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111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

2018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全)

LT

夜》、俞平伯诗集《冬夜》)等。

沈雁冰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理论探讨,对小说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说出两部作品集及沈雁冰即可)C.这一年涌现出了郁达夫、叶绍钧、冰心(以及庐隐、王统照、落华生(许地山)、王鲁彦、许杰、郑振铎、彭家煌、蹇先艾、凌淑华、冯沅君、蹇先艾、台静农、张资平、郑伯奇)等有影响的小说家。

(说出三位作家即可)

32.闻一多在《诗镌》第七期上发表了诗论《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请简要说明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主要内容。

A.“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B.“绘画美”是诗的用词要做到有画面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C.“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行与行之间要匀称均齐。

五、分析题(30分)

要求: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在答题时应做到:

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34.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

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答: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公平。

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哩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最后关头,他还在寻思要不要唱两句戏文,满足坎坷的期待。

这些农民一方面是沉痛不堪地生存着;另一方面是没有觉察自己真正的处境和痛苦何在,更找不到摆脱现状的出路。

农民与革命的关系,成为鲁迅对现实思考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革命,是改变现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民争取自我解放的必由之路。

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没有能够唤起千百万农民,未能革除建基于广大农村的封建体制。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觉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状,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

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时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在许多年间,论者评价阿Q,都采用以此论述农民身上蕴藏着个宁的积极性的观点,今天看来,阿Q与革命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和简单。

鲁迅描写的阿Q对革命的想象,是任意掠夺他人的财富,任意占有乡村的女性,阿Q是流氓无产者而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

赤贫的状况让他无法安分守己,道德约束对他也是毫无效力的;走出未状的经历给他增长了见识和蛮干的勇气,他天然地认为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对阿Q,不准革命要不得,如何引导其走向更,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到。

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

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

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

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果然,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20世纪80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5.《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

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

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答:

周朴园的形象性格,分别通过了他对繁漪、侍萍和鲁大海的态度等不同侧面得以表现。

他与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这重写一个资本家的过去和现实罪恶。

而通过他与繁漪、侍萍之间的矛盾,显示道德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

周朴园竭力要建立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他当年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后来对侍萍的遗弃,表明了他自身受家庭束缚和对封建家长的屈从,和封建力量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后周朴园的感情生活已经死灰,他的吃素、禁锢,都是残酷的情欲上的自虐,因而对繁漪只是持问候与义务式关心的态度;多年来保留着夏日不开窗(因侍萍生周萍时受风生病)的习惯,是他认为侍萍已经死了,以这种悼念和追忆来弥补心灵上的罪恶感。

这些都表明周朴园的复杂性,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也是封建传统的受害者。

然而,当他发现侍萍仍然活在人世时,以为她是来复仇的,为了保住已有的名誉、地位、体面,立即凶相毕露,转而企图蒙骗侍萍,又想用金钱来堵住侍萍的口,十分鲜明地表现了他的伪善和自私。

对繁漪的态度几种表现了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权威专制的一面,逼繁漪喝药一场戏,突出表现的就是周朴园要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要确立一种命令与服从的秩序。

可见,周朴园尽管接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但血液中积淀的仍是封建伦理原则。

这种性格构成,既表明他性格中作为资本家的冷酷、反动和封建家长的专制、伪善、自私的一面,也表明他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文化的冯家家庭大少爷受到封建细想束缚,并一步步地付出泯灭个人情感的沉重代价,逐步皈依封建秩序规范的悲剧性一面。

因此,周朴园也处在鲁迅《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循环链中。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二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

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D)。

A.苏雪林B.郭沫若C.郑伯奇D.周作人

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

其作者是(D)。

A.冰心B.冯文炳C.鲁迅D.王统照

4.《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

5.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的花园》的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的诗人是(B)。

A.朱自清B.徐玉诺C.郑振铎D.叶绍钧

6.洪深在2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是(C)。

A.《卖梨人》B.《贫民惨剧》C.《赵阎王》D.《五奎桥》

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

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B.茅盾C.老舍D.巴金

8.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

西谛即(A)。

A.郑振铎B.恽代英C.邓中夏D.瞿秋白

9.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的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的(C)。

A.《绣枕》B.《女儿身世太凄凉》C.《酒后》D.《资本家之圣诞》

10.“水族系列小说”《鱼》、《蚌》和《蟹》的作者是(D)。

A.张爱玲B.苏青C.凌叔华D.梅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BCD)等。

A.《狂人日记》B.《风波》C《阿Q正传》D.《故乡》

12.在《新青年》同人中,有“留日”经历的有李大钊、钱玄同和(ABC)等。

A.陈独秀B.鲁迅C.周作人D.胡适

13.许地山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其中,以缅甸、印度和南洋为背景的主要有《醍醐天女》和(ACD)等。

A.《命命鸟》B.《春桃》C.《商人妇》D.《缀网劳蛛》

14.废名的小说,对现实的苦痛有着超越的意趣,往往有一种淡淡的禅味。

主要有(ABD)等。

A.《桃园》B.《竹林的故事》C.《社火》D.《浣衣母》

15.与李金发同时或稍后,出现了一批象征派诗人,主要有后期创造社的(BCD)等。

A.戴望舒B.王独清C.穆木天D.冯乃超

16.《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是孕育现代白话杂文的摇篮,其作者除鲁迅外,还有(ABCD)等。

A.陈独秀B.李大钊C.钱玄同D.刘半农

17.周作人著名的“三礼赞”是指(ACD)。

A.《娼女礼赞》B.《鸦片礼赞》C.《哑吧礼赞》D.《麻醉礼赞》

18.30年代以后,洪深最重要的话剧创作是《农村三部曲》,即(BCD)。

A.《赵阎王》B.《五奎桥》C.《香稻米》D.《青龙潭》

19.“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BCD)等。

A.张资平B.刘呐鸥C.施蛰存D.穆时英

20.40年代长篇小说在讽刺和通俗化方面的代表作家主要有(BCD)等。

A.茅盾B.钱钟书C.路翎D.赵树理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1.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22.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23.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是《昨日之歌》。

24.1935年,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把李金发代表的象征派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派别加以论述。

25.自五四时期开始,现代白话散文被正式赋予“抒情或写景”的文学意蕴,是“叙事与抒情”的美文,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驾齐驱的一种文学体裁。

26.林语堂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1935年分别创办《人间世》、《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人物。

27.胡适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

28.《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2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30年代”并不是指历史学意义上的1930年至1939年,而是特指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十年。

30.冰心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就是谈女子教育问题,写一个女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

31、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卢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田野》

32、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是卢隐的代表作。

33、1931年,丁玲发表的中篇小说《水》以当年发生的在全国16省得大水灾为背景。

34、1926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周刊》,创办《诗携》专栏。

35、方平是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是国内第一个莎士比亚研究的权威。

36、1928年底在湘鄂西根据地成立战斗剧社是第一个红军剧团,1931年底成立的八一剧团则是苏区第一个正规剧团。

37、1927年4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不到半个月,将光慈就完成了中篇小说《短裤党》。

38、《死水微调》通过描写成都近郊天回镇上的青年妇女蔡大嫂先后与袍哥罗歪嘴和教民罗天成的情感和肉体的纠葛冲突。

39、由于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高君宇的情谊,也因为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张凤妹成为五四时期较早对革命有深刻认识的女作家。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31.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这几类诗歌创作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A.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对现实的不满;三是对爱情的歌唱。

B.这三类诗歌创作是相互关联的。

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是徐志摩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诗魂。

C.对现实的不满是因为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对爱情的歌唱,又多半是借情诗表达自己的理想。

32.1949年以前的周作人散文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18—1927年可以看作前期。

请简要说明周作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和收获(各举一例即可)。

A.有一部分属于新文学理论建设的文章,如《人的文学》、《论小诗》、《美文》等。

B.大部分是杂文,既有批判揭露性的,也有与“现代评论派”进行交锋的,如《碰伤》、《我们的闲话(二十六)》、《拜脚商兑》、《上下身》、《“先进国之妇女”》、《奴才礼赞》、《传单抄本》等。

C.记叙抒情类的小品散文出现稍晚,彻底破除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且名篇甚多,如《故乡的野菜》、《苍蝇》、《乌篷船》、《谈酒》、《初恋》、《山中杂信》等。

五、分析题(30分)

要求: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

33.《沉沦》叙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忧郁苦闷中的堕落和自戕。

“他”热爱自然,热爱诗歌,经常手捧一部诗集在原野上徜徉;“他”向往爱情,公开宣称知识和名誉都不要,只要真心的异性的爱。

但是,心灵的稚拙(看到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日本同学就上前调笑,“他”却怯懦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身体的病弱(“他”自认有忧郁症,又因为手淫过度而自感倍加衰弱),内心的孤独(“他”无法协调与周围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的关系),兄弟的反目(“他”与在北京的兄长的决裂),青春期的性苦闷,以及弱国子民在日本帝国遭受的冷眼歧视,使得“他”情绪低落,日渐颓唐。

作品中以前所未有的坦诚和大胆,描写了“他”在欲望冲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自慰,偷窥房东家的女儿沐浴,直到步入日本的妓院寻欢;但是,每一次的“犯罪”,都激起“他”更为沉重的忏悔,让“他”的忧郁症更为加重,自以为身体每况愈下,忧心忡忡。

直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

强起来罢!

”的呼吁,蹈海自杀。

这样的作品,让守旧者视其为“诲淫”,“放荡”,却得到了很多青年的热读和追随。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33答:

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如《沉沦》、《南迁》、《茫茫夜》、《过去》、《莺箩行》、《迟桂花》等。

郁达夫曾经这样说: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底部,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灭了。

”在现实、心灵与文本之间,郁达夫找到了心灵剖白的问题,并且形成了他此后一系列自叙传式小说的写作路径。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描写的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

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苏雪林对其仍然充满不屑,她称郁达夫小说是蒙着新文艺外衣的肉麻猥琐的小说,贬斥其为“色情狂”、“颓废”。

创造社同人郑伯奇也把郁达夫的部分小说称为“狭邪小说”。

郭沫若则说,郁达夫的笔“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

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以上三人都是时隔十年或更久之后的追述。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重要人物周作人,在当时就严词反驳了道学家们所谓《沉沦》“不道德”的谬论,《沉沦》“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但是“在已经受过人生的密戒、有他的光与影的性的生活的人,只能从这些书里得到稀有的力。

小说中的“他”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克自拔地沉沦下去了。

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

“祖国呀祖国!

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女儿在那里受苦呢!

”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骚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34.茅盾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也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

《虹》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

《三人行》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

如果说《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林家铺子》、《春蚕》和《子夜》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林家铺子》描述了“一二八”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清晰分析。

《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代表,是茅盾第一篇真正以“乡土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也是茅盾“农村三部曲”中最好的一篇。

而《子夜》的成功,不但标志着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而且更显示了左翼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上的实绩。

瞿秋白为此欢呼: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你怎样评价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

茅盾30年代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矛盾展示”到“社会剖析”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发展过程的风向标。

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与1927年9月、10月间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9号、第10号上,这时期正如茅盾自己所说:

“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茅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蚀》三部曲就是在这种悲观、迷茫的心境之下写成的,它描写了大革命兴起和失败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作者有展现大革命时代风貌的宏大叙事企图,就三部曲的情节来看,顺序地展开了大革命从发动、发展到失败的主要过程。

大革命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常常作为推动情节和人物性格转变的必要功能被写进作品。

小说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众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其中有痛苦、困惑、失望以及对革命的反思、对暴力革命的怀疑。

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或“社会剖析派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

《子夜》正面展开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蒲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

这位曾经游历欧美、精明强干并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工业巨子,有一个发展实业、建立强大工业王国的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雄心勃勃地拼搏,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甚至一气兼并了八个工厂,成为同业的领袖。

但是,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

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

三条战线,挑挑不顺利,“到处全是地雷”。

最后终因在公债市场和赵伯韬的角逐中失败而破产。

茅盾是以为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在开始小说创作前多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政治活动,特别是他丰厚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修养,对于他的“社会剖析小说”创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就小说现实的社会概括的广度与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任务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美与丰富、劲健与爽利而言,都与一般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

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有人比肩的。

1932年至1933年,茅盾还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

进入40年代,他先后发表长篇日记体小树《腐蚀》(1941)、长篇小说《霜叶红十二月红》(1942)和《锻炼》(1948),综观茅盾的创作可以看出,他着眼于中国的社会现实,通过艺术的手段来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艺术性、思想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

茅盾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最容易受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实际上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早期是从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出发,而后期则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

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

在心文学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学饿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后来他的文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基点。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三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C)。

A.王统照B.庐隐C.许地山D.许杰

2.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

《女神》的作者是(A)。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

3.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B.林语堂C.冯至D.梁实秋

4.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D)。

A.戴望舒B.刘呐鸥C.施蛰存D.穆时英

5.以第一人称记述女主人公苏怀青从迈上花轿到走出“围城”的婚姻生活的小说是(D)。

A.《倾城之恋》B.《歧途佳人》C.《呼兰河传》D.《结婚十年》

6.中国诗歌会的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和(A)等。

A.杨骚B.郭沫若C.殷夫D.蒋光慈

7.有位诗人十来没写诗了,“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