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优秀作文的个性化感受.docx
《高考备考优秀作文的个性化感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优秀作文的个性化感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备考优秀作文的个性化感受
2012高考备考_优秀作文的个性化感受
新高考新作文
2011-09-011325
优秀作文的个性化感受
一、什么是个性化的感受
所谓感受,通常是指接触外界而得到的认识、体会、领悟。
把这种认识、体会、领悟,用恰当的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谈感受。
从角色形式上看,感他人之所未感,言他人之所未言,你的感受就区别于他人,拥有了你的个性,你所谈的便是个性化的感受。
二、如何进行个性化感受
1。
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观察,眼中有“我”,心中才有“我”。
(1)真处看,纯真之眼见卓然。
成人在尘世沉浮久了,对人对事寻问作答,均难以摆脱逐渐形成的诸多思维定势,感受容易多共性,少个性。
孩子遭际与因袭的东西少,往往跳出各种定势的局囿,生发出令人震撼与汗颜的感受。
究其因,落在一个“真”字,童言无忌,纯的可爱,真的可贵。
同学们务必珍惜自己的纯真之眼,那才是你这个生命季节中最最可贵的东西,你的“专利”。
那种学成人,仿老人,用冷峻淡静的目光看世界,以世俗圆滑的心态想问题,说大话,套“深语”,与其说是“成熟”,不如说是“失真”。
那也是一种可怕的“生命失衡”。
个性化的感受首先是生命年轮的个性化拥有,跳过了就不是你自己了。
湖北江陵郢都中学初二学生李煜辉写过一篇题为《逮老鼠》的作文(刊于2001年2期《语文学习》),他怀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跳出“老鼠是坏东西”的简单思维定势,看到了小动物之间的亲情,想到了“毙命”之外的思考。
无论是老鼠母子间的亲情,还是小由此激发的珍爱生命的纯情,都是美丽动人,令人耳目一新的。
所以,他的个性化感受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影响深远。
(2)细处看,滴水之光见太阳。
“细处”可以是细微之物。
贾平凹从一块丑陋的小石头上,看出了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揭示了我们在人才观上的世俗偏见,于是他的《丑石》一文便有了个性化的感受,有了非凡的影响。
“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事。
鲁迅从一次雇车的小事之中,见出了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伟大,于是有了严于解剖自己的独特感受,《一件小事》成了人们反躬自省的一面共同的镜子。
“细处”可以是细小之举,很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蕴含着丰厚的内涵,引发独到的感受。
方纪在回忆当年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两党合作谈判时,紧紧抓住了毛泽东上飞机时挥手致意的举动,感悟出了这一历史瞬间深邃的内涵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抗日的决心与诚意,宣告的是中华民族一致对外的历史进程,传达的是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
于是,《挥手之间》一文有了非凡的影响。
“细处”还可以是细微之言,细微之神(情),甚至是细小之数。
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普通工人,看见未划过的火柴扔在地上一根根的,便开始拾捡,越积越多。
一位新华社记者知晓后立即赶去采访,由此及彼推算出去,一人一天省一根,一个县,一个省,一个中国,每人每天省一根,得出的是一个惊人的数据,于是《一根火柴的精神》一文问世,渐渐演化成举国上下倡导的一种精神风范。
(3)无处看,蜂逐马蹄得花香。
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命考生作画。
获头彩的作品恰恰是一朵花都没有的,画上只画一匹飘逸而来的骏马,其高扬的右蹄旁有几只追逐的蝴蝶。
正是这无花中尽得花之神韵,因为蝴蝶宁死也不愿离去,可见马蹄上有多么诱人的花香,可想马踏了多少花才有蹄上浓郁的花香。
断臂的维纳斯迷人处也正在其双臂“无”中,因为“无”才有了无数双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精美绝伦的“有”。
欣赏中国传统的诗、书、画、乐等,尤其需要从“无”处看,“无声胜有声”。
现实生活同样如此,看上去好似无风景、无感觉的地方,往往是绝版的风景,会引发独绝的感受。
亲人相处平平淡淡总是真,真得你觉不出新鲜,“不新鲜”之中正是你定心定意,尽享温馨的特有感觉,那是家才有的感觉,那是亲情的独特沐浴。
2。
个性化感受来自个性化思考,脑中有“我”,心中才有“我”。
要脑中有“我”,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
(1)角色换位思考。
凡涉及两人以上的素材,如寓言故事、现实事件等,不同的人在情境中扮演的是不同角色,对情境的发展及其寓意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赋予了不同的意向。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滥竽充数》的故事中角色有三个,南郭、君王、乐工(同伙)。
过去大家一直是从南郭先生这个角度去思考,得出的是一种认识,即讽刺不懂装懂混日子的人下场可悲。
如从君王角度思考,人们不禁要问南郭在齐宣王时混得挺逍遥,到齐王时为何混不下去了?
由此可得,这则寓言揭示了大锅饭体制实际上是“混混”的保护伞,南郭的闹剧根子在体制问题,哪个地方有南郭出现,在治南郭的同时,须追究齐宣王之责任,否则是治标不治本。
再换一换,从其他乐工角度思考,南郭在齐宣王时混了那么长时间,无论是吹出不和谐的音调,还是装腔作势不出声,都逃不过身旁同伙的耳目。
为何一直隐而不揭?
无非是以为,俸禄有皇帝给,皇帝不管,关我屁事。
由此可知,这则寓言揭露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只要个人切身利益不受损,得过且过,其他人爱怎么就怎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正是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劣根性,使得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正气不盛,邪气猖獗。
还可以再换,从整体看,南郭蒙混得逞,上下有因,绝非偶然。
由此又可以悟出,制假使假由种种因素促成,屡禁不止,则因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伞在。
真正打假,须标本兼治,从每个人做起。
(2)动机效果换位思考。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们从事某个方面的动机与效果也呈现出多种联系,或顺向一致,或反向对立;或动机可嘉,效果可弃;或效果可取,动机可弃。
二者换位思考,会有不同收获。
“东施效颦”,就其效果而言,胡乱模仿,丑上加丑,这是寓言的本来义。
就其动机而言,不难发现其中有可思考的问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尤其是这样。
丑东施之所以令人作呕地去效法美女西施病痛时的皱眉、捂胸,无非是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让自己也美起来。
这种出于发展、改变的动机是积极主动大胆的,非但不应嘲弄,反应值得赞许。
东施的失误在于“效”的目标与方式方法不对。
事实上,差距大了要想一下子赶上,难免失败和挫折,“效”出笑话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必经之途,失误——总结失误——减少失误,这就是进步、发展的轨迹。
连良好的愿望与发展的动机都不能有的人,才是真正该嘲弄的。
古往今来,多少处在不如别人境况的人,不思进取,反而自视清高,不能尝试学习别人,生怕丢面子,落下东施效颦的话柄,其结果,既丧失了个人发展的大好时机,又贻误了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机。
我们近代所以落后挨打,主因不正在于不愿、不敢、不会向“西施”(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吗?
“班门弄斧”也是嘲弄敢为者的寓言。
就态度而言,骄纵于尊贤,傲慢于专家,当然是大错特错。
但就动机而言,真正的“弄斧”者大多怀有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定论,推陈出新的胆识,难能可贵,弥足珍惜。
伽利略敢于“班门”(亚里斯多德认为两铁球落地重者为先)“弄斧”(提出两铁球同时落地之说),从而为后来牛顿的三大定律问世奠定了基础。
哥白尼、布鲁诺敢于“班门”(教皇神学“地心说”)“弄斧”,才有了“日心说”的认识与发展。
化学中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由分子最小到原子,直至夸克等更为细小之说,都是“班门弄斧”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不断地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权威的挑战中,逐渐形成的。
苏轼的《石钟山记》本身就是班门弄斧之作(挑战郦道元、李渤的石钟得名之说),尽管他的结论依然未走出“声说”的误区(后人考明石钟山是因形得名),但他敢于“弄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后人并未因此轻视苏轼其人其作。
在以创新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弄斧”的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只是必须丢弃不科学的浮躁与盲动而已。
(3)必然或然换位思考。
任何事物既有必然性,又有或然性,从两面去思考,结论是不同的。
以“有志者事竟成”为例,“有志”与“事成”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早已有之的定论。
换位去看,“有志”与“事成”只是或然联系。
因为志向能否实现(事成),取决于“志”是否符合自身的主观条件(内因),是否符合社会实际环境与需求(外因)。
叫聂卫平去举重,叫郑海霞去做体操,再“有志”,也可能无法“事成”。
即使主客观条件具备,“事成”还要看“志向”坚定与否,付出辛劳与否,方法正确与否。
由此分析,可得出新观点有志者未必事成。
类似问题,诸如老马识途,知足常乐,开卷有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都具有两面性,可以换位思考。
(4)因果联系换位思考。
大千世界中,此事物与彼事物往往互为因果。
这种相辅相成性决定了思考问题不能只看顺向的因果关系,还要学会反观因果联系。
以“失败与成功”为例。
顺向看,失败(因)是成功(果)之母,是惯常认定。
反向看,成功(因)何尝不是失败(果)之母呢?
因为成功者面临的外因是鲜花、掌声、拥戴等,这些恰恰是最容易让人昏昏然、飘飘然的陷阱;成功者在历经艰辛如释重负之后,自身需要放松,容易懈怠,自觉不自觉地丧失进取的锐气,各种有害的东西便会乘虚而入,最终自己击败自己。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伴着朱由检的上吊而溃散,太平天国是随着建都南京而渐败,恩爱如胶的夫妻往往随着事业或经济上的暴发而分手。
大至国家宏业,小至个人家庭,失败常常来自于成功。
由此可以得出向成功宣战的新见解。
类似的荣与辱、祸与福、苦与乐、悲与喜、美与丑等,得失互为因,换位可出新。
三、作品中如何表达个性化的感受
1、真诚坦露。
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来自人格与心灵的坦诚。
真诚坦露,即使整篇皆为虚拟,也会显示个性魅力。
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文章如果修饰太精,雕琢太腻,反而扫人之兴。
当然,真诚坦露,也并不排斥浓墨重彩。
个性化表达的理想境界应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是本色,见功力,如学绘画先从素描入手一样,中学生个性化表达应在“真”上打基础。
2、个性挥发。
文体各有所胜,章法各有所长,语言各有其趣,风格各有其味,随各人禀赋扬长而取,因表达需要择善而用。
(1)文体的个性挥发。
指点江山,可取议论文体,在透辟上下功夫。
坦露心迹,可取记叙,在细微上下功夫。
燃情抒怀,可选散文,在形散神合上下功夫。
透视人生,不妨学做小说,在形象塑造上下功夫。
同一种感受也可以来点另类尝试,比如“幕剧”的形式,网络主页设计的形式,实体报告的形式,日记的形式,标题化的形式,科幻假想的形式……
(2)技法的个性挥发。
文化文学素养厚的、精当的广征博引,可以使你的感受富有文化品位。
辩证思考基础好的,于对立统一之中入情入理,可以使你的感受闪烁理性的色彩。
善张弛者,在错综之中更能显出你感受的魅力。
善扬抑者,在意外之中你的感受给人印象更深刻。
至于映衬、象征、比拟等等,哪一种更适合你的感受表达,你用得最熟练,哪一种就是你的最佳选择。
(3)语言的个性挥发。
文言功底厚者,不妨多一点铺陈对仗,以雅致见长。
现实口语好者,可以适当调侃幽默,俗韵也是一种风格。
洒脱者,不拘一格求其活;严谨者,规范淳朴见其长;兼容者,淡妆浓抹总相宜,自是高境界。
典型范文
我的外公外婆
陈吉
我在外公外婆家住了将近十年。
外公外婆是一对非常刻板的老人,很少见他们俩说话,我是指两人之间的悄悄话,就像现在的年轻人。
每天只是简单不变的台词“吃饭了。
”“该把衣服收回来了。
”……包办的婚姻,哪儿有幸福?
不过,他们也有浪漫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多,全城还在梦乡之中,他俩已悄悄爬起,去“压马路”。
虽从不手拉着手,而且总是一前一后。
但在寂静的晨雾中,光是那种默契,已让人觉得有点味道——外公走在前面,可他从来不用回头,就知道该走多快,他能用心感受外婆的脚步,于是她快他也快,她慢他也慢,从没出过错。
有一次,外公去单位领退休金,回来得晚了,而外婆因做饭需要盐,又找不上人帮忙,便独自去买。
这本是我的工作,可惜那天染了小恙,外婆心疼,没让我去。
大约五点多,外公回来从邻居那儿借盐做好了饭,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外婆回来,这下外公急了,说什么也不肯先吃。
我没法了,只好陪着等。
外公在家里等得着急,竟跑出门,站在路口张望,终于,我俩从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见到外婆的身影,外公迎了上去。
我到现在也没看出,外婆是怎样将手中盐袋交给外公,仿佛已排练了千百次,外公那样自然地从外婆手中接过包。
我第一次见外公与外婆并肩走路。
当晚,第一次听到外公对外婆发火,还对她进行管制“以后没人陪,不许一个人去办事。
”当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被一丝不易察觉的什么东西感动着。
大年夜,吃过了年夜饭,孩子们围着电视机,大人们忙着收拾碗筷。
我走过去,对外公说“外公,说说你与外婆当年的事吧。
这也算是传家宝呀!
我听说过,外婆当年是全村的大美人!
”一句话,将孩子们全部移离电视机,围坐在外公周围。
外公看看我们,又看看外婆,不紧不慢地拉开话匣“你们的外婆呀,当年可是全村的大美人呀!
我和她呀……”这时,外婆正收拾桌子,听到这里,狠狠地瞪外公一眼,又用手掐了外公一把。
外公虽痛,却哈哈大笑,直笑得我们一家人大眼瞪小眼,外婆也脸红起来。
其实我问的那句话,每年都会有人问,但每年都会被外婆打断。
所以每年的“她呀”后面,只有无尽的省略号。
但我想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只属于外公外婆两个人,我无从得知,也不必知道,虽然我每年都会问。
因为这时,是外公外婆最温馨的一幕。
前年,外婆因胃癌去世了,巨大的悲痛几乎击倒了外公。
外公有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整日守着外婆的遗像发呆,嘴里也不知呢喃些什么。
吃饭,睡觉,一点也不规律,人瘦得只剩下八十几斤。
我们小辈都很害怕,怕外公再有个三长两短。
还是二舅妈有见识“时间一长,老人什么都会淡忘的,这阵子我们多照顾点,过两个月就行了。
”半年后,外公真的没事了,他又开始晨练,只是很奇怪,原来两个人时,走得不快不慢,现在一个人了,应该好走些,可反而走不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一会儿又停下等半天。
大年夜,没人再提那个话题,大家似乎忘了,可没想到外公自己先说了“你们外婆呀……”这回被舅妈们打断了“爸,来,试试这件新衣服。
”被打断了,外公没笑,表情好像很伤心。
又是一年过去了,我们怕外公太寂寞,又没人照顾,决定再给他找一个老伴。
起先没让他知道,只是告诉他去见个人。
那天是冬至,上午八点。
我们先出门,可好一会儿也不见外公出来,我去叫他。
外公房间门关着,我透过玻璃窗,发现外公正摩挲着外婆的遗像“今天气温下降很多,我加了衣服,不冷,你那边冷吗?
别忘了加衣。
”一滴泪珠滴在相片上。
我顿时颤栗,无言。
外公没去见那个人,我自作主张,拉外公去玩了一天,虽被父母骂得要死,但我不怕,我知道父母同我一样爱着外公。
果然,他们听说此事,一样无言。
从此,没人再提要外公再婚的事,大家都知道外公与天堂的那个人有约,我们不信神,但我们希望有来世。
外婆去世四年了,外公一直想念她,我为回忆中的事情感动。
外公外婆之间话是不多,就算外婆仍在世,或下辈子外公仍牵外婆的手,我想他们之间的话还是不会太多。
有人问我为什么,其实——
大爱本无言!
点评“走路”的默契,“接包”的熟练,道出了两位老人心心相印,相依为靠的挚爱深情。
外公的“失常”与对着遗像的“关照”,进一步凸显出二老的大爱之情。
有了这些极富生命力的细节,无需修饰,无需议论、抒情,挚情无限尽在不言之中,在读者的品味之中。
在传达外公外婆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自然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化感受。
有感于水的一组文章之一
水的赞歌
杨石
水是生命的摇篮。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从水里诞生的。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水是无机物。
其实,水的活动本身是一个跳跃着的生命,是一首充满着战斗和胜利的凯歌。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见过从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绿草旁边淌着的流水吧?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它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就表现了倔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人们为了拦住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个小潭,潭周围着石块,潭边长上青草,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对于刚刚冒出地面的泉水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安逸的小天地。
它尽可以在这里流连徜徉,直到春花凋谢、秋草枯黄,让这些东西沉落到潭底,变成渣滓,连同自己一起在干涸的冬季成为一滩沙泥。
但是,不。
涓滴之水,志在海洋。
小水潭挽留不了它,小石块阻拦不住它,小花草吸引不了它。
它打了一个身,滑下斜坡,唱着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流到海洋去的意志是坚定的。
它日夜奔忙,无休无止,永不停下前进的步伐。
但是,当它还是细流的时候,并不被人注意;为了去东南大海,有时不得不绕过西北高山,因为它还缺乏巨大的威力。
直到走过了无数的九曲十三弯,汇合了许多径流以后,它壮大了,成了小河。
就在这个时候,它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来到悬崖之前。
怪石狰狞,巍岩峭立,多少人会在这里胆战心惊呵!
水在这里却表现出坚强的意志。
为了到海洋去,它反而加快了脚步,毫不犹豫地冲下去。
它冲击着岩石,溅起无数雾珠,映出半天虹彩,发出震耳轰鸣。
一瞬间,又在山下重新聚合起来,迈开脚步,继续向前。
我看过不少瀑布,不论是世界有名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庐山瀑布或是鼎湖瀑布和从化的百丈飞瀑,都具有同样的性格,都表现得同样的刚烈。
从来,人们总爱把水作为温柔的象征,说什么“似水柔情”。
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在决定性的时刻,水却如此坚定、勇猛,表现出义无反顾的、为追求伟大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北方的江河有冰冻,南方的江河多险滩。
封江以后的流水艰难地活动在冰层之下,沉着而有毅力。
在险滩、峡谷中的流水则那么慷慨激昂,威武雄壮。
它对准拦路的礁石和危岸,聚起巨大的浪头,全力扑去,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倏然之间,蔚成一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画。
礁石和危崖年年被减弱,终于崩塌到江心里去了,而水却冲出了最后一个峡谷,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奔流到大海里去。
出了三门峡的黄河,出了三峡的长江,乃至我们南方出了肇庆峡的西江和出了清远峡的北江,都莫不如此。
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一看,后面云山万里,重重叠叠,路途那么艰险;看一看前面海阔天空,红霞如醉,无限前程。
江水豪迈地笑了。
当然,入海并非目的地,毋宁说,这才是生活的真正开始。
你看,展开在江水面前的是一片多么浩瀚的世界啊!
海洋是多么活跃喧闹啊!
有时它呼啸奔腾,排山倒海,百尺高潮蓦地而起;有时它碧浪粼粼,银波细细,温存地轻抚着沙滩;有时它互相追逐,与海鸥共作欢乐的嬉笑;有时它深入谜一样的海底,滋育着玉树琼瑶。
它要挟着温带和热带的暖流,乘长风而鼓万里浪,去消融南北极地的冰雪;它要带着人民的愿望和战斗的激情,从东半球流向西半球。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水也有性格,也有爱憎。
它永远载负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航船,向着霞光万道的东方,破浪前进。
对于海盗们的贼船,则掀起滔天巨浪,把它永远埋葬在千寻海底!
之二
楼兰兴衰录
佚名
涓涓溪流,滔滔江海,如酥细雨,似鉴平湖。
或许对于吹惯了大洋季风的我们来说,水似乎与天地日月俱来,再平凡不过了。
然而,如果到过一趟大西北,见识过传说中的楼兰古城,你就不禁会高呼
有水可以成就一个文明,缺水将会毁灭一个文明。
火辣的骄阳,蔽天的黄沙,龟裂的大地,空气中没有一丝湿润的成分,视野内没有一点生命的痕迹——谁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波涛万里、松柏夹岸、桑麻遍野?
那荒废的古堡,风干的栏栅,坍塌的城墙,还有依旧光洁的器皿,穿过绸帛缎锦的白骨——谁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人烟稠密、商旅兴旺、百姓殷富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楼兰?
一个丝道上的古国,一个璀璨过的文明,仿佛一下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融进了茫茫沙海中。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
是水!
是缺水摧毁了他们的生存基础,摧毁了他们的文明。
上溯自《史记·西域列传》,楼兰傍罗布泊而筑,地方千里,士民百万,北抗匈奴,南敌诸羌,居肥沃之野,处东西之交,天下财富,皆汇于此,世间珍宝,尽集其中。
当时,罗布水涨,惊涛拍城,如鼓乐奏。
楼兰王命筑“镇海塔”,傲视沧海,何其壮哉!
而后高昌、交河兴起,用孔雀、叶羌二河水,以使罗布泊退缩、碱化。
到北宋年间,楼兰绝水,黄沙漫城,楼兰王带领人民出走。
最终,一个文明就这样因为缺水而灭亡了。
水是平凡的,但平凡并不代表它不伟大。
小自一颗谷、一根草。
离不开雨露的滋润;大至火箭、核电站,不能没有水而运行。
文明因水而诞生,古代中国人、印度人、埃及人都临河而居;文明也会因缺水而灭亡,近到楼兰、交河、龟兹、疏勒,远至巴比伦、孟菲斯、孔雀皇朝……当人们离乡背井,向故土投下最后一瞥时,都会慨叹水太重要了。
水不单是文明的基础,更是人类的基础,生命的基础。
在太空中,遥望蓝蓝的地球,与众星相比,多么可爱。
水对人类如此重要,水对中国人就更无可比拟。
试想有足够的水,新疆可以成为沃野,河西走廊遍地青葱,黄土高原换上新装,平津工业迅步增长……然而,中国的水危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更可怕的是,至今仍有不少人大手大脚地浪费水资源。
朋友,当你看见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正流出中国的泪水时,可否想到
楼兰的今天,会不会是中华的明天,我们应该从楼兰的兴衰录中得到什么启示?
之三
活出自我
2003年一考生
脑海里深深刻着这样一幅漫画一条鱼踩着高跷,滑稽地和一只长腿鸥鹭站在一起。
下面注了一句话生活中最辛苦的事莫过于把自己装得不像自己。
于是我觉得水便是最好的榜样,它温柔、静谧而不狂躁,不管把它放到什么样的容器里,它总是舒舒服服地摊开,清清澈澈地荡漾,从不强求自己。
人,也是需要一点随遇而安的精神的,我想。
我们不就像茫茫宇宙间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行进在时间的长河里?
一生也就是几十年,其中有坎坷,有漩涡,有狂风暴雨呼啸,也有落英芳草夹岸,但不论如何,水总会向下流,不回头。
何必在这拥挤不堪的河流中徒劳地回望,叹惋自己走过的历程,悲哀终点的日愈迫近。
顺其自然吧,做自己想做的事,唱自己想唱的歌。
当相声老前辈夏雨田先生病情恶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仍然像个老小孩一样天真快乐地生活着。
每天他的身上都会插满各式各样的管子,然而他却对前来探望他的学生姜昆说“看,现在时代进步了,我也实现‘网络化’了!
”在病塌上他写下了最后一首诗——
生命的铁轨不再延伸/我知道我的生命列车正呼啸着驶向终点/不悲伤,也不后悔/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的笑声留在人间/人们带来欢乐……
夏雨田老先生的去世,有美丽却没有太多悲哀。
他像水一样,自然单纯,乐天知命,所以幸福快乐。
还有许多人也在社会中捧出最真挚的心,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干自己最希望干的事情。
毕淑敏在某大学讲座时坦言“人生本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赢得全场喝彩。
而当她补充道“但每个人要为它确立一个自己的意义”时,每个人心里都受到了莫大的撼动。
篮坛巨人乔丹不顾众人争议,第三次重返赛场,只因为他太爱篮球。
他们是轻松的,因为卸掉了种种顾虑,学水的样子活出自然,活出自我。
人们常说“心静如水”。
的确,水用它自然的气息,洗去浮华;古人常说“仁者乐水。
”的确,水用它内在的性灵,裹掖着大仁义。
让我们做一条清晰快活的溪流,让阳光汇集反射成耀眼的光芒,充盈我们的生命!
点评眼前同一水,感受各自异。
文1着重从精神层面,感受到的是水的“坚定、勇敢”,“义无反顾”,为追求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是东西半球交流的使者,有着鲜明的爱憎性格。
当然,“共产主义”等名词,也打上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有的时代烙印。
与文1的赞歌相反,文2着重从物质层面,感受的是水的悲歌,文明因缺水而灭亡,而一个缺水大国偏偏在浪费水,敲起的警钟催人觉醒。
文3着重从做人层面,感受到水性如人性,学水的样子活出自然,活出自我,那才是人生的幸福快乐。
对水持不同感受的文章许许多多,因人因时代而异。
只要个性化观察(发现),个性化思考(联系),真诚坦露(表达),自能写出个性化的感受。
体验
请以“回报”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