海的最胜依止,要知道就是这个菩提之心。

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惟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

对于修这个菩提心,应当渐次增长勇悍欢喜,就像在焦渴时听到了水声那样,一心希求。

原因是甚至在多劫当中以稀有智慧,最极深细地观察许许多多的道法,诸佛菩萨唯一见到这是速能成佛的胜妙方便。

这里就是以诸佛菩萨的稀有智慧为能观者,多劫那么漫长的时间为观察的时间。

最深最细地观察各种道的缘起,这是观察相。

见到菩提心是能速疾成佛的胜妙方便,这是观察果。

基于诸佛菩萨已经以正量彻底见知的缘故,我们应当信受菩提心是速能成佛的极殊胜的方便,为此对修习此心应当逐渐地增长勇悍欢喜。

要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呢?

就像干渴时听到有水那样,一想到能速疾地滋润身心、得到长益或者脱离苦恼,会油然发起欢喜之心,对于修菩提心达到这样的心量。

如《入行论》云:

“能仁多劫善观察,惟见此能利世间。

这个道理就像揭示菩萨行心要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

具有一切智的佛陀在多劫的漫长时间中,以无误衡量的智慧,善加观察各种道的相状和力用,唯一见到这个菩提心能普利一切世间。

也就是在一切世间众生的心中假使生起了菩提心的话,他将得到极大的速能成佛的利益。

修习现法不退发心的因素有四项,以上讲解了如何修学忆念发心的胜利而对发心增上欢喜,接着要解释第二个因素:

为了使所发的心增长应当修学六次发心。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分二:

一、不舍所发心愿 二、学令增长。

今初(不舍所发心愿)

在不舍所发的菩提心愿中要认识四点:

一、弃舍愿心的罪业胜过别解脱根本罪;二、没有舍愿心,纵然享受五欲,仍然具戒;三、若舍愿心,需要长夜驰骋在恶趣中;四、应当像粪聚中得到如意宝王那样起大欢喜心。

一、弃舍愿心的罪业超过别解脱根本罪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

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

像这样请诸佛菩萨和善知识作证,在他们面前立了大誓愿,未度的有情都使令度脱,以及等字所摄,未解脱生死者都使令解脱,未得安慰者都使令得安慰,未入无住涅槃者都使令悉得无住涅槃。

这样立誓以后,见到有情数量和种类繁多,以及行为暴恶,或者见到需要极长久的时间、经过多劫励力修行,或者见到福慧二种资粮的无边难行都需要修学,以这三种作为使心怯弱之缘,再舍置发心的重担的话,那比别解脱他胜罪还要严重。

这是明确建立了誓愿以后以各种怯弱的缘舍弃发心有比违犯别解脱他胜罪更重的罪过。

这也是由于已经请一切诸佛菩萨和善知识作证,立下了大誓愿,证明自己已经承担起让法界中的无量的有情未度者得度、未脱者得脱、未得安慰者得安慰、未入涅槃者得涅槃,这样极大的利生重担。

但是在誓愿还没实现的时候,就因为一些因缘舍掉了发心,也就是见到有情的数量太多,尽虚空界有多少个世界,每个世界里有多少个众生,那么多众生得究竟安乐的担子全数要承担。

然后种类也太多了,像胎卵湿化四生所摄、依于地水火风等各种生处而生的,或者种种色形、种种相貌、种种族类、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等等,数量、种类不可计数太多了。

这些众生的行为,基于心中的贪嗔痴发起各种各样的暴恶之行,作各种诽谤、谩骂、攻击或者不受教化等等。

或者见到要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励力修行才能得佛果,利益众生,或者见到要圆满福慧资粮无边难行的菩萨行都要学,等等。

这样具体的一想,就感觉太难了,因此心生怯弱而舍掉了发心。

由于当初发心的时候所缘的境极广,立的誓愿极大,承诺众生要做的利益事也极其广大,现在因为难行而舍掉了发心重担,那比别解脱根本罪还要深重。

如《摄颂》云:

“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如同《般若摄颂》所说:

虽然经过一亿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修习十善,但后来退了大乘心转入小乘,只想得到独觉和阿罗汉的果位,这时已失坏大乘根本的发菩提心的戒律,这个罪过比犯小乘的他胜罪还要严重。

二、未舍愿心,纵享五欲,仍然具戒

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

若未舍此,纵于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

这是说菩萨毁犯其它尸罗,由于他能防护唯求一己解脱的小乘下劣作意,这就是菩萨的最胜尸罗。

所以这个最胜尸罗一旦失掉,也就是失了愿菩提心的话,那就是破戒。

如果没有舍弃这个最胜尸罗,纵然于色声香味触五欲无所顾忌地享受,还不是破坏菩萨的不共防护心的缘故。

不共防护,就是特别防护不能够落于小乘下劣作意中。

即前经云:

“菩萨受用五欲尘,皈依佛法及圣僧,作意遍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

这就是《般若摄颂》里所说:

菩萨受用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欲尘,但他心中归依佛法僧三宝,作意一切种智而愿求成佛,智者要知道他仍住在戒度当中。

三、若舍愿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

如果舍掉这样所受的愿菩提心的戒,那以舍戒欺诳无量众生等的缘故,须在极漫长的生死黑夜里为业所缚,不断地驰骋于恶趣的险境,也就是要受很大的果报,不知道要吃多少苦。

《入行论》云:

“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

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

《入行论》中说:

对于少量下劣的物资,心里想要布施,但是后来却没有布施,以这种心行将来就会受生在饿鬼里,也就是承诺后不实行就成了受生饿鬼的业因。

以此类推,那不是少许的下劣物资,而是无上佛果的安乐,不是一时想一想,而是至心召唤、迎请了法界的一切众生,对他们郑重的做了承诺,说我现在要给你们施与从现前的善趣之乐到究竟的成佛之乐当中的一切利乐,这样发心以后,却说我现在变心了,不想再做这件事了。

这样欺诳一切众生,哪里能生善趣呢?

这是通过比较法知道一定会在长夜里堕落恶趣。

四、当如粪堆中获得如意宝王般欢喜。

是故此论又云:

“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

以菩提心极其重要、具殊胜利益的缘故,《入行论》里又说:

就像盲人在污秽的粪堆里得到了珍宝一样,现在我偶尔已经发起了菩提心。

贫穷的盲人是说没有见到殊胜正道的智慧,也没有福德。

粪堆是指这个不净的五蕴身心。

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妙宝是指在内因外缘等因缘和合之下,偶尔发起了这样的菩提心。

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这一颂的教授是要我们思念:

我得的这个菩提心实在是太稀有了,在一切情况下都不应当舍弃。

也就是得到了菩提心就已经得到了能速疾成佛的正因,它是能使自他发生现前到究竟无量利乐的根源,是能使法界无数众生得到现前和究竟利乐的根本。

而一旦失去就违背了极大的誓约,将会长夜堕在恶趣深处。

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知道了缘起的要害以后,自己就要想:

现在得这个菩提心太稀有了,我在一切情况下都不应当舍弃,不但不舍,还要特别缘着这样的珍宝之心多次地立誓,下至一刹那也不舍弃。

也就是由于它的珍贵性,我要比前面更加增上自己的发心,因此再再的立誓,“我誓愿刹那也不舍弃此珍宝菩提心”,以此来加强它的功能。

这是对菩提心有一种珍重之心,有一种得到了如意宝一样的庆幸欢喜之心。

由此就会这样想,会这样多次地立誓愿,而且立誓的时候是下至一刹那也不舍,这是我们心中应当起的心量。

(二、学令增长)

第二者。

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

像这样不舍菩提心还不满足,要白天三次夜晚三次,励力使得菩提心增长。

每次念诵发心仪轨的时候都要念这一颂“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

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六返摄受。

上面修愿心的仪轨如果能广做就按那样来行,如果不能做到的话,就应当明了地观想福田,在福田前供诸供养,及修慈悲等等,昼夜六次摄受愿菩提心。

其仪轨者,谓“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

”每次三返。

其中的仪轨就是“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每次要按这样修三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