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0662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docx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发酵工程0802s080201049汪军

中药是我国人民数千年积累的财富,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医药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传统中药产业提出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传统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也要更加完善和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安全、有效、可控”的要求,才能让中药走向世界市场[1]。

中药作用的特点是多成分的整体性,若仅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成分加以质量控制,则难以全面衡量中药及制剂的质量、疗效和稳定性。

因此在其质量方面依靠单一成分来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中药现代化的要求,中药指纹图谱建立于中药成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是现阶段可以全面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有效手段[2]。

2000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首先以建立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为突破口,提高中药的质量标准水平,逐步实现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的现代化。

因此,在有效成分不完全明确的前提下,制定中药材或中成药的特征指纹图谱,对于有效控制中药材或中成药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

 1.中药材质量控制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我国已加入WTO组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医药产业竞争,我国中药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国家中医药局、中科院联合发布的“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指出:

“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水平较低,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在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已达160亿美元的今天,我国在这个巨大的市场所占的份额仅达5%,且大部分为原料药,远远低于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除此之外,还有西方人对传统中药的历史偏见及贸易保护问题,以及中药的质量控制问题和中医药开发研究的主导政策问题。

”[4]中的生产工艺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操作方法,致使生产出的中药产品与美国FDA要求的检测手段、控制标准等近23项指标差距甚大。

因而中成药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难度很大。

归根溯源,我国中成药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药材产地不固定,加工炮制方法简单,控制内在质量标准科技含量低,提取工艺不尽合理,难以保证中成药的质量的稳定,二是在种植药材过程中,因滥用农药而造成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严重影响中药的安全性,三是中成药多以原料药材入药,质量标准难以控制,达不到国际质量控制指标要求;四是中成药包装陈旧落后,以至有的外商要求拆去原包装“赤膊”出口,经外商重新包装后则价格倍增;五是我国中药检测手段落后,达不到国际市场要求,因此其检测结果一些国家并不认可。

[5]

中药作为中国的国粹,如果不能以其现代化的面貌服务于全人类,必将会影响中药的新药开发与研究,最终会影响中国中药大国的地位。

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倡导的中药指纹图谱,抓住了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推动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具有重大作用。

国家药监局领导指出,“指纹图谱质控技术是控制中药质量的先进技术,促进了中药生产严格标准化,使中药从以数量为主转变为以质量为主,这为中药造福于人类,让中药走向世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6]同时有专家认为,色谱指纹图谱研究技术是带动中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尽管此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尚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只要大力开展学术上、特别是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变成为产业实践中可应用技术的研究,结合中药的实践,不断消化吸收国际上已有的成果,就有希望逐步建立中药特色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加快中药产业的现代进程。

2.中药指纹图谱

2.1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

何谓中药指纹图谱?

谢培山教授将其定义为:

“它是一种综合的量化的色谱鉴别手段,以达到鉴别真伪、评价原料药材、半成品和成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为目的。

”[7]现在不仅国内,国际上也都达成了共识,即中药不是单一组分在起作用,而是药物的整体起作用。

因此,用传统质量标准测定单一组分来控制内在质量显然不完善的,而色谱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则已获得一些国家药监部门的认可。

同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量化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高中成药、中药饮片(包括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的质量控制水平,以中药注射剂为重点,逐步扩大指纹图谱等多种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国家药监局要求中药注射剂在固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制定中药材、有效部位或中间体、注射剂的指纹图谱。

对目前已经生产的所有注射剂,要求于2004年年底以前建立指纹图谱的质量分析方法,并以此作为逐步实现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现代化的突破口。

因此,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已成为当前中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2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

狭义的中药指纹图谱是指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

广义的指纹图谱则可按应用对象、测定手段进行不同的分类。

[8]

2.2.1按应用对象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可用于中药研究、生产的各个阶段,因而可分为中药材指纹图谱、中药原料(包括饮片、配伍颗粒)指纹图谱、中间产物指纹图谱和中药制剂指纹图谱。

[9]

2.2.2按测定手段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可分为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多运用色谱、光谱技术测定。

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则包括中药材DNA指纹图谱研究中的重要基因组学指纹图谱、中药蛋白组学指纹图谱。

中药指纹图谱按测定手段可分为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

中药生物指纹图谱包括蛋白质电泳指纹图谱以及DNA分子标记指纹图谱技术,这主要应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以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及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审定,假种辨别等方面。

[10]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系指采用光谱、色谱和其他方法建立的用以表征中药化学成分特征的指纹图谱。

2.3中药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11]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所涉及方法种类繁多,主要采用色谱法分离特征成分,采用UV、IR、NMR、MS等光谱、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提高指纹图谱的可靠性。

主要包括TLC、HP-TLC、TLCS、HPEC、HPLC-DAD、HPLC-ELSD、HPLC-MS、HPLC-DAD-MS-MS、IR、UV导数光谱,NMR、X-射线衍射以及DNA探针和生物色谱技术等,其中色谱法是主流方法,尤其是TLC、HPLC、GC色谱技术已成为三种最常用的指纹图谱分析手段。

其中又以HPLC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适应性广、检测器种类多、灵敏度高、稳定性强、重复性好而倍受推崇,成为制备指纹图谱的首选方法。

3.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

目前普遍意义上的中药指纹图谱指的就是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中推荐使用色谱指纹图谱。

色谱指纹图谱包括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以及它们与光谱、波谱联用的指纹图谱。

[12]现将近几年来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3.1气相色谱指纹图谱(GC2FPS)

气相色谱法具有高效、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现已广泛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分析,并为挥发油类生药品种的鉴定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在对所得图谱的辨认和分析中,主要运用两方面的参数来进行定性,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有峰的保留时间、相对保留值来定性分析,对图谱进行整体辨认,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可以运用GCOMS和GCOFTIR等联用技术来对各个位置的峰进行指认,也即对流出组分进行定性。

另一方面引入了保留指数对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别,其特点是将某物质的保留行为用在色谱图上紧靠它的标准物来标定,与操作条件无关,只与所用的固定液和操作温度有关,准确度和重复性很好。

3.1.1相对保留值以及联用技术定性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洪筱坤、王智华在对柴胡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相对保留值指纹分析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用各种色谱峰相对保留值和其相应的相对峰面积构成各样品的色谱相对保留值指谱,实现了图谱的数据化,提高了样品间的可比性,提高了色谱图色谱峰的利用率,且可没有标准品的情况下对各样品做出可信的鉴定。

随后他们还建立了名贵药材麝香和进口药材檀香的气相色谱相对保留值指纹谱,反映样品的内在特征,为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极好的参考依据。

李秀珍等研究建立了鱼腥草注射液的相对保留值指纹谱,为鱼腥草注射液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实现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化做了初步探索。

中成药的质量评价中,苏薇薇、冯毅凡等进行了乌鸡白凤丸和华陀再造丸的气相色谱指纹特征研究,用相对保留值作为真伪鉴别的依据,相对应的对峰面积作为质量评价的量化指标。

在联用技术方面,GC/MS在中药及中成药挥发油分析中应用广泛,对挥发油中成分的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钟伟祥等利用毛细管气相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当归和川芎的化学成分,为杜仲虎骨丸等十四种含当归、川芎的中成药进行了较好的定性鉴别,方法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

徐凯建等用GC/MS分析了丹东产淫羊藿叶中的挥发油。

GC/MS用于高良姜及其近缘植物挥发油成分的指纹图谱研究,鉴别高良姜的质量优劣。

张海霞等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别测定了肉桂其混伪品桂皮、柴桂的指纹图谱并加以比较,结果其图谱有明显区别,有效鉴别肉桂及其混伪品。

龚范等建立了不同产地的肉桂挥发油的气相色谱(GCOMS)指纹图谱,其形态十分相似,很容易判断它们属同种药材。

他们还通过GC/MS分析对复方制剂平胃散中陈皮、苍术及厚朴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性。

魏刚等采用GC/MS对醒神滴鼻液、脑醒滴鼻液、脑醒注射液等三种复方制剂进行鉴别研究,以单味药材中主要成分的出峰先后及相对含量为特征,构成了复方制剂的GC/MS指纹图谱。

另外还制定了醒神滴鼻液的中间产物麝香芳香水中麝香酮的含量限度和石菖蒲挥发油的特征指纹谱。

并探讨了GC/MS在中药复方制剂鉴别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GC/MS不仅可以定性,其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保持稳定能更有效控制药物成品质量。

GC/FTIR技术是一种与GC/MS互补的分离鉴定手段,广泛用于天然产物挥发油分析,Wilkins等采用GC/FTIR/MS联用技术进行薄荷油提取物分析,共分析鉴定了18个组分,并对GC/FTIR/MS联用技术的分析能力进行了评价,邱宁婴等用GC/FTIR研究了薄荷油、青椒薄荷油、椒洋薄荷油,分离出十几种成分,鉴定出13种成分,并比较了不同产地的薄荷油的质量。

从以上文献可知,GC/MS和GC/FTIR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但是由于仪器配置仍较为昂贵,要普及应用仍需一定时间,而且,挥发油中许多萜类的MS基本上是相同的,不能单纯凭借MS谱做结论,因此在挥发油成分的分析中仍需注重基础手段的应用,结合联用技术更准确对各成分进行定性,色谱保留指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3.1.2保留指数(RI)定性

国外挥发油化学成分鉴定的文献中很多在GC/MS或GC/FTIR以及两者结合进行成分鉴定的同时采用了RI配合定性。

凌大奎等测定了6种中药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GCRI),并从中选择若干代表性成分的GCRI值组成各自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谱(GCRIs),GCRIs可作为中药鉴别的依据,而各成分含量可用以评价其质量之优劣。

叶崇义等建立了术类药材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指纹谱(GCRIs),对术类药用植物种缘关系进行探讨,试图为生药品种鉴定、内在质量评价及药用植物分类学研究开辟一条新途径。

另有学者把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用于香附和白芷定性鉴别,进一步证明,RI对于中药混乱品种的澄清和鉴别、指导加工炮制和质量评价均具有可供实用的前景。

3.2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HPLC2FPS)

高效液相色谱以高压泵作为驱动力,以硅胶等色谱柱作为分离通道,依据样品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不同的吸附和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具有灵敏度高,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等特点。

其主要适用于分析高沸点不易挥发的,受热不稳定易分解的,分子量大,不同极性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多种天然产物,合成的和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涉及到石油化工产品,食品以及合成药物。

约占全部有机化合物的80%。

苗爱东等以乌鲁木齐南山新疆雪莲为分析对象,对7种不同产地的新疆雪莲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比较研究,建立了药材样品的指纹图谱。

杜程芳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并建立了白鲜皮药材指纹图谱。

运用梯度洗脱得到的色谱图各色谱峰分离较好,达到指纹图谱的要求。

许勇等以四川补骨脂药材为分析对象,选择最佳条件,对13个不同产地的补骨脂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该药材的指纹图谱。

王跃飞等采用HPLC研究金银花药材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建立了金银花药材HPLC标准指纹图谱,共获得17个共有峰。

该方法准确、可靠,为更好地控制金银花的内在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朱玲英等以大黄酸为参照物,应用HPLC研究清热解毒注射剂中大黄药材蒽醌苷元类成分的指纹图谱。

贾晓斌等以人参皂苷Re为对照品,运用HPLC研究了复方人参注液的色谱指纹图谱测定。

王宜祥等以原儿茶酚为参照物,采用HPLC分析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香丹注射剂的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有助于香丹注射剂的质量控制。

陈斌等采用RP2HPLC(DAD)对不同产地掌叶大黄药材进行指纹图谱比较,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其它产地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此指纹图谱专属性较强,可用于不同产地掌叶大黄的鉴别。

赵永席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10个不同山茱萸样品的中药指纹图谱(TCMF)。

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信息进行了数据化处理;用色谱峰重叠率定量地对10个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性评价,其重叠率均大于85.4%。

在此基础上用模糊聚类中的几何平均最小法定性地对10个样品进行了分类和鉴别,其相似性的相关系数为0.927时,全部样品可归为一类。

通过HPLC指纹图谱、色谱峰重叠率和模糊聚类分析,建立了控制山茱萸药质量的新方法,为中药样品的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并为HPLC在复杂组分样品的分析领域开拓了新的应用途径。

邹忠梅等采用HPLC2DAD,梯度洗脱,测定了10个批号芍药中的总苷含量,结果表明,其芍药总苷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芍药总苷的质量,确保每批产品的均一性。

王雁等采用聚类分析,对21个不同产地、不同规格的三七样品进行了分析,同时还通过相似度计算表明地道药材与次品之间的区别,此法可用于三七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邹华彬等应用HPLC和四维UV指纹图谱对秘鲁产人参保健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秘鲁产人参保健品与人参及西洋参的紫外指纹图谱非常相近,秘鲁产人参保健品与人参无水乙醇提取物高于该产品与西洋参的共有峰率,且变异率接近并显著小于该产品与西洋参的变异率。

其组织结构与人参及西洋参不同,但都含有非常相似的成分。

冯雪松等采用HPLC/UV测定五味子药材甲醇提取液的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的五味子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

确定了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6个成分,并计算了13个样品间相似度。

研究证实五味子指纹图谱可用于控制五味子药材的质量。

近来,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也应用于中药材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鉴定,王刚力等采用HPCE的MECC的分离模式,对18种卷柏属植物样品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测定。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在该属植物中的分布。

孙沂等以60%甲醇溶液提取,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建立了10批红花道地药材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并对不同产地红花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

孙毓庆等应用毛细管电泳色谱指纹图谱对冬虫夏草、六味地黄丸、银杏叶、人参、甘草等数十种中药材与中成药进行了研究。

均取得较好的结果,同时表明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抗污染能力强,前处理简单,其分析运行成本低,水溶性样品的“指纹”特征强等特点。

3.3薄层色谱(TLC)指纹图谱[13]

薄层指纹分析法是对组分体系特别是中药成分分析的重要手段,既可用于定性,也可用于定量,具有分离和鉴别两种功能,而快速、经济、使用范围广。

目前广泛应用于多基源品种、含同一成分的不同植物(药材)的鉴别。

不足之处是灵敏度欠佳,对微量成分检出较难。

肖冬华等通过测定夏桑菊颗粒有效成分,证明其改进的薄层色谱鉴别法缩短了检验周期,可及时、有效控制产量。

谢培山等采用薄层扫描仪对人参及其制剂、黄连和高良姜中的黄酮类成分等进行了薄层色谱指纹分析;测定了中成药爱活胆通中的熊果酸、赝靛及其制剂中的马卡因(Maackiain);对魔鬼爪浸膏及制剂帕歌斯风湿乐片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哈帕苷;比较了紫锥花于浸膏及其制剂的TCL测定与HPLC分析。

结果显示,薄层扫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互为补充的两种不同体系的色谱法。

罗敏等研究了五种蛇胆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聂孝平等薄层指纹图谱法鉴别了克瘾胶囊中的延胡素和夏天无,方法快速,结果直观,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刘晓民等采用TLC法分析了中国4大产区6个产地的主流麦冬商品,对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提出了麦冬属和山麦冬属的植物化学分类。

林明美等对柴胡的10个品种近40个样品进行了薄层指纹分析,结果显示,皂苷d、a、c为柴胡植物的特征性成分,根据指纹图谱的差异可用来判断药材的品种。

韦晨虹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紫荆皮混淆品美丽胡枝子,结果可靠。

3.4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指纹图谱

本法分离模式多、分离效率高,速度快、使用范围广、所需样品量和试剂量少、可直接分析水溶液等特点。

成功地用于生物碱、黄酮、酚酸、香豆素、醌类、强心苷等成分及三黄泻心汤、金银花、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指纹图谱的制。

用HPCE建立的冬虫夏草指纹图谱可用于其真伪优劣的鉴别。

胡平等提取菟丝子种子植物蛋白,用本法进行生药鉴定,根据其电泳图谱,可有效鉴别菟丝子来源。

3.5色谱与其它技术的联用[14]

中药多维、多息特征谱主要应用在中药分析鉴定以及确定中药中微量活性成分和未知活性成分。

所谓多维,即采用多种分析仪器联用模式。

目前最常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或毛细管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质谱-质谱联用方(HPLCCE2DAD2MS2MS)所得的多维指纹图谱。

包括了HPLC或CE所得的色谱峰图;二极管陈列检测器所得的在线紫外光谱(on2lineUV图),一级质谱图和二极质谱图。

所谓多息,即特征谱应努力做到包括化学和药效两方面的信息。

化学信息即上面提到的多维谱图。

如何使其也能包含药效信息,可采用有效部位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多维、多息特征谱的最大优点在于能较系统、较完整地解决中药及其制剂面临的保证药效和质量的难题,而且为解决中药研究中缺乏标准品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对于中药复方制剂来说,单单用HPLC指纹图谱来表征,困难很大,目前国内具有HPLC2MS2MS仪器单位较少,建立多维、多息特征谱后,将其简化成HPLC指纹图谱,供日常鉴定,质控之用;二是一般单位建立其HPLC指纹谱后,再进行HPLC2DAD2MS2MS化学特征谱的研究,并开展化学成分和药效相关性研究,从而做到基本讲清有效成分、基本讲清药效作用,使原有较简单的HPLC指纹图谱增添更多深刻的化学和药效内容。

张亮等在样品气相色谱分离较完全的条件下,依据一定原则,分别将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样品的成分质谱叠加,形成总质谱图。

用总质谱表征每一样品,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对雷公藤去皮根和根皮进行了分类,并对同属植物昆明山海棠作了定性预报。

魏刚等对不同产地的广藿香药材进行了GC2MS分析,建立了广藿香药材的GC2MS特征指纹图谱。

苏薇薇等以26个细辛样品为训练集,以19个细辛样品为试验集,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3种细辛进行鉴别,实验从其挥发油GC2MS中获得数量征,PRI2MA(PatternRecognitionbyIndependentMulti2catego2ry)法处理,并对中药细辛的宏量及微量元素特征谱,用模式识别中的主分量分析-聚类分析联用技术进行处理,依据聚类谱系图对45个细辛样品进行鉴别分类,本法特别适合对大批样品同时进行鉴别,值得推广应用。

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中药质量界线的不明确性,使得同类中药的鉴别不易判别,而使用传统的方法判别已存在困难。

因此,由色谱等方法建立的指纹图谱提供的大量信息,应用数学手段进行数据重组、分类、运用数学拟合方法和数学检验方法进行判别,最终实现以科学、客观、正、实用的方式对中药及其制剂进行真伪优良评价。

其中聚类分析及判断分析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

将色谱法良好的分离能力与波谱法特有的结构鉴别能力相结合,已成为非常有效的分离鉴定手段。

曹进等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桂枝汤的A部分进行了多维多息化学特征的指认,通过质谱中质荷比(m/z)值及HPLC值的保留时间的相互对照将桂枝汤A部分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归属。

魏刚等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建立了醒神滴鼻液中间产物石菖蒲挥发油的指纹图谱。

4.展望

建立在中药成分系统相关研究结果之上的中药指纹图谱,是现阶段可以全面反映重要内在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

从技术上说,由于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一些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确认及分离,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可否认,指纹图谱应用于中草药及复方研究还是刚刚起步,尽管目前存在许多不足和难题,但建立多维、多息特征谱能较好地保证中药制的质量,并可解决中药研究中缺乏标准品的难题。

采用多种色谱联用不必取得纯品就可实现对混合物中各化学成分的确认[15]。

因此,采用多维、多息征谱及计算机数码解析结合应用成为中药指纹图谱发展的必经之路。

原料药材质量的提高和稳定是制剂指纹图谱能否成功建立的首要问题;生产工艺的规范和优化是研究实施指纹图谱的另一个重要环节;要解决中药及其制剂代表性化学成分的选定和代表性化学成分的表征方法;指纹图谱的辨认和判断,中药制剂指纹图谱具有一定的模糊特点。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学拟合方法即相似判断标准。

由于中药指纹图谱能较全面地反映所含成分的相对关系,较好地体现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相关性,从而更好地评价、控制中药质量。

因此,中药指纹图谱必将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规范、标准的中药指纹图谱的实施,将会有力地促进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谢培山.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是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可行策略[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

141.

[2]林明美,罗 燕.柴胡的薄层指纹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1987,7

(1):

13.

[3]苏薇薇.聚类分析法在黄芩鉴别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

579.

[4]颜玉贞,林巧玲,谢培山.黄连薄层指纹图谱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6):

329.

[5]XiePeishan.YanYuzhen.HPTLCFingerprintIdentificationofGinseng[J].HighResolutionChromatography&Chro2matographyCommunication,1987,10(11):

607.

[6]李彩君,林巧玲,谢培山,等.高良姜中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指纹图谱鉴别[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

183.

[7]魏刚.3种中药复方制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鉴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6):

399.

[8]CLWilkins,GNGiss,RLWhite,MixtureAnalysisb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