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62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docx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教案

1.理解什么是“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

2.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影响。

同学们,相信你们现在已经看过很多书,回忆一下,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觉豁然开朗?

有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你感到无限温暖?

(学生回答)读完文章或书后,让我们把这种切身体验写下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写读后感。

(板书课题)

2.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等内容之后,把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实际写下来。

二、范文引路,了解写法。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范文。

教师多媒体出示默读要求:

(1)作者读的是什么文章?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这篇文章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哪些部分是写作者的“感”的?

这些部分写得怎么样?

作者的这些感想是因何产生的?

总结:

(1)写读后感,“感”应该作为重点详细描写。

(教师板书:

感是重点 联系实际)

(2)要先读文章,读懂原文。

(教师板书:

读是基础 读懂原文)

3.思考:

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1)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书,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

(3)联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

师:

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有条理地写的。

老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后感“五部曲”:

点——开篇点题,引出感受;介——介绍主要内容;议——围绕观点展开议论;联——联系实际陈述观点;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师:

那么,思路有了,该如何定题目呢?

生1:

可以以“读《×××》有感”为题目。

生2:

还可以以“《×××》读后感”为题目。

生3:

还可以以“正标题——读《×××》有感”为题目。

4.写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1)写读后感不是大篇幅抄录原文,而是简单地概括主要内容,应以读后的体会、感受为主。

(2)要写出真情实感,所写感想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3)要写出独特的新鲜的感受,内容要新颖、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和感染读者。

三、课外拓展,口头习作。

 看来同学们读书都十分认真,收获也一定不少了!

现在,请同学们观赏动画《家》,说一说你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动画《家》)

请根据提示填空:

那天,我看到了一个公益广告。

这个广告的内容是(  )。

这个广告让我联想到一件事(  )。

这个广告告诉人们(  )。

师:

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1:

××同学能把自己的收获详细地告诉我们,我觉得他(她)说得不错。

生2:

××同学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这点我觉得很好。

生3:

他(她)能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说,我觉得这点值得我学习。

四、动笔成文,实操演练。

1.以本单元课文《草船借箭》为例,说一说,你读后有何感想?

(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用智慧挫败周瑜的阴谋,用实力让对手心服口服;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终是自己吃亏,只能认输。

)那么你认为,要向谁学习呢?

(诸葛亮)学习他的什么?

(机智聪明,善于观察,博学多才)

2.根据这个思路,大家回忆一下文章,以“《×××》读后感”或“读《×××》有感”为题,练习写读后感。

3.师巡视并指导,挑选其中的优秀作文与大家分享,有问题现场点评、指导。

五、鼓励习作,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今后读文章或书时,要时常拿起自己的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内容,更能让我们深入体会到文章或书的情感。

边读边记,从读中思,到读中感。

写读后感

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今后仍需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鼓励他们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威夷风光(节选)

   从小就听说过美国的夏威夷风光旖旎,不曾想今天真的来到了梦中思念的“伊甸园”。

   坐在中型面包旅行车上,车窗外可见一层一层清晰叠加的火山灰(岩)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山峦,一边听导游介绍,一边想象着各种千万年从海底喷发出的火山怎样造就了夏威夷岛屿的形态。

   来到了恐龙湾,令我惊异的是,这里的海水与渤海湾全然不同,渤海湾的海水是蓝色的,这里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黄色的交织,在阳光的照耀下实在令人神往。

这种青翠色和玉色交织的色彩是夏威夷的海所特有的,听导游说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我们来到了原始森林,面包车的两边树木丛生。

在火山喷泉口,下起了细雨,我们下车前往海岸边观赏。

岸边清晰可见的崖石是烧焦了的黑黑的岩石,顺着导游指向的方向,我们看到了深邃漆黑的火山黑洞。

然后我们顶着风雨又来到了神秘的大风口,越往前走,风越大,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驱使我们非要承受大风的袭击的乐趣,不然的话我们何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呢?

   我们顶着风雨,湿透了衣衫,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大风口——享受着夏威夷的热带飓风的袭击,感到又冷又湿,躯体越来越难以忍受,但心中的惬意却难以言说。

(1)解释词语。

①风光旖旎:

________。

②如愿以偿: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不然的话我们何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呢?

(3)夏威夷的海水有什么特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

(1)形容景色柔和美好;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2)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

(3)夏威夷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黄色的交织,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

(1)①形容景色柔和美好;②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

(2)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必要到这个著名的大风口来。

(3)夏威夷的海水是绿色、奶色和绿黄色的交织,这是火山喷发导致的——这里的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4)作者在文中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现了勇于克服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不过大多是野花,比我们栽在花盆的花还要硕大,还要茂盛,还要鲜艳。

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

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人在街上走,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

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

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1)照样子,写词语。

①五颜六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含情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星星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频频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芒果树开的是________,仙人树开的是________,花树妙不可言是因为________。

(3)修改病句。

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花坛。

(4)用“________”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5)用“________”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答案】

(1)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三心二意;十全十美;喜气洋洋;想入非非;神采奕奕;兴致勃勃;轰轰烈烈;高高兴兴;絮絮叨叨;密密麻麻;津津有味;恋恋不舍;蒸蒸日上;孜孜不倦

(2)星星点点的白花;金灿灿的黄花;因为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

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3)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4)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5)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①从给出的词语“五颜六色”来看,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数字。

②从给出的词语“含情脉脉”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三个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③从给出的词语“星星点点”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④从给出的词语“频频点头”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此句是比喻句,应把“花坛”改为“长河”。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好句的习惯,是自己喜欢的句子即可。

 

故答案为:

(1)①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三心二意、十全十美;②喜气洋洋、想入非非、神采奕奕、兴致勃勃;③轰轰烈烈、高高兴兴、絮絮叨叨、密密麻麻;④津津有味、恋恋不舍、蒸蒸日上、孜孜不倦

(2)1、星星点点的白花;金灿灿的黄花;因为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

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3)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

(4)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5)略     

【点评】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注意句子的病因。

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伞的故事

   看见伞,我便想起了母亲,心里涌起了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去上学。

路途远,最怕遇上雨天。

冷不丁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

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呀!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

回到家就病倒了,通身烧得滚烫滚烫的。

娘摸着我的头,眼圈儿便红了。

那时候我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却说:

“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

”娘沉思良久__最后一字一句地说__买__咱买一把__

   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

那年月家里的生活十分jiān nán_______,她哪能有钱给我买伞呢?

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这天晚上,她早早地上了织布机,脚一蹬,手一搬,“哐里哐当”,满屋里便都是机声了。

这一夜,我枕着机声入梦。

一早醒来,机声还在响。

啊,娘织了一夜布。

我悄悄地走到娘跟前,chàn dǒu_______地喊了一声:

“娘!

”娘用熬红的眼睛看着我,不自然地笑了笑。

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

“娘,你别再熬夜了,我不要伞了!

   娘笑笑,说:

“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

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

从集市上卖布回来,娘一脸喜气。

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bāo fu_______,喜眉笑目地说:

“拿去吧,你要的伞!

   啊,伞!

我惊叫着,从娘手里接过伞来。

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

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再合上,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

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一把黄油布伞伴随我,从初中升高中,读大学,一直到参加工作。

渐渐地,这把黄油布伞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掉它。

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写出近义词。

半信半疑——________

体谅——________

盼望——________

落伍——________

喜眉笑目——________

伴随——________

沉思——________

欣喜——________

(2)把文中的拼音改为词语,并把它们写在拼音后面的横线上。

jiān nán

chàn dǒu

bāo f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给第三节中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娘沉思良久________最后一字一句地说________买________咱买一把________

(4)“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5)“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________。

这句话表达了“我”________。

(6)给短文分段。

(7)画出文章点明中心的一句话。

【答案】

(1)将信将疑

;谅解

;希望

;落后

;眉开眼笑

;跟随

;思索

;惊喜

(2)艰难

;颤抖

;包袱

(3),

;:

;!

;!

(4)母亲没有钱给我买伞

(5)母亲很辛劳

;对母亲为了让自己有把伞而熬夜操劳的愧疚

(6)第一段:

第一节。

第二段:

从“小时候”到“眼里涌出了泪水……”。

第三段:

最后一节。

(7)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

其中注意:

半信半疑: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所以“半信半疑”的近义词是“将信将疑”。

喜眉笑目:

形容高兴得眼睛都在笑。

所以“喜眉笑目”的近义词是“眉开眼笑”。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艰、颤、袱”容易写错。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娘沉思良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

“)买(!

)咱买一把(!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此题也可从反问句改陈述句的角度分析。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

她没有钱给我买伞。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这句话中“黄油布似的脸”说明母亲很辛劳。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为了让自己有把伞而熬夜操劳的愧疚(6)考查分段的能力。

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第一段:

第一节。

第二段:

从“小时候”到“眼里涌出了泪水……”。

第三段:

最后一节。

(7)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 在句尾:

我带着这把伞,仿佛母亲就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4)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做这道题不难。

(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此题考查分段的能力。

(7)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课外阅读。

木匠张三

    张三是个小木匠儿,他的本名叫什么我不知道,人们都这样叫他,我也跟着叫。

初次见面,我对他就颇有好感——午休时分,别人都横七竖八地躺着休息,只有这小伙子实在,干活不惜力。

去的次数多了我才发现,重要的技术活儿总是少不了他,装推拉门时一个四十来岁的师傅摆弄了半天装不上,张三一上手,不到半个小时就完事了。

在这支装修队里,他拿的是小工的钱,干的却是技工加小工的活儿。

    原来,年仅19岁的张三,已经有了四年的“工龄”。

15岁时,父亲让他学裁缝。

家里老少七口,只靠二亩薄田根本不行。

可是张三觉得,一个小伙子学裁缝。

浑身的力气使不出,便自己作主干起了木匠。

他心灵手巧,又肯卖力,技艺日见长进,每月下来,也有千儿八百元的收入寄回家里。

    半年以后,一天晚上,我正在新居里伏案赶写一篇文章,忽然门铃响了,打开房门,一眼让出是张三。

“啊,是你,请进。

”张三依然那么强健,那么充满青春的活力,只不过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我:

上身穿一件白色T恤衫,下身穿一条深蓝色牛仔裤。

一晃,近二百个日日夜夜如水逝去,这中间张三遭受的坎坷与艰辛,以及获得的成功与喜悦,一切尽在不言中,全部融在了他递给我的名片上。

那名片的头衔是:

华普家居装饰公司施工队长。

“张三,不错呀,进步了!

     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自语道:

“进步了吗?

”随即又自我否定说:

“这不算进步,还是在为人打工。

”我愕然了:

“怎么?

你也想当老板?

”他反问我:

“您不是说过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现在,我还只有当老板的打算,没有当老板的实力,不过,再过几年,资金和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我倒真想回家乡拉起一支装修队,努力干出一番事业呢!

——好个张三,我真为你高兴!

(1)理解和体会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衣着比在我家时“新潮”了许多。

张三略带羞涩地望我一眼。

(2)作者为什么通过张三之口,引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

(3)文章中的张三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新潮:

跟上社会流行的风气。

②羞涩:

不好意思。

(2)因为第一,在于说明胸无大志,不想大有作为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大作为;第二,表明张三不满足现状,不仅只是当个施工队长,而是要当老板;第三,揭示张三内心世界在于不断奋发进取。

(3)①勤劳能干,不顾惜自己的力量。

②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③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奋发进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意思,不难写出“新潮”:

跟上社会流行的风气。

“羞涩”:

不好意思。

作者通过张三之口,引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话,因为第一,在于说明胸无大志,不想大有作为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大作为;第二,表明张三不满足现状,不仅只是当个施工队长,而是要当老板;第三,揭示张三内心世界在于不断奋发进取。

张三的勤劳能干,不顾惜自己的力量、刻苦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奋发进等等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6.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①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②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③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④鲁迅先生旁边走着海婴,过了苏州河的大桥去等电车去了。

等了二三十分钟电车还没有来,鲁迅先生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杆坐在桥边的石围上了,并且拿出香烟来,装上烟嘴,悠然地吸着烟。

⑤海婴不安地来回地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坐下。

⑥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⑦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⑧“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⑨鲁迅先生从下午二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从下午二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⑩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

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

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

海婴这时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⑪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⑫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⑬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⑭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⑮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⑯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⑰“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⑱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

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⑲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⑳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选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哪几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概括。

2.第⑨段用了七个“陪”字,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