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858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docx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范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1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

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

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

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

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

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

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

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

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

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

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

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

“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

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某某]第57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5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

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9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

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

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

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20多万份分发至各地。

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动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

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的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虫重发区和主产区建立了2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

省站还专门召开了示范区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统一部署。

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领导小组。

省领导小组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加强对示范点的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6批次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开展检查、督促和指导。

示范区严格执行项目规定,坚持“五有”原则(有组织保障、有示范标志牌、有示范面积、有技术保障、有技术培训)开展防治工作。

通过共同努力,全省示范区成立领导小组18个,树立示范区标牌21个,示范面积60多万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5场次110多人,培训农民56场次1600多人,带动辐射面积120万亩。

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开展水稻综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如省站下达给韶关市农业局建立一个示范区,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翁源建立了一个中心示范区,还在曲江、南雄、乐昌建立了3个示范区,全市的示范面积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3%,辐射面积40多万亩。

为配合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今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行动,是多年来推广水稻综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

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者的观念,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4、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技术,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我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抗性强,同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病虫的发生多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螟虫种群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的组合等工作。

⑴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难的问题,开展药剂筛选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发生代数多,迁入峰次多,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同时,稻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高,据有关部门监测,对杀虫双的抗性水平提高近100倍,对甲胺磷提高近200倍,对三磷超100倍。

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设立了3个药剂筛选试验点,对5%锐劲特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性粒剂、18%杀虫双水剂、20%三磷乳油和20%阿.三磷乳油进行药效对比,结果表明,抓准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均可达理想的防治效果。

错过防治适期,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⑵开展水稻螟虫种群研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多年来,我省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诸多病虫尤其是水稻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区域间差异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

为摸清水稻螟虫的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我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螟虫发生区和主产区进行了一次抽查。

抽查了21个县(区),每县(区)随机抽查300头以上稻螟。

鉴定结果表明:

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占种群数量的88.9%;依次是台湾稻螟占6.8%;大螟占2.7%,二化螟占1.7%。

台湾稻螟在个别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如博罗县罗阳镇抽查螟虫314头,台湾稻螟138头,占种群的43.9%。

个别地区二化螟所占比例较全省平均数高,如梅县城东镇抽查螟虫348头,二化螟36头,占10.3%。

摸清稻螟的发生区域,为制定防治策略,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开展稻田杂草调查,为科学除草提供依据

我们还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稻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调查结果表明:

稻田与水稻有竞争力的杂草为主要是稗草。

未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草密度20-166株/m2,对产量影响一般为3%-25%。

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鸭舌草、矮慈菇等无竞争力的.杂草,密度一般为5-35株/m2。

⑷做好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组合和推广

从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和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制定了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防治:

主要推广抗病虫良种,抛秧技术,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浅灌,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

通过适时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

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

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每3米一把,创造适宜天敌渡夏的环境。

化学防治:

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

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

抛插秧后5-8天结合追肥,选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

稻纵卷叶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杀虫双、锐劲特、三磷等药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500头/百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发病率30%时,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选用三环、瘟博克等药剂进行防治。

选用杀鼠迷、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做好农区灭鼠工作。

5、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省财政经费预算中,每年约安排20万元用于重大病虫的防治,各级也拨出专款用于防治病虫害。

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东大力支持,安排了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150万元,对控制水稻病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经费主要用于建立21个示范区,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螟虫种群研究和宣传培训等。

其中安排给市、县示范区135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5万元,省站购《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彩色挂图》和《中国植保手册-水稻病虫防治分册》5.4万元,印制图文并茂的综合防治技术资料4.6万元,共30万份分至各市县。

各示范区的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培训农民,开展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经费用到了实处,初见成效。

⑴群众受益非浅。

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部分群众只是从书本、电视或农业局张贴的病虫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识,由于缺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病虫防治存在难大的盲目性。

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加强了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让更多的农民直接接受到病虫害防治知识。

乐昌市农民反映:

办示范区真好,有机会参加了3次培训,每次都有新内容。

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学种田的知识,希望能继续办下去,多学点东西。

⑵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示范技术具体、培训工作到位,群众参与意识强,使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的落实到田间。

据我们的调查,示范区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明显低于非示范区的6.5%。

⑶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示范区施药2-3次,比非综防对照区减少2-3次,平均每亩减少农药290克,是非示范区的`52.5%,达到省时省工、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

⑷提高了稻谷产量和质量。

据调查示范区单产为453公斤/亩,比非示范区431公斤,亩增22公斤,按示范面积60万亩计,共增产1320万公斤,增收1850万元。

同时通过推广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使用农药,相信稻谷品质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在21个示范区抽取了105个样本,在非示范区抽取了63个样本,进行稻谷农药残留测定,有关数据待测定后再报)。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虽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带动了我省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省辖区东西走向跨度大,水稻种植面积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大发生频率高,不同生态区域病虫存在较大的差异,病虫防治示范工作还需不断加强。

1、示范面积小,难以涵盖千家万户

今年我们建立的21个示范区,示范面积60万亩,但相对全省3100万亩,仅占2%,计划明年再增加10个示范区,扩大示范面积,力争示范面积达100万亩。

2、螟虫等重大有害生物多变,综合防治技术有(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待进一步改进

稻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等是我省水稻的主要病虫,由于境内跨度大,病虫多变,年度差异大等,要求防治技术需不断改进。

计划在原有综合防治技术基础上,针对稻螟等防治难的病虫进行防治技术改进研究。

3、药剂筛选和合理使用必须提到重要位置

在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中,药剂防治是快速、有效控制病虫的方法,正因为此,群众往往对药剂有较强的依赖性,引发了病虫产生抗药性、再猖獗和污染等问题,群众对此认识不清,常常加大用药量、增加浓度、增加施药次数,使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我们必需在繁多的药剂中,筛选出高效、安全的品种,并通过宣传、培训,让农民掌握合理使用方法。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2

一、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

2022年,广西遭遇50年一遇大旱,先是春夏连旱,7月份全区大部遭受洪涝灾害,但时间不长,接着是秋冬持续高温连旱,全年没有台风登陆广西。

早晚稻播插期偏迟、拉长,早稻普遍偏迟7~15天,局部稻区播插期拉长至1个月左右,田间桥梁天多,苗情复杂。

全区全年水稻病虫总体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有常发性的稻瘟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和鼠害等。

其中全年三化螟、上半年稻纵卷叶螟、下半年稻瘟病的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比上年同期偏重,局部稻区稻蝽象、稻蝗、螨类、稻胡麻叶斑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它病虫基本持平。

发生总面积约8300万亩次,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36.6%,略比20某某年重,防治面积约8870万亩次,占发生面积的106.87%,总体防效86.0%,经防治后挽回稻谷损失约160万吨,实际损失约21万吨。

综观20某某年广西水稻病虫发生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上半年重于下半年,虫害重于病害。

上半年为中等程度偏重局部大发生,下半年中等偏重程度发生,后期病害偏轻发生。

2、迁飞性害虫来势猛,发生面广,危害严重。

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次多、面广、量大。

稻飞虱维持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格局。

粘虫发生早、量大面广。

3、流行性病害发生流行快,稻瘟病发生呈回升态势,在局部出现“落窝”现象。

稻瘟病桂东北、桂东及右江河谷历史性发病区及种植感病品种较多的稻区发生严重,象州、博白等县局部出现“落窝”。

4、钻蛀性害虫比上年偏重发生。

桂中、桂东北稻区及桂西北稻区局部三化螟发生期长、为害重,回升态势明显。

5、持续严重干旱天气,导致三化螟发生为害期延长,下半年稻纹枯病、稻飞虱发生偏轻。

次要病虫如稻象甲、稻螨、稻胡麻叶斑病、稻赤枯病、稻根结线虫的发生为害在局部呈上升趋势,稻蝗、蔗蝗、竹蝗等土蝗发生范围广,呈点、片为害。

发生原因简析:

1、气候:

严重持续干旱影响水稻移植和生长,也对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产生较大影响。

2、栽培:

中稻面积较大,晚稻移植期比上年偏迟,田间水稻生育期差异大,苗情复杂,不仅利于病虫的扩展蔓延,也可能使病虫发生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钻蛀性害虫的发生期拉长,迁飞性害虫为害期增多。

3、防治:

下半年开始禁止使用高毒农药,部分农民对替代农药的使用还不完全适应;由于干旱禾苗长势较差,个别农户不重视防治工作,影响防治效果。

二、防治组织实施及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和强化公益性防治行为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农业厅成立由张明沛厅长、韦祖汉副厅长为正、副组长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领导小组,全区各地也相应成立了由当地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挂帅的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防治指挥机构,切实加大对水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领导、组织、资金、技术、物资”五到位,扎实有效的开展水稻病虫防治工作。

年初自治区农业厅转发农业部,以此拉开全年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序幕。

2月下旬,自治区农业厅韦祖汉副厅长在“20某某年全区植保工作会议”上对植保部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服务“三农”,促进“三增”作了重要动员部署,具体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植保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

根据此次会议精神,自治区植保总站及时形成重大病虫灾害控制预案制度,制订出台广西水稻重大病虫、水稻螟虫“四虫三病”及农区鼠害、蝗虫等10个防治预案,以预案指导开展全年防治工作。

根据各时期病虫防治重点和进度安排,自治区植保总站以农业厅名义先后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2个材料和10个防治预案。

以农业厅名义先后召开“全区禁用高毒农药农作物病虫防治对策专家研讨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全区晚稻中后期病虫防治网上工作会议”3个会议,韦祖汉副厅长都亲自动员部署病虫害防治工作。

以总站名义先后组织召开“全区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会商暨早稻病虫防治动员会”、“全区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议”、“全区高毒农药替代品种暨防治对策研讨会”、“全区早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全区下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暨防治会商会”、“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现场动员会”“全区秋冬季农区统一灭鼠工作现场会”和举办“全区农作物病虫化学防治替代技术高级研修班”、“全区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与防治指导可视化培训班”“全区蝗虫防治技术培训班”等8个会议和3个大型培训班。

先后下发全区各地、等6个文件。

先后印发全区各地、13个技术方案及“20某某年春播春种农田灭鼠技术要点”、“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牌”、“农区统一灭鼠示范区示范牌”、“毒饵站控鼠技术示范牌”等系列技术应用和示范资料,组织和指导全区开展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

各地积极响应,采取相应有力措施,切实有效地抓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

尤其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要求各地切实做好防治水稻重大病虫的组织协调、动员部署、协作联动和督促落实,初步构建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快速反应、高效运作和农民广泛参与的水稻重大病虫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通过几次大规模防治战役、几个重点区域和综合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区面上常规病虫防治工作的开展,除局部稻区穗颈瘟、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危害造成一定损失外,水稻病虫总体上控制在其为害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未出现大面积病虫为害减产失收事故,确保全年粮食生产安全。

加强监测预警,明确主攻对象,打好关键防治战役

全区各级植保部门在加强病虫调查监测,及时、准确发布情报,科学指导防治的基础上,切实当好各级领导参谋,协助政府组织好三水稻病虫灾害防治的各项有关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级测报站全年共发布病虫情报约1800期,平均每县发布15期以上,病虫覆盖乡镇率达100%,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指导防治工作开展。

全区水稻病虫防治仍以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四虫三病”为主攻防治对象,同时抓好农区统一灭鼠,重点组织实施三大关键防治战役。

一是春秋两季农区统一灭鼠。

全区统一灭鼠1750万亩、420万户,挽回粮食损失16.5万吨,建设完善农区灭鼠示范区78个,示范面积约90.4万亩、32万户。

春季农区灭鼠以农田灭鼠保春耕春种生产安全为主,秋季灭鼠重点抓好灭鼠保晚稻穗、保冬种和灭鼠示范建设。

二是早稻重大病虫防治战役。

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

全区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切实做好防治组织发动、宣传培训、试验示范和技物配套服务,全区早稻病虫防治约4500万亩,挽回损失约90万吨。

三是中、晚稻病虫防治战役。

以稻瘿蚊、三化螟、稻飞虱、稻瘟病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病虫。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全区晚稻重大病虫防治工作会议”精神,通过技政结合、技物结合、上下结合、统分结合和点面结合组织实施,全区晚稻病虫防治约3800万亩,挽回损失约70万吨。

此外,突出抓好来宾、北海2市东亚飞蝗和隆安、合浦、全州、桂林叠彩、隆安、某某县、银海、邕宁、南宁郊区等地腹露蝗、异岐蔗蝗、绵蝗、竹蝗等应急防治,切实抓好靖西、德保、宜州、南丹、天峨、环江、象州、柳江、兴宾等县粘虫历史性发生区粘虫,以及局部地区如某某区晚稻胡麻叶斑病、田东晚稻害螨等次要病虫的应急防治工作。

抓好重大病虫区域治理,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水稻病虫区划研究,实行综合治理与应急防治结合、重大病虫区域治理的策略,重点抓好全区稻飞虱综合治理,桂东北包括桂林、贺州、梧州3市的16县稻瘟病、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中、桂东北、桂西南右江河谷20余县三化螟重发区综合治理,桂东南包括玉林、贵港、钦州、北海4市的15县细菌性条斑病普发区综合治理和桂中、桂西南约20个县稻瘿蚊重发区综合治理,以及桂南、桂东南、桂西北稻纵卷叶螟的应急防治。

通过重大病虫区域治理,推动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推广关键配套技术和配套服务,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大区病虫治理上,按照,从稻田生态出发,推行“农业防治压基数,科学用药控为害,保护天敌促平衡”的防治技术模式,突出准确测报、达标防治、健身栽培、保护天敌和科学安全用药,大力推广水稻综合防治规范技术,实行全程技术控害。

在重大病虫防治上,针对三化螟发生为害的特点、规律,普遍采取“抓秧田,保本田”、“抓1、3代、控2、4代”、“防秧田枯心,控本田白穗”的治理策略和措施,协调应用农业、人工、化学应急防治措施。

防治稻瘿蚊推行“一并重、二把关、三选准、四为主、五结合”的防治策略、措施及其实施模式,做到秧田本田防治并重,把好秧苗针叶及禾苗分蘖两道危险受害关口、培育无虫壮秧,保有效分蘖成穗,选准高效对口农药、防治时机和田块,药剂防治以施保护药为主,以水稻为主,以施颗粒剂为主,以毒土为主。

防治稻瘟病实施以种植抗性品种为主体,以强化高产健身控害栽培为基础,以科学用药应急防治为保证的.“三一”的治理策略,挑治苗叶瘟发病中心,狠治穗颈瘟流行区域,抓住大胎破肚危险感病期施药的配套技术。

在应急防治用药上,大力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对口防治用药品种:

稻瘟病:

丰登、三环唑、春雷霉素等;纹枯病:

井冈霉素、纹枯净等;稻飞虱:

吡虫啉、噻嗪酮等;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抗虫灵、杀虫双、杀虫单、氟虫腈;稻瘿蚊:

毒死蜱、氟虫腈、丙线磷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消菌灵、菌毒清、三氯异氰尿酸等。

在技物配套服务上,全区植保系统继续发挥自身技术及网络优势,巩固和发展全区14个市的50多个县的防治技术推广网络和试验示范基地。

在全区重点推广应用水稻重大病虫主导防治用药、农药新品种及其相应配套技术,做好试验示范,增加防治技术贮备和增强服务能力,通过技物结合服务,实现控害与效益的统一。

建设完善水稻重大病虫综防示范网络体系,促进面上防治工作开展

根据,全区14个市分桂东北、桂东南、桂中、桂南、桂北、桂西7大区域在桂北的永福、临桂,桂东北的钟山、八步,桂东南的北流、某某县、博白、合浦、防城,桂中的柳江、象州,桂南的邕宁、灵山,桂西的宜州等粮食主产县建设14个自治区与市级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另有52个县也建设相某某县级示范区。

示范区统一设综防、常规防治、不施药防治三个处理,并树立示范牌,公示示范内容及技术措施,印发技术资料,做好宣传培训,关键防治时期组织群众开展现场培训,适当免费发放防治用药,开展统一防治行动,并通过大众新闻媒体做好实况宣传报道,及时指导和带动面上病虫大区防治工作开展。

全区示范面积约82万亩,辐射面积400万亩以上,示范区内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稻谷基本都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

同时开展水稻螟虫灾害调查和禁用高毒农药替代品中筛选试验,均取得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