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1229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docx

二年级下课文四寓言二则部编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

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

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

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

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

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

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

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习识字、写字。

  2.能根据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激趣游戏“连连看”:

课件左边出示“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刻舟求剑”3个成语,中间是3个故事中的人物,右边3幅图,请同学们将它们对应连接起来。

  2.过渡:

这些故事我们都读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故事很短,蕴含道理)对,像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的文章,就是寓言。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

指名读课题,相机学习“寓”“则”,理解“则”就是“篇”的意思。

  4.出示《亡羊补牢》,认读成语,并提出不理解的字。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

  1.带着疑问,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则寓言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检查生字读音。

  ◎第一组:

亡牢

  指名读。

通过观察字形变化:

(甲骨文,外框表示“围栏”,里面的图形是“牛”),

(金文),

(篆文,在牛栏外门口加了一横,表示将牛锁在牛栏里),记住“牢”的字形,并相机理解字义:

关牛羊的地方。

  ◎第二组形声字:

圈钻叼坊悔此

  认读“圈”,借助插图理解“圈”的意思:

关牛羊的地方。

  自由读其他字,发现形声字特点。

指名读,开火车读。

  分类整合,检查词语认读,巩固识字。

  ◎第一组,含有多音字的词——“羊圈”。

  认读词语,指名读出“圈”的另外读音,并组词。

男女生对应读出两个不同读音的词。

  ◎第二组,含有轻声的词——“街坊窟窿”。

  自由练读,发现“轻声”规律,再指名读。

并相机联系生活理解“街坊”。

  ◎第三组,含有动作的词——“钻进去叼走”。

  认读词语,通过做动作帮助识记。

  ◎第四组,含有形声字的词——“后悔从此”。

  认读词语,强调“后悔”表示人的一种心情,所以是“忄”。

  三、再读课文,理解题意

  1.再读课文,尝试理解“亡”的字义。

  2.交流自己理解的方法,师相机点评。

  3.指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四、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1.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只羊?

是一次丢掉的吗?

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2.过渡:

根据2次丢羊,我们可以快速地将故事划分成2部分,1至3自然段是第一次丢羊,4、5是第2次丢羊。

  3.读课文1至3自然段,抓住对话,理解第一次丢羊后人物的心情。

  

(1)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2)街坊看见了,连忙去劝他。

课件出示,指名读。

  ◎随机采访:

你觉得街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劝说养羊人的?

哪个词看出他着急?

你能给“赶紧”换个词吗?

  ◎街坊还会用怎样的语气劝说呢?

(担心)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感叹号)

  ◎小结:

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读好对话。

  ◎指名再读街坊说的话。

  (3)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的表现呢?

课件出示句子。

  ◎思考:

这个养羊人是什么意思?

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

  ◎指名读养羊人说的话。

引导学生想象养羊人说话时的样子,带着动作、神态读。

  ◎分角色读。

  4.读课文第4至5自然段,抓住心理活动和动作,理解第二次丢羊后人物的心情。

  

(1)丢了2只羊后,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

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2)全班交流:

  ◎他的心情怎样?

(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想象说话。

  ◎他又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句子对比)

  读一读这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从“赶紧”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假如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5)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

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接受劝告,知错就改)

  5.过渡: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6.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

  7.小结:

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五、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学习的生字,指名读。

  2.观察六个字的字形、结构特点,指名说。

  3.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生字“钻、劝”。

  ◎引导发现同时左右结构,各部件占格比例不同,“钻”基本为等宽等高,“劝”左低右高,尤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

  4.师范写,生临写。

  5.书写展示,评价。

  六、总结全课,引领下文

  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寓言二则》。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没有修

  第二次赶紧修为时不晚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游戏“看图猜猜猜”:

根据看到的图画信息猜成语。

(准备“坐井观天”“狐假虎威”“亡羊补牢”三幅图,课件采用“聚光灯”的方式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信息猜测成语。

  2.过渡:

刚才我们猜的这些成语啊,都来自寓言故事。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们知道了什么?

  4.过渡:

看,这就是寓言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5.猜测“揠”的意思,并简述理由。

  预设1:

学生借助课外阅读知道“揠”是“拔”的意思。

教师评价:

能借助课外阅读,通过换词理解意思,这个方法好。

  预设2:

学生借助偏旁“扌”猜测出“揠”的意思。

教师评价:

根据字的偏旁猜测字的意思,真是个好办法!

  6.围绕“揠”字质疑:

为什么揠?

怎么揠?

揠的结果是什么?

  7.过渡:

看,将这些问题串起来,就能帮助我们读懂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寓言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读音。

  ◎第一组:

焦疲截

  指名认读;用和熟字“戴、栽、裁”对比的方式,重点认读“截”,并通过读词“半截、一大截”进行巩固字音、字形。

  ◎第二组:

容易读错的字——筋喘

  指名读;强调“喘气”就是呼吸,要用嘴巴,所以是“口”。

  3.检查词语读音,巩固识字。

  课件出示:

焦急喘气筋疲力尽

  指名读词,齐读词语。

重点强调“筋疲力尽”的读音,“筋、尽”两个前鼻音。

  三、精读课文,体会寓意

  

(一)学习第一段,理解“拔苗”的原因,感受农夫的“急切”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个农夫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找出“拔苗”原因的关键词。

  

(1)生交流答案——“巴望”。

  

(2)引导学生用“扩词法”的方式理解“巴望”,并读好词语中蕴含的情感。

  3.这句话中有个词,就能看出他是“眼巴巴地盼望”,能找到吗?

(生找出“天天”)

  4.抓住“天天”,感受“急切”。

  指名读带有“天天”的句子。

  过渡语:

农夫每天去田里看,的确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2)再指名读。

  5.抓住“好像”,感受“急切”。

  过渡语:

农夫天天去田里看,他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禾苗一点儿也没长。

  

(1)禾苗真的是一点儿也没长高吗?

(长高了,但是长得慢,变化小)你从哪儿看出来?

(找出“好像”)为什么长了,农夫看不出来?

  过渡:

是啊,农夫的心太急了,所以看不到禾苗的变化。

  

(2)指导朗读。

  6.抓住“焦急”,感受“急切”。

  过渡语:

农夫心急到什么程度?

(生找出“他焦急地转来转去……”)

  

(1)对比句子,课件刷红“焦急”。

  

(2)指2名学生对比读句子。

提问:

你能说说“焦急”的意思吗?

  (3)借助“焦”字的字形特点,抓住偏旁“灬”理解字义,顺势理解“焦急”。

相机指名读好词语。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焦急”的表现。

对照课文,找找农夫“焦急”的表现,(课件刷红“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指导读好句子。

  7.表演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白“拔苗”的经过,再次感受农夫的“急切”

  过渡语:

这位心急的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从那天起,他就一直想办法。

一天,两天,三天……终于有一天,他想出了办法,那就是——(生接:

拔苗)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他是怎样拔苗的?

  2.讨论交流:

  

(1)抓住动作“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感受“急切”。

  ◎指名读句子。

  ◎老师有点儿不明白了,这个农夫为什么“往高里拔”?

为什么“一棵一棵”拔?

  

(2)抓住时间“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感受“急切”。

  ◎指名读句子。

  ◎从这个时间里,你感受到什么?

  ◎看图,创设情境,感受农夫拔苗的辛苦。

  ◎相机出示“筋疲力尽”,借助学习“巴望”时用的“扩词法”方式,说说“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多名学生读词,引导读出词语意思。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农夫的“兴奋”

  1.拔禾苗让农夫累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生接读。

  2.猜一猜农夫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

哪里看出他兴奋、有成就感呢?

  3.像这样的心情要怎样读出来呢?

同学们快试着读一读吧!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拔苗”的结果,明白禾苗的生长规律

  1.禾苗被拔高了一大截的结果是什么?

  2.为什么禾苗拔高会枯死?

禾苗生长需要什么?

  3.同学们,这个人可是农夫啊,他会不知道怎么种禾苗吗?

(引导学生说出“不遵循规律,急于求成”。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可以说农夫,也可以说自己明白的道理。

  5.课件出示一组生长变化图(植物:

小麦、草莓;动物:

蝴蝶、青蛙),直观理解“任何生物都有发展规律”。

  6.是啊,这世界上任何东西的生长、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一定要遵循规律。

  四、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1.生活中,也有不少“揠苗助长”的现象。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行为是“揠苗助长”吗?

  2.出示例子,学生发表看法。

  ★芳芳养的蚕结茧了,她非常想让蛾子飞出来产下蚕子,剪开了蚕茧。

  ★圆圆刚上幼儿园,妈妈就给她报了珠心算、拼音、英语口语、书法4个培训班。

  3.教师小结。

  五、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筋、疲”。

  2.指名读。

  3.观察字形、结构,找到书写关键点。

  一看结构:

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

(上下、半包围)二看比例:

这两个字各部分组件大小应该怎么分布?

三看关键笔画:

这两个字分别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笔画?

(筋,各部分紧凑;疲,病字旁的撇要写得舒展,为“皮”留下足够空间,“皮”的横钩和最后一笔捺要比病字头的横略长,这样才能做到“半露半藏”。

  4.教师范写“疲”,学生临写。

  5.作品展示,学生评价。

  六、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像这样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在《中国寓言故事》(出示图书)里读到。

另外,国外也有不少经典的寓言故事,例如《伊索寓言》(出示图书)。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找来读一读,可有意思呢!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寓言二则》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包括了《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故事情节简单有趣,通俗易懂,分别勾勒出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是遇到了问题,没有接受劝告,及时补救,最后通过反思,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另一个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

两则寓言中反映的现象随处可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两则寓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将人物生动地刻画出来。

其中,《亡羊补牢》主要是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所展现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劝告他修补羊圈,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这里借助一个带有反问语气的句子,表现出养羊人的不以为然。

第二次丢羊后,无需别人劝告,他已经“后悔”,并“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显然,养羊人直接用心理活动和动作表现出他的心理变化。

  《揠苗助长》则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描写。

开篇第一句“他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一个“巴望”把种田人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能理解他为什么有“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样的举动,以及后来他不辞辛苦地“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理解了种田人“巴望禾苗长高一点”的急切心情,自然就能理解他拔完禾苗后,虽然“累坏了”,但感觉“力气没白费”的成就感。

  课文给《亡羊补牢》配有一幅插图,图画中一群羊被关由石块和木条搭建的羊圈中,羊圈上的木条断裂了2根。

从插图中,可以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羊圈”,了解这就是这则故事的起因。

  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里,已经接触了不少寓言,如二上第五单元安排了《坐井观天》《刻舟求剑》,第八单元安排了《狐假虎威》,还有不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也读过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加上课文选编的两则寓言内容浅显,学生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会有太大难度。

课堂上,教师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梳理课文内容;再抓住重点词句,揣摩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然后针对故事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类似的事例。

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系列阅读,感受寓言这种文体“小故事,大道理”的趣味。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习识字、写字。

  2.能根据课文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

  1.激趣游戏“连连看”:

课件左边出示“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刻舟求剑”3个成语,中间是3个故事中的人物,右边3幅图,请同学们将它们对应连接起来。

  2.过渡:

这些故事我们都读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故事很短,蕴含道理)对,像这样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的文章,就是寓言。

  3.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

指名读课题,相机学习“寓”“则”,理解“则”就是“篇”的意思。

  4.出示《亡羊补牢》,认读成语,并提出不理解的字。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

  1.带着疑问,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则寓言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检查生字读音。

  ◎第一组:

亡牢

  指名读。

通过观察字形变化:

(甲骨文,外框表示“围栏”,里面的图形是“牛”),

(金文),

(篆文,在牛栏外门口加了一横,表示将牛锁在牛栏里),记住“牢”的字形,并相机理解字义:

关牛羊的地方。

  ◎第二组形声字:

圈钻叼坊悔此

  认读“圈”,借助插图理解“圈”的意思:

关牛羊的地方。

  自由读其他字,发现形声字特点。

指名读,开火车读。

  分类整合,检查词语认读,巩固识字。

  ◎第一组,含有多音字的词——“羊圈”。

  认读词语,指名读出“圈”的另外读音,并组词。

男女生对应读出两个不同读音的词。

  ◎第二组,含有轻声的词——“街坊窟窿”。

  自由练读,发现“轻声”规律,再指名读。

并相机联系生活理解“街坊”。

  ◎第三组,含有动作的词——“钻进去叼走”。

  认读词语,通过做动作帮助识记。

  ◎第四组,含有形声字的词——“后悔从此”。

  认读词语,强调“后悔”表示人的一种心情,所以是“忄”。

  三、再读课文,理解题意

  1.再读课文,尝试理解“亡”的字义。

  2.交流自己理解的方法,师相机点评。

  3.指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四、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1.课文中养羊人一共丢了几只羊?

是一次丢掉的吗?

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2.过渡:

根据2次丢羊,我们可以快速地将故事划分成2部分,1至3自然段是第一次丢羊,4、5是第2次丢羊。

  3.读课文1至3自然段,抓住对话,理解第一次丢羊后人物的心情。

  

(1)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你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2)街坊看见了,连忙去劝他。

课件出示,指名读。

  ◎随机采访:

你觉得街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劝说养羊人的?

哪个词看出他着急?

你能给“赶紧”换个词吗?

  ◎街坊还会用怎样的语气劝说呢?

(担心)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感叹号)

  ◎小结:

抓住关键词和标点符号,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读好对话。

  ◎指名再读街坊说的话。

  (3)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而养羊人的表现呢?

课件出示句子。

  ◎思考:

这个养羊人是什么意思?

能将他的话换个说法吗?

  ◎指名读养羊人说的话。

引导学生想象养羊人说话时的样子,带着动作、神态读。

  ◎分角色读。

  4.读课文第4至5自然段,抓住心理活动和动作,理解第二次丢羊后人物的心情。

  

(1)丢了2只羊后,养羊人现在心情怎样?

这时,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请自由读读第五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词句。

  

(2)全班交流:

  ◎他的心情怎样?

(后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想象说话。

  ◎他又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句子对比)

  读一读这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从“赶紧”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假如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5)现在“窟窿”终于被结结实实地堵上了,羊再也没有丢过了。

此时,你想对那个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接受劝告,知错就改)

  5.过渡: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6.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事,你能举个例子吗?

  7.小结:

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五、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学习的生字,指名读。

  2.观察六个字的字形、结构特点,指名说。

  3.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生字“钻、劝”。

  ◎引导发现同时左右结构,各部件占格比例不同,“钻”基本为等宽等高,“劝”左低右高,尤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

  4.师范写,生临写。

  5.书写展示,评价。

  六、总结全课,引领下文

  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寓言二则》。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第一次没有修

  第二次赶紧修为时不晚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习导入

  1.游戏“看图猜猜猜”:

根据看到的图画信息猜成语。

(准备“坐井观天”“狐假虎威”“亡羊补牢”三幅图,课件采用“聚光灯”的方式出示图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信息猜测成语。

  2.过渡:

刚才我们猜的这些成语啊,都来自寓言故事。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们知道了什么?

  4.过渡:

看,这就是寓言的特点——小故事,大道理。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5.猜测“揠”的意思,并简述理由。

  预设1:

学生借助课外阅读知道“揠”是“拔”的意思。

教师评价:

能借助课外阅读,通过换词理解意思,这个方法好。

  预设2:

学生借助偏旁“扌”猜测出“揠”的意思。

教师评价:

根据字的偏旁猜测字的意思,真是个好办法!

  6.围绕“揠”字质疑:

为什么揠?

怎么揠?

揠的结果是什么?

  7.过渡:

看,将这些问题串起来,就能帮助我们读懂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寓言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读音。

  ◎第一组:

焦疲截

  指名认读;用和熟字“戴、栽、裁”对比的方式,重点认读“截”,并通过读词“半截、一大截”进行巩固字音、字形。

  ◎第二组:

容易读错的字——筋喘

  指名读;强调“喘气”就是呼吸,要用嘴巴,所以是“口”。

  3.检查词语读音,巩固识字。

  课件出示:

焦急喘气筋疲力尽

  指名读词,齐读词语。

重点强调“筋疲力尽”的读音,“筋、尽”两个前鼻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