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0401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docx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

教育学判断简答题

1-1、但凡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1-2、制度化教育的形式,标志着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的形态及其功能的消失。

1-3、古代斯已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具有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

和谐开展,教育内容较丰富,教育方法较灵活。

1-4、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1-5、墨家与儒家并称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因此两家的教育主张根本上是相同的。

1-6、柏拉图认为理性活动的生活构成最高的美德,这既是人生最高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1-7、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其身心必定具有某种特性",主张按年龄对儿童实施分阶段教育。

这是后人强调在教育中注重人的开展的思想的渊源。

1-8、苏格拉底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局部,与此相应地要对儿童实施体育、德育、智育。

1-9、夸美纽斯和卢梭都提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那么,原因在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是一致的。

1-1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11、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专业性培养的总和,以适应科技迅猛开展和劳动力职业岗位的频繁变动。

1-12、教育是附属于并效劳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

2-1、教育的开展受生产力开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开展了,才能开展教育。

2-2、教育技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2-3、教育部门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2-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

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开展的程度。

2-5、新科技革命要求人们更加关注培养目标个性化。

2-6、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人来实现的。

3-1、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心理特点。

3-2、教育只能适应青少年的开展而不能促进其开展。

3-3、只要教育得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画家、诗人或科学家。

3-4、就儿童开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3-5、在教育过程中,"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

3-6、人的身心开展不平衡性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开展的最正确期给予适宜的教育。

4-1、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

4-2、全面开展的人就是各门功课都优秀、出类拔萃的人。

4-3、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4-4、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职业培训。

4-5、素质教育与全面开展的教育目的是不能相容的。

4-6、普通中学应狠抓智育,以智育带动学生的全面开展,提高教育质量。

4-7、学校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

4-8、美育即艺术教育。

4-9、"全面开展教育"与"人的全面开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10、德、智、体、美、劳五育,在实践中相辅相成,有内在的联系。

5-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5-2、教师从事的是一种日常的教学工作,谈不上研究。

5-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5-4、教师只要具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就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

5-5、人的开展不仅指个人的全面开展,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开展。

5-6、青少年儿童是处于迅速开展时期的人,受不受学校教育并不重要。

5-7、"师严然后道尊",教师之于学生具有无可辩驳的真理与权威性。

5-8、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关心、保护学生,而不应该对学生严格要求。

5-59、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教师职业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

5-10、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智慧、社会经验上存在差异,两者并无平等可言。

6-1、广义的课程即指学校开设的某一门学科。

6-2、我国课程方案中的"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传统的课外活动。

6-3、我国课程方案中的"活动课程"与杜威所提倡的活动课程无实质性的区别。

6-4、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相比,具有不可控制性和非预期性。

6-5、我国课程改革开展趋势之一是日益突出科学教育。

7-1、教学即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活动。

7-2、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

7-3、"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7-4、教学就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

7-5、学校工作应以教学为主,统筹兼顾其他工作。

7-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不受一般认识过程规律的制约。

7-7、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7-8、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要以直接经验为根底。

7-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是采用与人类实践活动中同样的方式获得的。

7-10、知识的多少与智力开展水平的离低成正比。

7-11、教学过程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

7-12、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应处于附属地位。

8-1、备课的主要内容是钻研教材。

8-2、教案的根本组成局部是教学内容。

8-3、课外辅导主要是做好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帮助工作。

8-4、现代教学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选择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8-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迄今为止所拥有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8-6、班级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它的集体性。

8-7、备课即教师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8-8、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8-9、绝对性评价是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8-10、相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说明学生在学业上是否到达了特定的标准。

9-1、德育即道德教育。

9-2、德育即政治教育。

9-3、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9-4、德育目标应坚持统一性要求。

9-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开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的活动。

9-6、受教育者即德育客体。

9-7、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开端性,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开展的具体情况,或从知开始,或从情开始,或从意开始,或从行开始。

9-8、德育方法即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

11-1、教育的开展受生产力开展的制约,只有生产力开展了,才能开展教育。

11-2、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

11-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

11-4、我国课程方案中的"活动课程"实质上就是传统的课外活动。

11-5、德育方法即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

12-1、教育部门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12-2、美育即艺术教育。

12-3、青少年儿童是处于迅速开展时期的人,受不受学校教育并不重要。

12-4、我国课程方案中的"活动课程"与杜威所提倡的活动课程元实质性的区别。

12-5、德育即政治教育。

答案

1-1、答:

不准确。

这个定义失之于宽泛,它无法区分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因此,只能说有教育作用。

1-2、答:

不准确。

制度化教育的形式,只是标志着它在教育形态中占主导(或主要的)的地位,形式化教育形成的标志------学校及其功能和非形式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之外的作用及影响,依然存在。

1-3、答:

错误。

表达的是古代雅典教育的特点。

而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者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1-4、答:

正确。

(论述略)。

1-5、答:

错误。

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两家在教育上的主张也有所不同。

如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那么主张"兼爱";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那么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墨霍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使用,孔子那么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等。

1-6、答:

错误。

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1-7、答:

正确。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开展的原那么,并把新生一代从出生到21岁的教育划分为三个时期:

出生到7岁,以儿童身体发育为主;7岁至14岁,进行"正规的集体教育";14岁至21岁,开展青少年的理智灵魂。

1-8、答:

错误。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而非苏格拉底。

1-9、答:

错误。

夸美纽斯的"自然"包括了自然界的秩序和人的天性两个方面。

而卢梭的"自然",仅指后者,即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有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是"内在的自然"。

1-10、答:

不准确。

"教育现象"的含义甚广,且不确定。

教育学如以此为研究对象,真正特定的对象必将在泛化的范围中消失。

"教育规律"是研究的结果,不是研究的起点或对象。

教育学的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根底,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根底,其目的是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效劳于教育实践。

1-11、答:

不准确。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以适应社会开展和人自身开展的需要;而不只是适应"专业性的培养"和劳动力职业岗位的变动。

1-12、答:

不准确。

一定的教育反映并效劳于一定社会咆政治和经济,但它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开展的不平衡性和教育开展自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

因此,不能说它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是什么"附属"关系。

2-1、答:

不全面。

生产力开展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社会生产力的每一变化都要求教育系统作出相应的反响。

如教育的规模、速度、教育结构、教育手段、方法都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由于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不平衡规律已经具有新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理解为等生产开展了再开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于生产的开展。

2-2、答:

对。

教育是培养和训练劳动力的重要手段,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都已经成为直接生产领域的物质生产者,成为劳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所以,我们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看成是促进经济开展的核心问题,把教育方面投资看作是一种人的能力的积累,是一种在开展中能够取得最显著效果的最合理技资,是生产性投资。

2-3、答:

错。

教育部门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和改善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取得比物质资本更显著的经济效益。

所以,教育不仅是消费,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D

2-4、答:

对。

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开展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推动民主化的进程。

2-5、答:

对。

因为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

它要求教育关注目标的个性化,即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个别差异,努力为人的个性开展创造条件。

2-6、答:

对。

因为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教育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把人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受教育者具备创造和更新文化所必需的根底知识,同时造就与文化开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

3-1、答:

错。

遗传素质不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现成的心理特点,而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五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3-2、答:

错。

教育具有加速个体身dCd展的特殊功能,反过来,教育受个体身心开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的身心开展规律,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开展,把促进学生的开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3-3、答:

错D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在青少年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对加速个体开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的开展是遗传、成熟、环境、教育、个体实践活动多因素综合交互作用的结果。

3-4、答:

对。

这是儿童开展不平衡性规律的具体表现,从整体而言,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3-5、答:

错。

在教育过程中,"拔苗助长"违反了人的身心开展的顺序性。

3-6、答:

对。

人的身心开展不平衡性说明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开展,即存在开展的关键期或最正确期。

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正确效果,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

4-1、答:

不准确。

普通中学具有双重任务:

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4-2、答:

错。

全面开展是指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动五个方面素质的和谐开展。

4-3、答:

对。

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政治观点制约了教育目的。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阶级社会,教育目的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4-4、答:

错。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4-5、答:

错。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所以它和全面开展的教育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4-6、答:

错。

普通中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五育齐抓。

狠抓智育,必然忽略其他诸育,结果造成学生的片面开展。

4-7、答:

不准确。

智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开展智力和能力,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4-8、答:

错。

美育即审美教育。

美育的内涵比艺术教育要丰富得多,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

4-9、答:

对。

全面开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开展的人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及美育;人的全面开展那么是指人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开展,是培养人的目标;人的全面开展是全面开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开展教育那么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条件。

4-10、答:

对。

"五育"是我国全面开展教育的根本组成。

各育都有独特的任务和作用.但在教育过程中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其中,体育为根底,德育解决方向和动力问题,智育为其他各育提供知识、智力的支柱,美育、劳动教育又促进德育、智育。

"五育"相辅相成。

5-1、答:

正确。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门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无论是国际劳工组织还是我国统计局、国际标准局,都将各级各类教师归为"专业、技术人员"类别中。

5-2、答:

错误。

尽管教师从事的是日常的教学工作,但教师工作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物,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充满生命活力并处在不断变化开展之中的人;教师借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的开展变革中。

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态度与方式对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个研究者的角色、以开展变革的态度与方式,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情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与经验,开拓创新,以使自己的工作适应不断变革的新情境。

5-3、答:

错误。

教师专业需要教师精通任教学科的根底知识,熟悉学科的根本结构,把握学科各局部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开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一句话,教师需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科知识的开展速度不断加快,几年前高深的知识,几年后就变成普通的、平常的知识了;另一方面,教师只有把所教知识放在更高更广的学术背景上,才能高屋建领,对所教内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全面深刻领会所教内容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5-4、答:

错误。

教师职业除了需要学科专业素养外,还需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又反过来可以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开展。

一名教师能否自觉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顺应社会开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开展的需要,推动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开展,与他是否具有教育理论素养,能否正确理解教育本质、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教师工作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条件,如语言表达能力等。

5-5、答:

正确。

人的多方面的开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开展。

个人的本质表达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之中。

学校应该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人的场所。

5-6、答:

错误。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开展最迅速的时期,但这只是开展的可能性和潜在能力,而不是现实的开展。

而要使学生开展的可能性转化现实性,就需要包括教育在内的环境影响和自身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以具有迅速开展可能性和开展需要的学生为活动对象,由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教育内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展开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引起学生身心的开展变化。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

5-7、答:

错误。

"师道尊严"是专制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在学校师生关系中的表达。

这种师生关系固然有尊师的合理成分,但其精神实质是否认学生在人格上的独立性,否认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口在当今社会,这一师生关系将对学生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方面,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到教育内容的授受;另一方面,学校除了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外,还是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场所。

中小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进入社会后所采取的人际交往模式。

可以这样说,在学校中缺乏与他人民主、平等相处经历和经验的人,在社会上将很难与他人民主、平等地相处。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5-8、答:

错误。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采用放任主义的态度,放弃教师指导、引导的责任。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是着眼于人格尊严,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教师对学生学习起主导作用是着眼于教学内容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两者并不冲突。

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根底,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开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严格要求。

5-9、答:

错误。

从教学角度看,师生之间是一种教学关系、"授"与"受"的关系。

但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和智力士的影响,更是思想上、人格上和品德上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人格、品德对学生的开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5-10、答:

错误。

从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生是学习教师所教内容的人。

但教学中的授受关系不等于师生关系的全部内容。

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包括教学中授受关系在内的师生关系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且受到社会的制约,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是由社会主流的人际关系决定的。

专制、等级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民主社会的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口不能将师生在教育内容上的不平等泛化为师生关系的全部内容。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际关系的根本性质与方向是民主与平等,因此,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人格上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与民主的。

6-1、答:

错误。

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某一门学科是狭义的"课程",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通常我们所讲的"课程"是广义上的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6-2、答:

此说有误。

我国课程方案中所设的"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它是我国学校课程中的一种类型,是供学生自由选择、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

它源于课外活动,但与课外活动不同。

这种不同表现为:

从课程上看,使课外活动正规化,列入教学方案;从内容上看,注意活动系列化;从参加者看,由局部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从要求上看,由学生自由参加到必须参加,但可选择内容。

6-3、答:

此说不当。

造成将两种"活动课程"混为一谈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杜威所提倡的"活动课程"的含义。

杜威的活动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根底,以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组织课程。

它从根本上反对分科课程。

而我国课程计划中所设的活动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类型,并不反对分科课程,而是与分科课程相并列、供学生自由选择、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

6-4、答:

此说正确地把握了"潜在课程"的本质内含。

"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其"课程"并非实指,而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

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标准、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及学习经验的非预期性。

6-5、答:

此说并不符合我国课程改革开展的实际情况。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多方面、多层次地表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7-1、答:

不准确。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授活动,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中,不仅实现着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且进行着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

7-2、答:

不全面。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途径,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开展为目的。

因此,教学的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外,还包括开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根底,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完满开展。

7-3、答:

正确。

从两者联系看,教学与智育都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

但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学除了要实现智育的任务外,还担负着其他各育的任务,包括增强体质、陶冶品德、培养美感等;反过来,实现智育任务的途径除了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这些途径同样可以使学生增知识、长智慧。

7-4、答:

错误。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不仅包括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教学;教学不只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价,学生的课后预习、复习、作业等也都属于教学活动。

7-5、答:

正确。

从教育自身来看,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局部和教育的根本途径。

学校工作除教学外,还有党务、行政、后勤等,都要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效劳。

学校教育的途径除教学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但教学是教育的根本途径,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才能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7-6、答:

错误。

教学过程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既然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那么就同样受到一般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制约。

也就是说,认识的普遍规律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总的方向与根本线索。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是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

7-7、答:

正确。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也是教学的手段。

认识是学生身心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认识是目的;同时在认识过程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开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即认识是开展的手段。

7-8;答:

正确。

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主要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