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37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docx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

初一经典古诗文背诵篇目

必背部分:

1.咏蝉骆宾王

2.滕王阁诗王勃

3.秋风引刘禹锡

4.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

5.留别王维孟浩然

6.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7.过香积寺王维

8.终南别业王维

9.秋夜独坐王维

10.出塞作王维

11.乌夜啼李白

12.从军行李白

13.长相思李白

14.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11)李白

15.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16.把酒问月李白

17.登高杜甫

18.客至杜甫

19.旅夜书怀杜甫

20.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21.蜀相杜甫

22.赠花卿杜甫

23.落花李商隐

24.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25.南浦别白居易

26.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27.山园小梅林逋

28梅花绝句陆游

29.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

30.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

31.卜算子水是眼波横王观

32.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张先

33.酒泉子长忆观潮潘阆

34.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张昇

35.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秦观

36.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7.琐窗寒暗柳啼鸦周邦彦

38.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

39.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40.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41.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42.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

4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44.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

45.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

46.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4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48.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

4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50.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

选背部分:

1.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2.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4.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5.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6.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7.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

8.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9.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曹丕

10.饮马长城窟行乐府民歌

11.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1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3.扬州慢姜夔

14.浪淘沙李煜

15.菩萨蛮温庭筠

16.苏幕遮周邦彦

17.鹊桥仙秦观

18.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

19.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20.登岳阳楼杜甫

21.春愁丘逢甲

22.蜀道难李白

23.陈情表李密

24.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

25.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

2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27.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28.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

29.临江仙鸠雨催成新绿陆游

30.念奴娇洞庭青草张孝祥

31.《师说》节选韩愈

32.《滕王阁序》节选王勃

33.《庄子·逍遥游》节选

34.《荀子劝学》节选

35.《韩非子孤愤》节选

1.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赏析: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

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

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

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

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其诗云: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

“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

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

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

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

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

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

“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

“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

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2.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者,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

江:

指赣江。

日悠悠:

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

四季的景物。

帝子:

指滕王。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

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

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

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

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3.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4.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赏析:

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

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

第一联从正面写“所欲”。

作者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

“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

用形象以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

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作者穷困潦倒的景况。

“北土非吾愿”,是从反面写“不欲”。

“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这里用以代替做官,此句表明了不愿做官的思想。

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

“东林怀我师”是虚写,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

这二句,用“北士”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

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进而抒写自己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黄金燃桂尽”,表现了旅况的穷困;“壮志逐年衰”,表现了心意的灰懒。

对偶不求工稳,流畅自然,意似顺流而下,这正是所谓“上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

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

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怎能不“益悲”呢?

5.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

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又有谁来理睬,又有谁来陪伴?

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

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

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

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

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

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

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6.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赏析: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

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

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

是恨“君去”太疾呢?

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

“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

末句则卒章显意:

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

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7.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赏析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过香积寺》写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

过,访问。

探访香积寺,是诗人隐居蓝田别墅,寻仙奉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寻常看不见,所以常人不知,因“不知”,故欲寻访,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

进山要走好几里路,在那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还没有见到寺院,可见诗人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

颔联写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

结合首联,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

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

“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颈联写得最传神。

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

只见这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的阴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为该诗诗眼,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冷寂暗淡的心理状态,与红尘繁杂、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山水也如人一般呜咽、阴冷,尽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其内容含量远远超出几句诗的范围,表现了极大的艺术张力。

尾联抒发感想。

诗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想到了一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此时的心意。

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的“空”,是空寂宁静幽深的意思。

诗人面对“空潭”,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还百姓一方平安。

诗人运用这个典故,表面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实际让人联想的却是多面的:

人啊,面对纷扰繁杂的世界,就该学习佛家,闭目静坐,不生杂念,不受世俗欲念影响,求得心灵安宁;在官场打斗争闹的人们,能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不是会宁静许多吗?

8.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9.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赏析: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

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

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

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

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

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

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

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

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

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

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10.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本诗原注说:

“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赏析: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適《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

“护羌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