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998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docx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农田灌溉与排水习题册

 

一、填空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均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的,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

2.战国以前时期:

以为代表的水利工程

3.战国至西汉时期:

代表工程有、郑国渠、引漳十二渠、坎儿井等

4.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代表工程有

5.唐宋时期:

、北方农田放淤

6.元明清时期:

南方两湖垸田和

7.民国时期:

西北地区泾、渭、洛惠渠,长江流域排水闸,黄河流域虹吸,

8.农田灌溉与排水,是研究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科学。

9.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状况和与其相关的、、状况。

10.地区水情指地区水资源的、、。

11.灌溉排水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调节和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12.灌溉工程的任务在于通过、、等措施,改变水资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解决供需水量之间的矛盾,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业用水要求。

13.排水工程的任务是排除多余的和过多的,控制地下水位,与与灌溉措施密切配合,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使低产土壤得到改良。

14.灌溉排水工程是合理利用,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和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15.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有和

16.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有和

17.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应,特别是北方,灌溉农业显得特别重要。

18.我国降水总量,降水分布不均。

19.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时空分布。

20.我国降水和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

二、选择题

1.战国以前时期()为代表的水利工程

A.沟洫、芍陂B.都江堰C.郑国渠D.引漳十二渠、坎儿井

2.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代表工程有()

A.沟洫、芍陂B.黄河流域陂塘建设C.南方太湖圩田D.引漳十二渠

3.地区水情:

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

A.流态B.流量C.动态D.状态

4.灌溉工程的任务在于通过()、蓄水、提水等措施,改变水资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解决供需水量之间的矛盾,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业用水要求。

A.灌水B.泵水C.量水D.引水

5.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有灌溉措施和()

A.引水措施B.提水措施C.排水措施D.水土保持措施

三、判断题

1.我国降水量年际和年内变化大。

()

2.我国水旱灾害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

3.我国降水和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相适应。

()

4.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充足,但时空分布不均。

()

5.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措施应因地制宜,特别是南方,灌溉农业显得特别重要。

()

6.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均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

()

7.战国至西汉时期:

代表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引漳十二渠、坎儿井等。

()

8.唐宋时期:

南方太湖圩田、北方农田放淤。

()

9.民国时期:

西北地区泾、渭、洛惠渠,长江流域排水闸,黄河流域虹吸,海河流域拦河坝。

()

10.农田灌溉与排水,是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科学。

()

11.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状况和与其相关的通气、养分、热状况。

()

12.地区水情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动态。

()

13.灌溉工程的任务在于通过引水、蓄水、提水等措施,改变水资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解决供需水量之间的矛盾,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业用水要求。

()

14.灌溉排水工程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保证农业高产、稳产和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

15.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有灌溉措施和引水措施。

()

16.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有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引水措施。

()

17.灌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是指按照作物需要,通过灌溉系统有计划将水量输送分配到田间,以补充农田水分的不足。

()

18.排水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是指通过排水系统,降农田内多余的水分排入容泄区,易涝易碱地区有排渍排盐措施。

()

19.蓄水保水措施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是通过水库、水保、田间蓄水拦蓄径流,改变水量在时间上的分布状况及地区上分布的不平衡。

()

20.调水引水措施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是通过引水渠道,使地区之间、流域之间水量互相调剂,从而改变水量在地区上的分布。

()

四、简答题

1.我国水资源特点

 

2.农业水资源治理措施

 

3.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

 

4.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5.我国灌排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填空

1.农田水分状况一般是指农田中的、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数量、形态及在时空上的变化。

2.是指分子力、紧紧束缚在土粒表面、不能移动、分子状态水

3.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

4.是指分子力、束缚在土粒表面、可沿表面移动但不能脱离土粒表面、液态水膜

5.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

6.毛管水是指依靠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7.毛管水按水份供给情况不同,分

8.影响灌用水量的因素:

、作物种植比例、土壤、水文和气象等

9.是土壤储存水的主要形式

10.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

11.毛管上升水是指在地下水位以上附近土层中,由于作用所保持的水分

12.土壤中超过田间持水率的那部分水为

13.旱地应避免深层渗漏,以防止水的的流失

14.水田保持适宜的深层渗漏是,会增加根部氧分,有利于根系发育

15.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棵间蒸发、深层渗漏

16.旱田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腾发量,也称为

17.田间耗水量是指腾发量与之和

18.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日需水量最多,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生育期,称为或需水关键期

19.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出现在从的过渡的时期

20.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气象条件、、生育阶段、土壤因素

21.作物的灌溉制度是指根据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及灌水技术等条件,为作物高产及节约用水而制定的适时适量的灌水方案。

22.作物的灌溉制度主要包括作物播种前(水稻插秧)及全生育期内、和灌水定额和灌溉定额

23.灌溉制度是灌区规划管理的依据,据此确定灌区建筑物规模和

24.灌水定额是指单位面积上一次灌水量

25.是指灌水定额之和

26.充分灌溉是指作物所需的水分都能够得到要求,作物处于最佳分条件,产量最高

27.非充分灌溉是指灌溉供水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阶段的需水量要求,其实际腾发量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

28.非充分灌溉原理是减少非关键期的灌水,保证用水

29.灌水模数是指灌区单位面积所需要的

30.灌水模数影响因素有灌水延续时间、、作物种植比例

二、选择题

1.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A.最大分子持水率B.田间持水率C.吸湿系数D.饱和含水率

2.土壤中超过田间持水率的那部分水为()

A.吸湿水B.重力水C.毛灌水D.膜状水

3.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

A.最大分子持水率B.吸湿系数C.饱和含水率D.田间持水率

4.毛管悬着水是指灌溉或降雨后,在()作用下保持在上部土层中的水分

A.重力B.毛管力C.毛管悬着力D.田间持水力

5.旱田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

A.腾发量B.蒸发量C.需水率D.灌溉定额

6.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A.相同B.完全不同C.不完全相同D.无联系

7.()是灌区规划管理的依据,据此确定灌区建筑物规模和控制面积

A.灌溉定额B.灌溉制度C.灌水量D.灌水率

8.灌水定额是指()上一次灌水量

A.单位产量B.一定面积C.一定体积D.单位面积

9.灌水模数是指灌区单位面积所需要的()

A.净流量B.灌水量C.毛流量D.一次灌水量

10.作物在整个生育期内,()需水量最多,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生育期,称为需水临界期或需水关键期

A.时B.月C.日D.旬

三、判断题

1.地下水位应维持在根系吸水层处,以免发生渍害或盐碱化()

2.水田深层渗漏的两重性:

浪费水量肥料,污染地下水和提高地下水位,对后期作物影响;改善土壤通气和氧化还原状况()

3.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4.吸湿水是指分子力、束缚在土粒表面、可沿表面移动但不能脱离土粒表面、液态水膜()

5.节水型灌溉制度的关键是抓作物需水临界期;抓适宜土壤含水率下限()

6.毛管水是指依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7.毛管水按水份供给情况不同,分下降毛管水和上升毛管水()

8.旱作地区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不允许地表积水()

9.毛管水是土壤储存水的主要形式()

10.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率()

11.非充分灌溉是指灌溉供水不足,不能充分满足作物各阶段的需水量要求,其实际腾发量小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需水量()

12.灌溉用水量不影响灌溉工程规模()

13.旱地应避免深层渗漏,以防止水的浪费和肥料的流失()

14.水田保持适宜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会增加根部氧分,有利于根系发育()

15.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叶面蒸腾、棵间蒸发()

16.旱田作物需水量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腾发量,也称为作物需水量()

17.田间耗水量是指腾发量与渗漏量之和.旱田的深层渗漏量不可以忽略()

18.节水型灌溉是指作物各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能够得到要求,作物处于最佳分条件,产量最高()

19.不同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出现在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的时期,与作物需水高峰期相同或接近()

20.灌水率修正调整后灌水率均匀连续,最小灌水率不小于最大灌水率的40%()

四、简答题

1.土壤水分类型

 

2.土壤含水率的表示方法

 

3.水稻地区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

 

4.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措施

 

5.农田水分过少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6.作物需水规律

 

7.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

 

8.充分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的制定方法

 

9.水稻灌溉制度

 

10.旱种物灌溉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