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5919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docx

1998上海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真题

上海大学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恩格尔曲线(EngleCurve)

公共物品(PublicGoods)

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

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optimality)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

二、简述题(30分)

1.厂商销售收入(TotalRevenue,亦称总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间的关系。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3.IS-LM模型的主要内容。

4.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

5.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三、分析题(10分)

1.有人说,政府可以通过征税、借款甚至印刷钞票来提供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因此政府不会碰到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的问题。

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2.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

”(“Inflationiseverywhereandalwaysamonetaryphenomenon.”)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四、计算题(10分)

1.已知某垄断者的成本函数为TC=8Q+0.05Q2,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400-20P,求:

(1)利润最大化时的销售价格、产量和利润。

(2)垄断者收支相抵时的价格和产量。

2.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15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l=10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出Gt=60,税率t=0.25,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

五、论述题(35分)

1.从效率角度看,为什么完全竞争是最有效的一种市场结构?

(15分)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看法。

(20分)

答案部分

上海大学199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

商业经济   考试科目:

现代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和概念(15分)

1.恩格尔曲线(EngleCurve):

表明一种商品需求量与总收入关系的曲线。

因为普鲁士经济学家恩斯特·恩格尔首先系统地研究了这种关系,这条曲线称之为恩格尔曲线。

根据无差异曲线我们可以建立如图所示的恩格尔曲线。

恩格尔曲线未必是直线。

一些奢侈品(如商品2)的需求增长要比收入增长的速度快,而一些必需品(如商品1)的增长却比收入的增长慢。

曲线的精确形状决定于人们对商品1和2的偏好,并且决定于人们在有更多的收入时对商品1和2的消费会如何变化。

2.公共物品(PublicGoods):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供集体共同消费的物品。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给公共物品下了这样的定义: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这种公共物品。

要使公共物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经常需要政府的行动”。

公共物品既可以提供正的外部效应,如路灯可以使许多夜行人受益;也可以提供负的外部效应,由工业生产排污造成的温室效应将影响地球上每一个人。

公共物品具有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四个特性:

(1)非排他性。

一种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而获得的满足。

(2)强制性。

公共物品是自动地提供给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你是否愿意。

(3)无偿性。

消费者消费这种物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付价钱。

(4)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是提供给一切消费者的,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

严格具有上述四个特征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物品。

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全具备上述特征的产品,被称为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由国家制造并由国家提供,但又不完全属于公共产品,因为在使用和消费这类物品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或付出代价。

从这一点看,它又与私人产品有相同之处。

例如,城市公园就是由国家建造并提供的,但顾客去公园游览时须先买门票方可入内,即在消费时付出了代价。

总之,准公共物品同时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点。

3.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

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范畴。

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就不能实现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才是真正的失业。

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

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把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称为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

4.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optimality):

也称为帕累托最适度、帕累托最佳状态或帕累托最优原则等,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的条件的理论。

其含义是:

在社会既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如果对收入分配状况的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同时增加,则这种改变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如果这种改变让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部分人福利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福利减少,则这种改变没有使社会福利状况改善。

帕累托认为,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包括三个条件:

(1)交换的最优状态:

人们持有的既定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些商品的价格的比率;

(2)生产的最优状态:

厂商在进行生产时,所有生产要素中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3)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最优状态:

所有产品中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在生产中的边际转换率。

如果所有的市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则市场机制的最终作用将会使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在帕累托最优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产量最高,产品的分配也使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最大。

4.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

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简述题(30分)

1.厂商销售收入(TotalRevenue,亦称总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间的关系。

答:

(1)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

①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②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2)需求的价格弹性(设为E

)同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关系如下:

当|E0|>1,即需求富于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当|E0|<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当|E0|=1时,销售收入和价格没有关系。

例如,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相反,对录像机这类高档消费品,由于其需求富于弹性,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答:

(1)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也可以说,他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在基数效用论者那里,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在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且都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这一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

i=1,2,3……,n(a)

(b)

其中,

为消费者的收入,

分别为第

种商品的价格、消费量和边际效用,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

(a)为限制条件,(b)为在限制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3)在序数效用论者那里,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一组无差异曲线簇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

即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是

,这个式子表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

3.IS-LM模型的主要内容。

答:

(1)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2)在IS-LM模型中,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

推导出IS表达式

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条件为

推导出IS表达式

可见,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间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为纵轴,

为横轴所画出的IS曲线是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其斜率为负。

IS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明投资于储蓄相等,都代表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利率与收入的组合。

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

假设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

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

代表物价水平,那么,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公式为:

,可以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为:

为横轴,

为纵轴所画的LM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

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水平,货币需求(

)与货币供给(

)相等时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

但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货币需求,故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也就有不同的均衡利率。

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IS-LM模型。

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3)IS-LM模型不仅可以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政策的相对有效性也称为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变化使IS(或LM)曲线变动,最终对收入变动的影响。

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做的标准阐释,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奠定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4.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

答:

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是:

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

最终产品价值可以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一定时期中的价值增加来求得,这种方法便称为生产法。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

所谓“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减去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价。

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

(2)支出法指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公式如下:

GDP=C+I+G+(X-M)

其中:

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

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

资本产品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

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3)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

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公式如下: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中:

工资、利息、租金是最典型的要素收入。

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奖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

利润指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5.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答:

(1)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2)货币政策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共有四个,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

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

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③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民收支

赤字。

④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平衡。

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2)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①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对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②改变贴现率。

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

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

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贴现率降低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

③改变银行准备率。

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

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

三、分析题(10分)

1.有人说,政府可以通过征税、借款甚至印刷钞票来提供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因此政府不会碰到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的问题。

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答: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并且是极其有害的,下面分析如下。

第一,政府的机会成本问题。

政府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具有双重的职能。

一是政府作为国民经济重要部门,参与了经济运行的环节,政府通过征税、借款或印刷钞票提供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这些收入来源本应该属于企业或者个人,从政府一个部门来说,这些收入是没有机会成本的。

二是政府本身也是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部门,政府的职能要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所以政府不是以本部门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准则,而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准则。

征税、借款实际上将私人和企业手中的资源转移给政府部门使用,从社会角度看,这存在机会成本。

第二,征税、借债或发行钞票能不能提供更多的物品和劳务。

征税、借债、发行钞票都只是资源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进行转移,仅从政府部门一方面说,增加了政府部门的物品和劳务支出,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则未必,如果私人和企业的投资效益高于政府,则物品和劳务反而减少了。

在考虑经济运行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从上面分析可知,征税、借债或发行钞票并不一定能促进物品和劳务支出的增加,更不是没有任何的机会成本。

如果这种做法泛滥,对经济增长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2.货币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且总是一种货币现象。

”(“Inflationiseverywhereandalwaysamonetaryphenomenon.”)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答:

通货膨胀是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对于通货膨胀的定性和衡量,是一个主观判断的问题,因此通货膨胀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

一般情况下,物价不是上涨就是下降,但并不是任何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任何的物价下跌都是通货紧缩,在一定范围内的物价波动是正常的,从这个角度讲,弗里德曼所说的“通货膨胀无处不在”并不准确,但如果将其理解为“物价波动无处不在”倒可以。

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实际上说的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作为货币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始终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唯一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

按照货币主义者的观点,只有在货币供给持续增长时,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否则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不会引起持续的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保持不变,价格的上涨会减少实际货币量,提高利率。

最终,通货膨胀将会消失。

而根据自然率假说,就业量是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非货币因素所决定的,因此y与M无关。

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V在长期中又是不变的常数,因此,货币数量M能影响的只是价格P以及由货币所表示的常量。

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虽然和货币供应量有密切关系,但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货币工业量增加,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经济结构都可能引起通货膨胀,所以弗里德曼的观点并不全面。

四、计算题(10分)

1.已知某垄断者的成本函数为TC=8Q+0.05Q2,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400-20P,求:

(1)利润最大化时的销售价格、产量和利润。

(2)垄断者收支相抵时的价格和产量。

解:

(1)总收益函数为

边际收益为

边际成本为

利润最大化时,

利润为

(2)垄断者收支相抵时,

价格为

2.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15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l=10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出Gt=60,税率t=0.25,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

解:

(1)国民经济均衡时

(2)投资乘数为

政府购买性支出乘数为

政府转移性支出乘数为

五、论述题(35分)

1.从效率角度看,为什么完全竞争是最有效的一种市场结构?

(15分)

答:

在判断效率问题时,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般标准,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所以完全竞争是最有效的一种市场结构。

下面分析为什么完全竞争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1)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

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

①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

②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

③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

(2)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

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般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完全竞争市场之所以能成为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可以从满足帕累托最适度的三个必要条件分别加以说明。

①从交换最适度的必要条件来看,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是既定不变的。

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既然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

②从生产最适度的条件来看。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任一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生产者都是一样的,是既定不变的,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

既然相同的要素对所有的产品生产者都是相同的,那么每一个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因此,就所有的产品生产者来说,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

③从生产最适度与交换最适度相结合的条件来看,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

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综上所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可以得到满足。

换而言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全面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优效率的经济。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看法。

(20分)

答: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

政府行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

第一,它可以沿着经济发展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经济发展比较快些;第二,它可以沿着与经济发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