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969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docx

北京市朝阳区届高三语文份统一考试

北京市朝阳区2009年高三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和答题纸三部分。

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8页,答题纸共4页。

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只收回机读卡和答题纸。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Ⅰ卷和第Ⅱ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

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机读卡上的姓名、考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中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

第Ⅰ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废黜处理相形见绌怵目惊心

B.间断信笺草菅人命缄默不语

C.妩媚联袂魑魅魍魉素昧平生

D.坍圮洁癖否极泰来脾胃不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决择度假食不裹腹坐收渔利

B.售罄就绪渊远流长涣然冰释

C.啜泣精简呕心沥血高潮叠起

D.座谈陨落无上光荣变本加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面对记者的拍照和采访,这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并不自己的投票决定:

“我投奥巴马的票,我的家人和朋友基本都一样。

②过度的欲望与贪求无益于心理的健康。

因此要用心去品味人生中平凡的充实,在功名、财富的追求中多存几分,使心灵清澄。

③冬天洗冷水浴时,冷水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大量血液流向人体深部组织;皮肤血管又扩张,大量血液又流向体表。

A.隐讳淡泊剧烈继而B.隐晦淡泊强烈既而

C.隐讳淡薄剧烈既而D.隐晦淡薄强烈继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每到农忙时节,一些种养大户、农机户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便需要雇人打工,从而使农村“钟点工”这一新兴行业脱颖而出。

B.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学习英语非但没有取得为虎添翼的效果,相反,对英语水平的过度要求还成为他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负担。

C.中东地区再燃战火,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不安。

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真诚希望对抗双方立即偃旗息鼓,以对话方式解决争端。

D.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强调,学校周围严禁开设网吧,但我市一些中小学校附近,网吧几乎“泛滥成灾”,学校家长对此意见很大。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父母要善于利用音乐等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

长期受到音乐的熏染,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父母的教育也能事半功倍。

B.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着150多年历史,为全球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的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已申请破产。

C.当宾客们来到这个秀丽的小花园后,才看到婚礼的主会场竟设在花园人工湖心的小岛上举行,大家对婚庆公司的这个巧妙安排喷喷称奇。

D.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

打击恐怖主义时,能不能以“人权大于主权”为由侵犯他国主权?

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的态度向来是肯定的。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庄辛谓楚襄王曰:

“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

“先生老悖乎?

”庄辛曰:

“臣诚见其必然者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

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擒于城阳。

于是使人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

“诺。

庄辛至,襄王曰:

“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

“臣闻鄙语曰: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靖蛉乎?

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

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矣。

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黄雀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矣。

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①方受命乎灵王,系已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矣。

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②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于是乃以执珪③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取材于《战国策》)

注释:

①子发:

楚国大夫。

②黾塞:

地名,在河南信阳。

③执珪:

楚国的一种爵位。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绝:

截断,截取

B.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招:

箭靶,目标

C.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陵:

巍峨,高大

D.填黾塞之内,而投已乎黾塞之外填:

充塞,布满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则)楚国必亡矣

B.于是(襄王)使人征庄辛于赵

C.(然)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

D.(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庄辛直言敢谏、有政治预见的一组是()

①(君王)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②臣诚见其必然者也

③于是使人征庄辛于赵

④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⑤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⑥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

A.①②⑤B.③④⑤

C.①④⑥D.②③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庄辛直言楚襄王淫逸侈靡,宠幸奸佞,不顾国政,楚国将面临巨大的灾难,楚襄王竟责骂庄辛老糊涂,并将庄辛流放到赵国。

B.本文引譬设喻,由蜻蛉、黄雀遭遇杀身之祸说到蔡灵侯,步步紧逼,最后指出襄王的危险处境,襄王十分惊骇,于是重用庄辛。

C.本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几乎都由对话完成,并主要运用对话的方式,塑造了庄辛这一机智果敢、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D.本文具有浓厚的论辩色彩,运用相同形式的比喻,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由浅入深,说明安而忘危必致祸患的道理,寓意深刻。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6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来之有也”。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0分)

春归

唐庚①

东风定何物?

所至辄苍然。

小市花间合,孤城②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

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释:

①唐庚,北宋诗人。

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

②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问一答,写东风所到之处,一片郁郁苍苍,传达出春来不可阻遏之势。

B.前两联描写春光之盛,颈联暗转,以所闻之禽声和所见之江色引出诗人愁绪。

C.尾联极写愁思之深,将愁人格化,说自己无计驱走忧愁,反倒被愁推到酒边。

D.本诗以“春归”为题,描写了诗人在浩荡春风中回到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3分)

③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7分)

①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③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14—16题。

“缶阵”之否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宏大的“缶阵”引起轰动,其创意和效果都非同凡响。

开幕式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缶”是引经据典查出来的。

事实上,开幕式“缶阵”所演奏的“缶”,无论是据经典还是出土实物,都不是缶。

“缶阵”之“缶”是根据1978年湖北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鉴缶”外形仿制的。

曾侯乙墓“鉴缶”由内外两件组成,外面为方鉴,方缶置于鉴内。

缶是先秦礼器中的酒器,鉴为水器。

鉴缶组合后,之间的空隙正好可用来盛冰。

这件器物文献无定名,“鉴缶”只是考古学的定名,因其功能我们也称之为“冰鉴”。

鉴缶的器物形态不是缶,其功能类似现代冰箱而不是乐器,其用途主要是在丧礼场合保证祭祀用酒醇正。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乐器之缶为瓦器,而不是青铜器。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以曾侯乙墓的鉴缶作为“缶阵”之“缶”的依据显然失当。

中国先秦乐器是按照质地进行分类的,即所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等“八音”。

“金”是青铜的钟、铎之属,“石”是磬,“土”是埚、缶一类,“革”是鼓之属,“丝”为琴、瑟,“竹”为篪、箫管,“匏”指笙、竽,“木”为柷。

按这种分类,以蒙皮发音的“缶阵”之“缶”,是为“革”属之鼓,而不是“土”属之缶。

按照现代乐器分类法,根据乐器的声学振动体特性看,“缶阵”之“缶”属于膜鸣乐器,而乐器之缶则属于体鸣乐器,也不是一回事。

最后说一下缶的演奏场合。

陶缶因烧制温度低,打击时声音沉闷,容易破损。

“击缶而歌”的目的在于节奏,而不在于缶音。

陶器本为生活用品的大路货,饭饱酒酣之余击缶而歌多是率性而为,就像在食堂敲盘子打碗发泄情绪一样,上不了台面。

其仪态雅俗、器物完损、声音好坏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因此,先秦时期的缶只是偶然作为乐器,不用于礼乐场合。

在此,我们只是在文献意义上讨论“缶阵”之“缶”对古代乐器之缶的误读,是希望借以反思今天人们继承传统文化的路径和图景。

一般而言,在无外来文化干预的情况下,传统文化的演化和突变很难发生,而误读却很容易造成文化的传承出现差异性和多元化。

有哪一种方式比这种“缶阵”表演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更有力呢?

又有哪一种方式比这种误读给传统文化带来活力更多呢?

在对古典乐器的诠释上,张艺谋唯一的错误就是不能将所奏之器称为“缶”。

那叫什么比较恰当?

对前所未见之物,我们仍可依照考古学的定名方法,称之为“鉴缶状电子发光鼓”(DruminJianfou-ShapedwithLED),或简称“LED鼓”。

(取材于王纪潮《“缶阵”之否》)

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侯乙墓的“鉴缶”由两件青铜器组成,内层方缶用来盛酒,外层方鉴用来盛冰,其功能类似现代冰箱。

B.所谓“八音”,是指中国先秦乐器按照发音部位的质地,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等八类。

C.先秦时期,陶缶是生活用品而不是乐器,“击缶而歌”是为了发泄情绪,目的在于节奏,而不在于缶音。

D.陶缶声音沉闷,容易破损,演奏时仪态雅俗、器物完损、声音好坏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不用于礼乐场合。

15.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否定了张艺谋“‘缶’是引经据典查出来的”这一说法,因为“缶阵”之“缶”与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鉴缶”没有任何关联。

B.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干预,传统文化在继承过程中就不会发生演化和突变,只有依靠误读才能形成文化传承的差异性和多元化。

C.引起轰动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缶阵”表演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化最有力的方式,而误读必将给传统文化带来更多活力。

D.无论是按照古代乐器分类法,还是按照现代乐器分类法,“缶阵”之“缶”都与“鼓”属于同一类乐器,因此可称之为“LED鼓”。

16.“缶阵”之“缶”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鉴缶”为仿制依据,有哪些不当之处?

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

(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节气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二十四节气越来越在意了。

春夏的几个节气感觉还好些,秋天就不同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像坐滑梯似的,止都止不住;况且它们的手一个比一个凉,表情也一个比一个冷漠、生硬,但又不得不跟着它们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哪怕后退半步也是不可能的。

走着走着,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

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

比如风,它来的时候也是有路数的。

如果站在田野的高处,就不难发现远处的那些亭亭玉立的玉米、高粱,开始悠悠地摇曳起来,一起一伏的,形似一个水波的巨孤,慢慢地推过来,推过来,经过身边时,“嗖”的一声,就蹿过去了。

节气也是如此。

就说惊蛰吧,也不是陡然的一声响雷这么简单。

据我多年的观察,惊蛰也有着怀柔的一面。

在它到来之前,常常会有几个暄透的好日头,笑容可掬的样子,把藏匿于瓦砾、枯草里星星点点的残雪悄悄消融掉,再把僵硬的泥土弄得酥软了,然后才是一记重雷。

乡村就有这么个好处,它使你觉得这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不是一味地胡来。

不像我们人,只要心血来潮,就会轻举妄动,结果做出许多蠢事,然后再慢慢地反思、修正。

比如霜降,它的威严是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一点一点铺垫起来的。

节气就是这样有规矩,也守规矩,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

该立的立,该废的废。

然而冷与热,立与废,都使你心服口服。

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

这两道关,一个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

在我看来,惊蛰的那一记霹雳,无疑是春天提炼出的一颗灵丹,那些沉睡的草木、庄稼和小生灵们,就着甜丝丝的雨水服下去,嘴巴咂呀咂的,一个个如灵魂附体,仿佛刹那间,一切该醒的都醒了,就连落在房顶瓦沟里的小小草籽也不肯错过机会。

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

至于霜降,我想它更像是秋天念出的一句黑色的咒语。

一语既出,该谢的,得谢,该落的,得落,没有什么好通融和商量的,即使心怀不满与怨恨,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姑且抱着“留得青山在”的态度,暂时蛰伏下来,或者远走他乡吧。

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霜降之夜总是出奇地静,一切生灵都缄默不语,就连絮絮叨叨的风婆子也闭上了嘴巴。

是的,草木、庄稼和一切生灵也该静一静了。

伫立在霜降之夜无涯的寂静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我们不难从这大静大美之中,隐隐感悟到天道的伟大。

这使我想起一桩往事。

那是政治闹猛的年代,我和祖父在豆青河畔看管生产队里窖藏的红薯。

霜降那天晚上,我半夜起来解手时吓了一跳,乖乖,满地的银霜!

当我咝咝呵呵重新回到窝棚时,祖父自言自语地说,落霜了。

然后诡秘地笑笑,说,豆子,爷爷考考你,你说这世上谁最伟大?

我想了想,说道:

“是哪个伟人吧?

”祖父摇摇头,小声说出“时令”二字。

我一时没听明白,感到祖父的话有些不可思议。

他说睡吧,到了我这把岁数你就会明白的。

祖父对时令是敬若神明的,他常常因为播种的时间问题与生产队长发生争执,每次他总会说,二十四节气虽然不会张口说话,但它心里比什么都清楚。

人是糊弄不了它的。

祖父后来是不是霜降时走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的确是在该走的时候走的,连一声叹息也没有留下。

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

取材于许俊文《节气》

注①: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写节气,更多的是通过对农村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表现,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

B.作者说惊蛰与霜降是“一道一魔”,并且分别用“灵丹”“咒语”这样截然不同的比喻,鲜明地表现出对这两个节气的一爱一憎。

C.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说明农村的好处在于“一切东西,都是有根有脉、有因有果的”,农村人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味地胡来”。

D.作者对节气的描述有详有略,而对惊蛰、霜降这两个节气则作重点描述,是因为它们在时令的变化中体现了大自然的盛衰之道。

E.作者慨叹节气转换难以阻止,人只能跟着节气“一步步地往岁月深处走”,而祖父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人间,全文笼罩着感伤情怀。

18.第一段说“一场铺天盖地的白霜便突然降临了”,而第二段又说“其实,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的”,作者这样说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19.文章以“节气”为题,为什么在六、七两段集中写了对祖父言行的回忆?

(4分)

20.完成下面的问题。

(6分)

①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中“此时沉寂已久的村庄和田野,到处眨动着惺忪的小眼睛,到处弥漫着慵懒的呵欠声”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分)

②文章以“如今他的坟茔就匍匐在豆青山的荒草丛中,好安静啊”一句结尾,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作用。

(3分)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21.请将下面这则消息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4分)

2009年,北京市文物部门将启动颐和园谐趣园、十三陵茂陵等20项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工程。

颐和园谐趣园修缮将在春天进行,部分园区将封闭施工,而十三陵茂陵抢险方案已经出台,茂陵坍塌的明楼可能局部恢复。

故宫将陆续启动英华殿、慈宁花园建筑群、东华门城楼、灵沼轩等修缮工程,预计2009年修缮经费将达7000万元。

同时,市文物局还将首次启动对重要石质、木结构文物建筑的安全监测工作,包括后门桥、孔庙国子监等文保单位将会接受超声波、雷达探测等先进手段的“体检”,以便文物部门了解文物内部状况,及时排除隐患。

据悉,这一工作以后每年都将进行,文物古建的“体检”将定期化、规范化。

22.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将“旅行”换成其他话题,另写一组句子。

(5分)

怎么能不喜欢旅行?

没有见过高山的巍峨,真是遗感;见了高山的巍峨没见过海洋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海洋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阳台上栽了一棵丝瓜,有一天,孩子发现藤上开了两朵粉黄色的花,母亲要将这两朵花摘掉,孩子大惑不解。

母亲说:

“离根最近的、开得最早的花虽然漂亮,让人看着高兴,但很难结瓜。

按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结的瓜个儿大才是,可是丝瓜藤的目标是向上、向远方延伸,它要铆足劲儿心无旁骛地将力向前面输送。

这两朵花离根最近,反而得不到充足的营养。

摘去它们,藤才不会分散精力,力就通畅了,后面的花越开越欢,瓜越结越大。

不信,你留下它们自己观察吧。

孩子将信将疑。

不久,母亲的话得到了验证,那两朵花也凋谢了。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共30分)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C都读mèi(A“处”读chǔ,其他都读chù;“间’’读jiàn,其他都读jiān;D“脾”读pí,其他都读pǐ)

2.D(A抉择,食不果腹;B源远流长;C高潮迭起)

3.A隐晦:

意为(意思)不明显。

隐讳:

指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淡泊:

不追求名利。

淡薄:

(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

既而:

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4.偃旗息鼓:

放倒军旗,停止击鼓。

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这里指停止战斗。

也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A使用对象不当。

脱颖而出:

锥子的尖端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现比喻在众多人才中,一个人的才能很快显现出来。

B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

比喻帮助坏人作恶或助长坏人声势,贬义。

D重复累赘。

三令五审:

再三命令和告诫。

5.B(语序不当,应为“不仅孩子可以”;C“当……后”,主语残缺;“看到婚礼的主会场……举行,结构混乱,杂糅”;D“态度向来是肯定的”,表意不明)

二、(共15分,每小题3分)

6.C(陵,动词,攀登,登上)

7.B以,介词,凭着(A,之,前者动词,前往;后者代词,这些,复指“鄢、郢、巫、上蔡、陈”。

C,与,前者介词,和,跟;后者连词,和。

D,而,前者表顺承,就:

后者表转折,却)

8.D应为子发

9.A(③是楚襄王的行为:

④是历史事实,非预见;⑥是楚襄王的行为)

10.A(庄辛是自己要求去赵国,并非被流放)

补充注释:

揜,读yǎn:

嬖,读bì;穰,读ráng。

第Ⅱ卷(共120分)

三、(共23分)

11.(6分)

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对2处得1分。

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

【文言断句参考译文】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齐宣王说:

“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

“有。

如果人们得不到这样的快乐,就会抱怨他的君主。

因得不到而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作为百姓的君主不与百姓一起分享这种快乐,也是不对的。

君主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就会以君主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君主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百姓就会以君主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做到这样,还不能统治天下的,是不可能有的。

12.(10分)

①(3分)D(本诗作于诗人被贬之地,并未回到故乡)选错不得分。

②(3分)本诗中“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1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

意思对即可。

③(4分)

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1分,关键词:

反衬)。

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榔茂,春光烂漫(1分);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1分);强化了抒情的力量(1分)。

意思对即可。

13.(7分)

①迷花倚石忽已瞑。

粟深林兮惊层巅。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④其孰能讥之乎?

每空1分,错1字该空不得分。

四、(共10分)

14.(3分)

C(“陶缶是生活用品而不是乐器”不正确,原文说“陶器”是生活用品的大路货,“缶只是偶然作为乐器”;“‘击缶而歌’是为了发泄情绪”也不准确,原文说“就像在食堂敲盘子打碗发泄情绪一样”,不等于“击缶而歌”就是为了发泄情绪)选错不得分。

15.(3分)

D(A“‘缶阵’之缶”是根据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鉴缶,外形仿制的”,并非“毫无关联”;B“没有……就不会”“只有……才能”与原文“一般而言……很难”“很容易造成”不符;C“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不正确,原文是“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这种误读给传统文化带来活力更多”,“这种”|有限制,并非指所有“误读”)选错不得分。

16.(4分)

①“鉴缶”只是考古学定名,并非文献定名;(1分。

要点“名称”)

②“鉴缶”的器物形态是“鉴”而不是“缶”;(1分。

要点“器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