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97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讲解.docx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三章讲解

目录

第三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2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2

1.王宏建教授的分析方法(2

2.彭吉象教授的分析方法(3

二、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4

1.“宇宙精神”---柏拉图:

(4

2.“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5

3.“文以载道”---刘勰:

(6

4.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亚里士多德:

(7

5.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7

6.“艺术生产”的概念----马克思:

(8

三、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9

1.艺术的社会本质(9

2.艺术的认识本质(13

3.艺术的审美本质(14

4.艺术的历史本质(16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17

一、艺术的主体性特征。

(17

1、艺术创作的主体性(17

2、艺术作品的主体性(18

3、艺术接受的主体性(19

1、艺术形象(20

2、艺术典型(21

四、艺术的规律性特征(24

参考文献:

(25

第三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艺术的珍宝。

人类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人们不仅创造了艺术,还渴求能够欣赏和洞察艺术的全部奥秘,在不断发展和流变的艺术世界里寻找艺术共同具有的内在特性和本质,并力图分析它、揭示它和掌握它。

人们对艺术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追问从来就没有终止过。

尤其是今天,科学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的演变显得更加多变和无序,新的艺术样式层出不穷,对艺术本质的理性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理解艺术本质掌握艺术特征,能在理论上启迪人的智慧,指导艺术实践,启发人们创作艺术和接受艺术,使人理解艺术,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一、艺术本质的几种研究方法

艺术概论归属于艺术学范畴,是对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变迁的规律进行研究;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研究等艺术学范畴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探讨和研究的理论课程。

其中,对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是艺术学探讨的一个“元”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艺术史的研究上古今论述颇多,从国内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艺术概论教材来看,主要有两种分析和研究方式,即王宏建教授的分析方法和彭吉象教授的分析方法。

简述如下:

1.王宏建教授的分析方法①

王宏建教授1944年7月出生于北京市,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班,1988年结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特艺术研究所。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常委,图书馆馆长。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术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兼而涉及中国古代美术,外国美术,中国现当代美术与美术家的研究与评论。

已发表和出版了论、译著300余万字,如: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思潮》(新华出版社,1990年《六朝绘画思想研究》、《论宗炳的美学思想》、《山水画与自然美》、《毕加索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等,主编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曾先后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务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王宏建和袁宝林先生主编的《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上篇为美术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美术的本质论、创作论和接受论,力图对人类广泛的艺术创作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下篇为美术的历史发展,包括美术的发生论、发展论和门类论。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寻美术的客观规律,解释美术不断发展的创作实践和不断出现的新现象。

王宏建教授主要是从历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个角度,来梳理艺术本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质的根本问题,他从三种角度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归纳解释。

(1从艺术家或创作主体的角度解释艺术;(2从艺术家与现实的关系或主客体的关系解释艺术;(3从艺术本体—形式角度解释艺术。

通过分析归纳,王宏建教授指出:

“历史上关于美术本质的各种解释,大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层面进行的,而没有从社会与人、历史与现实、生活与创作、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等多角度、多层面做综合的、整体的考察与把握。

”①指出这些观点的片面性,“这些解释尽管在其自身设立的理论框架内能够自圆其说,并且往往有相当深刻的见地,也确实触及到了美术本质的某些方面;但是,由于思想方法的单一、片面和形而上学,它们究竟没有能够讲清楚美术到底是什么,没有能够揭示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任何天才的思想家对于美术的本质问题都很难做出全面的说明和整体上的阐释。

”②他进一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阐述艺术,宏观地确定艺术在社会历史中的位置,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生产形态,看作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进而指出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即它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审美特性和不同于其他认识方式的形象思维特性,最终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的根本性质和它的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王宏建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把对艺术本质的研究方式放在社会历史这样一个背景之中,当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生产形态来研究。

王宏建教授的分析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明晰和规范,对规范艺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2.彭吉象教授的分析方法

彭吉象,1948年10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朱光潜、宗白华等6位导师,获硕士学位。

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兼系副主任、教授。

长期从事艺术学、影视美学的

教学与研究工作。

迄今为止,已出版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专著、译著和论文。

代表性作品包括:

主编《中国艺术学》《艺术学概论》《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先后在北大1992年和1994年以繁体字再版向海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还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

重要报刊上发表。

目前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艺术学、影视艺术等领域。

①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第2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②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第3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③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三版.

《艺术学概论》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吉象教授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撰写而成的。

全书内容共分为3篇:

上篇为艺术总论,系统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中篇为艺术种类,把艺术分为5大部类16门艺术,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详明的阐述;下篇为艺术系统,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与王宏建教授不同,彭吉象教授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在体系和内容上根据读者的心理认知规律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作了合理的调整和拓展;论述了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的观点,归纳分析了“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其研究的重点,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理论观,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关于“艺术生产”理论观。

彭吉象教授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升华,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看法是众说纷纭的,有许多不同的研究观点,我们试图通过研究提出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讨论最有代表性的这样几个人物,梳理古今中外在美学史上对艺术本质的经典论述,对进一步了解艺术的本质,明晰艺术的特征,探求它迷人的内涵,以便对艺术学理论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

1.“宇宙精神”—柏拉图:

柏拉图(希腊语:

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其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理想国》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柏拉图出身雅典贵族,并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

大约二十岁时,他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

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

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机构,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

对理想的信念和坚持是柏拉图的主要观念,柏拉图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但他的观点却完全颠倒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按照他的观点,柏拉图对诗人予以指责与排斥,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即是以直接的政治效应为依据。

而他的理想,就是“寻rson.php

找一些艺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入健康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①

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他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在他看来,形象和想象低于自然科学,从柏拉图的著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希腊人试图将关于美的理论所建立起的完备的体系,柏拉图始终认为:

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

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黑格尔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

斯图加特。

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

他的

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

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

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一个中心思想生发出来的。

“黑

格尔对诸美的艺术分析,是从概念,也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辨证演绎,在这一演绎过程中,艺术概念的内涵得到了深入的揭示。

②”这就是他的美的定义: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③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就是“客观精神”,正是它,构成世界的本原,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这种“理念”的外化。

黑格尔对美的理解并不正确。

尽管这种“理念”被黑格尔看成是客观的,但这仍然是对世界的唯心主义解释。

艺术的

价值就在于借助物质外在形式,“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④”。

“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理念就是绝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又把它叫做“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这就是艺术的内容,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

①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②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二卷山西教育出版社第33页2006年版

③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142页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

黑格尔的观点肯定了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最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他所定义的“艺术”,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的“概念”,把艺术的外延与内涵统一在一起。

他强调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艺术美比自然美高很多。

3.“文以载道”—刘勰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

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

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饱览经史百家之书

和历代文学作品,“深得文理”。

他一生没有婚娶。

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

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

后出家,法名慧地。

刘勰受儒家思

想和佛教的影响都很深。

经过五、六年的努力,写成《文心雕龙》一书。

我国历代文论家总结本民族的艺术经验,写出过许多

包含深刻学术见解的艺术理论著作。

南北朝时期刘勰所著

《文心雕龙》,就其体系性而言,便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

多德的《诗学》相媲美。

文以明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

括说法。

文以明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已露端倪。

汉代的扬雄则进一步提

出了作者要遵循自然之道的问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设有《原道》篇,更加明确地

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强调文是用来阐明道的。

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②《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体现在强调文学的美质,提倡华丽为美。

主张宗经,提倡雅正,在原则上排斥一切离经叛道的文学,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学观念。

《文心雕龙》提

出了相当系统而富于创新的意见,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

论专著,历代都有学者研究。

南宋理学家朱熹则把文看作是道的附庸和派生物,“文”是载“道”的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他主张文统一于道,认为“道外无物”,“文”仅仅是作为“道”的

①刘勰:

《文心雕龙》参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工具而已,“道”不仅是艺术的本质,而且是艺术的内容,没有离开道而存在的文,文

是道的表现形式或反映。

这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也带着理学家排斥纯文学的偏见。

4.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

他好学多问,才华

横溢,成绩突出,柏拉图夸他是“学院之灵”。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

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

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

公元

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

由于这个学派的

老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

德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

“整个生物界向我们表达着自然的美,每一个生物也向我们

表达着某些自然的美,在自然的最高级的各种创作中,绝对没有丝毫的胡乱,殊途同归,一切都引向一个目的,而自然的创造与组合的目的就是美的形式,”

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主要指出了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事物的本质,即“形式”在事物之内。

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但他又认为,“形式”是积极能动的因素,并提出有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作为一切事物的最后目的和运动的最终原因,这就是“第一推动力”,从而倒向了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观,在此后直至19世纪的欧洲艺术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1889年,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作家,

革命民主主义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于萨拉托夫城的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入彼得

堡大学文史系学习。

大学时代接近进步组织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受唯物主义和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

产生浓厚的兴趣。

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

①亚里士多德:

《动物的构造》,转引自《美学范畴史》二卷59页

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

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美是生活”的定义。

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

1856年起参加进步刊物《现代人》编辑工作。

1862年被捕入狱,关入彼得保罗要塞,后又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

他在监禁、流放期间,写成长篇小说《怎么办?

》与《序幕》等。

在哲学上,他批判贝克莱、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观点;在政治上,揭露“农奴解放”的骗局,号召农

民起义。

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

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①“‘再现’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更多的是以‘模仿’的概念出现的,‘再现’的着眼点是客观事物,客体是中心,是本质,主体是对客体被动的反映。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理论上的建树具有开创性。

《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的艺术观点,批评了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美学,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

认为美不是主观自生的,美存在于现实之中。

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关于美的观念也就不同。

他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再现生活”;艺术的最高目的是成为“生活的教科书”。

他认为艺术的特点“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去表现思想”,该书也存在某些偏颇之处,如对艺术中美的价值重视不够等。

6.“艺术生产”的概念—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意识形态领域包括艺术的特殊规律。

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和阐述一切艺术现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活动称为艺术生产。

物质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从属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

精神生产总是受到物质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并随之发展。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强调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同时指出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并指出: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③“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

①维基百科http:

//zh.wikipedia.org/wiki/

②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山西教育出版社第3页2006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

而改造”,①王宏建教授曾经作过归纳:

“马克思首先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指出,人类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类,把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部分,认为精神生活或思想关系只是物质生活或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

”②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对于艺术所做的定位和定性,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使我们能够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

三、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

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的联系。

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就是探讨艺术的根本性质即艺术的社会本质、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艺术的历史本质。

以及艺术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文学等的内部联系。

1.艺术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论断已经阐明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是社会的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就既没有现实的人,也根本不会有艺术。

毛泽东同志说得好:

“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③我们通过探讨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认识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然后探讨艺术与经济、科学、宗教等社会形态的关系,力求以此来把握艺术的社会本质。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经济基础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由经济基础所产生和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

①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0页。

②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③《在延安艺术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

会制度的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两大方面。

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两者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毛泽东艺术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都强调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不可能孤立地游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当然也就会与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发生联系,近代美学时期,对政治与美学问题的探讨卓有影响的是德国诗人、思想家席勒(1759-1805,他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阴谋与爱情》、《强盗》等作品中表现出极强的政治倾向性,后被马克思概括为“席勒式”的艺术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他的理论著作《美育书简》以对审美自由的分析对后世美学产生巨大影响。

他指出:

“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

”①人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经常停留于对审美自由的关注,或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其中的前提,即解决经验领域的政治问题这一根本目的。

我国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美学,强调政治对艺术的影响作用,所谓“成教化,助人伦”、“明劝戒,著升沉”、“鉴戒贤愚”等,政治在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极为密切。

而美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实际上,在一定的社会中,“超越政治的美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美术也是不可存在的。

”“任何美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地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

”②如清初八大山人(朱耷在表面上画的是花鸟,但隐藏在画面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