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1708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公共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docx

《公共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docx

公共经济学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部门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答: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包括政府、公共企业、非营利性经济组织(例如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团体等。

2.简述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

答:

(1)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3)经济稳定。

3.什么是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答:

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指的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4.什么是消费的非竞争性?

答: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

5.简述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答:

公共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基本特征:

?

消费的非排他性?

受益的非竞争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④制度的约束性。

6.什么是社会保障支出?

中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公共部门为了维持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困难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所提供保障的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各国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

一般说来,财政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财力保障。

中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7.简述瓦格纳法则的主要内容。

答: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8.什么是帕累托改善?

答:

帕累托改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是并基于帕累托最优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9.简述帕累托效率的含义。

答:

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是指如果一种变动至少使一个社会成员福利增加,而不使一个成员福利下降,这种变动就是有效率的;一个有效率的经济是不存在上述变动的经济,或是满足上述条件的变动都已经发生了的经济。

10.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根据市场失效的状况,公共部门的经济作用表现在资源配臵、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方面。

11.简述税收的特征。

答:

税收特征是税收分配形式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的质的规定性。

又称税收形式特征。

税收特征是由税收的本质决定的。

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12.怎样理解税收的固定性?

答:

税收的固定性也称规范性。

是指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和课征额度。

税收的回定性包括三个层次:

即课税对象上的非惩罚性、课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课征比例上的限度性。

是税收区别于罚没、摊派等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13.什么是税收转嫁?

答:

税收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14.什么是公共规制?

答:

公共规制,一般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为了实现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依照法律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

15.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由是什么?

目前中国的转移支付体系包括哪些形式?

答: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由有:

一、政府间收入的划分,通常无法保证地方政府得到充分的收入以满足自身支出的需要;二、能促进地方财政均等化目标的实现;三、可以保证一些具有外部性的地方公共项目的完成;四、转移支付是中央调控地方的一种办法。

目前,中国的转移支付体系主要有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形式。

16.什么是税制结构?

答:

税制结构是指一国税收体系的整体布局和总体结构,是国家根据当时经济条件和发展要求,在特定税收制度下,由税类、税种、税制要素和征收管理层次所组成的,分别主次,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整体系统。

17.简述市场失效存在的领域和原因。

答:

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自身价格形成体系的不完备,所导致的资源不能形成有效配置的现象。

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也就是价格信号失真。

导致价格信号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

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均衡、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过度竞争、公共物品的存在。

18.什么是购买性支出?

什么是转移性支出?

答:

购买性支出,又称为消耗性支出,是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

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

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19.什么是单一预算?

什么是复式预算?

各有什么优缺点?

中国目前实行哪一种形式的预算,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答:

单一预算又称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政府全部收支编入一个预算。

单一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式,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能全面反映当年财政收入的总体情况,有利于全面掌握政府财政状况,但不能有效地反映财政收支结构和经济项目的效益,也不利于年度间和部门间的比较。

?

复式预算在单式预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分类,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二者形成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

这种形式的预算对总体情况的反映功能较弱,但能明确揭示财政收支的分类实况,反应财政收支结构和经济建设项目的效益,较为接近商业会记原则。

在制定长期计划时,资本预算能对长期公共投资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

从1992年起,中国开始试编复式预算,现在正在推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建立起包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复式预算体系

20.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答: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二、辨析题

1.负外部性的存在会使企业的产量不足。

错。

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由于企业的成本低于应有水准,产品的提供规模将大于应有的规模。

2.社会保险主要采取缴税(费)的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不必为社会保障兜底。

错。

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为核心,还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等内容。

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一般通过公共收入来安排支出。

3.完全垄断市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种理想的市场模型。

错。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模型。

4.在协调公平与效率的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错。

在协调公平与效率的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市场主要解决效率问题,政府主要解决公平问题。

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为市场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同时需要解决社会公平分配问题。

5.对于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错。

对于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来说,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

6.公共选择理论是由经济学和政治学融合而产生的。

对。

公共选择理论又称或政治学的经济学,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新的交叉学科。

它以的基本假设(尤其是)、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和刻画政治市场上的主体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7.目前世界各国的税制结构都采取了单一税制的类型。

错。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复合税制的类型。

8.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优于商品税。

对。

9.社会保障的项目越多越好,受益程度越高越好。

错。

保障项目过多、过滥或受益水平过高,会影响效率和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公平的兼顾及为社会成员创造相对平等的机会。

10.财政安排的养老金支出是一种购买性支出。

错,财政安排的养老金支出是一种转移性支。

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

11.纯公共产品并非肯定就是全国性的。

对。

纯公共产品也有全国性与地方性之分,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纯公共产品是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征的产品,而不完全具备这两种特征的产品则为准公共产品。

区分和判断“纯”与“准”公共产品,关键是看这种公共产品的消费是否会因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

12.按照发行地域,公债可分为国内公债和省级公债。

错。

按照发行地域分类,公债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13.社会保障也是一种再分配调节机制。

对,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实现的。

14.税收后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错。

前转多发生在商品课税上,是税收转嫁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15.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前转越容易。

错。

需求弹性越大,而税收前转的可能性就越小。

16.供给富有弹性时,所征税收更多地通过价格提高向前转嫁给购买者。

对。

17.征税对象的起征点就是免征额。

错。

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扣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制度不反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18.公债是调节金融市场并促进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工具。

对。

19.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划分的根据是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对,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事权与财权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20.一般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存在正的和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

错,一般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

三、论述与案例分析题

1.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当前实际,论述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答: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问题。

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效率的最优化。

也就是说,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而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和最优效率。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同时,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还告诉我们: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并不是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或作用最小化。

任何社会都是指令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都是既有指令经济,又有市场经济,没有百分之百纯粹的市场经济。

正如《决定》所说的那样,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因此,对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和理解: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科学定位,表明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增强,体现出我们党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理论智慧。

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理念。

这一理论创新提升了市场的作用,把市场的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加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份量,对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产生巨大的影响。

过去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说的是它的作用还要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说政府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等等。

而“决定性作用”则排除了其他方面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一科学定为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大家知道,在《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的六大领域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都会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

比如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将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促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将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其他改革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

同时,有了这条主线,经济体制改革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如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财税体制、价格机制以及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都会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和推进。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但我们也不能把这个决定性作用理解成起全部作用。

如,市场经济能解决效益、效率问题,但它不能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又如,市场经济能解决惰性问题,但它无法解决诚信问题。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市场具有资源配置、优胜劣汰以及价值分配和经济评估等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发挥,毕竟是有限的,是有条件的。

市场机制“有所不为”的负面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导致经济危机。

因此,强调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我们不仅不能削弱政府的作用,相反要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只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仍然要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要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只有这样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有强有力的保障,从而推动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诚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不能把它理解为政府去包揽一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要发挥有为作用,对此《决定》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可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更好发挥作用”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仅不能弱化、小化政府作用,相反还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

只有这样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两个作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既是我国改革历史进程中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理顺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改革有章可循。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这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既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理论智慧。

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试论述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实施步骤、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

按照国家规划,我国“营改增”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上海市作为首个试点城市于2012年1月1日已经正式启动“营改增”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步,选择“1+6”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1+6”行业即为:

交通运输行业:

包含了陆路运输服务业(不包含铁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业、航空运输服务业和管道运输服务业;改革的现代服务业包含:

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服务,鉴证咨询服务。

从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选择交通运输业和研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六项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即“1+6”模式);北京于2012年9月1日启动“营业税改增增值税”试点,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正式进行“营改增”的城市;10月1日,江苏、安徽两省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江苏省初步确定试点纳税人万户,安徽省确定试点纳税人万户;广东、福建及深圳、厦门四省市“营改增”试点工作于11月1日正式实施,广东省初步纳入“营改增”纳税人万户,其中深圳市万户,福建省纳入“营改增”纳税人万户,其中厦门市万户;天津、浙江、湖北、宁波四省市则将于2013年12月1日启动试点工作。

第三步,力争在2015年12月31日前,即在“十二五”(2011年-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全面实行增值税,取消营业税。

试点政策的包括:

试点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纳税人自新旧税制转换之日起,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适用6%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试点后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现行增值税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服务,可;试点纳税人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提供的研发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试点纳税人在境外或向境外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工程勘察勘探等服务,免征增值税;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予以延续;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由负责征管。

营业税改增的意义:

  1.降低企业税负。

我国在原有的基础上新设了两档更低的税率11%、6%,这是精心测算之后选择的结果。

有关测算表明,现有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转换成增值税,由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对应的增值税税率水平基本上在11%一15%之间,无疑,在这个区间内选择的税率,改征后的税负水平就大致保持稳定,改革选定的税率最终选择与最低税负相对应的11%。

由此看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总体上是一种减税。

  2.避免重复征税,提高企业利润,打破第三产业发展瓶颈。

增值税之所以取代营业税是因为增值税只对增值额进行课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营业税则和增值税不同,它是对营业额全额课税,只要有经营有收入,就按5%的比例征收。

这样如果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那么税收负担就会越重。

  3.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有了对应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也就相应地降低了他们的税负。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增值税和营业税处于并存状态,这一定程度上就使增值税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扣链条,从而影响整个税收制度完整性。

  4.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以后,增值税的交叉稽核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有助于公平税收环境的形成。

在税收监管方面,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已实行全国联网稽核比对信息,监管将更加严格,税收环境将更加公平。

  5.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统一征增值税之后能解决这个难题。

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与其不停地去划分新产品和服务中两税的征收范围,不如统一改征增值税,免去了许多划分中产生的麻烦。

  6.提升了商品和服务出口竞争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3.联系当前实际论述市场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

 所谓市场失灵时滞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就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到达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关于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

  1、垄断由于资源配置的稀缺性和的作用,市场往往有一个或者几个厂商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厂商利用其市场控制力,制定与均衡价格相背离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由于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导致了较高的价格和较低的产量,从而使得减少而增加,资源的配置难以达到帕雷托最优的状态。

政府可以采取的对垄断企业进行价格管制,通过限定价格或收益率来规范垄断企业的行为,也可以从法制上对垄断进行管制。

此外政府还可以讲垄断企业作为来经营,从整个社会福利的角度来制定其产品价格。

  2、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某件物品并不妨碍其他人同时使用该物品。

非排他性是指技术上无法将不为之付费的人排除在该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内。

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中是广泛存在的,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消费者都想无偿使用这些产品,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即不支付成本但获得利益的行为。

产品的提供者无法收回其成本,就会丧失提供产品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生产的萎缩。

这些特点使得边际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受益和边际社会收益的偏离,从而导致了市场的失灵。

由于公共物品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率的配置公共物品,这就需要政府介入公共物品的供给。

  3、外部性外部性也称作外部效应,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又不承担这些影响所带来的成本或利益。

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

负的外部性也称,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

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对于具有负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征税,税额的大小应该等于该行为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对于具有正的外部性的行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

  4.信息不对称完全竞争模型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就是“完全信息”假定。

按照完全信息假定,市场的供求双方拥有作出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一切信息。

市场上的每一个生产者和每一个消费者对于价格、产品质量等等都是完全了解的。

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情况是对等的,也即信息是对称的,供求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都了解对方所具有的信息和所处的环境。

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几乎不存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也并不常见。

更常见的是信息不完全和由此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信息不对称指的就是市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状况不对等,其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掌握信息多的一方被称为信息优势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被称为信息劣势方。

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例如,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价格不再是引导资源流动的明确的信号,消费者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到质量很差的商品;生产者可能生产出市场并不需要的产品。

这样一些潜在的、对双方都有利益的交易可能无法达成,或是即便达成,效率也不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的均衡结果对社会来讲将是一种无效率的状况。

信息不对称给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带来许多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所导致市场失灵的领域,通过一些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措施安排,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实施这些制度安排和防范措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本身,也可以通过政府干预来做到。

由于帕累托最优的市场在现实中不存在,政府就需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以纠正市场失灵对资源配置造成的破坏,这也是国有经济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