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66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21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 七年级下科学 实验教案.docx

浙教七年级下科学实验教案

2012七年级科学实验进度目录表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观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2.技能训练表达.

3.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

4.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5.实验扦插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实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耳和听觉

3.实验噪声的污染和控制

4.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

5.探究平面镜成像

6.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

7.实验眼和视觉

第三章运动和力

1.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3.制作简易水平仪

4.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实验二力平衡条件

6.实验探究商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7.实验研究水的压强特点

第四章地球和宇宙

1.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及昼夜更替的现象

2.活动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

3.实验月相及其变化

4.实验模拟日食

5.实验模拟月食

6.制作活动星图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观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目标:

1.认识定量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2.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

3.尝试进行数据形式的转换。

实验准备:

纸、笔、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在人的发育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如果我们对人体的某些部位进行测量,就能更为准确地描述这种变化。

人的身体最直观的特征是外观特征,尤其是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你知道吗?

从胎儿到成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躯干相对身长的比例是变化的。

这种变化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1.仔细观察图1-1,注意每幅图都用百分比显示。

你可以用这张图来确定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躯干、头等部位与身长之间的比例。

图1-1

2.设计表格,记录图中所示的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头和腿的长度占身长的比例。

如观察图A,可以估计出2个月的胎儿头的长度占身长的50%,就在表中记录下这个数据。

(注意:

图A显示的腿是折叠着的,你只能估计他的长度)

3.以年龄为横坐标,以腿占身长的比例为纵坐标,用上述统计的数据在图1—2中画一曲线图。

图1-2

分析与讨论:

1.从胎儿期到成人期,头占身高的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其他部位占身高的比例又是如何?

2.通过上述活动,我们身体不同部位的生长速度有哪些不同?

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拓展研究:

1.从图1-2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地域的泥炭层中挖掘出了唐宋年间的古莲子。

1951年,人们把这些古莲子种了下去,结果种子不仅发了芽,而且于1953年夏季开出了粉红艳丽的荷花。

在盛夏,成熟的稻谷如果不及时收割,又连续几天遇到降雨,水稻种子就会在稻穗上发芽。

那么,种子什么时候会发芽?

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有哪些?

显然,种子本身的一些条件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除了种子本身的原因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又是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目标:

1.认识变量。

2.体验变量控制的方法和过程。

3.尝试通过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准备:

豌豆(绿豆、蚕豆等)种子、烧杯、冰箱、保温箱、记号笔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图1-3是豌豆种子萌发的一个实验方案,甲组必做,乙、丙两组中可选做一组,建议提前几天完成)。

甲:

环境温度20℃左右

乙:

环境温度40℃左右

丙:

环境温度0℃左右

2.根据实验方案及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3组实验装置,在实验条件即变量上存在什么不同?

(2)在每组实验装置中,A、B、C种子之间的实验条件有什么不同?

(3)根据图1-3的实验情况,完成表1-1。

表1-1记录表

A种子

B种子

C种子

水分

温度

空气

水分

温度

空气

水分

温度

空气

甲组

乙组

丙组

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设计上,B种子和C种子所处实验条件有什么差异?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2.我们能否通过比较甲组B种子和乙组A种子的萌发情况,就断言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

为什么?

3.甲、乙、丙组中的A.B.C种子各用一颗豌豆种子进行实验,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实验,其结论才会更加可靠?

 

拓展研究:

1.设计实验研究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

2.如果我们要分析种子自身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萌发,这个实验有哪些变量?

应如何控制变量?

你能设计这个实验方案吗?

 

4.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实验目标:

1.了解花的结构。

2.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3.培养有序观察的习惯。

实验准备:

桃花(或梨花、杜鹃花、迎春花等)、丝瓜花(或黄瓜花、南瓜花)等、镊子、刀片、

放大镜。

过程与方法:

江南的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

如果漫步乡村田间,徜徉城市公园,你就会被花的艳丽所吸引,为花的芳香所陶醉。

但是,这花的艳丽、花的芳香,都只是为了帮助植物完成传粉、受精,并不会形成种子,使植物的生命得以延续。

那么,花的结构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直接有关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研究花具有怎样的结构。

1.观察桃花的结构。

(1)手持一朵桃花,观察桃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闻一闻花朵,分析一下花香是

从哪里发出来的。

手用镊子由外向内逐层剥下花的各部分,并把它们粘在表

表1-2记录表

名称

桃花

雌蕊

 

数量

 

数量

雄蕊

 

数量

 

数量

花辨

 

 

萼片

 

 

2.观察雌蕊和雄蕊

(1)仔细观察雄蕊的结构,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取出花粉,用手捏一捏,有什么感觉?

,放大镜下看到的花粉是怎样的?

(2)仔细观察雌蕊的结构,用刀片小心地将子房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子房里旨到的胚珠的形状。

(3)在下面的方框里,真上你所观察到的有关结构:

雄蕊

里面有花粉

花蕊

 

雌蕊

里面有胚珠

分析与讨论:

1.不同的花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花开放以后,凋谢的是哪些部分?

留下的部分将发育成什么?

 

拓展研究:

在学校生物园及花圃中观察几种植物,如大豆、牵牛、豌豆、月季、小麦、丝瓜、黄

瓜、南瓜等,看看它们的花与上述花有什么不同。

 

实验5扦插

实验目标:

1.应选择怎样的枝条作为扦插用的插条?

2.插条为什么不能保留太多的叶片?

实验器材:

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

盛水托盘、土壤、修枝剪、小铁锹、矿泉水瓶。

进一步探究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如柑橘,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某个品种的柑橘逐渐不受欢迎,农民需要更新柑橘品种,但优良品种的苗太少。

如何得到更多的优良柑橘树品种呢?

我们可以利用扦插技术,即将从其优良品种的树冠上剪取适宜的枝条,将这些枝条截取为插穗,将这些插穗扦插于插床或育苗箱中并进行培养,形成新的幼苗。

扦插是植物营养繁殖的一种常用方法。

可利用枝条、根或叶等营养器官的任何一部分插在土里或浸入水中,使其生根抽枝并成为新植株。

可以分为枝插、叶插、根插和芽插,但以枝插最为常用。

1.插穗选择。

插穗的长度因树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要求具有2个以上的节、有芽。

大树上的1~2年生枝条,可以作为扦插的材料,但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

实验室用插穗以长5~7cm,直径1~1.5cm为宜。

以枝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

(注意:

不要在同一棵植物上剪取太多的枝条,注意考虑对树木的佑护。

2.插穗处理。

用修枝剪将枝条的上端剪平。

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

每一枝条留3-4节,半嫩枝扦插要带部分的叶片。

3.将适量的土壤放入木箱或塑料筐中,用小铁锹松土。

4.将插条插入土壤中,浇适量的水,罩上透明塑料袋,并注意遮阴。

5.在随后的管理中,应适时浇水,每天早上揭开塑料袋,通气10分钟,一星期后待插条开始生长时,撤去塑料袋,但要保持土壤的湿润。

在20-50的气温下,扦插的植株较容易成活

讨论:

1.插条上为什么只能留少量的叶?

2.通过实验,总结成功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探究

探究植物扦插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比较同种植物不同长度的插条扦插情况,获得最佳的插条长度。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实验1实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4.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并初步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准备:

橡皮筋、笔套、钢尺、铁块、玻璃缸、水、纸杯、棉绳、火柴梗、

胶带纸、水槽、软木塞、铅笔。

过程与方法: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小时候常在厨房里玩。

有一次,他听到厨师用刀叉敲打盘子发出悦耳的声音,感到很好奇,于是自己动手做了实验。

他发现,敲打金属盘会发出声音,但用手按住金属盘后,声音就立即听不到了。

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一、声音的产生

1.-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

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二、声音的传播

1.把两张课桌紧紧的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将两张桌子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能听到敲击声吗?

2.如图2-1所示,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三、制作土电话

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梗上,并用胶带纸将火柴梗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

一个同学

2.两个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

当一着纸杯讲话时,另一个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四、声波

1.如图2-2所示,在水槽中加入约3厘米深的水,先让水面静止下来。

然后用铅笔一端不断轻触水面,每秒轻触2次,大约持续1分钟,观察水面上形成的水波。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在水面静止后,在水面上放一个软木塞。

想一铅笔一端轻触水面,形成水波,那么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3.重复步骤1,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一一

分析与讨论

1.我们在敲桌子时,能听到声音,但看不出桌子的振动。

你能用什么办法著桌子在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在振动呢?

2.在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将两张紧挨在一起的课桌拉开一条小缝?

 

拓展与研究

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测量声音传播速度的方法,并根据设计的方法测量出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2.耳和听觉

实验目的。

1.认识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功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反映人对声音感觉的三要素;

3.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5.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实验器材:

机械钟,棉花,米尺,塑料管,铅笔,钢尺,橡皮筋,木条,乐器(如笛子、口琴等)。

实验过程:

一、情景设置

早晨,你还在沉睡,突然,闹钟响了起来,你马上被惊醒,因为你的耳朵觉察到了闹发出的声音。

你的耳朵最外面的曲面部分外观和作用就像一个漏斗,它汇集声音并经耳道导向鼓膜,声音使鼓膜振动,从而使你能听到声音。

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千差万别的:

轻声的聊天,大声的喊叫;小提琴声柔和纤细,大琴声稳重舒展;广播电台播放的流行音乐,婴儿的哭叫声……它们有强有弱,有高有《有的浑厚,有的清脆。

那么,声音有哪些基本的特性呢(7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研究。

二、耳的结构

耳是一个奇妙而复杂的人体感觉器官。

观察如图1-2所示的入耳模型图,分别找出外耳道、耳廓、鼓膜、鼓室、听小骨、听神经和耳蜗,并在图中标明。

三、听觉测试

1.两个同学相互合作,选取一个安静的室内环境进行实验。

先让合作的同学闭目静坐,并将棉花球紧塞在该同学的左耳中。

(注意:

塞棉花球时用力要适当,以免损伤耳朵)

2.你手拿正在计时的机械钟,此时钟会发出微弱的滴答声,先将钟放在合作同学的右耳旁,使他(她)能听到钟的滴答声,然后将钟慢慢地从该同学脑后移开,直到他听不见钟发出的声音为止。

3.测量并记录此时钟到该同学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右耳听力的距离。

4.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左耳听力的距离。

5.换上自己作为被测试者,用上面的方法分别测量并记录你自己左、右耳的听力的距离。

左耳

右耳

你的听力距离

合作同学的听力距离

四、听觉方位测试

1.取一根塑料管,并将其弯曲,把弯曲的塑料管的两端放在合作同学的左右耳旁,如图1-3所示

2.用一支笔敲击管子的任意位置。

3.请听声音的合作同学说出笔敲击的位置在管子的左边、右边还是中间。

4.换上自己作为被测试者,用同样的方法测试自已的听觉方位感。

5、将测试的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敲击位置

你的判断

合作同学的判断

五、人对声音的感觉

1.声音高低——音调

如图1-4所示,用手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

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一边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一边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注意:

钢尺先后两次的振动同谋应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的钢尺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和发出声音的音调

钢尺伸出桌边和长度

钢尺振动的快慢

声音的音调

结论: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____),发出的声音。

物体振动的越慢(频率____),发出的声音。

2.响度

(1)如图1-5所示,将橡皮筋套紧在一根木条上,两端插入两支笔,用手在橡皮筋中间轻轻向一边拉动橡皮筋到一定距离(如1厘米),这个距离就是橡皮筋振动的幅度,松开手,观察橡皮筋的振动情况,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图1-5

(2)重复上面步骤,将橡皮筋拉开一个更大的距离,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哪一种情况发出的声音大?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小

橡皮筋的振动幅度大

声音的响度

结论:

声音的响度与有关,越大,响度越大。

五、音色

使几种不同的乐器(如笛子、口琴等)先后发出单调相同的声音,如C调中的1)单凭听觉能否辨别是哪种乐器发出来的?

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同一乐曲,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把你的感觉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讨论:

1.在听觉方位的测试活动中,当一个同学敲击管子时,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到耳朵的?

 

2.在许多人同时讲话时,我们即使没有看到他们,也可仑

用了声音的什么特性9

 

课后深化

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发生衰减。

放学后用机械钟测量你自己、父母和祖父母的听力的距离,收集其他同学测量他们父母、祖父母的听力距离的数据设计表格,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叩

 

实验3.噪声的污染和控制

实验目的:

1.认识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控制噪声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器材:

收录机,秒表,棉布,毛巾,棉衣,棉花。

实验过程:

一、情景设置:

在学习、工作和休息中,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无章的声音——噪声则令人心烦意乱。

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噪声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症状,还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因此人们称噪声是“隐形杀手”。

许多国家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噪声标准,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城市的街头设置了自动噪声监测仪。

二、噪声的危害

先在安静的情况下测量一下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然后用收录机播放强度较大噪声(如节奏强烈的摇滚乐),再测量一下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在这两种情况下脉搏跳动有什么变化?

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安静时的情况

极大噪声时的情况

三、减小噪声的途径

1、让一台收音机发出一定的响度的声音,站在距离收音机不同的位置,改变你和收音机(声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

把感觉现象记录下来:

0.5米

2米

4米

在实验室外,关上门

由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选取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料(如棉布、毛巾、棉衣……),裹住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当人与收音机位置不变时,感觉声音大小,并记录在一表中:

棉布

毛巾

棉衣

……

由此,你能得出的结论。

3.保持你与收音机的位置不变,用棉花或者柔软的纸堵住两只耳朵,感觉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你耳朵塞上棉花后的感觉与没有塞棉花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9把感觉到的现

耳朵没有塞上棉花时

耳朵塞上棉花时

感觉到的现象

 

讨论:

1.噪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为什么?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声音是噪声?

噪声有哪些危害?

 

进一步的研究:

1.为了控制噪声,许多国家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噪声标准。

查阅资料和上因特网,了解我国制定的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2.在学校或你所居住的社区做调查,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噪声源。

在你的学校或社区应执行国家噪声标准中的哪一个等级9采取了哪些降低噪声的措施(7为进一步降低你就读学校或所在社区的环境中的噪声,你有什么建议?

 

实验4.小孔成像观察仪(操作)

实验目的:

1.认识小孔成像观察仪的原理;

2.学会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

实验准备

两个圆纸筒(一大一小,大的能够紧套在小的外边,并能相对移动),锡箔,防油纸或绘图纸(一般半透明纸也可),蜡烛和火柴。

实验步骤:

引子:

你是否看到过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地面上有许多圆形的光斑?

这不是树口十间缝隙的影子,而是太阳的像。

这个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发生小孔成像而产生的。

关于小孔成像现象,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其中指出,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相比较,是上下颠倒的。

下面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观察仪,来观察小孔成像的情况。

1.在大纸筒的一端包上锡箔,在锡箔中心戳一个针孔;在小纸筒一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纸作为纸屏,将小纸筒插入大纸筒内。

整个装置除锡箔有针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

这样就做成了如图1-6

所示一个小孔成像观有孔的锡箔图1-6观察仪,。

2.在室内,把小孔成像观察仪有小孔的一侧对着光线明亮的窗户或窗外一个明亮的物体,在另一侧观察就可看到光屏上呈现窗户或明亮物体的像。

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况:

像比物大还是比物小宁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9像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3.在室内,点燃一支蜡烛,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点亮的烛焰,观察蜡烛的像,注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使小孔成像观察仪逐渐接近(或远离)蜡烛,观察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保持小孔成像观察仪与蜡烛距离不变而将纸屏向针孔推近,观察像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4.如果把观察的烛焰向右(向左)移过一小段距离,则它在屏上的像将向哪侧移动?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将针孔稍微变大一点,重复上述过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变化。

6.在锡箔上分别戳非常靠近的两个针孔、三个针孔、五个针孔,观察纸屏上的像:

此时成的像有几个?

像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讨论:

1.通过制作活动,你有哪些体会,是否领悟到光的传播特点?

2.与其他同学的作品相比较,你的作品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不足?

3.在相同的成像条件下,比较几件作品,它们的小孔直径与光洁程度对所成像的亮度与清晰度有怎样的影响?

删黼孽孝够掰露鼍.

进一步探究:

魔术师将一个只有一面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向观众展示,将10元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中投入,结果10元纸币竟不翼而飞。

这是什么道理(噢,原来这只方形空箱是有“魔力”的,它的魔力就来自于箱中的平面镜。

用图17中的器材自制一只魔术箱,并进行表演。

想一想,魔术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特点?

应如何放置平面镜?

图1-7

{

 

实验5.平面镜成像

实验目的: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感知虚像的含义;

3.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如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信息;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玻璃板,橡皮泥,刻度尺,方格纸,三角板(或量角器)。

实验步骤:

1.情景设置

今天早晨你照镜子了吗?

也许每天早晨你都要在镜子前面梳头或刷牙。

你所用的镜子的表面是一个平面,这种镜子叫平面镜。

在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一个你,镜子里的那个“你”就是你的像,镜子里的像的位置、大小跟你在镜子前面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甲下面的实验就是研究物体在平面镜里成像的特点的。

2.跟同学合作,让合作同学拿着一枚平面镜,自己先站在平面镜前面,然后慢慢远茬平面镜,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

提出你的猜测:

2.如图所示,在桌面上平放一张方格纸,在方格纸中间竖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两下角用橡皮泥粘住。

在方格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3.用橡皮泥做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柱体、在玻璃板前的适当位置先放其中的一块橡皮泥,这时从放橡皮泥这边向玻璃板看上去,可以看到。

4.将另一块橡皮泥放到玻璃板的后面,慢慢移动它以改变它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向玻璃板里面看去,这块橡皮泥和玻璃板前面那块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为止。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橡皮泥的像的位置。

记下这两块橡皮泥的位置。

5.移开玻璃板后的那块橡皮泥,用一张白纸做屏幕放在玻璃板后已移去橡皮泥的位置上,用眼睛从玻璃板后直接观察白纸,看一看白纸上能否出现玻璃板前的橡皮泥的像。

白纸上(“有”或“没有”)橡皮泥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橡皮泥的像是(“实像”或“虚像”)。

6.移动玻璃板前面的那块橡皮泥,改变它的位置,重复步骤3和步骤4,并分别记下此时两块橡皮泥的位置。

7.移去玻璃板,用一条直线反每次实验中的橡皮泥和它对应的像的中心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两块橡皮泥的中心到玻璃板的距离。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测量两块橡皮泥中心的连线与玻璃板是否成直角,(或用量角器测量角度)

橡皮泥到玻璃板的距离

橡皮泥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橡皮泥和橡皮泥的像的连线与玻璃板的角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8.分析实验收集到的证据,得出结论:

(1)橡皮泥的像的位置和它自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