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75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docx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篇一: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

位于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城中心,东临驸马巷,南临局巷,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都是曲折的三进院。

整个建筑皆是青砖、灰瓦、木质结构的平房,具有着明清时期苏北民居的典型建筑风格。

这座老式的宅院是由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从浙江迁居淮安做师爷时与其二弟周光焘合买的,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房屋32间。

门匾大门上方红底金字的“周恩来同志故居”门匾,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读书房是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的地方。

1903年,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进家塾馆读书。

与他一起的同辈弟兄中,他聪明好学,以博闻强记著称。

每次在背诵、认字与默写都名列前茅。

平时,他还特别喜欢书法,练字十分认真,笔力雄浑而刚劲,别具一格。

这张书桌就是他当年用过的,另外几张是与他一起读书的同辈弟兄们用过的。

诞生的房间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诞生地。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东边的这间屋子里。

屋里陈列着两张照片,是周恩来总理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周劭纲,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

1927年,他在上海曾帮助儿子做过秘密通讯联络工作,掩护过周恩来。

后来到武汉重庆和周恩来在一起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对革命有益的工作。

1942年因病在重庆的红岩村去世,终年68岁。

母亲周万氏,1877年出生在清江浦(现在的淮安市清河区),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人称十二姑。

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

1907年,生母万氏因病去世,终年30岁。

传说,万氏在临盆之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一只鸾凤般的神鸟飞入怀中,全家人都认为这是吉兆。

孩子生下来,果然眉清目秀,气宇非凡。

祖父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取名恩来、字翔宇,及至后来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取笔名飞飞,这些名字都和鸾凤之鸟的梦有关。

西边这间屋子,是周劭纲当年读书休息的地方。

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做过师爷,后来曾任山阳县的知县(山阳县就是现今的淮安楚州区)。

周劭纲学过师爷,但没学成,后来只做了一般的小职员。

在诞生地的对面是1984年10月29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来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时的题词:

“全党楷模”,对周恩来给予高度评价。

主堂屋这三间房屋是周光勋一房的主堂屋。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做过师爷,在桃园(今泗阳)、阜宁、安东(今涟水)和海州(今连云港)做过知县、知州。

到了晚年任山阳知县。

他一生清廉,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遗产。

乳母住房这里是周恩来乳母蒋江氏的住房。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生下周恩来后,不久就将周恩来过继给小婶母陈氏抚养。

由于陈氏无奶哺育,就在本城的南门大街小鱼市口西雇了一位二十多岁的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

蒋江氏出生劳动人民家庭,她勤劳、善良,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周恩来小的时候常跟着乳母学种瓜,也常到家境贫寒的乳母家中去玩。

周恩来非常喜欢自己的乳母,亲切的叫她蒋妈妈。

几十年后,家乡有亲属到北京时,他还特地询问起蒋妈妈以及她后代的情况。

水井是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期用过的,小时候,他就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浇瓜浇菜。

他对这口井的印象很深。

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深情地提起过这口井,他问:

“我家的那口井还在吗?

”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了。

”周恩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品德的形成应该与他从小就跟乳母、过继母等一起劳动有关。

榆树故居有两株百年榆树,高达15米,已被有关部门列为“伟人故居名木”。

典型的苏北民居一般都有水井和榆树,寓意为“饮水思源”、“年年有余(榆)”、“叶落归根”。

因而榆树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厨房菜地是周总理童年时期和他八婶娘两家合用的厨房。

屋前是两块小菜地。

嗣父母住房周恩来小叔父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日趋严重,为了“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便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周簪臣做儿子,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周簪臣便去世了。

幼年的恩来就由守寡的小婶母陈氏养育。

陈氏,1878年出生在清江浦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父亲陈源,饱读经书,很有学问,因为没有儿子,便全力培育女儿,所以陈氏擅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丈夫去世以后,陈氏便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

在他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唐诗,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英雄故事,这对周恩来后来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最初的锻炼,对他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1908年,小婶母陈氏病逝,终年30岁。

从此,周恩来就和八婶母杨氏生活在一起,直到1910年离开淮安到东北去求学。

周恩来故居展室陈列部分:

周恩来童年、家世与故乡展览

周恩来童年主要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童年。

举世景仰的周恩来故居坐落在古城淮安楚州区中心的驸马巷内。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5岁时大鸾入家塾馆读书。

有一次,家塾老师带大鸾去关天培祠堂,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家塾老师给他讲述了清廷的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的贪婪和出生在淮安的民族英雄关天培殉国的悲壮。

这一切犹如惊雷入耳,震颤着大鸾幼小的心灵。

6岁时,家里买彩票中奖

5000银元,引起债主肆意勒索,不得已,全家搬到清江浦的外祖母家。

一到外祖母家,外祖父遗留下的丰富藏书就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他。

万家的书房,成了他猎取知识的宝库。

在清江浦时,大鸾专程瞻仰了岳飞庙,在一块题咏岳飞的诗碑前,大鸾情动意发,默然良久,为岳飞的精忠报国之情所感,以至7年后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还撰文评曰:

“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

”1907年春,生母万氏贫病而逝,初夏,大鸾随陈氏母亲回宝应娘家治病。

在这里,他得以与知名学者陈式周朝夕相处,陈式周独具慧眼,器重大鸾聪颖好学,大鸾钦服表兄的博学多才,两人友谊一直持续若干年后。

然而,这一年对大鸾来说,又是灾难的一年,小婶母陈氏不久因病去世;这样,大鸾只好又回到了阔别三年之久的淮安老家。

此时表舅龚荫荪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接到龚家家塾馆去读书。

龚荫荪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

他激励大鸾奋发读书,立志成为报国栋梁。

龚家家塾老师周先生是位饱学之士,为了造就大鸾,他倾心相授,使大鸾学业日日有所精进。

后来周恩来的书法极有成就,也全赖周先生引导。

在表舅家,大鸾还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宣传近代科学与新思想的进步报刊,大鸾的视野得以开阔。

大鸾回到淮安时还不满十岁,此时父亲未归,诸弟待哺。

为了生计,他不得不经常去典当借贷。

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常使他忧愤交加。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磨掉他对生活的希望。

大鸾边勤奋苦读边经常和伙伴们登临坐落在淮安城中心的镇淮楼放风筝,放鸽子。

此时,他常常仰望天空,心驰高远的天地。

1910年春天,在东北奉天工作的四伯父派人接他去东北读书,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大鸾这只神鸟,真的要展翅翱翔于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了!

周恩来家世

1、周恩来祖居坐落在浙江绍兴城内劳动巷50号,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座北朝南的竹丝台门。

2、父亲周劭纲,忠厚朴实,为养家活口,常年飘泊在外,任文书收发之类小职员。

3、生母万氏,(1877-1907)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是清河知县万青选的十二女。

4、父亲在齐齐哈尔任职时与其同仁的合影。

5、祖父、外祖父做官记载,祖父任淮安师爷、知县等,外祖父任清河县知县。

6、周恩来亲兄弟:

二弟:

周恩溥,1899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祖母鲁氏按照绍兴习俗,给他起了个乳名“和尚”,以求孩子平安。

因为迷信说法,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

周恩溥长大后,长期随四伯父周贻庚在东北谋事,后来到山东潍坊做文书工作,经常失业,工作不稳定,1944年病逝,终年45岁。

三弟:

周恩寿,1904年出生于淮安,乳名“小黑”。

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政治科学习。

后来曾在隐蔽战线上为革命作过贡献。

1949年入华北“革大”学习,毕业后在冶金部钢铁局和内务部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迫害,后被平反。

1985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7、嗣母陈氏(1878-1908),出身宝应县城的一户书香门第,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8、八婶母杨氏(1877-1956),她是宝应县天平乡的一位农家女,一生信守封建伦理道德,尤信佛教“积善积德”。

9、四伯父周贻庚,在天津和东北奉天等地供职,接少年周恩来到身边读书,对周恩来生活和思想转变起着关键作用,1933年病逝,终年61岁。

10、四伯母杨氏,山东人,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由他照料生活。

1944年病逝,终年53岁。

11、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合影。

12、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及工作人员合影。

13、周恩来与邓颖超1925年8月在广州的结婚照片。

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五四”爱国运动中,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加深友谊,“鸾”、“凤”齐鸣。

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邓颖超先后在北京、天津教书,两人凭着鸿雁传书,保持着联系,并逐步明确了恋爱关系,1925年8月8日,他们喜结良缘。

在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共同生活中,始终相濡以沫,信守“八互”诺言(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达到心心相印、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崇高境界,他们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忠贞爱情和完美人格的化身,周恩来生前对邓颖超曾作如此评价:

“小超是这样热情又是这样理智,两者又结合的那么好,真是奇迹”。

他俩的婚姻关系,成为革命夫妻的榜样。

如同诗人布朗宁赞誉马克思和燕妮亲密关系的那样:

“爱,既非环境所能改变;爱,亦非时间所能磨灭”。

周恩来与故乡

周恩来总理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就一直没有回来过,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见原淮安县委负责同志。

他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为了鼓励淮安人民,他在去北京的一位领导同志的笔记本上写下了: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这些就是他写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的信件。

这一块地是总理家的祖坟地,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头移风易俗,指示亲属将祖坟深埋。

在深埋的过程中损失了部分青苗,周总理为此还寄给生产队七十元钱作为补偿。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悲痛。

故乡淮安楚州人民从古城的大街小巷涌向周恩来同志故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深切的悼念人民的好总理,这一组照片就反映了

当时的场面。

1986年3月5日,周恩来铜像在故居揭幕。

为了深切的缅怀总理,响应广大人民的热切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淮安建一座周恩来纪念馆。

这一幅照片是周恩来纪念馆1988年的奠基典礼场景。

这一幅照片是1992年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时拍摄的。

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特意来到周总理的故乡--淮安,为总理故乡的人民慰问演出,以表达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思念之情,这一组照片就是当时慰问演出的场面。

“瞻仰故居缅怀总理”名人题词留影展览。

自故居1979年开放以来,曾迎接了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同志,国内外知名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他们参观后纷纷题词留影,这里就陈列着题词和留影的一部分。

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家族字画展览:

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周恩来故居将多年来征集并珍藏的周恩来外祖父家的字画,加以装裱,举办“万家字画展”。

展出精选了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十三舅万立宏、表侄万棣农等万氏家属的字画18幅,这些作品表明周恩来外祖父家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曾对童年周恩来的成长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观音柳这棵树已有100多年历史,苏北地区少见,长得也很神奇。

一是树为柳,叶象松。

传说是观音老母净水瓶中的圣洁物,故名观音柳,有福禄吉祥之意。

二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茎叶熬成水,有消除麻疹等病毒作用,又名积善柳。

三是有天气预报作用。

天晴时一片碧绿,阴雨前树梢上开放出红殷殷的小花,人称气象树。

四是生命力极强。

历经百年沧桑、霜打虫蛀、暴风雨拦腰截断后,仍是一片生机,也叫长寿柳。

难怪李鹏及夫人朱琳以及中央首长、海内外宾朋都乐意在这棵树下拍照留影。

周恩来外交风采。

周恩来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当代中国与世界上伟大的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总理身份兼任外交部长达10年,主管外交工作达26年之久。

他以博大的胸怀、卓越的才能、非凡的精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开创和建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简明而形象地纪述了周恩来光照千秋的外交生涯,如: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和万隆会议,长达15年之久的中美大使的会谈,访问缅甸、非洲十国之行,尼克松、田中访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充分显示了周恩来雄才大略、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采,卓越超人,应对自如的外交才华。

在周恩来身上,体现了新中国特有的外交风格。

周恩来书画苑。

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共接待1500多万中外宾客。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邓小平、胡耀邦等为故居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题词。

著名书画家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唐云、周思聪等为故居捐献了大量字画墨宝。

为隆重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应广大游客需求,在周恩来故居西侧院内空地上兴建一座“周恩来书画苑”,用以陈列中外名人书画珍品,供游客观赏。

周恩来书画苑外形为仿古建筑,全框架结构,苑内为现代化装璜,堪称古今合壁品位上乘。

黄太生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叶雕展。

黄太生先生,江苏泰州市人。

我国第一个叶雕艺术家,作品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殊荣,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民间工艺美术家”。

作品高雅不俗,清淡古朴,薄如蝉翼,融国画、白描、版画、阴阳篆刻于一体,艺术表现手法独特,自成一家。

作品多为海内外博物馆、纪念馆及知名人士收藏。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均作过专题报道。

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作者前后历时3年精雕细刻,将百幅周恩来肖像、手迹的叶雕作品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周恩来故居后院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从浙江迁居淮安做师爷时,与其二弟周光焘合买了这座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

此处系家居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

后来由于周家境况衰落,未能够建成后花园,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

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此处新建“周恩来墨迹碑廊”,建筑面积104平方米,镌刻碑文24块。

“清风亭”、“公仆轩”:

都是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的处所。

“一品梅”:

故居后院墙角有一株清妍虬劲的腊梅树,每到严冬季节,含苞绽萼,竞相怒放。

“花与伟人各占魁”,人们从梅花的馨香,领略到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日本樱花: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故居的樱花,这是周恩来总理亲手培育的中日友谊的象证。

“童怀松”:

周恩来逝世不久,北京市三里屯二中和淮安市勺湖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合栽的宝塔松,表示少年儿童对敬爱的周爷爷的无限怀念。

周恩来墨迹碑廊为缅怀周恩来丰功伟绩,学习其崇高品德,弘扬其书法艺术,在周恩来同志故居后花园建成周恩来墨迹碑廊。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刻在太湖石上的周恩来手迹“腾飞”二字,这是周恩来1917年给同学郭思宁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其中二字,碑廊中周恩来墨迹碑刻共二十四块,碑文的内容涉及言志、勉励、倡导;时间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书风清朗丰润、雄浑朴茂,熔颜魏于一炉,于平稳出险峻。

此实后人学习之楷模,临摹之典范。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门前是一个宽阔、平坦的广场,建于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广场北边正中矗立着一座汉白玉浮雕,浮雕上周恩来总理栩栩如生,双手抱胸,神采飞扬,仿佛置身在群众中,与群众亲切交谈,听到会心处正发出爽朗的笑声。

左上方是怒放的梅花图案和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

浮雕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为底,镌刻着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著名诗作《大江歌》。

雕塑基座用的是青灰色花岗岩,与洁白的汉白玉浮雕相衬,象征周总理一生清白,高风亮节。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建筑,青砖青瓦,典雅古朴,其实是周恩来在清江浦的故居。

院门上“周恩来童年读书处”8个大字是由国务院原总理李鹏同志题写的。

进了院门向左就是周恩来童年就读的私塾馆,就在十里长街对面运河边上,后来已经拆毁。

当时是周恩来过继母陈氏也是清江浦人,娘家房屋陈家花园院内原有假山、亭榭、水池、私塾馆。

周恩来曾经在私塾馆读书,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二弟和表妹万怀芝、万芳贞等人。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父母、过继母与两个弟弟到清江浦外祖父万青选家寄住,约半年后全家租住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房屋,直到他12岁时迁去。

这陈列室是景区扩建时新建的。

室内迎门是一尊童年周恩来塑像,墙上陈列着反映童年周恩来在清江浦4年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彩色图片,还有周恩来家世简表和他的外祖父家世简表,大家通过观览可以对周恩来的童年情况和家庭社会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周恩来的家移居淮阴后,先住外祖父家,因万家人口多,有诸多不便不久即搬出,在万家西边不远的张举人(张瑞臣)家租赁十四间屋定居下来,就是这个回字形的小院落。

迎门是个“福”字影壁,向西走即到周恩来家租住房屋的前厅。

这是会客厅,厅两侧放着古色古香的桌椅板凳,纸墨笔砚,东侧墙边是博古叶子,反映当年屋主人的高雅。

穿堂而过,又是一个小院落,我们迎面可见的是粗壮繁茂、枝叶婆娑的腊梅,这就是周恩来时常提及的那株他当年亲手浇培过的梅花。

周恩来非常喜欢梅花,在学习之余经常浇水培土,使梅树越长越茂盛。

每到腊月,花蕾绽放,傲霜怒雪,院里院外,香气袭人。

这腊梅花瓣呈黄色,人们习惯称它是“一品梅”。

一品梅以寓总理官至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

著名书法家谢冰岩先生曾作诗一首:

“铁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阶,年年花劲发,仍为伟人开。

在枝叶繁茂的梅花北侧是堂屋,是周恩来父母的居室,周恩来父亲周劭纲在此居住一年后,经人介绍到湖北做事去了,母亲万氏与他的两个弟弟住在这里。

屋内中堂“寿”字西侧的对联是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手迹“明日照清兴,好风来故人”。

东侧是卧室,西侧是书屋。

西屋是乳娘蒋妈居室。

蒋妈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她曾带周恩来看庙会、赶集市、走亲访友接触社会,从而使周恩来幼小心灵就对劳动人民产生深深的同情心。

东屋是周恩来的书房,屋中小桌上放着很多方形字片。

这就是童年周恩来喜爱玩的益智游戏?

?

拼字块。

具体做法是将诗词中的每个字写在纸上,打乱后寻找拼字,看谁先拼成完整的一首诗词。

在许多孩子中他总是拼得最快、最好,显示出他的天资聪颖,常常受到长辈的称赞。

在书屋的里间放着读书桌、煤油灯、书橱。

在这里周恩来除了读《四书》、《五经》外,还看了很多传记、小说、游记、诗词。

他曾说:

“我的知识,许多都是从看小说中得来的”。

他曾到淮阴岳飞祠庙中看名人题咏岳飞的七律,他深感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

可见他童年读诗书小说颇不浮泛而深有感受。

书房的北侧是周恩来过继母陈氏居室。

陈氏原是他的四叔母,出生于书香门第,能诗善画,她出嫁一年,丈夫周簪臣便去世,在丈夫临危时,将刚出生八个月的侄儿大鸾“过继”到自己房中。

陈氏把大鸾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常教幼年的周恩来读书写字,熟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唐诗宋词。

还给他讲《窦娥冤》、《西游记》、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关天培舍身抗英军等故事,使周恩来得到了许多从沉闷的私塾中学不到的东西。

周恩来对她有很深感情,1919年周恩来在日本留学,在日记中还情不自禁地写了《念娘》,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

现摘录在墙上。

在下堂屋前面是厨房和水井,东侧小院栽植着三株日本友人赠送的樱花。

1907年,生母万氏、过继母陈氏相继生病,他的父亲在湖北做事没有归来,童年的周恩来时常为母亲熬药、喂药,还担起当家的重任,照管柴米油盐,外出应酬,这给周恩来很大的锻炼。

不久生母、过继母病重,相继过世。

周恩来遂与两个弟弟迁回楚州祖屋居住,从此离开了清江浦。

在此四年中,童年的周恩来在这里入塾启蒙、习字,度过了童年欢乐而又难忘的时光。

后来在南开中学时曾以飞飞别名写了《射阳忆旧》。

忆当时在淮阴生活的旧闻轶事。

建国前后还与陈白尘、谢冰岩等人多次提到他在淮阴读书、学习的往事。

【篇二:

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镇淮楼西北隅的驸马巷内。

1979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诞生80周年,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下面是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淮安周恩来故居导游词篇一: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

读书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

1903年,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在与他一起读书的同辈兄弟中,他聪明好学,记忆过人。

当时,嗣母陈氏请家塾老师邹先生给周恩来起个字。

邹先生说:

大鸾是吉祥之鸟,与凤凰齐名,同大鹏为伴,翱翔天宇,扶摇直上九万里,前程无量,就叫翔宇吧。

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东面的一间是周恩来诞生的地方。

1898年3月5号,周恩来就诞生在东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东厢房里。

周恩来祖父周骏龙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谱名恩来。

周恩来诞生时,周家已经衰败。

周恩来母亲万氏,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

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给大鸾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出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曾在山阳县衙当过差,后来又在武汉等地教书。

1942年7月,周贻能因病在重庆红岩村去世,终年69岁。

从诞生地向西横穿一条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现在眼前。

周恩来的小叔父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

为了冲喜消灾,周贻能夫妇便把刚出生六个月的恩来过继给周贻淦做儿子,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周贻淦便去世了。

幼年的恩来就由守寡的小婶母陈氏养育。

嗣母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丈夫去世以后,陈氏便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

在恩来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古诗词。

陈氏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这对周恩来在思想上、文化上作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嗣母陈氏无奶哺育,雇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

她经常带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长瓜种菜,还曾带恩来到自己家里去玩。

万氏妈妈于1904年秋,带着6岁的恩来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

1907年,周恩来9岁时,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先后都因染上肺结核而去世,而父亲周贻能又在外地谋生,周恩来弟兄三人在淮安几乎无依无靠。

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使刚刚10岁的周恩来一下子成为大人。

1908年,10岁的恩来领着9岁的恩溥和4岁的恩寿,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安葬了对他有教养之恩的陈氏妈妈。

家景的凄凉常常迫使周恩来的叔父和婶母们在家翻箱倒柜,以便找出一些衣物、瓷具、书籍和字画让恩来拿到淮安城里的当铺去典押。

周恩来从小就磨练出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周到的办事能力。

他把家族亲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写下来,贴在墙上,到了日子便去张罗应酬。

此时表舅龚荫荪将周恩来接到龚家家塾馆去读书。

龚荫荪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他激励恩来奋发读书,立志成为国家栋梁。

在过继母陈氏住房亭子间后檐有一眼水井。

周恩来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来饮用洗漱、浇瓜浇菜。

故居院内有两株百年老榆树,高达20米。

据传这两株榆树是周恩来童年时期亲手所植。

1910年春天,在东北奉天就是现今的沈阳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贻赓接恩来去东北读书。

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周恩来一直没有回来过,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见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十分关心家乡的情况。

周恩来曾为淮安县委题词: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还为《淮安日报》题写了报头。

他多次要求县委的负责同志把故居处理掉。

1973年,周恩来又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给淮安县委打来电话,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

1,不准让人去参观;2,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坏了不准维修。

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