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65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docx

青海省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第一学期10月月考高一历史(理)学科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

必修1第一单元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纸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电视剧《红娘子》中有这样的场景:

梅家大少爷梅贤祖与新婚大少奶奶在梅家祠堂跪拜祖宗。

这一习俗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答案】B

【解析】跪拜“祖宗”和宗法制的尊祖敬祖是吻合的,材料不涉及分封制、郡县制和皇帝制,所以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认为周朝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最终自取灭亡,所以秦代吸取前代教训实行郡县制,所以B项符合题意。

A项是秦朝实行的地方制度,C项为秦朝继承,D项是在元朝时期实行。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史记·秦始皇本纪》说: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皇权至上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答案】B

【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皆决于上反映的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至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朝议裁决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制度是世袭传承,但材料未涉及这个特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皇权至上而非政务繁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①掌管律令、图籍

②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③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④负责监察百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有两项,一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二是监察百官,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是太尉,故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5.秦朝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B.进一步完善了三公九卿制

C.废除了乡、里等基层机构

D.根本消除了地方家族势力

【答案】A

【解析】郡县制的郡守县令不能世袭,这就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是地方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乡、里等基层机构并未废除仍然存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郡县制也不能根本消除了地方家族势力,地方家族势力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郡县制使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即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6.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朝二府三司制

D.明朝殿阁大学士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进而可联系到唐三省六部制,B、D两项旨在加强皇帝集权。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7.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为此,促使了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举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中王谌以知人出名而担任选官的重任以及田歆说的“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你助我求之”,可知王谌用察举制选人,但其舅父的说法“贵戚书信相命”,逐渐形成世家大族控制仕途的局面,最终使察举制破坏,到魏晋时期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C正确;先秦时期实行世官制,排除A;材料反映了察举制的破坏,排除B;隋唐实行科举制,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时间

夏朝到春秋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办法

依靠血缘关系世袭

察举、征召

依据门第等级

依据儒学经义和才识,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选官特点

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体现,官员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从考察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性的特点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士族世袭政治特权,民意无从体现

择优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8.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这一制度是

A.监察制度

B.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判断,这一制度的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B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选官依据分别是门第和孝廉,排除CD;监察制度不属于选官制度,排除A。

【名师点睛】

选官制度的演变需要牢固掌握,汉朝察举制的选官依据是孝廉,魏晋南北朝选官依据是门第,隋唐开始的科举制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呈现出越来越公正、公平、客观的趋势。

9.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监察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秦代有专职的监察官员就是御史大夫,汉代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特设13州刺史以监察各郡县官员,而①太尉主管军事,并非监察;④清代的军机大臣主要负责处理皇帝认为的军国大事,没有监察官员的职能;故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0.下列是我国古代实行过的几项重要制度,按其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应是

①三公九卿制度

②行省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察举制

A.②③①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①④③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时间排列型选择题,①三公九卿制度建立于秦朝;②行省制度建立于元朝;③三省六部制建立于隋唐;④察举制建立于汉代。

因此D符合题意。

考点: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

排列型选择题是在题干中有“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和“逻辑关系”等字样和多个数字项组合而成,强调对历史知识时序性、地域性和逻辑关系的考查,即要求将题干所列的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对应关系等,根据题意要求(时间先后、地理位置、逻辑关系、对应关系等)排列其顺序。

解答此类题的有效方法是首尾法+排除法,即认定排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得选项,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再运用排除法,将备选项中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的选项从备选项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最后对其余选项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正确答案。

11.《新唐书·百官志》: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

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①科举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④二府三司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①②解读正确;③内阁制出现在明朝,④二府三司制出现在宋朝,都发生在唐朝之后,因此排除③④,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12.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

十年窗下少夫功。

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

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

B.明朝巡查地方、检查政令贯彻情况

C.汉朝巡行郡国、监督诸侯国

D.唐朝代天子出巡、检查地方法纪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历史相关史实,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初年,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相关措施,主要体现在:

?

在军事方面:

把地方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ƒ财政上: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故,正确答案选A。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初年的政治制度

1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

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ACD分别是指汉武帝时期的中央官制、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与题干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1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是对这项措施正确认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推恩令”之下王国的权力大大削弱而不是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选项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D本身错误,推恩令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15.“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文中的“今世”当指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由材料的内容可知,该朝代大量使用文人做官,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量使用文人为官,故应选C项。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宋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16.“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文中的“朕”是指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D

【解析】明太祖以宰相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D项正确;其他皇帝均没有革除中书省,故A、B和C项均错误。

17.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B.决策重要的军国大事

C.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答案】D

【解析】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只是跪受笔录,原封不动的传达皇帝旨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负责处理军机大事而非日常事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是宰相而非军机大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联系所学,在宋朝时期中央设置的是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项错误,D项是清朝时期设置的。

19.《宋代官制辞典》记载:

“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别之设官。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宋代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总揽地方财政,这样可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会弱化地方开展经济建设的资金,所以D项符合题意,宋代建立后BC两项中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已经不复存在,A项说法过于笼统,不如D项具体,答案选D项。

【名师点睛】材料说明了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即通过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以加强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的显著特点是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除此之外还有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②注重对官吏的选拔和监察;③加强思想控制。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央集权

2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元朝设置中书省

④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

A.①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不属于特殊情况,推行郡国并行制、元朝设置中书省、议政王大臣会议均属于特殊情况,故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岳麓版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二

废丞相后与其地位相近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

官职

基本职权

明朝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后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摘编自岳麓版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秦、唐两朝的中央官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明、清两朝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案】

(1)秦朝三公九卿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2)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设军机处

(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的左图是三公九卿制,材料一的右图是三省六部制,所以秦、唐两朝的中央官制也就显而易见了。

(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有两个,一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二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2.一部国家或王朝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实行层级制管理的国家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

“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保证政治的稳定。

这一方针,有效地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

《创新与守旧,从“祖宗之法”看宋代的政治基调》)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何种政治制度?

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与“秦制“相比,汉制出现了什么失误?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是如何贯彻“防范‘意外仓促之变’”方针的?

请简要评价之。

(4)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2)汉初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实行分封制,郡国并行,导致王国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采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办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但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4)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体现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所以突出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

(2)与“秦制“相比,汉制出现的失误主要是指王国问题的出现,回答出王国问题即可。

.....................

(4)“怎样才能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道开放性问题,角度非常多,例如,可以从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要充分发挥、要不断创新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做到与时俱进等等均是可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