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017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docx

七年级下期语文期中测试

2011——2012学年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文化素质测试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确凿(záo)菜畦(qí)祈祷(qí)人声鼎沸(dǐn)

B骊歌(lí)胡骑(jì)可汗(kè)兀兀穷年(wù)

C冗杂(rǒng)嫉妒(jì)炽痛(chì)锲而不舍(qì)

D讪笑(shàn)磐石(bān)校补(jiào)鲜为人知(xiǒ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桑葚机杼历尽心血燕然勒攻

B攒成辔头人迹罕至家渝户晓

C菜畦班斓妇儒皆知来势汹汹

D默契花圃一反既往可歌可泣

3.下列词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宿儒(长久从事某一工作)人声鼎沸(古代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

B人迹罕至(少)气冲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C迥乎不同(差得远)警报迭起(屡次)

D兀兀穷年(贫穷的年代)羁绊(约束)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2分)

A鉴赏——鉴定和欣赏秕谷——长得不饱满的谷粒

B骊歌——告别的歌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C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D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5.下列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后来呢?

后来,老和尚说:

“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B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被选做这件事。

C“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D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望”的初级阶段。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

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D.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将进一步采取惠及15项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

B.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12个主办城市举办的球迷节将成为仅次于中央体育场的球迷胜地。

C.随着三峡大坝主体工程的完工,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提前两年发挥防洪、发电和航运。

D.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社戏》中的“我”都是作者本人。

B《安塞腰鼓》《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都选自《人民日报》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D《最后一课》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9.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2分)

“粗估”参数的时候,需要有();昼夜不断的筹划计算时,要有(),解决方案时,要有()和()

A数学见地物理直觉稳健的判断勇进的胆识

B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

C数学见地物理直觉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

D物理直觉数学见地稳健的判断勇进的胆识

10.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英子——台湾作家——《城南旧事》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周树人——当代作家——《朝花夕拾》

C《伤仲永》——王安石——南宋文学家——《临川先生文集》

D《口技》——林嗣环——清代进士——《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11.用手机短信交流信息,便捷又时尚。

如下面这条教师节短信:

“您是一把伞,为我遮风蔽雨;您是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

衷心祝福您,我永远敬爱的老师!

”这不仅语言简练、精美,符合短信编写的要求,而且很好地表达了学生的心意。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请仿用这条短信的句式及修辞,给你的妈妈写一条母亲节短信。

(3分)

                    

12.走近名著:

根据下面歇后语,写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

(3分)

①上梁山——官逼民反

②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③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13.体会下面一段话中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回答文后问题。

(2分)

老师催促学生交作业,他扬了扬手上的作业本,问:

“都交齐了吗?

不会有漏网之鱼吧?

”有位学生怯怯地说:

“老师,那条鱼明天自投罗网可以吗?

(1)老师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话里的意思又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6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4解释下列词语。

(2分)

朦胧:

自失:

15、第2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

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2分)

16、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1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急于看戏的急切心情。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17、从第1、2、3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横线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3分)

第1段    (活泼  轻松)

第2段    (急切  焦虑)

第3段   (惘然  陶醉)

18、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2分)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19.品味划横线的句子(3分)

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第24题3分,其余每题2分,共13分)

小歌德是个顽皮的孩子,但好思索,好()。

有一次,歌德捉到一只小麻雀,将麻雀关在小盒里仔细端详。

麻雀的羽毛被小歌德弄得残缺不全,但是他仍没有找到留在脑海中问题的答案:

“这柔软的肌肉里,怎么会长出羽毛呢?

人的皮肉一样是柔软的,为什么却不长一根羽毛?

一个一个的问题在小歌德的脑海中跳跃,虽然没有答案,他仍觉得十分有趣。

小歌德真是一个爱思索的孩子。

父亲约翰发现儿子爱思索的特点,觉得他懂事了,应该让他学习了。

父亲亲自做小歌德的家庭老师,教他基础知识、作文和修辞。

小歌德领悟很快,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几乎一学就会。

10岁的某一天,父亲把儿子领进自己的藏书室。

对儿子说:

“从今天开始,只要你需要,这个藏书室随时对你开放。

”小歌德激动得跳了起来,问爸爸:

“这是真的吗?

“爸爸怎么会骗你呢?

不过,不过你得先完成你的功课。

从那以后,小歌德一有空就躲进藏书室。

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书籍,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引起他的许多()。

他摸着书本想:

“如果我也能写出那么多动人的诗歌、小说,就会给许多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阅读、朗诵,并酝酿着写诗。

纯真的诗句从脑海里()到纸上,他将这些诗献给外祖父外祖母。

外祖父读了,很高兴,亲了亲他的前额:

“孩子,努力吧,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

多年以后,歌德成为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及思想家。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是()。

A.追问奇思妙想跳跃B.刨根问底奇思妙想流淌

C.刨根问底想法跳跃D.追问想法流淌

21.将文中带点的词“贪婪”换成“聚精会神”好吗?

为什么?

答:

22.第一二自然段写出了小歌德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

23.横线上的话揭示了歌德当时的什么心情?

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答:

24.小歌德最后成了世界闻名的大诗人,他的成功,就他个人来说取决于他的哪些优良品质?

答:

25.小歌德的成长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2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未尝识书具借旁近与之与: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宾客:

或: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谒:

27.翻译句子。

(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8.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的情况,然后用文中原话指出造成方仲永悲剧性结局的原因。

(3分)

(1)幼年少年青年

(2)本文的中心句是(用原文回答):

(4分)

四、作文(50分)

29、以《我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提示:

在生活的海洋中,有些事使你感到快乐、激动;有些事使你感到苦恼、懊悔;有些事使你感到反感、惊讶……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出来。

要求:

(1)题目补充完整。

(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60

60

一.1.B2.D3.D4.D5.A6.A7.D8.A9.B10.D

11

(1)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你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

亲爱的妈妈,感谢给予我的一切,祝福您节日快乐!

(2)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母亲的爱温暖;云朵,没有母亲的爱洁白;花朵,没有母亲的爱灿烂。

妈妈,节日快乐!

12、林冲猪八戒周瑜13、略

二.

(一)14

(1)月光不明。

(2)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15.与“飞一般”相照应,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小伙伴们基于去赵庄看戏的情形。

16,C

17

(1)轻松

(2)急切(3)陶醉

18.D

19

(1)用比喻手法衬托船行速度快,

(2)突出“我”急于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二)20、B

21.不好。

“贪婪”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歌德如饥似渴学习的状态。

22.好思索,好盘根究底。

23.对未知世界执着探求,渴望求得真理的心情。

表现了他好思索,好盘根究底的品格。

24.爱思索,爱读书,对语言有一种特殊的偏好。

25.从小就要养成爱思索,爱读书的习惯。

26

(1)给

(2)以宾客之礼相待(3)有人(4)拜访

27

(1)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做诗,他立刻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27

(2)(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通向的人,不让他学习。

28

(1)天资聪颖

(2)才能消退(3)完全平庸

中心句:

彼其受之天也,……得为众人而已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