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1164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docx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docx

语文

南昌一中、南昌十中

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总分:

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攻讦(jié)滂沱(páng)色厉内荏(rěn)觥筹交错(gōng)

B.庇护(bì)应届(yìng)为虎作伥(chāng)断井颓垣(yuán)

C.跻身(jī)驱除(qū)泾渭分明(jìng)恣意妄为(zì)

D.纰漏(pī)剽窃(piāo)焚膏继晷(guǐ)别出机杼(z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详兵慌马乱纷至沓来心有灵犀一点通

B.诨号融会贯通相辅相承无边落木萧萧下

C.宣泄大材小用促膝谈心自古逢秋悲寂寥

D.糜烂闲情逸志鞠躬尽瘁落霞与孤鹜齐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念小学时,家境拮据,买不起漂亮的信笺和自来水笔,只能使用铅笔把作业本的纸密密麻麻写得满满的,全然没有性情的华美辞藻,有的仅仅是属于童真那种无遮无拦的,心中有什么色彩,便染到纸上去。

A.矫饰坦荡肆意B.修饰坦率肆意

C.修饰坦荡恣意D.矫饰坦率恣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拉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帐。

B.“权钱交易”、“权钱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C.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西部开发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能削足适履,一味照抄沿海经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小李没有借父亲的名声要求职位,而是凭借自己的才能,最终得到公司的认可并委以海外营销部经理的重任,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充分说明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高度关注。

C.金钱会腐蚀一些明星、艺术家,诱使他们放弃昔日的理想,成为金钱的奴隶,这必然会损害他们的形象。

D.陈水扁弊案缠身,千方百计地想尽办法洗刷自己的罪名,但大多数人不再信任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

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

两周后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

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

潜伏期1—2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可分几种。

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蔓延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

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

1918—1919年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

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

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有变异而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

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

同时流感流行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特征,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爆发,迅速蔓延,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因为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

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

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比如,1977年“俄罗斯流感”,病毒株是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袭1957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对抗这病毒的抗体。

而出生于1957年前的人经历过H1N1型病毒的侵袭,体内会产生抗体,因而对于1977年再次出现的甲型流感H1N1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6.不属于流感病毒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的一项是()

A.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复制能力。

B.流感病毒变异很大,往往没有有效药物应对。

C.流感病毒传播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

D.流感病毒常常进入下呼吸道引起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人体内,受流感病毒侵害的器官是上下呼吸道。

B.流感病毒沿上呼吸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

C.患感冒后,呼吸道的自然防卫能力就会丧失。

D.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虽然少见但病死率高。

8.根据文章的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重视流感的危害,及时进行隔离防护,就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B.患过流感的人,在相同或相近似的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发生时,不会生病。

C.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所以防治流感用的流感疫苗也要不断地更新。

D.单纯型流感即使没有进行治疗,流感的症状一般两周后也会自然消失。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其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

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

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

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

曰:

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文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意:

料想

B.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大辟:

杀头之刑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交相互

D.不苟幸生苟:

如果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原庄公之所以得天下

B.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是以君子之难能

C.太宗施德于天下

或脱身而逃,不能容于远近

D.其囚及期而卒自归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11.根据文章内容推断唐太宗对来归的死囚是如何处理的,正确的一组是()

①全部回狱,全部处死②回到牢房,全部赦免

③纵而来归,杀之无赦④全部回狱,免除死罪

⑤全部纵归,赦免死罪⑥自返牢狱,全部赦免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④⑥

1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有人认为唐太宗的恩德对犯人的感化作用很大,欧阳修认为不过是上下互相窥测利用而已。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的做法不合人情,但是符合古圣帝王的常法。

C.欧阳修认为赦免来归的做法是可以偶一为之的。

D.唐太宗的思想动机是“立异以为高,逆情以干誉”。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2.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3.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特别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的是对“离愁”的描写,请结合表达技巧就词的下阕进行赏析。

(4分)

 

2.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2分)

 

15.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8分)

(1)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就是其中之一。

《战国策》则是

    体史书。

《     》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2)《兵车行》中揭示不义战争根源的两句是       ,        。

(3)杜甫《哀江头》中有两句诗: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姜夔《扬州慢》中也有两句与此意思相近,手法相同,这两句是:

“,!

(4)《劝学》中有一处著名的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韩愈在《师说》中谈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时说的“,”,与此有观点相通之处。

五、阅读下文,完成16—l9题。

(21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

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

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

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

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

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

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

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

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

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

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且预言:

“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

其中讲到:

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

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

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

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

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和自然。

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

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

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

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6.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6分)

 

17.文章结尾处写到岳庙和岳飞,其用意是什么?

(3分)

 

18.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的是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说明理由。

(6分)

 

1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6分)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既能欣赏幽静的美景,又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出更多的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白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和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很短暂,却能造福杭州和杭州百姓。

E.苏轼认为整治西湖不仅可以美化杭州,还可以开发和增强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方面的功能。

六、(9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3分)

要求:

文意贯通,富有感情色彩,不超过20个字。

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于当地时间2009年2月25日在法国巴黎以每尊1400万欧元的价格,拍卖了中国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

这两尊铜像记录的是             。

对于这段历史,法国文豪雨果在给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中曾经写道: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21.请以“翅膀”为主要对象,分别写两段话,第一段描写实物,第二段表现某种哲理。

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少于50字。

(6分)

⑴描写实物

⑵某种哲理

七、作文(60分)

22.请以“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A“滂沱”的“滂”读“pāng”;B“应届”的“应”读“yīng”;C“泾渭”的“泾”读“jīng”)

2.C(A.慌-荒B.承-成D.志-致)

3.D(“矫饰”是故意表现与众不同的修饰,用在句中恰当。

“坦率”是直率的意思,“坦荡”是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句中说的是情感的表达,用“坦率”好。

“恣意”是没有拘束,任意地;“肆意”是不顾一切由着性子去做,贬义程度强。

句中应用“恣意”。

4.D(“忍俊不禁”意为忍不住笑,这里可以用“忍无可忍”。

“不容置喙”意为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而句子要强调的是“事实真实可信”,应为“不容置疑”。

“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正确,从句意来看,“他”是认为孩子的毛病无伤大雅,应改为“不以为意”。

5.C(A“委以……重任”的主语不明确,把“并”改为“被”。

B“实施”后缺宾语中心词,在“学杂费”后加“政策”之类的词。

D“千方百计”与“想尽办法”重复。

6.D(由第一段“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可判断。

7.C(“丧失”有误,应该是受“损害”而降低。

8.B(原文说的是一般情况,即“抵抗力较强”而非“具有免疫力”。

9.D苟:

苟且

10.B(B以,介词,因为A前者为用来或靠它来后者为……的原因C前者为介词,对,后者,表被动D前者为代词,那些,后者表祈使语气)

11.D

12.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的做法既不符合人情,也不符合古圣帝的常法)

13.①移,者各1分,大意1分。

②来(使动用法)致各1分,大意1分。

③本、干、逆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信义对君子实行,刑戳对小人实施。

被刑法惩罚至死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的人,那一定又是小人中最坏的。

宁愿因为义而死,不苟且偷生,而且把死看作是回家一样,这又是君子难以做到的。

当唐太宗治政第六年,选用死罪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并同囚犯约定他们自己返回牢房接受死刑。

因此君子难以做到的,那些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能够做到。

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返回,没有延误。

这是君子难以做到,而小人容易做到的。

这难道接近人之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人,确实是小人。

等到恩德施行到小人的身上,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

原来恩德感人很深,改变人的本性很迅速。

有像这样的事呀!

我说,太宗做这些,是用求来取这样的(好)名声,但怎么知道释放他们离开牢房,就没有想到他们一定回来,希望免除死罪,凭借什么释放他们?

又怎么知道死囚被释放离开后就没有想到自己回到牢房而一定能够免除死罪,凭借什么又回来?

估计死囚一定回来而释放他们,这是皇上窥测下属的心情,估计自己一定会免除死罪而又回到牢房,这是下属窥测皇上的心态。

我看到的是上下相互窥测来成就这种好的名声,哪里有所谓施恩德与那懂信义的情况呢?

如果不这样,太宗对天下施行恩德到现在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做极恶大罪,而一时的恩德,能使人把死看作回家一样保存信义,这又是不通的说法。

我认为(应该是)释放囚犯离开牢房,又使他们回到牢房,杀掉他们,没有赦免。

但又释放他们,又使他们回到牢房,就可以知道这是施行恩德的做法引来的。

但这一定是没有的事。

像释放囚犯又使他们返回牢房而赦免他们的做法,可以偶尔做一次罢了。

如果多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都不会死,这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常用法规吗?

不可以作为常法,那古圣帝王的常法?

因此尧舜三王治理天下,一定要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明,不违背常情来求取声誉。

14.1.

(1)离愁是人们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后主把它写得很形象。

用丝缕来比喻愁思。

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的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象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

确实是把离愁的特点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了。

(写到“比喻”或“化抽象为形象”的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2分)

(2)结末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

“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它可意会,不可言传。

实际上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1分)

2.自然朴素,天然去雕饰。

写情极其自然,整首诗就象脱口说出一般,语言朴素得简直如日常口语,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

(写到特色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1分)

15.

(1)国别、《诗经》。

(2)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6.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题;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美景。

(6分;每点2分)

17.将岳庙和岳飞与苏堤和苏轼相映衬,两人一文一武,一个以生命捍卫国家,一个以智慧治理山水,两人皆为人杰,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3分,大意对即可)

18.

(1)雨是全文的线索,蒙蒙细雨,衬出西湖独特的韵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迷离空蒙的意境,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背景。

(2)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了苏堤,造福于民,这种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

(6分;每点3分)

19.BC(6分)

20.圆明园被英法列强掠夺、烧毁的屈辱历史(3分)

    答“欧洲列强进入中国抢劫焚烧的历史”,给2分。

     答“法国对圆明园抢掠的历史”,给1分。

     答“我国古人对十二生肖的认识与理解”等,不给分。

解析:

答题的思路是:

先看上下文,上文说记录“历史”,下文是对“历史”的说明;再根据题目要求做语言的整合修饰。

21.(6分,每段3分)示例:

(1)翅膀是大自然的造物。

蝴蝶的翅膀色彩斑斓,蜻蜓的翅膀薄如轻纱,天鹅的翅膀圣洁优雅,雄鹰的翅膀威武刚健。

(2)人类本没有翅膀,但知识为人类插上了翅膀,使人类能够飞翔于蓝天,翱翔于宇宙,到达了有翅膀的动物远不能达到的高度。

22.“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作文指导、范例及点评

一、作文题目

请以“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思路

1.标题作文。

2.偏正结构。

开放:

已经呈现出来的,不应该是应该呈现或将要呈现的。

生命深处:

最内在的、最人性的、精神的。

花朵:

比喻(象征)真善美的东西,应用平实、简洁的语言写出“花朵”的本义。

要化笼统为具体,化大为小。

3.主要存在的问题:

(1)偏正结构不能做到兼顾定语和中心词两个方面。

(2)对“花朵”的理解有误,不能写出“花朵”的比喻义。

(3)对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

把“开放在”理解成“应该开放的”,错误将题目中“已然”状态写成理想状态.

三、立意

1.是什么?

谁的“生命深处的花朵”在绽放?

“生命深处的花朵”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东西,如亲情、友情、爱情、诚信、奉献、顽强、洒脱、勇敢、敬业、奋斗、高洁、宽容、自由、尊严……

宽容:

蔺相如、仁慈宽厚的秦穆公、林肯登门道歉、

奉献:

袁隆平、居里夫人、邓稼先、诺贝尔、

坚守:

布鲁诺蹈火、哥白尼与“日心说”、塞尔维特以死捍卫真理、宋教仁拒绝诱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