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389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中考语文试题

2012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3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幕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颁发(bān)绮丽(qí)不屈不挠(náo)

  B.哺育(bǔ)粗狂(guǎng)刚正不阿(ē)

  C.猝然(cù)侥幸(jiǎo)称心如意(chèng)

  D.干涸(kū)参差(cēn)杳无音信(yǎo)

  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A.读汪曾祺的作品,我们总能从他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品(味、位)出宁静淡雅的意韵。

  "味"有"辨别、体会"的意思,"位"有"所在之地"的意思,横线处应填"味"。

  B.朵朵白云飘浮在空中,它们聚(笼、拢)在一起,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便形成雨,洒向人间,滋润大地。

  "笼"有"遮盖"的意思,"拢"有"凑起"的意思,横线处应填"拢"。

  C.被贬后的苏东坡依然有赏清风皓月、饮美酒佳茗的闲情逸(至、致),足见他心胸的开朗、豁达。

  "至"有"极、最"的意思,"致"有"情趣"的意思,横线处应填"至"。

  D.男排主教练坦言,在这次预选赛上,男排只有破(斧、釜)沉舟,才有可能冲出重围。

  "斧"指"斧子","釜"是"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横线处应填"釜"。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现在却不断变为现实。

  B.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

一个人再能干,离开了集体也做不成大事。

  D.村民依靠当地的水库资源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4.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一项是

  在学校开展戏剧学习、戏剧实践的过程中,①很多家长努力为孩子争取上台演出。

他们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开朗、更加自信,②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得到改善。

看来,家长们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A.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B.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C.①句应在"演出"之后加上"的机会"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改变"

  D.①句应在"家长"之前加上"学生"②句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5.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

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于逍遥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6.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必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

  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二、填空(共8分)

  7.默写(5分)

  

(1)蒹葭苍苍,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1分)

  

(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

  (3)________,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1分)

  (4)《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8.名著阅读(3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很讲究劝谏的艺术。

如《左传》一书中记载的曹刿,在长勺之战前,面见鲁庄公,几番对话,一再启发,终于使鲁庄公认识到①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又如《②》一书中记载的邹忌,用③设喻,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最终使齐国兴盛起来。

  三、综合性学习(共11分)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将于2012年7月1日起实施。

为了深入宣传该"办法",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某校举办了"北京水资源"专题展览。

在参观的过程中,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9.分析下图,提取主要信息,并用一句话概括北京水资源的现状。

(4分)

  主要信息:

  现状:

  10.京北地区大致覆盖昌平、延庆、怀柔和密云四个区县,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和生态屏障地,保障全市50%以上的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

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以下两县治理河流流域、涵养京北水资源的两个相同的措施。

(4分)

  【材料一】延庆县治理白河流域的主要措施有:

围绕白河主干河道,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营造水保林,发挥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以实现山区自然保水;规整河道,修建调蓄水量的橡胶坝、拦河闸等工程,以保护水资源。

  【材料二】密云县治理石匣小流域的主要措施有:

建设蓄水池、塘坝等小型蓄水工程,增加蓄水量;构建拦水、蓄水的三道防护体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以减少水土流失;推行清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以解决生态污染问题;营造适宜生长、具有保水保土功能的林草,以涵养水源。

  相同的措施:

①②

  11.某同学在专题展览的"留言薄"上题写了寄语,他写了上句,请你根据以上材料,续写下句。

(要求:

与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3分)

  上句:

水源告急,首都市民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下句: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2)未果,寻病终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白梅无价》,完成15-17题。

(共15分)

  白梅无价

  韩静霆

  ①当代大画家李苦禅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的时候,我的老师许麟庐正在山东旅行。

许老听到噩耗,立即登车,直奔北京。

到了苦禅灵堂,满头白发的老人,长跪不起,恸哭不止。

他和苦老,同是齐白石大师的弟子,手足之情,比一奶同胞还亲。

师兄师弟,年轻时在白石先生左右,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

贫困的时候,他们一个烧饼掰作两半儿充饥。

艺术上更是志趣相投,画画儿画疯了的时候,两个人一夜之间画一刀纸,一百张,酣畅淋漓。

这会儿苦禅一去不归,许老恨不能跟随而去。

那哭声,真是撕心裂肺,好几个年轻人才把他从灵前拉起来。

透过老人迸溅的泪花,我能感受到两位画家半生坎坷、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感受到这种渗透着深深文化气息的友谊是何其珍贵。

  ②第二天,许老到我家来,进门就说:

"静霆啊,苦禅兄走了啊……"接着又嚎啕起来,这回是在"家"里哭,而且当着我和我妻子的面儿。

许老失去了大师兄,那种绝望的悲伤,那种真情的倾泻,让我永生永世都忘不掉。

  ③那天,妻子做了老师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老师吃不下饭去,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

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

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

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只破毛笔。

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

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

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

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

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

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

老师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

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④这张四尺宣纸上的白梅花,干湿浓淡,墨色淋漓,疏影横斜,笔意纵横。

笔墨狂放霸气,不仅世间难得如此珍品,就连许老自己也绝对不可能再画出第二张。

就像人不可能诞生两次一样,这幅佳作不能克隆,不可重复,甚至不能临摹。

那个年代,那个下午,许老那种横扫千军的运笔速度,那种大悲大恸之后,寻觅到的恣意渲泻情感的方式,也绝对没有第二回。

  ⑤那天,许老收了笔,兀自对着那张白梅看了好半天。

我大气也不敢出。

心里痒,想要这幅画儿,可是不敢说。

沉吟半晌,许老说:

"带上,到我家盖上章子,给你了。

"我张着嘴喘气,不知道说什么好。

  ⑥白梅,已经成为我的传家之宝。

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妻子才会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画儿展开,来一番精神享受。

我不敢拿到裱画店里去裱褙,怕裱坏了。

仔细想想,许老的这幅画昭示了一个道理:

在中国画界,松竹兰梅笔情墨意,难免重复,可至珍至宝的神品,不是百无聊赖时的遣兴,也不是文人的笔墨游戏,而是在笔端凝注了浓烈的情感,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在某个特别的时间创作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神在,许老的白梅在。

开卷总有一股真气扑面,那种感觉,常常是唯见神采不见梅花。

那些神来之笔,甚至画家自己也始料不及。

  ⑦我记得白石老人曾赠给许老一幅画,上面题了一行字,大意是:

是许姓好子孙,当宝之。

许老没有在这幅白梅上题这些字,可我会珍藏好的。

因为,白梅无价。

(有删改)

  15.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

(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

  场景一:

___________场景二:

___________

  场景三:

___________场景四:

___________

  场景五:

深夜赏白梅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4分)

  答:

  17.本文的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请以第3段的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字)(7分)

  150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19题。

(共7分)

  ①蜘蛛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人类祖先很早就知道蛛丝强韧耐用,可以用它织成渔网。

今天,波利尼西亚、汤加等太平洋岛国的居民,仍在使用这种原始工具捕鱼。

获得一张这样的网比人工编织要方便多了,只需把特制的模型木架放入蜘蛛聚集出没的树林里,用不了一个月,密密的蛛丝就会把它包裹的严严实实,将蛛丝从模型上轻轻褪下,就是一张实用的天然渔网。

  ②神奇的蛛丝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③科学家发现,蜘蛛腹部有六个丝腺,分泌着各不相同的蛋白质溶液或粘液。

这些溶液或粘液,在蜘蛛腹下喷丝头的压力作用下产生六种丝。

这当中最有韧性的一种是牵引丝,用来固定和支撑猎网。

猎网上另一种一圈一圈的螺旋状蛛丝,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也极富弹性,将其拉长3倍后,仍然可以弹回原状。

蛛丝的承受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

专家实验证实,亚马逊密林里的游走蜘蛛吐的丝是同类中最强劲的,每一根细细的蛛丝可以经得住90克的拉力。

假如能制造出一根铅笔粗的这样的蛛丝,它就能够勾住在航空母舰上降落的战斗机,其强度是同样粗细的合金钢缆的6倍,重量却轻得多。

  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蛛丝",造福人类。

遗憾的是,几经努力,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

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么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不湿也不脆,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

也就是说,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

  ⑤蛛丝的奥妙还有很多,科学家们将继续对神奇的蛛丝进行探索。

  18.文章第①段从生活实例说起,有哪些好处?

(3分)

  答: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科学家是如何解决早期防弹衣存在的问题的。

(4分)

  【材料】

  防弹衣是在作战环境中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

早期防弹衣只是在结实的衣服内搭接两块钢板,其重量一般有十几公斤,又重又硬,穿上以后活动不便,影响作战。

而且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护手榴弹碎片和普通手枪的射击,防护性能较弱。

科学家根据蛛丝的特性研制出人工合成的纤维织物,成功制造出了性能较好的防弹衣。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①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和民间组织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把这种平民公益叫做"微公益"。

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公益"行动,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暖意。

  ②参与"微公益"行动的人能力虽微,但其散发的人格魅力芬芳远播。

八十多岁的甘肃老人陈尚义靠捡垃圾的微薄收入,二十多年收养了45个弃婴;天津老汉白芳礼几十年蹬三轮车挣钱助学,惠及学生三百多人;新疆维吾尔族大叔阿里木靠烤羊肉串的收入,八年中资助贫困学生上百名……他们都是普通人,像大地上的一粒粒微尘,像大海里的一滴滴水珠。

也许有人认为他们渺小,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他人,诠释良知。

他们灵魂深处溢出的芬芳,散发出人性的光辉,彰显着普通人平凡中的伟大和崇高。

  ③发起"微公益"行动的民间组织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

他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他们以爱传爱,以善扬善,汇聚成一股股爱的暖流。

在湖北钟祥,"小红帽义工"集合起一群个体劳动者,他们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美丽风景;在江西丰城,活跃着一群"萤火虫"志愿者,他们以"萤火虫虽小,也要为社会送去微弱的光亮"的执著,将爱心传递。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个人的想法上升为一个群体的意识的时候,当个体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群体的自觉行动的时候,它的影响就会变得巨大而深远。

  ④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的血脉,成为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困惑。

他们看不到个人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变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客,在他人需要帮助、遇到危难时态度冷漠。

其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

孟子曰: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微公益",____________。

  ⑤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微公益"行动的滚雪球效应,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必将传遍神州大地,结出丰硕的果实。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21.分析文章第①-④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4分)

  首先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其次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字),然后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8字)。

  22.请在第④段结尾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微公益"与孟子的话之间的联系。

(2分)

  答:

  六、作文。

(50分)

  23."风采"指人美好的仪表举止和精神风貌。

对于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来说,举止大方、个性鲜明、积极向上……都是动人的风采。

个人有个人的风采,群体也有群体的风采,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展示少年风采的舞台。

请以"少年风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10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2012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C B A D D

二、填空

7.

(1)答案:

白露为霜

 

(2)答案:

绿杨阴里白沙堤

 (3)答案:

不知天上宫阙

 (4)答案: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8.答案示例:

①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战国策

③自身生活中的小事

三、综合性学习

9.答案示例:

 ①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极度缺水标准,甚至还低于国际人均危及人类生存的灾难性标准。

②北京水资源极度匮乏。

10.答案示例:

①种植保土保水植物  ②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11.答案示例一:

措施得力,京北区涵养水源功在千秋。

  答案示例二:

办法多样,郊区两县保护水源造福京城。

四、文言文阅读。

12.答案:

(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不久

13.答案: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14.答案要点:

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

五、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15.答案示例:

     场景一:

灵堂哭苦老  场景二:

家中哭苦老

     场景三:

挥笔画梅花  场景四:

白梅赠爱徒

16.答案示例:

因为“白梅”这幅画是许老痛悼师兄的宣泄情感之作,是他与师兄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许老集人生和艺术的体验,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珍品。

所以,作者认为“白梅无价”。

17.答案示例一:

第③段描写了许老在“我”家作画的过程,用“捉”“横扫”“挥舞”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许老作画时恣意挥洒的样子;用“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的议论,表达了许老作完画仍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状态令“我”既感动又担忧的复杂感情。

这些描写和议论都饱含感情,表现了两位画家之间的深厚友情,感人至深。

答案示例二:

本文寓丰富的情感与描写和议论中。

第③段用“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许老想通过作画来悼念师兄的急切心情;用“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界”的议论,点出许老作画时笔笔着力、悲痛万分的状态带给“我”的震撼。

(二)说明文阅读

18.答案要点: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

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

19.答案示例:

      科学家利用蛛丝有韧性、弹性好、重量轻的特性,解决了钢板制作的早期防弹衣“又重又硬”穿上后“活动不便”的问题;利用蛛丝承受力强、强度高的特性,解决了防弹衣“防护性能弱”的问题。

(三)议论文阅读

20.答案:

在当今社会,倡导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微公益”是非常必要的。

21.答案示例:

(首先)明确“微公益”的概念

(其次)从个人和民间组织角度论证“微公益”的意义

(然后)指出当前倡导“微公益”的原因

22.答案示例一:

人人皆可为,关键在于有无此心

  答案示例二:

每个人都能做到,关键看你做不做。

六、作文

2011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

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获(pǔ)    单薄(bó)    情不自禁(jìn)

B.翘首(qiáo)   脂肪(zhǐ)   追本溯源(shuò)

C.诘责(jié)    鸟瞰(kàn)    谆谆教诲(zhūn)

D.惬意(xiá)    机械(jiè)    惩恶扬善(chéng)

2.依据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色——变本加厉

解释:

“本”有“原来”的意思。

判断:

“本色”指原来的面貌;“变本加厉”之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

B.兴致——专心致志

解释:

“致”有“实现”的意思。

判断:

“兴致”指兴趣实现了;“专心致志”指专心地去实现志向。

C.预测——变化莫测

解释:

“测”有“推测”的意思。

判断:

“预测”指预先推测;“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

D.畅游——畅所欲言

   解释:

“畅”有“尽情”的意思。

   判断:

“畅游”指尽情地游览;“畅所欲言”指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3.在下面与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分藏于大陆和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次在台湾“合璧”展出。

这幅描绘富春江两岸秀丽景色的画作,     年代久远,     画作的墨迹已有些暗淡,    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神韵。

A.因为   所以   但是             B.不仅   而且   但是

C.尽管   但是   所以             D.由于   而且   所以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5.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         。

故宫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

故宫      ,外国是一条护城河,四周是3400米的城墙。

城墙上开有4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   。

①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②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③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6.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

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

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得成熟……

A.选段中用“醒来”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