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36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docx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

华胥氏之国与庄浪县

——兼议庄浪朝那湫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王知三((甘肃省民俗学会•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

  引言

  提及华胥氏,我们不得先说华胥氏之国;考究女娲降生圣地,我们必须从朝那湫说起。

庄浪桃木山山顶的姊妹湫渊,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关于庄浪朝那湫将在《朝那湫,国家水祭大典的圣神地》一文中论述),原始人类的第一个国家,就诞生在这里,人类始祖就在这里降生,中华文明就在朝那湫畔肇启。

  一、华胥氏与女娲

  女娲是什么人?

女娲出身在什么时代?

这位历史上的神话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到底占有怎样一种地位?

  这些问题在中国史学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是在神话学界和民俗学界,那些"首屈一指",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也各持己见,各具说法。

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定论"。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旅游业蓬勃兴起,各地都打出"开发民俗文化产业""促进地方旅游发展"的口号,一个一个把老祖先们抬出来,搭起舞台,大演历史,大发文化之财。

本来把历史上没有弄明白的"传说人物"、历史事件,叫地方狭隘主义者和地方官僚们一下子搅得一塌糊涂,乱上加乱,给历史研究遮掩上了一层迷茫的雾罩。

  女娲诞生在什么时代?

她是谁的后裔?

这个问题还得从"华胥氏"说起。

  华胥氏,是神话传说中女娲和伏羲的母亲。

从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诸学科研究的一些成果来看,华胥氏是我国上古时期母系社会中一位民族部落的杰出女首领,是伏羲、女娲的生身之母。

  我们可以这样推理:

因为上古的神话传说讲,自盘古氏开天辟地以来,"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

于是天塌地陷,阴雨不霁,洪水遍地。

传说华胥氏族的部落在大水灾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只有她的两个儿女即伏羲女娲两兄妹,因为坐在葫芦里,被漂到了葫芦河里,才幸免遇难。

  那我们要问:

古代的"天"在何方?

地上的"西北"又在何处呢?

这是我们考究华胥氏、华胥氏之国首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地域概念及地理方位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搞明白,还谈什么华胥氏与华胥氏之国的研究呢?

  国内许多神话学家、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在研究考证雷泽、华胥氏、女娲、伏羲、华夏等创造人类"启元"文明的"先哲"时,往往忽略了"地域"概念和地理"方位",因此,自己把自己的研究的成果高悬于半空中,摇来摇去,很难让人捉摸定。

  我们研究华胥氏、华胥氏之国,还是要从古籍里寻找"蜘丝马迹",不依靠古籍和神话传说资料,那我们就会陷入"异想天开"的困境里,就会胡编乱造,就会违背历史的真实。

  我们首先来看古籍中关于"华胥氏"的一些记载——

  《太平御览》引《诗含玉露》: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牺。

"

  《史记·补三皇本纪》:

"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

  《史记·补三皇本纪》:

"女娲氏亦风姓……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绎史》引《帝王世纪》:

"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

  上面古籍的记载,可以看出,伏羲氏之前为华嬃氏,华胥氏之前还有燧人氏,华胥氏为燧人氏时代的一个氏族。

华胥氏,上古又称"华嬃氏",她是属燧人氏部落的氏族之一的原始的华族。

  在中国神话时代,混沌(天地),烛龙(北极光),巨灵(河神),山神,燧人氏……都属"自然灵崇拜"。

  华嬃氏(花灵),伏羲氏(葫芦),神农氏(五谷神)……都属"植物灵崇拜"。

远古,还有一个有巢氏,古书上找不到他的谱系,可能与燧人氏同期,巢居民。

  《史记·补三皇本纪》说伏羲氏之后才有女娲氏,但是,有些古籍里记载,伏羲、女娲为兄妹,说明他们是同一个时期的氏族。

《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

"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

《全唐诗·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又记载:

伏羲、女娲为夫妻,"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记载:

女娲氏之后为大庭氏,"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

《周易·系辞下传》:

伏羲氏之后是神农氏,"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绎史》引《尚书大传》:

"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

《绎史》引《礼含文嘉》:

"三皇:

虑戏、燧人、神农";《白虎通》:

"三皇者,何也?

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或曰:

伏羲、神农、祝融也。

"

  《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载:

"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

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何在";《庄子·怯箧》载: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蓄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

  以上摘引的这些古籍记载的资料,是本人在1999年编写《羲皇颂》一书时,在"史海采贝"一部分里转录来的。

《羲皇颂》一书作者以历史长河为主流,以时间为顺序,从近百部古籍里采撷了250多条关于伏羲、女娲的文字资料,并加注释、简评和作古籍简介。

作为伏羲文化研究的资料用书。

我在这本书里,对华胥氏部落曾作过一些肤浅的研究和认识。

  华胥氏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字初具雏形,语言以"华"音为基,华代表一起美丽(繁盛)的事物,古作"光华"解,燧人氏崇拜太阳与火,因为称"华",如火华,由于花果瓜菜有艳丽的"光华",故又以华称瓜果,如树华,甲骨文的"华"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实的花树。

后因避免"光华"和"花华"混淆,才创造了"花"字。

因此,华胥氏时代前期,可能是太阳、雷电与火等光华崇拜(自然灵崇拜),后期则是花华崇拜(植物灵崇拜)。

华胥氏为燧人氏族中的成员,是较早的有文化的人类,他们崇拜太阳、火等"自然神灵"。

  华胥国是一个传说中的原始"国家",从许多古籍记载里则透露了更多的关于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

比如《列子》中说,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

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

这些远古民族生活的国家,其实就是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况。

传说黄帝在吸收了华胥国的一些治国经验后,经过二十八年的治理,达到了天下大治。

  后来,由于漫长的历史原因,桃木山朝那湫这一原始国家雏形被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二、雷泽辩识

  我们粗略的知道了华胥氏的"氏谱"之后,首先应该考究和了解"雷泽"是什么?

"雷泽"在哪里?

"雷泽"在中国文明启元时代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在哪里?

  简单的理解,雷泽就是雷神居住的水泽。

古籍《史记·五帝本纪》道:

"舜耕历山,渔雷泽"。

《山海经·海内东经》道: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在吴西。

"鼓,敲击;吴西,吴地西部。

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卷六道:

"雷泽当作震泽。

"此以震卦所象为雷。

又《淮南子·坠形训》道:

"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高诱注:

"雷泽,大泽也。

鼓,击也;熙,戏也"。

  那么这里的吴西又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还是从龙山的地理位置说起。

陇山,又称六盘山,六盘山为汧水源头,汧水入渭河。

所以古人又称陇山为汧山,或称"岍山",误作关山。

关山在上古又称吴山、或吴岳。

《大荒东经》中讲雷泽在吴西,应是吴岳之西。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范三畏先生考证,今庄浪桃木山西麓朝那湫即雷泽。

庄浪也是伏羲、女娲活动的主要地区。

  庄浪地处古成纪(即静宁县)和大地湾遗址(秦安县)中间,相临很近。

可以肯定的说,雷泽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现在的关山天池。

另外,太湖说、菏泽之说不符合"吴岳"的地域地形特色。

太湖有震泽之名,而无"雷泽"之称,况且地方也太远。

还有一说即晋南蒲泽说。

蒲泽在历儿山即吴山之东而不在西,有一雷首山,但山下无泽。

  关于"雷泽"之说,我在《羲皇颂》一书中的《伏羲生地辨析》《"华胥"与"雷泽"辩》篇目中早就论证的很明确了。

这里,我没有必要再重复地来说这个问题了,大家如果对此研究敢兴趣。

可以看看我的《羲皇颂》一书。

  范三畏的《旷古逸史》就雷泽问题论证得有据有理,他肯定地说,湫头山山顶的朝那湫便是扑朔迷离的雷泽,华胥氏之国就是今日泾源、华亭、庄浪三县交界处的湫头山周围一大片土地。

伏羲之母就在这里踩雷神大迹,感孕伏羲十二载(一纪)而诞生人文始祖的圣地。

范先生在论述桃木山地理位置时说,陇山山脉,习称六盘山地区。

其形如一条长龙,首伏宁夏,尾落甘陕,由正北向东南迤逦而下。

但后世习惯,正如今地图所标,将其北段称为关陇地区即大陇山山脉,南端则称为陇山即小陇山山脉,中间大致以甘肃庄浪县东边境上的桃木山一带为其分界。

桃木山真正是原始文明产生灿烂光辉的地方!

  范三畏先生在其《旷古逸史》中持朝那湫庄浪说,而平凉已故历史学家祝世林先生则持朝那湫固原说。

不管怎样,庄浪朝那湫与隆德北联池、秦安大地湾都在大六盘文化圈内,如果从大地湾上溯到庄浪朝那湫或隆德北联池,我们完全有理由肯定以六盘山地区为中心的范围内是华夏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朝那湫即是"雷泽",朝那湫便与伏羲出生地有了渊源关系。

  庄浪朝那渊及吴岳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观念对地形地貌的要求。

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组成,前湫背靠湫头山,形似阴阳图,后湫也形似阴阳图。

四周灌木丛生,草深林密,人迹罕至。

我们断定,庄浪桃木山天池古朝那湫池,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启之地,是远古先民举行生殖祭祀的圣地,是中国第一个国母华胥氏采大人迹,兆孕伏羲的圣地,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雏形国家形成的神圣地,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华族、夏族的诞生圣地,朝那湫,是中国泥塑圣祖女娲的诞生地。

  三、成纪与庄浪

  庄浪是古代成纪所属之地。

中国秦县成纪的古城遗址在静宁县的治平、李店镇交界处,距离庄浪不过百里之地,且庄浪与静宁曾在一个历史时期为同一个县治所辖。

无论汉成纪,唐成纪,均在古成纪范围之内。

  远古,古成纪是一个地理概念,秦实行郡县制时期,才作为县治进入历史史册的。

这些历史问题,我都在我的《羲皇颂》一书中《关于治平成纪的命名浅释》《成纪南迁史实》等篇里论述的很清楚,不过,人卑言微,没有人去理会罢了。

  古成纪包括甘肃省东南部和东部的广大地区。

或者说渭河上游流域(主要是葫芦河、成纪水等流域范围)都属于古成纪的范围,都是伏羲女娲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

古成纪不是天水人所说的那样狭小。

以最早的成纪县治为历史依据,它的核心就在静宁、庄浪两县所有的境地内。

秦安、庄浪两县交界处的大地湾遗址也都是古成纪的范围地。

  在上世纪末,我的《关陇神话圈与精彩的神话传说时代》的一篇拙文,说得比较具体,在这里,摘引如下:

  关陇地区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

这里曾孕育了中华最古老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伏羲降生、伏羲女娲兄妹成婚、伏羲画八卦、伏羲作瑟《造驾辩》、女娲抟土造人、女娲做笙簧、女娲补天。

汉晋古籍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伏羲得以兆孕的神话传说:

"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见《太平御览》和郭璞《山海经·海内东经》);华胥住华胥之国,华胥国有雷泽。

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神话学家范三畏先生经过多年的考证研究,"良工心苦,钩沉致远,以上古的神话与历史共禀一胎为脉络和思想,就神话与历史,神话与考古发掘,神话与古代氏族社会,图腾崇拜与神话人物等等一系列关系给出了别开生面的解说。

对学术界一直来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的诸如伏羲的发祥地,华胥履迹之迷,女娲之陵,马鹿崇拜与炎黄关系,以及夸父、刑天、西王母之'生地''图腾'等问题作了绵密细致的考证,得出一些掷地有声的结论,使上古神话真正的历史意蕴出现了原形,同时也将华夏民族儿时的面貌活脱脱召来纸上。

"(宁恢《昏镜重磨--评〈旷古逸史--陇右神话与古史传说〉》《甘肃书讯》1999年)。

  四、原始"踩大人迹"兆生圣明之俗

  关于人类"踩大人迹"兆生始祖的神秘问题,如华胥氏、周人的始祖、帝喾正妃姜嫄同样是踩了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弃,也就是后稷。

这种感生神话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情况。

其实,履迹是先民为了生殖而举行的祭祀仪式。

全国各地都有摸子洞、儿女泉一类的民俗事象,没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个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怀孕,这和和履是一个道理,一种民俗意义。

在原始族群时代,在祭祀的幼稚初期,在宗教启元的历史阶段,"巫"代表了"神祇",是原始部落的最高文化形态,神灵作为远古人群的精神统治者,自然,"履迹"成了当时的最圣神一种生育现象。

古代人把人类繁衍后代看得非常神圣,这是原始人"神孕"生育的文化意识。

  古老的传统文化沉积的国家民族,追溯到她的历史源头,都有一个神话似的传说时代。

因为在文明产生前没有文字记载,只有靠口头传说将他们认为熟悉而重要的事情代代口传下去。

这些史料,我们称它为"神话时代",神话时代不是虚拟的,而是在一定真实的历史素材上的口碑记载,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山海经·内东经·郭注》中说:

"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燧人之世有大迹,华胥履之而生庖羲氏"。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东晋王嘉《拾遗记》说: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

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

"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

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蛇身人首,有圣德。

"

  关于华胥氏与伏羲关系、伏羲与女娲身世、伏羲女娲的出生历史记载古籍中很多,皇甫谧《帝王世纪》云: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

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o含神雾》说: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

"《潜夫论o五德志》称:

"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纬》卷十一载:

"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河图握矩起》载:

"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孝经o钩命诀》也说:

"华胥履迹,怪生皇牺。

"王嘉《拾遗记》云:

"春皇者,庖牺之别号。

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

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均谓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有娠而生伏羲。

《拾遗记》中提到的"华胥之洲",或称"华胥之渚"、古华胥国,因华胥居此而得名。

  根据以上史书的记载,华胥氏为风姓。

她在现在的古雷泽(即桃木山湫池)边感孕,生下伏羲和女娲。

由此,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随着时代的演进,华胥的后裔们,遍布华夏大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

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

这些文献典籍的记述,都清楚地说明了正是由于华胥氏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

因此,华胥氏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是华夏子孙的繁衍始祖。

  我们也从以上古籍文献的记载考究,"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雷泽中的大人就是雷神,雷神就是龙神--雷之声是龙的发音,和雷相伴的闪电是龙的形状。

因此,伏羲便是龙神的儿子,女娲便是龙神的女儿,龙的儿女自然要生得"龙身而人面"--像汉代画像石画得那样了。

这是"龙的传人"一说的最早源头。

伏羲和女娲是有"龙祖"之称的,中华民族就是龙的后裔,华胥氏就是"龙祖之祖",庄浪朝那湫就是龙的故都,六盘山地区就是龙的发源地,龙的故乡了。

  五、华胥文化范畴

  原始的华胥对人类历史文化有哪些贡献呢?

  华胥氏一个时代,华胥创造人类,兆生文明。

她的后裔伏羲创造书契,代替了结绳记事;造六法,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作甲历;始创网罟以佃以渔,教民渔猎,开始畜牧;始制陶器,灼土为埙,作瓮;始创音乐,作琴,作瑟,造驾辩之曲;始名事物,以定民志,以一民称;斲木为耜,揉术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豢育牺牲;制俪皮嫁娶之礼,以礼迎聘,男女另师夫妇定。

  "听八方之气,乃画八卦";"师蜘蛛而结网";灼土为埙,削桐为琴,创造乐器。

"作瑟,造《驾辩》之曲";"取牺牲以充庖厨";"教民畜牧"。

故"天赐以鸟兽文章,地献以河图、洛书,遂驾取天下"。

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

传曾以龙为官名。

其后代。

创造中国文字的始祖。

那时候没有文字,对于大事结大绳来记,小事结个小绳来记。

他想这样不方便,就仰则观象于天文,俯则观法于地理;近则以身所备的为标准,远则取法于物;又视鸟兽羽毛底文彩,就做出八卦是按照洛水出现的龙负的图,与洛水出水的马负的书,叫做《河图洛书》,才仿造文字的。

制定婚礼,"制嫁娶""正姓氏"《白虎通义·号篇》:

"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于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班固《东都赋》:

"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

人伦实始,斯乃伏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

"于是才有父子之情、君臣之义、人伦准则从此建立。

以龙纪,为龙师而龙名,以龙为图腾。

龙后成为华夏文化的一种象征。

又尝百药,以除民疾。

元代以来建庙合祀伏羲、神农、黄帝为医学之祖,称为"三皇庙"。

又因伏羲画八卦,卜相术士亦奉为祖师,创制九针,发明针灸术。

  华胥氏之女女娲也是被广泛信仰的古神之一,女娲文化形式在当时的原始部落中更是广泛。

女娲原始的神性是创造人类和炼石补天。

《风俗通义》: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纽于泥中,举以为人。

"此说见诸记载较晚,考其起源,当在战国之前。

《淮南子·说林训》说女娲造人之际,诸神咸来助之:

有助其生阴阳者,有助其生耳目者,有助其生于手臂者。

此乃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

  女娲炼石补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此处所言补天,以治水为主,《尹子·盘古篇》:

"女娲补天,射十日。

"此为女娲补天之异闻。

后来,中原地带遭受到一次特大的地震类灾害,女娲炼石补天遂成一著名典故而广为引用。

唐陆邑蒙《杂讽九首》其四:

"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宋崔伯易《感山赋》序:

"客有为余言太行之富,其山一名皇母,一名女娲或云于此炼石补天,今其上有女娲祠……。

伏羲女娲为传说中的华族的始祖,有如西方民族之亚当、夏娃。

《汉书人名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

"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冀,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

  原始神话中的女娲是独身神。

后来,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风俗通义》)。

而她自己与其兄伏羲结为夫妻,繁殖后代。

人们据此把伏羲、女娲作为祖神供奉。

以兄伏羲相婚,为人类始祖。

曾用黄土造人。

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

也曾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们得以安居。

其时有乐人随作竽、笙。

或云娲作笙簧。

女娲创造了人类,因而被人们称为人类始祖--"女娲娘娘";她为她创造的人们的幸福不懈地付出,努力着,因此,她的名字被后人铭刻在心上。

  以上这些人类远古的文化形态、文化内涵和形式都来自华胥古国这个较大地区的范围内,它是华胥氏文化的范畴,也是上古原始文化的一种形式。

这一文化的范畴和形式,它的源头就是在以庄浪桃木山朝那湫为中心的古华胥氏之国的广大地区。

依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子》说:

"华胥氏之国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国几千万里……

  六、国内女娲遗迹信息

  女娲是远古洪荒时期天地宇宙孕育出来的第一个人类女性,是一位人首蛇身的漂亮女子,当为人文初祖。

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神话集中体现了她征服自然、拯救世界以及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

  就全国而言,女娲文化的遗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华夏遍地女娲遗迹"。

在目前我国有以下几个地方都在宣传女娲的归属:

  陕西平利县:

多部史书中记录的女娲的故里,生态县。

当地也保留大量关于女娲的传说和足迹,有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遗存。

平利县境内女娲山为传说中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抟土造人的治所,是女娲文化核心区。

  出士了大量的远古时期的陶片。

二是河北省的涉县,涉县对女娲的宣传起步早。

娲皇宫位于邯郸西部,始建于北齐,是我国最大的祭祀上古天神女娲娘娘的庙宇。

  三是甘肃天水秦安,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很早。

四是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五是河南周口西华,有女娲捏土造人的女娲城,规模很大。

六是山西洪洞县的侯村有"女娲陵",距离洪洞县赵城镇东八华里的一个大村。

该村自商、周时期就形成村落。

因为这里是诸侯所封之地,故得名为侯村,算来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该村地处古老的霍山脚下,濒临汾水之滨,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至今,侯村附近还有随处可以发现的"龙山文化"遗迹。

  河南灵宝市的风陵渡也有女娲陵。

"风陵"即陵女娲陵。

因女娲氏姓风,故而其墓又称风陵堆。

在今灵宝市原阌乡县西20公里的黄河中。

《太玉寰宇记》载:

"风陵城在其下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

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

"《河南府志》云:

"女娲陵在阌乡县黄河滨。

唐天宝末忽失。

乾元初,复涌出。

遂名风凌渡,盖后风姓故也。

"

  中原地区有关伏羲文化的胜迹甚多,除上述外,尚有登封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庙,新郑风后(女娲)岭、荥阳汜水紫金山伏羲庙、汜水白玉岭女娲祠、洞济源王屋山主峰天坛山顶女娲补天五色石、沁阳女娲山与女娲祠、信阳鸡公山上女娲祠、上蔡伏羲庙等。

在这些地方,大都伏羲、女娲共祀。

特别是淮阳与西华二县相邻,近在咫尺,一为羲皇故都与伏羲陵所在,一为娲皇故都与女娲陵之遗墟,充分反映出伏羲族中两个氏族或部落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一个是庄浪县朝那湫女娲遗迹。

庄浪的女娲文化宣传的很迟,开始认识是上世纪90年代,有学人和地方文化人开始搜集资料和建议政府进行资源发掘。

新世纪初期,在地方学人与政府中基本上形成一种共识。

 

  附:

王知三主要编著书目

  1、《静宁民间故事》(1998年9月内部出版)

  2、《静宁民间歌谣》(1998年9月内部出版)

  3、《静宁民间谚语》(1988年6月内部出版)

  4、《葫芦河情思》(1、2辑)(1988年10月内部出版)

  5、《静宁县戏曲志》(1987年12月打印本)

  6、《静宁县曲艺志》(1987年10月手抄本)

  7、《静宁县志·文化篇》(1988年1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

  8、《静宁广播电视志》(1999年10月资料稿)

  9、《药王神话》(1999年12月内部出版)

  10、《成纪神话》(1995年12月内部出版)

  11、《成纪神话传说》(1997年5月兰州大学出版社)

  12、《燕无集》(1990年12月内部出版)

  13、《燕无集续》(1999年12月三秦出版社)

  14、《静宁情歌新韵》(1997年5月兰州大学出版社)

  15、《静宁当代诗歌选》(1997年5月兰州大学出版社)

  16、《静宁民间故事选》(1997年5月兰州大学出版社)

  17、《伏羲文化论集》(1990年12月内部出版)

  18、《羲皇颂》(1999年12月三秦出版社)

  19、《成纪曲子》(1999年12月三秦出版社)

  20、《阿阳风情》(1999年12月三秦出版社)

  21、《伏羲文化图志》(2000年12资料稿)

  22、《文事拾遗》(2012年12月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3、《问俗关陇》(2012年12月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4、《世事心语》(2012年12月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5、《飞鸿集-王知三致国内学人信札选》(2012年12月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6、《飞鸿集-国内民俗文化人致王知三的信札选》(1999年12月三秦出版社)

  27、《六盘山区传统文化探究》(2004年12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