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45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docx

第一章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

第一章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点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肉猪存栏量在5亿头左右,占世界总量的46.1%,猪肉产量占世界猪肉总量的46.2%。

在我国,猪也是六畜之首,猪肉产量占国内肉类总量的67.3%。

学习养猪最基本的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充分发掘猪的生产潜力,才能使养猪生产达到新水平,高产、高效、安全、优质、物美价廉的快乐养猪!

一、本章教学要求

  

(一)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

  

(二)掌握猪繁殖力、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解析

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学特性

  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生物学特性,不同的猪种或不同的类型,既有其种属的共性,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性。

其中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猪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

猪是常年发情的多胎高产动物,一年能分娩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母猪进行激素处理,可以达到两年五胎或一年三胎。

  2.食性广,饲料转化效率高

  3.生长期短,周转快

  在肉用家畜中,猪的胚胎期和生后生长期都是最短的,见下表。

各种家畜生长期比较

畜别

胚胎期(月)

生后生长期(年)

3.8

1.5~2.0

9.5

3~4

5.0

2~3

11.34

4~5

  12.0

4.5~5.0

  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5.适应性强,分布广

  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

从生态学适应性看,主要表现对气候寒暑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法和方式上(自由采食和限喂,舍饲与放牧)的适应,这些是它们饲养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效行为

  猪的行为有的生来就有,如觅食、母猪哺乳和性的行为,有的则是后天发生的,如学

  会识别某些事物和听从人们指挥的行为等,后天获得的行为称条件反射行为,或称后效行为。

怎样应用猪的生物学特点提高养猪生产

  1.采食行为

  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

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

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2.排泄行为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

猪能保持其睡窝床干洁,能在猪栏内远离窝床的一个固定地点进行排粪尿。

  3.定居漫游,群居次序明显

  猪喜群居,同一小群或同窝仔猪间能和睦相处。

在猪群内,不论群体大小,按体质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就难以建立位次,相互斗架频繁,影响采食和休息。

所以饲养过程中应选择合适大小的猪群。

  4.争斗行为

  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头猪所占空间下降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攻击行为增加。

所以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猪舍面积等确定合适的饲养密度

  5.性行为

  饲养过程中,应根据母猪的发情周期和公猪的性成熟时机采用人工授精等技术完成猪群

  的繁殖。

  6.母性行为

  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相应的,我们应在母猪分娩舍铺设垫草,保持分娩舍温度适宜。

  7.活动与睡眠

  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都在白昼。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不动,随日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40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

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母猪。

出生后10天左右便开始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8.探究行为

    探究行为包括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

探究行为在仔猪中表现明显,仔猪出生后2min左右即能站立,开始搜寻母猪的乳头,用鼻子拱掘是探查的主要方法。

因此,对于新出生的仔猪,我们应协助其寻找并固定哺乳乳头。

  9.异常行为

异常行为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行为,恶癖就是对人畜造成危害或带来经济损失的异常行为,它的产生多与动物所处环境中的有害刺激有关。

 

  10.后效行为

    后效行为是猪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行为。

例如:

小猪在人工哺乳时,每天定时饲喂,只要按时给以笛声或铃声或饲喂用具的敲打声,训练几次,即可听从信号指挥,到指定地点吃食。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后效行为的培育。

第二章猪的品种资源开发与利用

  种是养猪的基础,是养猪生产的资源,基础打不好遗患无穷。

本章介绍了六种外国瘦肉型种猪,十多个新培育的兼用型品种猪和六个有代表性的地方优良猪种,需要知道各品种种猪的特性与特点,怎样通过杂交发挥其生产潜力,为我所用,满足市场需求。

深知保种的价值,更要知道选育提高种的价值,不进则退,创造新种源开创养猪新天地。

 

一、本章教学要求

  

(一)掌握各品种猪的特点。

  

(二)掌握经济杂交产生杂种优势的基本规律和经济杂交的方式。

二、重点难点解析

我国的猪品种资源

1.生产瘦猪肉的品种

  现在主要有六种:

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皮特兰猪、多品种杂优猪。

2.我国地方良种猪

  

(1)民猪原产于东北地区。

  

(2)太湖猪产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区。

  (3)金华猪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义乌,东阳和金华3个县。

  (4)内江猪主要产于四川省内江县和内江市。

  (5)两广小花猪原产于陆川、玉林、合浦、高州、化州、关川、郁南等地,是由陆川猪、福州猪、公馆猪和两广小耳花猪归并,1982年起统称两广小花猪。

  (6)中国小型猪小型猪为我国的宝贵品种资源。

目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产于贵州与广西交界处的香猪;产于西藏自治区的藏猪;产于海南省的五指山猪(老鼠猪);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版纳微型猪。

3.我国新培育的品种猪

  

(1)瘦肉型品种(系)有:

三江白猪、广西白猪、湖北白猪、湘白系猪、山西瘦肉型SD-I系、浙江中白猪、新疆黑猪、沂蒙黑猪新品系,辽宁黑猪瘦肉系、松辽黑猪和苏太猪。

  

(2)肉脂兼用型品种(系)有:

北京黑猪、新金猪、皖北猪、乌北哈达猪、定县猪新品系、汉沽黑猪、甘肃白猪、上海白猪、芦白猪、甘肃黑猪、内蒙白猪新品系、汉中白猪、昌潍白猪I系、北京花猪I系、伊犁白猪、宁夏黑猪。

  (3)脂肉兼用型品种(系)有:

吉林花猪、沈农花猪、温州白猪、哈白猪、内蒙黑猪品种群、新淮猪、福州黑猪、新疆白猪。

  (4)脂肪型品种(系)有:

赣州白猪。

猪的经济杂交及方式

1.经济杂交是指采用遗传上有差异的不同品种或培育的不同专门化品系互相之间进行杂交,使之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猪,大都有较高的生产效益。

2.杂交能产生杂种优势,主要是由于在杂交时可诱导有关位点的遗传基因相互重组,使显性基因的优良性状突出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使不同位点的基因产生互作效应。

3.经济杂交的方式

(1)二元杂交(即两个品种之间的杂交)

    其杂交模式为:

    A品种(母本♀)×B品种(父本♂)

           ↓

           AB→全部投入商品猪育肥

    AB杂种含有A、B各50%的血统

  这种杂交方式比较简单,杂一代猪群100%都具有杂种优势。

缺点是由于地方猪种生长

  速度很慢、膘厚、瘦肉率低,所生产的一代杂种在这些性能方面受到不良的影响。

(2)三元杂交方式(三个品种之间的杂交)

    其杂交模式为:

    A品种♂×B品种♀

       ↓

      ♀AB×C品种♂

        ↓

       ABC商品育肥猪群

  ABC的血统含A为25%、B为25%、C为50%

  三元杂交的最大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杂一代母猪的杂种优势,特别是繁殖性能的优势,同

  时,还充分发挥了第二父本猪种(C)在平均日增重大、饲料报酬高和产瘦肉量多等方面的作用。

(3)两猪种或三个猪种轮回杂交方式

  所谓轮回杂交,就是在二元或三元杂交中,所生产杂种猪群,不全都投入商品猪

  生产,而是从中再选出一部分杂种母猪,再用原亲本猪轮流作为父本,继续与杂一代母猪群进行杂交,而且这种轮回杂交的方式一直延续下去,因此,这种轮回杂交又称为连续性杂交方式。

  这种杂交方式存在较多缺点,即各代轮回杂交所产的杂种猪群,不论是在生产性能上或

  体型外貌上,都发生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且轮回的代数越多,杂种猪的杂种优势就越下降。

(4)合成系间的配套杂交

三系配套杂交模式:

    祖代    A系×B系

           |

    父母代   AB×C系

           |

    商品代   ABC

  这种杂优猪,由于继承了四个系的优良基因的良好配合,表现了比较高的生产性能

  特别是生长速度、瘦肉率、大腿比例、产肉量及饲料报酬等,都呈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

猪种遗传资源保存主要有三种方法:

活体原位保存、配子或胚胎的超低温保存和DNA保存。

第三章猪的营养与饲料

  猪的生存与生产离不开饲料营养物质的供给,养猪者知道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75-80%,只有满足猪的需要才能产生好的养猪效益。

饲料工业作为我国的一大产业,饲料原料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饲养的效果,因此应时刻监测,决不能失策。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猪的营养特点,重点掌握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和维生素饲料。

二、重点难点解析

水与猪的营养

  水是猪体组织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约占其体重的2/3。

猪从幼龄到成年,体内水分含量的变化为体重的80%到50%。

蛋白质与猪的营养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氨基酸按性质可分为中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3大类。

按其对猪营养的重要性而言,通常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与限制性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指那些多数在猪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猪体正常代谢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那些在猪体内可以合成或需要量较少,不由饲料提供也能保证猪体正常代谢需要的氨基酸。

  在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通常在植物性饲料的蛋白质中含量较少,不能满足猪体的需要。

当缺少它们任何一种时,就会严重地制约其他氨基酸的利用(氨基酸木桶原理),所以在营养上把这3种氨基酸称为限制性氨基酸。

影响饲料蛋白质利用的因素:

  

(1)猪的种类:

瘦肉型猪对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高于地方猪种。

  

(2)猪的年龄:

幼年猪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蛋白质代谢强度大,体内积累较多。

随着年

  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下降,蛋白质代谢相对减弱。

  (3)日粮中蛋白质的数量:

蛋白质供给量的多少不仅影响生产力的发挥,同时也影响蛋白质的利用率。

一般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较低时,其利用率较高,但此时生产性能降低。

所以提高利用率的同时必须考虑生产力的发挥和猪的健康。

  (4)日粮蛋白质的质量:

氨基酸数量多、配比恰当时,利用率就高。

  (5)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各供能物质之间应达到平衡。

  (6)饲料的加工调制:

对豆科子实应加热处理,而对动物性饲料一般不进行加热处理。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作用

  碳水化合物在猪营养上是一组物质的总称,它包括无氮浸出物与粗纤维2大类。

  

(1)形成猪体内组织器官不可缺少的成分。

例如五碳糖是细胞核酸的组成成分;许多糖类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与脂肪结合成糖脂;低级羧酸与氨基化合物形成氨基酸。

  

(2)能量的主要来源。

无氮浸出物在猪体内分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在细胞内进行生物氧化而放出能量,以此来满足维持猪的体温及各器官正常活动时的能量需要。

  (3)粗纤维可以促进动物肠道内消化活动。

脂肪的营养作用

  

(1)体组织组成成分:

脂肪是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

  

(2)脂肪是猪重要的能源物质:

猪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约30%是由脂肪氧化产生。

脂肪

  所含的能量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2.25倍。

  (3)脂肪提供必需脂肪酸:

对幼猪来说,为了生长发育,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其机体不能

  合成的3种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和花生油酸(二

  十碳四烯酸)。

  (4)脂肪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溶剂):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必须溶解于脂肪中,并依靠脂肪运送到体内各部位。

  (5)脂肪是猪体制造维生素和激素的原料:

类脂物质中的固醇类可转化为维生素D、肾

  上腺素、性激素和胆汁酸盐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固醇化合物。

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通常将在猪体内含量占体重的0.01%以上的矿物质元素称为常量元素,主要有钙(Ca)、磷(P)、钾(K)、钠(Na)、氯(C1)、镁(Mg)、硫(S);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主要有铁(Fe)、铜(Cu)、钴(Co)、碘

(1)、锌(Zn)、锰(Mn)、钼(Mo)、硒(Se)、氟(F)。

几种重要的矿物质元素

  

(1)日粮中的钙和磷,不仅两者数量要足够,而且两者数量之比要求有一定的范围,一般为(1~2):

1。

  对于猪来说,由于植物性饲料中的植酸磷不能被利用,因此应特别注意有效磷的含量。

一般来说:

  有效磷=无机磷+有机磷X30%(动物性饲料中的磷计算在无机磷内)

  

(2)硒在机体内的作用与维生素E相似,能防止细胞膜被过氧化物损害。

  缺硒时,仔猪常发生白肌病,主要表现为心力衰弱、心律不齐、精神不振、被毛粗乱。

维生素与猪的营养

  维生素是一类维持猪机体正常代谢所必需的、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1.维生素的来源猪体内的维生素来自2个方面。

一是外源,即来自猪体外,由饲料中摄取的。

二是内源,即由猪体内合成的。

内源维生素又可分为2种,一种为消化道微生物合成,大肠与盲肠中的微生物能合成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另一种为猪本身器官合成,如肾上腺、肠及肝脏可以合成维生素C。

猪体内的维生素D,一部分是由饲料摄人,另一部分由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维生素D3。

2.维生素的分类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2大类。

  

(1)脂溶性维生素这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能溶解于脂肪。

脂溶性维生素可储存于体内,储存量的多少,受日粮供给情况影响,故可不必每日从日粮中供给。

  

(2)水溶性维生素这类维生素可溶解于水,包括B族维生素

第五章现代养猪生产工艺技术

  随着养猪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养猪生产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养猪逐步向现代养猪转变。

  提出了三段式养猪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也是防御猪疫病流行的安全生产方式。

提高种猪的繁殖力、哺乳仔猪培育,多育、多生、快长为肉猪生产提供优质种苗。

现代化养猪,它要求按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来生产肉猪,实行流水式生产工艺。

一、本章教学要求

  

(一)了解养猪生产工艺流程。

  

(二)掌握提高种猪繁殖力的措施、仔猪培育的方法、后备猪的选留与培育、SPF猪的生产与应用。

  (三)重点掌握商品瘦肉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二、重点难点解析

现代养猪的生产工艺流程

  现代化养猪普遍采用的是分阶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的连续流水式生产工艺。

  所谓全进—全出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同一生长发育或繁殖阶段的工艺猪群,全部从一种

  猪舍转至另一种猪舍。

流水式生产线是从猪的配种、妊娠、保育、生长肥育以至销售形成一条龙的流水作业,各阶段都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

目前这种饲养工艺大体有以下几种:

  1.四阶段饲养三次转群工艺流程:

四段饲养工艺是将种猪分成空怀和妊娠阶段,商品猪分成断奶仔猪阶段和生长肥育阶段。

分别置于空怀妊娠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产房)、断奶仔猪培育舍和肥育猪舍内分区饲养。

  

(1)母猪空怀和妊娠阶段这一阶段有空怀妊娠母猪分栏小群饲养的,每栏4~6头,也有空怀母猪单栏限位饲养,而妊娠母猪分栏小群饲养或空怀母猪分栏小群饲养,而妊娠母猪单栏限位饲养。

这样配准的母猪在空怀待配区饲养5周,在妊娠母猪饲养区内饲养11.5周,然后转入下阶段饲养。

  

(2)母猪分娩哺乳阶段同一周配种的母猪按预产期提前1周同批进入分娩母猪舍的分娩栏内,在此完成分娩产仔和哺乳。

哺乳期为4~5周,母猪在这一阶段共饲养5~6周,断奶后,母猪回到空怀妊娠母猪舍参加下一繁殖周期发情配种。

断奶仔猪则转入断奶仔猪培育舍饲养。

  (3)断奶仔猪培育阶段仔猪断奶后,同批转入断奶仔猪培育舍,在高床保育栏网上原窝或2窝仔猪小群饲养。

在此饲养5周,体重达到20kg以上,再同批转入生长肥育猪舍肥育。

(4)生长肥育阶段从保育舍转入到生长肥育舍的小猪,按肥育猪饲养要求,饲养15~16周,体重达90~110kg时同批出售上市。

  四阶段饲养的优点是:

①猪群转群的次数相对少,减轻了转群的工作负担和猪只周转所造成的应激反应。

②工艺简单便于操作和控制。

③待配母猪、妊娠母猪和后备公猪在同一猪舍内分区饲养,减少了猪舍种类和猪舍维修。

④母猪产仔哺乳舍与仔猪培育舍相毗邻,便于调群和保暖设备统一安装.

  2.五阶段饲养四次转群工艺流程:

把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编为一群,分娩哺乳母猪和仔猪为一群,仔猪断奶后进保育舍为一群,仔猪培育后转入育成舍为一群,最后为肥育群。

五个阶段的猪群分别饲养在空怀妊娠母猪舍,分娩哺乳舍、仔猪保育舍、生长猪舍和肥育舍。

  五阶饲养和四阶段饲养的不同之处,就是把商品猪再分为育成和肥育两个阶段。

五阶段饲养可以保证猪只从断奶到上市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饲养营养,环境管理的不同需要,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提高养猪效率。

但与四阶段饲养相比,增加了一次转群的负担和猪只应激的机会。

提高猪繁殖效率的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充分利用繁殖高峰期

  青年公母猪从达到性成熟开始到年老性衰竭为止的阶段称为繁殖寿命,其中繁殖效率最高的阶段称为最佳繁殖阶段。

青年公母猪参加繁殖后其成绩不断提高,2.0~3.5岁,即3~6胎,是繁殖效率最高的阶段,以后逐渐下降。

  ①提高种猪的使用年限

  现代化养猪生产实行全年均衡产仔,种猪的利用强度较高,稍有不当就会缩短种猪

  的利用年限。

  ②提高母猪的使用年限

  提高母猪的使用年限,可减少后备猪的培育费用,可增加年产仔猪头数和断奶仔猪

  头数,从而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母猪的使用年限最好在3年以上,即母猪每年淘汰率不超过30%为好。

  ③淘汰老弱病猪

  青壮年种猪的优点是:

公猪性欲高,性反射快,精液品质好,受胎率高,身体灵活,

四肢健壮;母猪发情征状明显,受胎率高,产活仔猪头数多,且仔猪健壮,生命力强,长得快;母猪连产性高,哺育能力强等。

种猪的使用年限并不是越高越好。

  2.提高母猪年产仔胎数

  母猪的繁殖周期包括空怀期、妊娠期和哺乳期3个阶段。

母猪的妊娠期平均是114d。

  通过采用良好的饲养管理,空怀母猪多头群养和每天用成年种公猪试情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其发情配种以提高母猪年产仔胎数。

其中促进空怀母猪发情排卵的措施常用的有:

①公猪诱导法②合群换圈③按摩乳房④加强运动⑤并窝⑥利用激素催情。

  3.增加母猪每胎的产仔头数

  通过科学化的饲养管理,促进母猪发情排卵,做到适时配种,增加配种次数(2或3次),

  并且养好妊娠母猪防止胚胎死亡,从而达到多产仔猪的目的。

母猪的发情周期

  从上一次发情开始至下一次发情开始叫做一个发情周期。

猪的发情周期为18~23d,平

  均21d。

在一个发情周期内,根据母猪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和发情表现分为4个阶段,即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休情期。

人工授精及其优点

  人工授精是先进的配种方法。

利用人工的方法把公猪的精液采出来,经过精液品质检查,合格后用稀释液稀释、保存、运输,给发情母猪输精,使母猪受胎。

人工授精有如下优点:

  ①充分利用优良种公猪。

本交配种,公猪1次只配1头母猪,优良的种公猪1年可配30头母猪,年产仔猪60窝,约600头仔猪。

人工授精,公猪射精量平均约250mL,经过稀释可配10~20头母猪,1头种公猪1年可配300~600头母猪,产仔猪6000~12000头。

  ②减少公猪饲养头数。

  ③克服公母猪体格相差太大,不能配种的困难。

  ④公母猪远距离交配。

运输精液比调运种公猪容易得多,可节约费用。

  ⑤防止疫病的传播。

通过人工授精可有效防止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称为哺乳仔猪。

哺乳仔猪的主要特点是生长发育快和生理上不

  成熟,从而造成难养,成活率低。

  主要表现为:

  1.生长发育快,代谢机能旺盛,利用养分能力强

  仔猪初生体重小,不到成年体重的1%,但生后生长发育很快。

一般仔猪初生体重为1kg左右,10日龄时为初生体重的2倍以上,30日龄时为5~6倍,60日龄时为10~13倍。

  仔猪生长发育快是因为物质代谢旺盛,特别是蛋白质和钙、磷代谢比成年猪高的多。

  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

  初生仔猪的消化器官重量轻,容积小,机能不完善。

仔猪出生时胃内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由于胃底腺不发达,缺乏游离盐酸,胃蛋白酶没有活性,不能很好地消化蛋白质,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

  3.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

初生仔猪没有先天性免疫力,自身也不能产生抗体。

只有吃到初乳以后,靠初乳把母体的抗体传递给仔猪,以后过渡到自身产生抗体而获得免疫力。

  其一,初乳中免疫抗体的变化。

母猪分娩时,初乳中免疫抗体含量最高,以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分娩时每升初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20g,分娩后4h下降到10g,以后还要逐渐减少。

所以,初生仔猪立即吃初乳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其二,初乳中含有抗蛋白分解酶。

初乳中抗蛋白分解酶可以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分解。

这种酶存在时间比较短。

如果没有这种酶存在,仔猪就不能原样吸收免疫抗体。

  其三,初生仔猪小肠有吸收大分子蛋白质的能力。

仔猪生后24~36h,小肠有吸收大分子蛋白质的能力,不论是免疫球蛋白还是细菌等大分子蛋白质,都能无保留的吸收。

当仔猪小肠内通过一定量的乳汁后,这种吸收能力就会

  减弱消失,母乳中的抗体就不会被原样吸收。

  4.调节体温的能力差

  初生仔猪大脑皮层发育不够健全,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体温的能力差,仔猪体内储存能源少,遇到寒冷血糖很快降低,如不及时吃到母乳很难成活。

仔猪体温为39℃左右,刚开始回升。

初生仔猪体温下降的幅度及恢复所用的时间视环境温度而变化,环境温度越低则体温下降的幅度越大,恢复所用的时间越长。

仔猪生后要通过几个关口

  断奶幼猪是指生后4~5周龄断奶到10周龄阶段的仔猪。

仔猪断奶是继出生以来又一次较大的刺激。

首先是食物的改变,由吃温热的液体母乳为主改成吃固体的生干饲料。

其次是由依附母亲的生活变成完全独立的生活。

第三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迁移,由产房转群到仔猪培育舍(育仔猪舍),并伴随着重新编群。

第四是最容易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生病。

以上诸多因素的变更常会引起仔猪应激,影响仔猪正常的生长发育和造成疾病。

后备猪的培育

  后备猪是指育仔阶段结束初步留做种用到初次配种前的公母猪。

培育后备猪的任务是获得体格健壮、发育良好、具有品种特征和高度种用价值的种猪。

为了使各项生产成绩不断提高,每年必须选留(也可外购)和培育出占种猪群25%~30%的后备公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