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521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docx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如何有效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1)如果班上有学生患呼吸道传染病,要尽快进行治疗和隔离,其他同学尽量不要与病人接触,或去病人家中串门;

(2)持教室和家庭环境的空气流畅,少去拥挤、密闭的公共场所;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譬如疫区提倡或口罩);

(4)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防寒保暖,多参加锻炼,要多喝水,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5)做好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手足口病防治方法:

治疗方法:

a、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红疹及溃疡会在1周内自动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复。

b、如儿童发高烧,活力减退或病情恶化,家长应及早携同子女就医。

 

预防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个人卫生。

a.保持空气流通。

b.饭前、如厕后,或接触到其它可能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c.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乙脑小知识

什么是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乙脑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为家畜家禽,主要是猪(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100%的受到感染),其次为马、牛、羊、狗、鸡、鸭等。

其中以未过夏天的幼猪最为重要。

动物受染后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虫受染传播。

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病人在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有短暂的病毒血症,因病毒量少、持续时间短,故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大。

 

(二)传播途径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

蚊体内病毒能经卵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三)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病死率也高。

男性较女性多。

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它有抗病能力,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故二次发病者罕见。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集中在7、8、9三个月,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在7~8月,而东北地区则在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如何防治乙脑

治疗:

尚无特效病原治疗,以抓紧极期病人的抢救治疗为主,重点作好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治疗和护理。

措施包括:

高热降温保持在38.5后以下,根据脑受损情况给予镇静、解痉、脱水、给氧、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衰竭给予呼吸兴奋剂、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器等。

中医可按卫行证和气营证辨证施治,采用银惩散加减、白虎汤加减,亦可配合使用紫雷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

其他药物如能量合剂有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

  防疫措施

①预防接种:

用乙脑灭活疫苗对儿童及非流行区迁入的成人进行接种,流行区儿童1岁时首次免疫2针,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

疫苗免疫后一个月免疫力达高峰,故应在乙脑流行期开始前一个月完成接种。

②灭蚊。

③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隔离期应着重防蚊。

④搞好畜类卫生,仔猪应注射谷用乙脑疫苗。

流脑小知识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

“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

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

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对儿童预防接种多年,保护率可达90%以上。

请家长们不要忘记给自己和孩子接种“流脑”疫苗。

同时,人口密集的单位如发现多例“流脑”,应对密切接触者短期用药预防。

 预防流脑方法:

1、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被褥勤洗、勤晒,流脑流行时不要带小孩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或病家串门。

2、预防流脑最好的办法是接种流脑多糖体疫苗,一般接种后5-7天抗体水平就上升,注射一次疫苗有效免疫力至少可维持3-4年;如在流脑流行的季节前一个月,对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普遍进行一次流通脑多糖体疫苗注射,可预防流脑的发生和流行。

3、流脑是儿童中多发传染病,小学、幼儿园、托儿所要做好晨检,发现可疑病儿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并做好隔离和其他儿童的预防工作。

 

手足口病小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流行特点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流行环节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被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衣物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还可通过被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水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

  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

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主要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当患者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

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诊断依据①好发于夏秋季节。

②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③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④病程经过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预防措施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

预防手足口病必须注意个人卫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流行季节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另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流行期间,要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托幼等单位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此外还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肠道传染病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

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

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

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

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粪便、垃圾和污水的卫生管理,发动群众灭蝇、灭蟑螂。

    2、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

饮食服务行业、食品加工销售单位和集体食堂,要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

    3、搞好饮水卫生。

不喝生水,喝开水。

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

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

    4、讲究个人卫生。

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食堂、饮食业工作人员更要讲究个人卫生,定期体格检查,发现有传染病,应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5、增强身体抵抗力。

平时多进行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同时,要接受相应的预防性接种,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