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45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 第52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docx

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教学讲义选修三第52课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doc

 

第60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考纲要求]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4.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5.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6.“非战公约” 7.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具体原因: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①三大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原因

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过程

1879年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

原因

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

过程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1904年《英法协约》

1907年《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2.一战的爆发

(1)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法、德、英很快参战,大战全面爆发。

(2)交战双方:

两大军事同盟

①协约国集团:

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

②同盟国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3.战争的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①西线:

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施里芬计划破产,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②东线:

德、俄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

③1914年东西两线的战事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1915年战况:

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

②1916年战况:

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海上爆发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最大规模的海战)。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

①美国参战: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

②中国的参战:

北洋政府派出大批民工到欧洲战场服役。

③苏俄的退出: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④同盟国集团的失败:

1918年11月11日德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4.大战的后果

(1)一战的性质:

帝国主义战争(虽然塞尔维亚、比利时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2)一战的影响

①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催生了新世界(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③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④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运动高涨;社会主义思想和观念兴起;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史论归纳] 对参战各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它凸显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占压倒性优势。

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

“我们位于欧洲中部。

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

”“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

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

”“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史料二 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

“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

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问题] 据史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

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据史料二,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解读] 

史料来源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关键信息

“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理清层次

史料一认为德国的主要敌人是法国,主要任务是防止法国结盟;史料二说明德国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提出要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商业利益

获取结论

史料一中俾斯麦对外政策的着眼地域在欧洲大陆。

核心是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尤其是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

史料二中德国对外政策已不再满足于在欧洲大陆争雄,而要在世界上争霸。

因为19世纪末德国已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德国要重新瓜分世界

 

[史料拓展]

 

1.人类直到20世纪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

(1)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

在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发生改变,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而激烈斗争,矛盾加剧,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并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1)美国与西欧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不愿意看到德国取得世界霸权。

在战争中,英法受到极大地削弱,而德国暴露出巨大的野心,这一切使美国认识到德国比英国更可怕,德国一旦获胜,必将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2)美国与协约国有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一战中美国向协约国输入大量军火和物资,协约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务国。

为了保证巨额贷款能够收回,美国必须参战打败德国。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不利于协约国集团,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4)1917年,战争已进入尾声,为抢夺战利品和在战后谋求对世界的领导权,美国必须参战。

(5)德国发动的“无限制潜水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同时也为美国参战提供了一个借口。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性质:

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改变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地位迅速上升;日本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经济迅速发展,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一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成立。

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学生用书P294]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时间:

1919年初—6月28日。

(2)参加国:

27个战胜国的代表(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

(3)性质:

战前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4)操纵者: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5)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

①内容

方面

内容

领土

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

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划为非武装区

军备

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赔款

规定了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殖民地

德国原来占据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其他

在威尔逊的坚持下,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把德国攫取的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②评价:

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解;承认民族自决,诞生了新的国家;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对德国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2.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构成:

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对奥、保、匈、土和约。

(2)结果:

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国际联盟

(1)建立:

1919年通过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盟约正式生效,国联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2)机构:

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全体一致原则)。

(3)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4)实质:

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1)时间、与会国:

1921-1922年;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等九国。

(2)内容:

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

2.华盛顿体系

(1)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构成。

(2)与凡尔赛体系的关系:

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建了战后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统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实质: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三、维护和平的尝试

1.国际联盟的活动及其评价

(1)主要活动:

1924年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国际联盟中的卫生等机构或组织,为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30年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姑息、纵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评价

①历史地位:

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②积极作用:

盟约包含许多积极规定,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趋势;为联合国等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③消极作用:

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后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

2.《洛迦诺公约》的签署

(1)背景:

鲁尔危机后,法国国内和解力量占上风,欧洲安全问题提上日程。

(2)内容:

包括《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等。

(3)意义:

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提高了德国的地位,但也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

3.《非战公约》的签订

(1)内容:

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2)作用

①积极:

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国际条约;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②消极:

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史论归纳] 凡尔赛体系是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体系则是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主题 国际联盟的建立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史料二 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千米的旅游,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瘫痪。

但是,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

“美国不能为了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

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

”1920年3月,最后表决时,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以上材料均摘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问题] 根据史料一,分析美国建立国际联盟的各种目的。

根据史料二,分析美国总统与参议院之间的主要分歧,并利用所给材料说明成因。

[解读] 

史料来源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关键信息

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美国不能为了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

理清层次

史料一主要介绍了美国关于建立国际联盟的主张;史料二主要指出美国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未参加国联

获取结论

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的目的是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

美国总统与参议院的主要分歧是参加还是不参加国联。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英法的抵制,美国没有达到操纵国联的目的

 

[史料拓展]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1)凡尔赛体系是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则是在美国占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新的统治秩序,这个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列强激烈的争夺之后暂时妥协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各种矛盾,从而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国际联盟的历史作用

(1)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2)国际联盟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

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它具有两大任务:

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3)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4)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国联在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学生用书P296])

[史学新论]

 

史学界关于一战缘起问题的争鸣

【史界观点】

在关于一战的缘起问题上,中国史学界存在三种主要观点:

1.“英德矛盾主要说”:

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

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主要说”:

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

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

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主要说”:

“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

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思考感悟】

上述三种观点其实“大同”而“小异”,“大同”是指一战起源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小异”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对立的双方不同。

在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英德矛盾主要说”。

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占有广阔的殖民地,而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数量较少,这成为德国感到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使得英德矛盾成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对点训练]

(2014·高考重庆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

两;指数:

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

——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

——

1568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

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给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

(1)问注意三点:

一是时间1913—1918年,二是英、德、法三国,三是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

从三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可以看出大大缩减,原因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考虑,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抵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问中原因结合材料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对德作战”即可得出答案,直接后果从材料中可概括出来,有利影响结合印度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回答。

答案: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

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学生用书P297])

1.(2015·江西景德镇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

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

哈布斯堡帝国占据的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

例如,引发一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以恐怖手段刺杀奥国皇储。

二是大国的民族主义,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

对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政府有意培养,学者也著书立说加以解读,正当化这种疯狂的自命不凡,这是后来纳粹在德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材料二 1894年法俄缔结同盟,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抗三国同盟。

1904年英法缔结协定,意在共同对抗德国。

1907年英俄缔约,也是为了对付德国。

英俄协定,标志着三国协约的建立和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

这种军事同盟的一大特点就是互相绑架,一旦有事便骑虎难下。

同盟国有了举动或者争端,不管是不是正义,不管是否与本国有切身利益关系,都要挺身而出,甚至进行军事动员和出兵作战。

可悲的是,这种由训练有素的外交官使出浑身解数搞出的外交安排,成为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普遍来说,外交活动的宗旨不是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本国的最大利益,甚至是为了以邻为壑和规划战争。

事实证明,这种错误理念主导下的外交,注定造就灾难。

——摘自王江雨《狂热民族主义的悲剧》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问题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梳理材料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其意思。

材料一主要是讲述极端民族主义导致一战;材料二前半部分表达的意思为军事同盟导致战争;材料二后半部分则明确指出错误外交理念导致灾难(战争)。

(2)依据原因对应提出启示。

如防止极端民族主义,正确对待国家同盟,保持正确的外交理念,热爱和平等。

答案:

(1)原因:

极端民族主义的推动;错误的外交理念;军事同盟的绑架。

(2)启示:

不可放任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外交行为的根本宗旨应当是维护和平;理性处理国家同盟关系;要珍爱和平,不可轻易言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

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某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逐,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 凡尔登战役成了一场消耗战。

德军集中兵力兵器包括使用喷火器、窒息性毒气和轰炸机,对西岸法军实施重点突击……6月下旬,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毒气和催泪弹猛攻苏维耶堡,在4公里宽的正面阵地上发射11万发毒气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

材料三 一战历时四年,31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

双方动员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

大战死亡人数达到1000多万人,受伤2000多万人,其中700多万人成为终身残疾。

所有参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达3000多亿美元,因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

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

(1)“偶然的恐怖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大战产生的重大结果。

(3)江泽民同志曾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指出: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我们要牢记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而坚持奋斗。

谈谈一战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1)问属于基础知识,即一战的导火线;第

(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结果注意分析全面;第(3)问注意分析的角度,一方面人类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另一方面和平需要全人类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