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45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docx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摘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为维护世界秩序而建立起的新型国际关系格局。

然而该体系未能持久维持世界和平,仅二十年时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笔者试图分析这一体系的弊端,进而证明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更是为当今世界秩序的构建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提供启示。

  关键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世界格局;国家矛盾;弊端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人类经历的一场空前浩劫,大战历时4年多,有几十个国家参与战争,15亿人卷入战乱,战争对世界格局改变及世界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战后列强们即将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重建战后世界秩序。

  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7个战胜国代表集聚在巴黎;召开有关结束战乱、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

但是,与会各国的利益不同,经过三个多月的争论和妥协。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被迫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加之战胜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与保加利亚签订的《纳依条约》、与匈牙利签订的《特里亚农和约》、以及与土耳其等国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这是协约国建立战后秩序的基石。

  美国国会没有批准通过《凡尔赛和约》,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合约上签字,这样一来,中国美国两个大国就游离于凡尔赛体系之外了。

因此凡尔赛体系,不具有维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秩序的作用。

而美日英三国在该地区开展海军军备竞赛,帝国主义列强在争夺远东霸权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函需解决。

  美国凭借其战后增长起来的实力,试图改变日本在远东的称霸地位、削弱英国的海军实力。

1921年8月21日,美国总统华伦?

哈定邀请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

同时,荷兰、比利时以及葡萄牙认为有关远东的问题关系到他们各国的利益,所以也要求要参加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比利时、葡萄牙、荷兰、中国的九国代表团参加了华盛顿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了限制海军军备、远东及太平洋利益问题。

与会各国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与协定,最终构成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建立的战后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

于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正式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产物,也就具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掠夺性性质。

一战是具有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的一次战争,就交战双方而言都是非正义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是战胜国为维护其既得利益而制定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自然具有先天的缺陷。

二十年的时间,更大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这必然与作为一战结局而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很大的关系。

  2凡尔赛体系的弊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构建新的世界秩序,在战胜国心怀各自掠夺目的和争霸计划下,形成凡尔赛体系。

  

(一)巴黎和会矛盾重重

  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列强凭借自身实力,尤其是以美、英、法三国为首的列强依仗战胜国特权,对各战败国以及弱小国家开展掠夺。

同时,美、英、法三国之间又心怀隔阂,试图削弱彼此力量。

三国各有要求,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同另外两国有矛盾。

比如,美国要谋求世界霸权的愿望,有损英法利益;法国一直想称霸欧州大陆,肢解德国,但英、美绝对不会同意。

英国要继续谋求殖民霸权、维护海上霸主地位,但法国、美国又会站到一起反对。

这样一来,三者就很难达成共识。

凡尔赛体系建立起初,便是矛盾重重。

  就其本质而言,凡尔赛体系就是战后列强分赃形成的结果,而分赃不均为今后列强间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同时,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殖民地地区人民并没有得到解放,备受欺凌的生活加强了殖民地人民与各列强之间的矛盾。

而除了列强间矛盾,列强与殖民地人民间矛盾以外,我以为最重要的一对矛盾是德国同凡尔赛条约之间的矛盾。

而为维护战后形成的新秩序及缓解各方矛盾形成的组织―国际联盟,并不具有解决诸多矛盾的能力,更体现了凡尔赛体系的脆弱性。

  

(二)德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

  “凡尔赛体系与生俱来的致命弊端在于既激发了德国的复仇心,又加强了德国根本的地缘战略地位并赋予德国潜在的战略优势。

”德国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危险的因素。

一战后,德国出于对和约的不满而导致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迅速蔓延,这也为后期纳粹党上台提供了条件。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凡尔赛体系自掘了坟墓。

  法德两国长期积怨严重,作为战胜国的法国试图通过凡尔赛体系给予德国以重创。

从归还领土到战争赔款,法国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

依照和约要求,德国丧失了近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

德国几乎全部的海外殖民地都被各国瓜分。

同时,协约国对德国采取了军事限制。

要求德国陆军只剩7个师,不得超过10万人;坦克、重炮都不能有,不能有重机枪潜艇、航母、战列舰。

但是,一反面法国极力削弱德国;另一方面,英国又防止法国太过强大,维持均势,给予德国以一定支持,为德国崛起提供条件。

  德国人对凡尔赛体系非常不满,因为一战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而凡尔赛体系就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体系,加重了战胜国与战败国间的矛盾。

而且和约的不公,为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法西斯借此大力煽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使德国走向法西斯道路。

据说,当福煦元帅看过《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后说:

“这不是停战,而是20年休战。

”因此,这是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正如福煦元帅所言,《凡尔赛和约》1919年签订,而1939年德军就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三)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人们已经厌倦战争,有识之士提出通过建立国际组织,进而以合作的方式解决世界性问题,处理纠纷。

于是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条约与《凡尔赛和约》一同生效,国际联盟随之诞生。

国联的基本任务就是处理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除此,国联在卫生、社会、禁止毒品交易等方面,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国联并没有军队,要靠大国援助,缺乏执行强制力。

国际联盟成立起初,便成为大国谋取利益的工具。

同时,国联缺乏美国这个大国的支持。

总之,国联不具备组织战争爆发的能力。

二战结束以后,国际联盟被联合国所取代。

  世界新秩序所带来了少数民族问题、法国的安全问题以及德国对和约不满等诸多问题,都是凡尔赛体系存在的缺陷。

而且这些问题及弊端成为日后欧洲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要求回到德国,这样一个复杂的民族问题,最终更是引起了慕尼黑危机(二战前)。

  3华盛顿体系的弊端

  美国退出了反而赛体系,但他绝不会放弃自己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华盛顿体系加强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是对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代表的仍是战胜国的利益。

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延续,也是列强依据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实力对比较量,从而协调而成的国际关系模式。

  

(一)为争夺海上霸权而建立的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战前英、法、俄、德、日、美之间相互角逐,一战后,德国战败,沙俄变苏俄,法国战争损失极大。

于是,英、美、日便成为亚太地区争夺权力的主角。

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并没有没有建立如凡尔赛体系般的新秩序,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在该地区的矛盾更加尖锐,华盛顿会议召开。

  美国是华盛顿体系最大的策划者和受利者。

《四国条约》美国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

《五国条约》签订后,美国与英国的海上地位相当。

《九国公约》使日本独占中国的形势不复存在,美国获得了对华扩张的权利。

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成为海上霸权的最大拥有者。

  

(二)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延续。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再一次调整,至此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与规划基本完成,列强间矛盾也随之进一步激化。

  这一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英国试图维持该体系的现状,并发展在华势力,这使得英日矛盾上升。

同时,日本加大对华侵略,又受到美国遏制,美国在太平洋地区要维持均势,这最终使得美日矛盾不可调和。

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使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受到一定遏制。

  华盛顿会议修改和补充了巴黎和会的部分条款,对短期维护世界秩序起到过一定积极作用,但从本质上讲,它仍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

体系形成之初就充满了掠夺性和压迫性。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启示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体的原因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的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基本格局。

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及压迫的现状没有改变,列强与殖民地人民间的矛盾反而与日俱增。

而分赃不均,又加强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相互矛盾。

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充满了动荡和不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身的弊端是其解体最主要原因。

此外,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十月革命使广大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各地区解放运动不断兴起;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不对等的发展等都成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解体的原因。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对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的重新调整,所以说该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而在凡尔赛体系下最失落的是德国;华盛顿体系下最失意的则是日本,不得不说这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客观上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西方经济的恢复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同时也为德、日建立法西斯统治提供了条件,加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所以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掠夺性和诸多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列强都企图削弱对手力量,并获得最大自身利益。

列强间各怀鬼胎,矛盾重重。

各国间缺乏信任,国际联盟制约管理能力弱化。

各国外交政策相互对立,比如在英法对德态度上就产生了诸多矛盾。

美苏远离国际舞台,使该体系并不完整。

加之国家力量和世界结构体系不断发生剧烈变化。

诸要素相互影响、制约,使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很快被德、日、意法西斯冲垮。

20世纪上半叶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建立逻辑到其内部机制的运作,都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它不仅没有能够防止战争发生,反而引爆了一场更大的世界大战。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启示

  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全球化的国际体系开始萌芽,并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世界格局,并没有避免大规模世界性战争的又一次爆发。

由此,国际体系内部成员间发展不平衡或利益争夺矛盾日益激化,很有可能导致该体系瓦解,甚至引发战争。

通过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对促进当今全球化趋势,维护世界和平,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借鉴。

我以为,一个世界性国际体系想要维护世界和平,该体系就必须具备高效的完备的协调机制,各成员遵守条约。

而且,一个合格的体系,必须有负责任的大国担任组织内职务或者积极维护组织发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关系体系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要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来组织构建国际关系体系。

其次,要建构一个多方平衡的机制,促进合作。

稳定的体系,一定是存在多极均势的基础上,参与主体多,各方相互制衡互相依赖。

  如今,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紧密,已经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各国要想谋求发展,就必须维护世界和平。

就我国而言,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里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中苏冷战。

我们总结出,中国谋求发展需要世界,而世界的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我们应该积极自觉地融入到国际体系中,担负起地区性大国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始终倡导建立和平、稳定、发展、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与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努力。

  5小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好的国际体系可以有效地减缓世界大战的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惨痛的代价。

今天,我们要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防止军国主义复活,积极应对极端宗教主义。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只有在全世界共同利益下,才能谋求自身利益,这样才能促进各国间的合作和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义虎.国际格局论[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4.

  [2]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361.

  [3]赖凡.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看二战起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165~168、177

  [4]徐蓝.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J].历史教学问题,2000(3).

  [5]蔡翠红,倪世雄.国际体系结构分析:

结构、变迁与动力[J].教学与研究,2006(7):

50.

  作者简介

  孙都,女,汉,吉林,在读硕士。

现就读于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