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094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docx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

血管外科技术操作规范

一、股动脉穿刺术

二、股静脉穿刺术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四、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

五、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技术规范

六、子宫动脉栓塞术

七、全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八、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操作技术规范

九、髂内动脉栓塞术

十、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十一、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十二、腹股沟疝腹腔镜修补术

 

一、股动脉穿刺术

适应症:

1.血管本身病变,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出血、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2.软组织或器官病变与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3.某些肿瘤手术前了解血供情况或与重要血管的关系。

4.血管病变手术后随访。

5.血管病变的介入放射学治疗。

禁忌证

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

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

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方法

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延续,通过股三角,其内侧是股静脉,外侧是股神经。

在腹股沟韧带处位置最表浅,搏动最强,且操作简单,拔管后易于压迫止血,是理想的穿刺点。

经股动脉穿刺根据需要可选择逆行性及顺行性穿刺。

1.逆行性穿刺

逆行性穿刺的进针点选在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的正下方,即腹股沟皮肤皱褶下1~2cm,穿刺时左手中、示指轻按于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对准该点斜行平滑刺入。

穿刺成功后,可见鲜红色动脉血自针尾喷出,即刻送入导丝。

若送入导丝有阻力时,不可强行送入,应在透视下观察导丝走行,大多数情况是导丝在穿刺针前方盘曲或进入小的分支,此时应后退并旋转导丝进入。

2.顺行性穿刺

顺行性穿刺进针点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约1cm,针尖刺至腹股沟韧带稍下方的动脉搏动最强处;或在透视下将穿刺针对准股骨头顶缘,进针角度与身体成40°左右。

顺行性插管导丝易进入股深动脉。

若患者下肢取外展、外旋位,股浅动脉转至股深动脉的外侧,用5F以下的导管和“J”型导丝易成功。

3.无搏动股动脉的穿刺

在髂动脉狭窄、闭塞或肥胖、低血压患者,股动脉搏动不明显,则采取对侧股动脉穿刺法。

如两侧均搏动不明显,则须采取盲穿。

盲穿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触摸法:

硬化的股动脉呈条索状,可以此为穿刺点。

也可用细针穿刺股静脉后,向外移5mm行股动脉穿刺。

(2)透视定位法:

透视下以股骨头的内半部作为穿刺标志。

(3)多普勒超声定位法:

在超声引导下穿刺。

注意事项

1.局部必须无感染并严格消毒。

2.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

3.如为婴幼患儿,助手固定肢体时勿用力过猛,以防损伤组织。

4.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即示穿入股动脉,拔出针头后,紧压穿刺处数分钟,至无出血为止。

 

二、股静脉穿刺术

适应症

适用于外周浅静脉穿刺困难,但需采血标本或需静脉输液用药的患者;髂静脉、肾静脉、腰静脉、肝静脉、腔静脉、肺动脉、右心腔、头臂静脉、甲状腺静脉等部位或脏器的造影及介入治疗;心导管检查术,临床上最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

禁忌症

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严禁在此部位穿刺,以免发生难止的出血。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术者准备

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患者准备

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股静脉穿刺术操作方法

1.部位选择穿刺点选在格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焰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Ocm。

2.体姿参考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臂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

3.穿经层次需穿经皮肤、浅筋膜、阔筋膜、股鞘达股静脉。

4.进针技术与失误防范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摸到搏动的股动脉,其内侧即为股静脉,以左手固定好股静脉后,穿刺针垂直刺入或与皮肤角度呈30度~40度刺入。

要注意刺入的方向和深度,以免穿入股动脉或穿透股静脉。

要边穿刺边回抽活塞,如无回血,可慢慢回退针头,稍改变进针方向及深度。

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

穿刺方法有两种:

1.常规股静脉穿刺法穿刺针刺入后,应缓慢退针以待静脉血流出,穿刺成功后,可见暗红色血液缓慢滴出。

2.负压穿刺法静脉穿刺针接注射器,保持负压状态进针,穿入股静脉后可见血液流出,固定穿刺针,送入导丝即可。

注意事项

1.局部必须无感染并严格消毒。

2.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

3.如为婴幼患儿,助手固定肢体时勿用力过猛,以防损伤组织。

4.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即示穿入股动脉,拔出针头后,紧压穿刺处数分钟,至无出血为止。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目前,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有经导管溶栓治疗,机械性血栓清除术,球囊血管成形(PTA)及支架置入术。

对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4方面考虑。

①安全性:

对长段急性血栓介入治疗前置人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和(或)经导管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

②时效性:

急性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

③综合性:

对DVT常采用数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如对急性血栓在经导管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DVT者,可结合使用PTA和支架置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

④长期性:

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DVT的复发。

介入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1.经导管溶栓治疗:

适应证:

①急性期DVT;②亚急性期DVT;③DVT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禁忌证:

①3个月内有脑出血和(或)手术史、1个月内有消化道及其他内脏出血者和手术史;②患肢伴有较严重感染;③急性期髂-股静脉或全下肢DVT,血管腔内有大量游离血栓而未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者;④难治性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⑤75岁以上患者慎重选择。

2、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包括使用大腔导管抽吸、利用血栓消融装置清除血栓。

适应证:

①急性期DVT;②亚急性期髂股静脉血栓。

禁忌证:

①慢性期DVT;②后遗症期DVT;③膝以下深静脉血栓。

3、PTA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

①不伴有急性血栓的髂股静脉重度受压(Cockett综合征或May-Thurner综合征);②经导管溶栓、血栓清除术后遗留的髂静脉重度狭窄和闭塞;③股静脉形态、血流正常时的股总静脉重度狭窄;④慢性期短段股静脉重度狭窄(推荐作单纯性PTA)。

禁忌证:

①股静脉长段狭窄、闭塞;②股静脉机化再通不全;③髂-股静脉长段急性期血栓而又未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者。

术前准备:

1、体格检查:

观察、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和会阴部及腹股沟部肤色、浅静脉显露情况和血液回流方向、肤温及肢体周径。

检查并记录Homan征及Neuhof征、软组织张力、髓及膝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幅度。

2、实验室检查:

血浆D一二聚体(D-D)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血浆D-D>500μg/L对诊断急性DVT有重要参考价值。

凝血功能测定: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3、影像检查:

(1).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时正常静脉压迫后管腔可消失,含血栓的静脉压迫后管腔不消失且腔内回声增强。

加压超声显像对股、腘静脉血栓检出率较高,对小腿静脉血栓检出率较低;受肠内气体和空腔脏器干扰,髂静脉血栓较难检出。

(2).多普勒超声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结合加压超声显像,可作为DVT的筛选和动态监测。

(3).顺行性静脉造影:

目前仍是诊断DVT的“金标准”。

使用留置针经足背静脉或大隐静脉穿刺,通过提高对比剂注入速率,可提高髂静脉血栓的检出率。

(4).下肢静脉CTA: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检出DVT的同时,可评估髂静脉受压情况。

(5).下肢静脉MRA:

高场MRA可评估血栓形成的时间(栓龄),也可评估髂静脉受压情况。

介入治疗:

操作步骤:

1、经导管溶栓治疗:

溶栓剂一般选用尿激酶,常用剂量为20万~100万u/d。

保留导管通常不超过7天。

顺行溶栓:

1经患侧腘静脉穿刺插管至髂股静脉,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2经患侧股静脉穿刺插管至骼静脉并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逆行溶栓:

1经健侧股静脉插管至患侧髂股静脉,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2②经颈内静脉插管至患侧髂股静脉,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经动脉留管顺行溶栓:

1经健侧股动脉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保留导管进行溶栓。

2②经患侧股动脉顺行插管至同侧股动脉远端留管溶栓。

对局限于股静脉中、上段的急性血栓,推荐经腘静脉穿刺,行顺行溶栓;对全下肢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推荐行逆行溶栓或经动脉留管顺行溶栓。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经导管抽吸:

使用8~12F导管鞘和导引管,沿导丝插至血栓处,以50ml或30ml注射器反复抽吸。

血栓消融器清除血栓:

置入7~8F导管鞘,插人4~5F普通造影导管,注入对比剂了解血栓的位置和范围后,用导丝配合导管穿过血栓。

经导管鞘将血栓消融器缓慢插入,在透视监视下推进至近血栓处,启动血栓消融器进行血栓清除。

PTA及支架植入术:

PTA:

①对骼总静脉及骼外静脉上段阻塞,推荐从同侧股静脉穿刺入路。

②对累及髂外静脉下段、股总静脉及股静脉上段的阻塞,推荐从同侧腘静脉穿刺入路。

③髂静脉成形术推荐使用直径为10~12mm的球囊导管;股总静脉和股静脉成形术推荐使用直径8~10mm的球囊导管。

④推荐使用压力泵充盈球囊,维持1~3min。

支架植入术:

1髂股静脉支架置入术,推荐在球囊血管成形术后进行。

2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上段支架植入推荐使用直径12~14mm的自膨式支架。

③髂外静脉下段及股总静脉支架植入推荐使用10~12mm的自膨式支架。

注意事项:

1、经导管溶栓治疗:

如股静脉下段及腘静脉内存在血栓,一般不宜选择经腘静脉穿刺插管溶栓,以避免股腘静脉因穿刺插管损伤而导致血栓加重。

此时宜选择经健侧股静脉或颈内静脉逆行插管至患肢股腘静脉或经动脉插管静脉溶栓;在全下肢DVT进行动脉插管静脉溶栓时,导管头位置宜根据血栓累及的平面而定。

在髂股静脉及下肢深静脉内均有血栓时,导管头置于患侧髂总动脉即可。

药物通过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时,可作用于髂内静脉、股深静脉及其属支内的血栓获得较好的疗效。

2、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或减少出血并发症。

定时检测凝血功能,有助于合理调整药物用量。

少数情况下,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患者已经出现血尿或便血,但凝血功能检测仍可在正常范围内。

这时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抗凝、溶栓药物的用量。

3、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仅为综合性介入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对髂股静脉内的急性血栓尽早结合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常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1.血栓抽吸术:

①抽吸过程中必须保持较恒定的负压,以尽量减少栓子脱落的概率;②血栓抽吸术常造成失血,应严格控制失血量,每次不应超过200ml;③下肢DVT者拟行血栓抽吸术时,推荐预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发生肺动脉栓塞;④对血栓抽吸术后残余管腔狭窄>30%者,尤其是髂静脉,可考虑结合使用其他介入治疗方法;⑤血栓抽吸术须与抗凝、溶栓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血栓复发。

2.血栓消融器血栓清除术:

①下肢DVT行血栓消融器清除术前,可根据情况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②血栓消融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停顿时间,防止器械过热而出现故障。

PTA及支架置入术:

1.DVT经导管溶栓、机械性血栓消融术或球囊血管成形术后管腔通畅、管壁光滑、腔内对比剂密度均匀、无明显残留狭窄时,可不行支架置入术。

2.支架植入通常位于髂静脉和股总静脉内,股浅静脉中下段瓣膜较多,不宜植入支架,以防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

跨关节支架须谨慎选用。

3.植入支架的直径应大于邻近正常静脉管径1~2mm,长度应足以完全覆盖狭窄段。

当病变累及髂总静脉汇合处时,支架近心端宜伸入下腔静脉内3mm左右;长段病变应尽可能使用长支架,减少重叠。

4.支架置入术中应维持足量的肝素化。

5.采用多种方法使支架入口(股静脉侧)和支架出口(下腔静脉侧)有足够的血流、造影时无对比剂滞留。

若预测支架植入后血流量不充足,支架长度不足以覆盖整个狭窄或闭塞段,则不宜选择植入支架。

术后处理:

1、在行介入性溶栓治疗期间和介入性血栓清除术、PTA及支架置入术后,患肢宜水平位抬高30cm或20cm,以利于患肢血液回流和肿胀的消退。

2、静脉或动脉内保留导管溶栓后2~3天,患者可出现轻度发热。

发热的原因可能为血栓溶解所致,也可能为保留的导管本身带有致热源,也可能上述因素兼有。

这种情况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在严格消毒后更换导管。

3、注意检查和治疗其他可能引起患者高凝状态的疾病,如某些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与抗磷脂血栓形成综合征、易栓症等。

4、髂股静脉支架置入后日服抗凝剂至少6个月,要求术后1,3,6,12个月时门诊复诊;6和12个月时造影或多普勒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情况;以后每年复诊1次。

如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且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等症状,宜及时再次行支架内介入治疗。

并发症防治:

1、出血和溶血:

在抗凝溶栓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皮下、黏膜及内脏出血征象。

如果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首先考虑脑出血可能,须立即停用抗凝、溶栓药物,推荐行急诊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

如有出血,可加用止血药物治疗。

对出血量大者,可行穿刺引流或手术减压和血肿清除。

经导管血栓清除术所导致的创伤性溶血常为一过性,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2、血管壁损伤:

导管、导丝、血栓清除器械及球囊均可造成血管壁损伤。

如造影发现组织间隙有对比剂滞留或弥散,可确定为血管壁损伤或破裂。

在导管导丝探寻通过狭窄或闭塞的静脉时,宜尽可能使用较为柔软的超滑导丝导引。

在普通导管通过长段闭塞后,宜交换成溶栓导管作造影,确认导管是否位于真腔,以保证安全。

使用血栓清除器械分段清除血栓时,何段不宜超过3次。

对静脉闭塞严重者,可选用较小球囊做预扩张。

发现血管壁损伤时,下肢部位可采取体表局部按压止血,髂静脉可采取暂时性球囊封堵,必要时可考虑植入覆膜支架。

3、残留血栓和血栓复发:

溶栓治疗及经导管血栓清除术常难以完全清除静脉腔内血栓。

血栓复发多与基础病变造成血液高凝状态、治疗不彻底及治疗中致静脉内膜损伤有关。

在介入操作过程中,宜同时注入肝素抗凝;介入操作术后,宜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经保留导管溶栓3~7天。

此后,宜坚持口服抗凝剂半年以上并在凝血功能监测下及时调整抗凝剂的剂量。

4、PE:

在药物溶栓、血栓清除术或PTA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闷、咳嗽和咯血、休克、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症状,应考虑PE。

在介入治疗前,对下腔静脉、髂股静脉内存在新鲜血栓或漂浮性血栓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阻挡脱落的血栓是预防PE的有效方法。

对未置入滤器者,宜采用单纯性抗凝治疗而不作溶栓、血栓清除和PTA。

一旦发生PE,可视具体情况选择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

5、PTA和支架置入术后血管阻塞和再狭窄在行PTA和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疼痛不减轻或症状复发、加重,应考虑为急性血栓形成。

其诊断和处理同急性下肢DVT的介入治疗。

中及术后抗凝、PTA和支架置入后保留导管局部溶栓治疗可降低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

PTA和支架置入术后推荐长期口服抗凝剂,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和程度。

 

四、肝癌介入治疗操作程序:

肝癌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1.肝动脉化疗(HAI)适应证

①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

②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者;

③肝癌手术后复发或术后预防性肝动脉灌注化疗。

  2.HAI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对于全身情况衰竭者,肝功能严重障碍,大量腹水,严重黄疸白细胞<3000者,应禁用。

  3.肝动脉栓塞(HAE)适应证

①肝肿瘤切除术前应用,可使肿瘤缩小,有利于切除,同时能明确病灶数目,控制转移;

②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无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无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肿瘤占据率<70%;

③小肝癌;

④外科手术失败或切除术后复发者;

⑤控制疼痛,出血及动静脉瘘;⑥肝癌切除术后的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4.肝动脉栓塞(HAE)禁忌证

①肝功能严重障碍,如:

严重黄痘[胆红素>51μmol/L,ALT>120U(视肿瘤大小)]、凝血功能减退等.大量腹水或重度肝硬化,肝功能属ChildC级;

②门静脉高压伴逆向血流以及门脉主干完全阻塞,侧支血管形成少者;

③感染,如肝脓肿;

④癌肿占全肝70%或70%以上者(若肝功能基本正常,或采用少量碘油分次栓塞);

⑤白细胞<3000;

⑥全身已发生广泛转移者;

⑦全身情况衰竭者。

术前准备

 1.术前做好血、尿、粪便常规及血液生化检查。

2.依据病情及相关检查结果做好术前小结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影像检查、患者个体情况及组织学分型合理的选择化疗药物,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签署知情同意书。

3.穿刺部位备皮。

4.术前6小时禁食。

5.术前常规使用地西泮10MG肌注。

6.器材的准备并仔细检查。

7.介入手术室、器材及人员消毒。

操作程序:

1.肝动脉造影:

采用seldinger技术常规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置于腹腔干或肝总动脉造影。

如经股动脉插管难以达到靶动脉或需埋植药盒,则可经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

造影图像采集包括动脉期、实质期及静脉期。

对比影像片仔细观察,若肝脏某区血管稀少、缺乏或病灶数目与影像片不符,则需探查其它血管(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膈动脉、胸廓内动脉及右肾动脉),以发现异位肝动脉或肝肿瘤供血动脉,明确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及血供情况。

同时观察有无动静脉瘘。

2.灌注化疗:

仔细分析造影表现,将导管超选至靶血管,注入稀释后的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应依据药量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200ml,注入时应缓慢,灌注时间不少于15-20min。

3.肝动脉栓塞:

合理选用栓塞剂,一般将超液化碘油与化疗药物充分混合,制成乳剂,碘油用量应依据肿瘤大小、血供情况及患者耐受情况灵活掌握,最大用量一般不超过30ml。

仔细观察瘤区碘油沉积情况,当出现血管铸型时应停止注入。

此时可再用明胶海绵碎片对肿瘤供血动脉或次级主干进行中央性栓塞。

如伴有肝动静脉瘘,则先用明胶海绵或钢圈封堵,不要使动脉主干闭塞,但肝动脉-门静脉瘘明显者除外。

首次治疗者,应尽量确保栓塞完全,防止侧支动脉形成,造成再次栓塞困难。

4.栓塞后再次肝动脉造影,了解栓塞情况,满意后拔管。

穿刺点压迫止血10-15min,局部加压包扎。

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由主治医生护送至病房。

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8-12h,观察生命体征、穿刺点有无出血及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及时完成手术记录。

5.注意事项:

合理使用微导管,减轻患者负担。

对于瘤体过大者,达到一定栓塞剂量后,即使碘油沉积不完全,也不应过量栓塞,以防止瘤体破裂出血。

栓塞过程中,患者反应严重,经对症治疗后仍不能缓解,也应停止治疗。

碘油的注入应始终在透视监视下进行,防止误栓。

6.随访及治疗频率:

做好患者的信息记录及病情反馈,便于确定患者再次治疗时间及经验总结。

最初几次治疗密度可加大,此后在肿瘤不进展的情况下延长治疗间隔。

原则上治疗间隔不少于一个月,以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如肝脏肿瘤明显缩小,可采取外科手术切除。

 

五、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操作技术规范

适应症

1.各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并发脾功能亢进。

禁忌症    

1.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伴原发性腹膜炎的病例。

    2.肝硬化病人肝功能极差者,如严重黄疸、血浆白蛋白水平极度低下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

    3.对碘造影剂过敏者。

技术操作

1.置管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从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送至腹腔动脉,然后以6ml/s的速度注入造影剂,同时快速连续摄片做腹腔动脉造影,作为选择栓塞材料和判断栓塞范围的依据,同时观察肝脏及胃左、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走向分布。

    2.超选择性脾动脉插管 根据腹腔动脉造影片,明确脾动脉走向和分支后,借助X线透视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脾动脉。

根据栓塞范围决定导管置入脾动脉的深度。

    3.栓塞

    

(1)栓塞材料:

包括吸收性明胶海绵、硅橡胶、不锈钢圈、组织粘合剂IBC、无水乙醇、自凝血块等。

其中最常用的为吸收性明胶海绵,通常在使用前把它剪成1mm3大小的微粒,泡在含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之中。

    

(2)栓塞途径:

将栓塞材料用注射器经导管注入脾动脉阻断脾动脉血流,当栓塞达到需要的程度即停止注入栓塞剂,根据脾动脉栓塞的部位和栓塞范围的大小,脾栓塞可分全脾栓塞、脾动脉主干栓塞及部分脾栓塞3种。

    ①全脾栓塞。

采用较小体积的栓塞材料将脾动脉所有分支栓塞称为全脾栓塞。

除偶用于脾脏恶性肿瘤外,基本上被放弃。

    ②脾动脉主干栓塞。

用带有可分离囊的导管或大体积的栓塞材料(如不锈钢圈)栓塞脾动脉主干可减少脾脏血流,由于该法可迅速出现侧支循环,脾脏常不发生梗死,并发症少。

    ③部分脾栓塞。

用小体积的栓塞材料,经导管注入到脾动脉,随血循环流至脾动脉远端小分支,阻塞部分脾实质血流,常为20%~70%,同时保留部分正常脾组织,由于该法可达到栓塞的目的,术后并发症少,又可重复进行栓塞,是治疗脾功能亢进最好的栓塞方法。

注意事项

1.术中并发症 主要是穿刺部位血肿,常因穿刺技术不佳和(或)拔管后止血不彻底所致。

    2.术后并发症

    

(1)左上腹疼痛和发热:

为脾梗死所致,一般持续2~3d,应用止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