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556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docx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四年级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三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本课是四年级“空间与图形”领域里“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是学生空间观念的新发展阶段。

教材在编排上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景找准观测点,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于学生基础,教法上我采用“创设—引导—开启”为主线的启发式教学法,积极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学法上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教师准备:

课件、中国地图、练习图表。

学生准备:

量角器、直尺。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课始,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并用量角器测量出东和东北等方向的夹角的度数。

这样的开课既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方位知识、量角的操作方法;又引发学生思考“认方向”、“量角”和今天的新课有什么联系呢?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本课的知识与方向、角度有密切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有效复习,便于学生在尝试新知和练习中能有的放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探究交流,确定位置

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其一般模式为:

情境-问题-探索-交流-结论。

围绕这根主线,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活动。

1、观察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感受空间的魅力。

接着简单介绍定向运动知识。

随后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参赛选手,进入模拟的空间中,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交流发现比赛关键是找到各检查点的位置。

于是从情景中提出“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呢?

这样,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很自然的进入今天的主题——确定位置。

2、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时机,我采用让学生说、议、练、想四步完成新知的探究与归纳。

(1)说一说:

让学生说说以哪点为观测点?

1号检查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说是以起点为观测点;1号在东北方向(或者偏东方向),我都予以肯定。

接着请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有什么办法知道1号点的准确方向?

(2)议一议:

根据刚才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课件演示300、600;接着请学生描述1号检查点的方向。

教师说明在生活中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的,也就是夹角较小的方位。

如果学生不能想出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

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呢?

引导学生根据方位和度数说出具体的方向。

(3)练一练:

还可以怎样说

南偏东700()东偏北500()西偏南20°()北偏西80°()

(4)想一想:

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号点位置呢?

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

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

最后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向距离)。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活动一:

知识城堡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

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经过交流,重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

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

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接着完成教科书第20页第2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图中左下角出现了注有数量的线段,面对新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统一认识,最后完成练习。

活动二:

生活乐园

课件呈现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分布图。

教师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及沈阳、上海等6个协办城市成功举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练习时,引导学生按找北京,估沈阳,量度数的步骤进行。

课件配合演示,规范学生的绘图方法。

学生深入理解“对任意角度方向的准确描述”这一难点,同时他们充分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都有位置。

活动三:

“海上空间”

课件显示海上雷达站情景。

教师发放练习图表,学生根据相关的描述,将驱逐舰、护卫舰等实物图形摆在相对应的位置。

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雷达站发现了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潜水艇。

你能帮着在图中找到这些舰艇的位置吗?

请你动手摆一摆。

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6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离是5千米。

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离是4千米。

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3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活动四:

体验天地

5人1组开展站位置的活动。

1人在中间站立,其余4人的位置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或自定。

学生通过游戏切身感知位置,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号大约在我的东偏南450的方向距离2米的位置上。

5号大约在我的北偏西300的方向上。

3号大约在我的西偏南600的方向距离1米的位置上。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情感。

五、布置课外题目:

请你画一画:

站在电视塔,看见西偏南450的方向上有文化广场,东偏南300的方向有体育场,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0的方向上,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0的方向上。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四年级

一、说教村。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

完成第28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第31页练习五第1~3题。

(二)教材地位: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

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在三年半前学生已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方法打好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打下基础。

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

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

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

小组讨论交流法:

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四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

练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

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

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

交流讨论法:

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的各题。

53+47191+36528+143

47+5336+191143+528

2、口答。

我们班参加植树活动,男生栽树48棵,女生栽树36棵,我们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加数的顺序,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教学主题图。

1、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

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探索新知。

1、弄清了题意,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有几种不同的列式?

(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论)

40+56=96(棵)56+40=96(棵)

2、教师提问: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数都等于96,都表示李叔叔一天的总行程。

)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7+45=45+3789+78=78+8953+98=98+53873+127=127+873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进行举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提问:

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汇报时,引导学生从和的大小与加数的顺序进行回答,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5、小结:

大家发现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板书: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6、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

试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7、大家比较一下所有的表达方式,哪个表达方式最简单呢?

(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达方式最简单。

8、字母式子告诉我们什么?

(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用数学语言表达最准确,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练习。

1、基本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目的性。

2、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的练习五第1至第3题。

【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深化练习。

25+()=75+()

56+144=()+()

36+()=64+()

a+()=12+()

【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巩固了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

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懂得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以谈收获的谈话对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设计意图】这堂课有其他教学辅助教具,如主题图的挂图。

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

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

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

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四年级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

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

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

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

你怎么想?

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

(板书)

  师:

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

(板书)

  师:

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

  [设计意图:

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

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

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

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

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

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

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

(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

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

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

  3.揭题—细读—静想:

[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更多数学说课]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设计意图:

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

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

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

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设计意图:

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

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

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

  第四环节:

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四年级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

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

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

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

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

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

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