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460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docx

第三讲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

第三讲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意义

目前,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思想素质。

所以,随着大学生思想情况的变化及社会人才标准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也应由传统的技能指导转向对毕业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即要突出思想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概况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

“1906年,波士顿商业学校便把就业机会纳入教学内容,后来又扩大为职业咨询;就业指导的创始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rkPareons)首先使用了就业指导的概念,并于1909年出版了《选择职业》(ehoosingavoeation)一书;1911年,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10讲,被认为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始”。

从此,就业指导工作在美国的大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我国,“清华学校早在1916年就在校长周寄梅先生组织下开始着手筹备这项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25年清华学校出版了《职业指导实施》一书,总结了清华学校试办职业指导的情况。

之后,国内的许多学校都陆续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进行了就业指导的实践以及就业指导理论的介绍和研究。

由此,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我们今天的就业指导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和国家固定工制度,由此形成的高校统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使就业指导削弱了它应有的地位和意义,就业指导机构不复存在,就业指导课程也被取消,就连“就业指导”、“职业选择”之类的名词都很少被提起。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口号,就业指导一度只是有名无实。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

随着改革的深入展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步深化。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允许高校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毕业后可以由学校推荐就业,也可以自谋职业;1989年,国家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工作找我,我找工作’对对碰。

”1993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开始发展起来,有关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日益活跃,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类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不久又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

至此,就业指导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的扩招,几年之内,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了两倍多,随之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这一困境的存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次发布文件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这个时期,我国的就业指导开始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过去的有名无实到开始注重学生求职择业的技能培训,注重学生的“成品包装”,以及帮助学生找到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面对这种现实,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及建设就业指导网络。

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在努力寻求就业模式的创新,并相继提出了“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四化”模式(“四化”即指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由“产品设计”入手的工作模式及“学工结合”的培养模式等。

这些模式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服务于学生为导向、网络为载体,提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就业市场的状况、职业指导理论及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就业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职业观,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培养求职择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目标。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其他教育环节的整体配合,多管齐下,更直接需要就业指导工作的变革与创新。

但由于资金投入、人员编制、专业化程度、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不够完善,管理职能比较单一,就业指导队伍参差不齐,其工作多局限于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教授一些求职技巧以及开展传统意义上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等。

而且,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指导重点错位等,比如,多数高校仅以就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与个别咨询为最主要的指导方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过多的强调了一些信息指导、技巧指导、方法指导,忽视或回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同时,还存在就业指导载体滞后。

多数高校设立了就业网络,但其建设极不完善,甚至形同虚设。

网络资源仍仅限于就业政策的发布、招聘信息的公布、毕业生简历的刊登等被动的形式,缺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渠道。

总之,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得到了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各高校也都对就业指导工作表现出了特殊的关注,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去向也不再是袖手旁观,而变成了责无旁贷。

高校也开始重新审视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准确定位其工作的目标和职能。

高校在完成对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荐毕业生就业的责任,由过去的只注重技能的指导、“成品包装”的就业指导转向了以更关注个体的发展为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就业指导。

这在就业指导的发展史上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如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就业指导也必将成为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教育功能,势在必行。

1.加强就业指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要看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而不能把其看成是“临时抱佛脚”的举措。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要求“高校要以满腔热情、周到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最重要一点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结合贯彻中央16号文件,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这一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途径,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条新途径。

就业指导是近年来高校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转变高校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的一项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更关注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大学生就业指导通过其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将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而大学生在择业、就业中所常见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就业心理素质等问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共同之处,二者的结合更有利于大学教育。

邹海贵等就撰文认为,“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以及大学生诚信素质、择业心理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高校就业思想政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指导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作,它在大学新生刚刚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就应该开始。

由于各个年级的大学生身心特点不大相同,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有关于大学生未来职业的生涯规划。

只有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早做规划,大学生在大二、大三、大四的学习生活中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而改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到大学毕业时学生才不至于因为没有充分的思想、心理准备及知识能力结构而感到无所适从。

而在大四阶段对学生进行的择业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结合学生面临就业的实际,对大学生择业观、职业道德观、心理健康、诚信等方面进行教育,其实质进行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加强就业指导是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严峻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竞争机制已引入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域,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尤其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而社会有效增幅却是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了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压力很大的就业问题。

因此,我们说加强就业指导是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新形势下提出的严峻课题。

正如何军认为的,“就业指导与政治思想工作是具有共同性的,就业指导是近年来高校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高校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的一项措施。

大学生就业指导既是大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才合理配置、提高人力效率的重要途径。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关注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大学生就业指导通过其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将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而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激烈竞争中有可能为迎合招聘单位得到工作而有失诚信甚至不择手段,偏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及表现出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等,这些都是大德育观的范畴,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大学生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并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就业心理。

目前,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也迫在眉睫。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人们上大学的目的也变得越来越现实,为了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好工作,许多学生一进校门便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几年之后的就业问题。

但此时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带给他们的多是迷茫与困事。

这个时候,对大学生最有效也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所以,加强就业指导,不仅仅表现在组织一些大型招聘会、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更要提供有特色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更新就业观念、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3.加强就业指导是促进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许多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其中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探索过程,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使我们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加强就业指导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而建设和谐校园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汇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精英,和谐校园创造的高度的文明进步氛围和展现的鲜活的时代特征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的辐射作用。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积极推动社会和谐,是高校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

”尽管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被广大学子所认识和接受,但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由此很可能会产生一些校园不稳定的因素,甚至能引发恶性事件,严重影响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如何,首先会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既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同时,加快建设和谐校园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手。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关乎学生和家长的需要的满足,同时还关乎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

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人才资源,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因而,通过加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

4.加强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社会化比较重视社会角色学习,偏重于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逊曾给社会化下的定义是:

“社会化是使人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一书中认为: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过程。

”就业意味着大学生即将结束或暂时结束学业,是步入社会的前奏,是一个人从学生到职员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一转折将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

为顺利完成这次转折,学校老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指导,以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分析自我,善于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

毕竟,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势必会对毕业生的思想造成很大冲击。

这就更加需要大学生了解社会、正视现实、完善自我。

因此,我们要加强就业指导,使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至少应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政策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关键一步。

要及时向学校及有关部门了解国家关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在政策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职业。

第二,要了解毕业生市场的特点与发展动态,通过向学校有关部门咨询、查询有关报刊和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尤其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部门或地区的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以便在求职时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

第三,要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用人单位希望接收基础知识扎实雄厚、专业精通、见多识广、特色突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以上几方面的基础上,大学生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又更好地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及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加强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正在大大提高,社会关系将呈现为一种网络状态。

这种状态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生活、工作都不可能孤立地进行,每个人都必须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这种发展趋势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

它不仅会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必将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必须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使大学毕业生尽快融入一个新的集体,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又是能不能做好这项工作的首要前提。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

思想政治教育所摆位置恰当,它就能促进革命战争或经济建设的胜利进行:

反之,如果位置摆得不恰当,就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损失。

因此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摆正其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首要地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问题,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有过论述。

毛泽东同志说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江泽民在新时期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休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些论述确立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任务归根到底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首要地位,首先是由人培养日标决定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德”,就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德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

我们要用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决不用有才无德的“害才”。

因此,良好的品质不仅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立足之本。

其次,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在就业指导中,我们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理直气壮地对学尽,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和开拓创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层建筑领域里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和业务工作服务,也是党的工作重心所决定的。

在阶级斗争还是社会的中心任务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和服从于阶级斗争。

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也一直在为阶级斗争服务,凌驾于经济建设和业务工作之上,自我循环、自我服务,政治斗争与思想批判成为它的主要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发展受到了不应有的限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渗透于经济建设和业务工作中,树立中心意识、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党和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工作服务的理念,必须转变观念,把工作职能定位在“三个服务”上,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靠原来强有力的政治因素来支撑和维系自己的地位是远不能适应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努力提高认识,自觉适应当前就业工作的需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转变,把大学毕业生这支人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这对于毕业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是特别重要的。

3.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日常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供精神动力。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各种西方不健康思潮的冲击和社会上一定程度存在的功利化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日益凸现,他们对中华民族原有的道德观念、理想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越来越淡薄。

反映在就业过程中的私自更改学业成绩,获奖证书造假,随意违约,给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带来了不便和损失,给培养学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还有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随意跳槽,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等给单位造成很大损失。

这些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公众形象。

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的关注自我,把物质的多寡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

许多大学生缺乏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思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等偏差。

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够全面深入所造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对教育对象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利用正确的、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的、积极的行动。

高校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国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求,结合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尽业,为他人做出表率。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和条件同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就业制度将大学毕业生推到了就业工作的最前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好就业指导这一层面,也不能仅仅依赖单纯的就业指导这一手段,而应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紧紧围绕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及其思想的特点,在就业指导中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将个人理想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广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就业观。

通过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人、引导人的优势,也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关心人、帮助人的强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现实状况,这些地区和行业尚需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当前,广大中西部地区尚未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完善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